易错专练14:金属及其冶炼
易错点一:对金属腐蚀的原因理解不清致错
典例:如图是探究铁锈蚀条件的装置。调节L端与R端的液面高度一致,塞紧木塞,一周后观察。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乙管中铁钉一样会锈蚀
B.L端与R端液面高度仍然保持一致
C.该实验能说明铁锈蚀与氧气、水都有关
D.若将甲管中的水改为食盐水能加快铁的锈蚀
跟踪训练:如图为某科学兴趣小组同学设计的观察铁制品锈蚀的实验装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一段时间后,铁丝会由下至上出现锈蚀现象
②一段时间后,水面处铁丝锈蚀严重
③一段时间后,软塑料瓶会膨胀,因为铁生锈要放热
④一段时间后,软塑料瓶会变瘪,因为铁生锈要消耗氧气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易错点二:对验证金属活动性的方法理解不清致错
典例:某同学设计了以下三个实验,要证明Cu、Zn、Ag的活动性顺序,必须要做的实验是( )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跟踪训练:在已经调平的托盘天平两边各放一只等质量的烧杯,向烧杯中各加入质量相等、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硫酸,然后在左边烧杯中放入一定质量的镁,在右边的烧杯中放入与镁等质量的铝。待充分反应后,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天平保持平衡,左边烧杯中,酸没有剩余,镁可能有剩余
B.天平保持平衡,右边烧杯中,酸没有剩余,铝一定有剩余
C.天平失去平衡,左边烧杯中,酸一定剩余,镁一定没剩余
D.天平失去平衡,右边烧杯中,酸可能剩余,铝一定没剩余
比较铁与铜、铜与银的化学活动性
1. 教材实验原理图
2. 实验结论:金属活动性:铁>铜>银。
3. 实验关键点:(1)在做铁置换反应时要除锈,防止干扰实验。
(2)将铜丝放在硝酸银溶液中,铜丝表面会有黑色固体而不是银白色固体,这种现象和硝酸银溶液的浓度有关,浓度较低,析出的固体呈黑色。
(3)实验设计技巧:中间金属两头盐―→FeSO4溶液、Cu、AgNO3溶液
两头金属中间盐―→Fe、CuSO4溶液、Ag
必要时请酸帮忙―→Fe、HCl、Cu、AgNO3溶液
典例:根据如图三个科学实验,回答问题:
(1)描述实验甲中的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实验丙后的剩余溶液中,一定有的溶质是_______,可能有的溶质是_______,为了确定可能有的溶质,可加入_______。
A.氯化钡溶液 B.氢氧化铜 C.氯化钠溶液 D.锌粒
一、选择题
1. 小明笔记中有处错误,你认为是图中的哪一处( )
A.a处 B.b处 C.c处 D.d处
2. [2018·安顺]在化学反应前后,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化学反应类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举例中错误的是( )
A.例1∶C+O2CO2
B.例2∶2H2O2H2↑+O2↑
C.例3∶Mg(OH)2+2HCl===MgCl2+2H2O
D.例4∶Cu+2AgNO3===2Ag+Cu(NO3)2
3. [2018·温州]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判断,下列容器与所盛溶液不会发生化学反应的是( )
A.用铁制容器盛盐酸 B.用铜制容器盐酸
C.用铁制容器盛硝酸银溶液 D.用铜制容器盛硝酸银溶液
4. 某无色气体X可能含有氢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甲烷四种气体中的一种或两种。为确认其组成,某同学取一定量该气体按如图21-4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假设每步都充分反应或吸收),结果装置①中无明显变化,装置③增重1.8g,装置④增重2.2g。下列关于气体X成分的分析中,错误的是 ( )
A.一定没有二氧化碳
B.可能含有甲烷和氢气
C.可能只有甲烷
D.可能含有氢气和一氧化碳
5. 如图是小明借助U形管探究钢铁锈蚀的条件的装置图。过一段时间后观察,发现钢丝棉1和钢丝棉2表面都出现不同程度的红褐色锈斑。手摸钢丝棉1、2周围的玻璃管外壁,感觉有不同程度的热量。24h后,钢丝棉3、4表面仍然没有明显变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该实验的优点是:实验装置集成化,增强了实验的对比性,能得出更多的实验结论
B.使用刚冷却的凉开水的目的是:除去水中溶解的氧气,防止钢丝棉与氧气接触
C.该实验可以证明钢铁锈蚀的条件是必须同时与水、氧气接触,属于放热反应
D.由于盐水会加快钢铁的生锈速率,实验开始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U形管中左端液面低,右端液面高
第5题图 第6题图
6. 如图所示进行有关碳及其氧化物的性质实验,不正确的说法是( )
A.甲、乙两处的现象分别是:黑色粉末减少、黑色粉末逐渐变红
B.甲处发生的反应是典型的吸热反应
C.丙处试管可防止液体倒吸
D.该装置的不足之处是未进行尾气处理
7. 某同学根据铜绿的成分Cu2(OH)2CO3作出猜想:金属铜锈蚀的条件除有水和二氧化碳外,还必须有氧气。为证明“必须有氧气”,需要进行如图所示实验中的 ( )
A.甲和乙 B.甲和丁 C.甲和丙 D.丙和丁
8. 将相同体积、相同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分别滴到等质量、颗粒大小相同的X、Y、Z三种较活泼金属中,生成H2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Y>X>Z
B.产生氢气的速率顺序为X>Y>Z
C.消耗稀盐酸的质量顺序为Z>Y>X
D.相对原子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X>Y>Z
9. [2018·杭州]小金做了如下实验:将4.2g铁粉和4.0g氧化铜粉末均匀混合,然后一次性投入盛有200g 9.8%稀硫酸的大烧杯中。观察到如下现象:立即出现红色固体,前阶段没有明显的气泡产生,后阶段产生大量无色气泡,充分反应后上层清液呈浅绿色。由此小金做出下列判断,其中不合理的是 ( )
A.“立即出现红色固体”是由于很快发生如下转化:CuOCuSO4Cu
B.“产生大量无色气泡”是由于发生了如下反应:Fe+H2SO4===FeSO4+H2↑
C.该实验条件下,硫酸铜比稀硫酸更容易跟铁粉发生反应
D.在不同浓度的硫酸铜和稀硫酸的混合溶液中投入铁粉,都是硫酸铜先跟铁粉反应
10.分别将不同质量的锌粉加入到一定量的Fe(NO3)2、Cu(NO3)2和AgNO3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以下是在不同情况下对滤渣或滤液成分的说法,其中错误的是( )
A.若滤液中只含一种溶质,滤渣一定含有Ag、Cu、Fe,可能含有Zn
B.当滤液含两种溶质时,滤渣一定含有Ag、Cu,可能含有Fe,一定不含Zn
C.若滤渣中有红色固体,滤液一定含有Zn(NO3)2、Fe(NO3)2,一定不含AgNO3、Cu(NO3)2
D.若向所得滤渣中滴加稀盐酸无气泡生成,滤渣一定含有Ag,可能含Cu,一定不含Fe和Zn
11.向m g Zn和Fe的混合物中加入一定质量的CuCl2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将滤渣洗涤、干燥后称量。质量仍为m g,对所得滤液和滤渣有如下四种判断,其中正确的是 ( )
A.滤液可能是无色 B.滤液中一定有ZnCl2和FeCl2
C.滤渣中的物质可能有3种 D.滤渣中加稀盐酸一定有气泡产生
12.[2018·衢州]小柯为比较Mg、Fe、Cu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进行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实验后把两试管中的物质倒入烧杯中(如图乙),发现烧杯内的红色固体明显增多,充分反应后过滤。滤液中含有的金属离子可能的组成有( )
①Mg2+ ②Mg2+和Fe2+ ③Fe2+和Cu2+ ④Mg2+、Fe2+和Cu2+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第12题图 第13题图
13.往硝酸铜、硝酸银和硝酸亚铁的混合溶液中缓慢连续加入质量为m的锌粉,溶液中析出固体的质量与参加反应的锌粉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c点对应溶液中含有的金属离子为Zn2+和Cu2+
B.bc段(不含两端点)析出的金属是Fe
C.ab段(不含两端点)对应溶液中含有的金属离子为Zn2+、Ag+、 Cu2+和Fe2+
D.若bc段和cd段中析出固体质量相等,参加反应的锌粉质量分别为m1和m2,则m1>m2
14.在试管中放入一根镁条(已去除氧化膜),往其中加入硝酸银溶液至浸没镁条,观察到如下现象:
①镁条表面迅速覆盖一层疏松的固体物质,经检验发现生成的固体物质中有单质银;
②镁条表面有明显的气泡现象,经检验发现气泡中有氢气。
对于上述实验现象的分析错误的是( )
A.镁能从硝酸银溶液中置换出银 B.镁跟硝酸银溶液反应会生成氢气
C.镁投入硝酸银溶液中只发生2AgNO3+Mg===Mg(NO3)2+2Ag
D.根据该实验可判断镁比银化学活动性强
15.[2018·连云港]已知:金属X在常温下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而金属Y和Z不能;将Y、Z分别投入稀盐酸中,Y溶解并产生气泡,Z无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X氧化物的化学式只能表示为XO B.Y能将X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C.Z在自然界中只能以单质形式存在 D.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X>Y>Z
二、非选择题
16.如图为铁制品循环利用的示意图,根据图示回答:
(1)“①”“②”“③”中,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是_______(填序号)。
(2)废旧金属“循环利用”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一点即可)。
17.[2018·杭州]小金为探究铁制品锈蚀的条件,进行如下实验:
步骤1:利用图甲所示装置,将干燥的O2从导管a通入U形管(装置气密性良好,药品如图所示);待U形管内充满 O2 后,在导管b处连接一活塞推至底部的注射器,收集 20mL O2后在导管a处连接乳胶管并用止水夹夹紧,如图乙所示。
步骤 2:一段时间后,观察U形管内的铁丝,其现象如表所示。
观察对象
现象
①干燥的普通铁丝
没有明显变化
②潮湿的普通铁丝
较多红褐色锈斑
③潮湿的纯铁丝
没有明显变化
(1)步骤一中,检查 U 形管内是否已充满 O2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铁制品的锈蚀条件之一是需要O2,在此实验中能支持此条件的证据是______________。
(3)通过对比实验现象,此实验还可得出铁制品锈蚀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现有A、B两种银白色的金属,某同学想要探究这两种金属的活动性。
设计实验:
取大小相同的两块金属,用砂纸打磨光亮,分别放入两支试管中再加入等量的同种稀盐酸,操作与现象如表:
实验
试管1
试管2
操作
现象
金属表面产生气泡较慢
金属表面产生气泡较快
思考结论:
(1)通过上述实验,判断出两种金属的活动性A_______B(选填“>”或“<”)。
(2)假设其中的一种金属是铁,除观察到铁的表面有气泡产生外,还能观察到反应后的溶液呈_______(选填“浅绿色”或“黄色”)。
(3)实验前用砂纸打磨金属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两种金属是镁和铁,还可以用镁和一种化合物的溶液来证明两者的金属活动性强弱,你认为该化合物可以是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19.[2018·绍兴义乌]小敏研究影响锌与盐酸反应快慢的因素。
序号
盐酸溶液浓度
2min内产生氢气的体积
1
5%
10mL
2
15%
28mL
(1)图中A、B仪器可以组装一套测量气体体积的装置,利用该装置时A中的__b__管接c。
(2)小敏选用2g完全相同的锌片分别和同体积5%、15%的稀盐酸进行实验,获得表格数据。由此推断实验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来体现反应快慢的。
(3)小敏分析数据得到如下结论:锌与盐酸反应快慢与盐酸浓度有关,盐酸浓度越大反应越快。其他同学认为结论不可靠,他们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中小敏发现锌与稀盐酸反应时,一开始产生氢气速度并没有随盐酸浓度的减少而减慢,查阅资料得知化学反应中往往伴随着能量变化。由此作出猜想:锌与盐酸反应快慢还与_______有关。
20.[2018·嘉兴]兴趣小组某同学在做铜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的实验,当观察到铜丝表面有银白色固体出现时,发现试管内溶液未显蓝色,与所学知识不符。组内同学立即展开讨论,认为溶液未显蓝色是因为铜离子的浓度太小,于是对铜离子浓度太小的原因进行了如下猜想:
猜想一:硝酸银溶液浓度不够大。
猜想二:铜丝中含有比铜活泼的金属。
猜想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验证:
(1)验证猜想一:你的方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验证猜想二:取上述相同的铜丝,选择一种酸或盐溶液在相同条件下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结论。请你在矩形框内画出实验装置图,并标出所选物质。
(3)验证猜想三:进一步实验……
21.[2018·台州]活泼金属能将不活泼金属从其盐的水溶液中置换出来。与此类似,碳在高温下,能将不活泼金属从其氧化物中置换出来,但活泼金属形成的氧化物不与碳发生反应。如碳在高温下,能置换出氧化铁中的铁,但与氧化铝不反应。
(1)判断C、Fe、Al的活动性顺序由强到弱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所学知识,下列各组物质能发生置换反应的是_______。
A.碳与氧化铜 B.锌与稀硫酸 C.碳与氧化钙 D.银与硫酸铜
22.金属钯是稀有的贵金属之一,金属钯制成的首饰不仅有迷人的光彩,而且经得住岁月磨砺。现有银(Ag)、铂(Pt)、钯(Pd)三种金属制成的戒指,某实验小组利用它们来探究三种金属的活动顺序。
(1)将钯戒指放入稀硫酸溶液中,戒指完好无损,可推测钯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位于铁之_______(选填“前”或“后”)。
(2)如果将钯粉置于盐酸溶液中,边通入氧气边搅拌,钯粉溶解得到二氯化钯(PdCl2)溶液,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图所示,将银、铂戒指分别放入甲、乙两烧杯中,一段时间后取出,发现只有银戒指表面有明显变化,推测甲烧杯中还可能出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该实验判断,银、铂、钯的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23.科学课上,小亮与老师一起演示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甲中铜加热时因生成了氧化铜而变黑,该变化属于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2)小亮将变黑的铜丝a伸入试管内的稀硫酸中,再取出时,铜丝表面又变红了,试管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3)老师将加热变黑的铜丝b趁热迅速伸入试管内的活性炭中,再取出时,铜丝表面也变红了,则试管内活性炭的质量一定会 (填“增大”或“减小”)。
24.镁带在空气中放置几十天后表面变黑,有人认为这是镁与氧气反应生成的氧化镁,也有人根据铁生锈的条件,认为这是镁与水、氧气共同作用的结果.为此,小柯进行了如下探究;将如图所示的两个装置抽气,然后充入除去二氧化碳后的空气,再在两边用弹簧夹将装置密封,几十天以后观察现象。
(1)两个装置所盛放的液体分别是 和水。
(2)几十天以后,两个装置中的镁带表面都未变黑,于是小柯猜想,黑色物质可能是碳和碳酸镁的混合物,如果小柯的猜想成立,那么取黑色物质加入足量的稀盐酸,会观察到哪些现象? 。
第24题图 第25题图
25﹒某混合气体由CO、CO2、SO2三种气体组成,某兴趣小组对此进行了相关实验:
查阅资料:①SO2 能使品红溶液褪色;②SO2 易与高锰酸钾溶液反应而被吸收,并能使其褪色;③SO2 能使氢氧化钡溶液和澄清石灰水变浑浊;④CO和CO2均不能使品红溶液褪色,也不与高锰酸钾溶液反应。
实验研究:为验证这三种气体,同学们设计并进行如下实验:
事实与结论:通过实验验证了以上三种气体都存在。
(1)装置 A 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能证明气体中含有 CO2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思与评价:
(3)若装置按C→D→A→B→E的顺序连接,则无法验证的气体是______________;
(4)有同学提出上述原装置中省略D装置也能达到实验目的,你认为该同学的设计有无道理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一般不用K、Ca、Na等活泼金属来置换盐溶液中的其他金属元素,这是教科书上的一句话。小科对此进行了思考,并查阅资料,对金属钠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钠常温下就能与水发生剧烈反应,反应方程式为2Na+2H2O===2NaOH+H2↑。
提出猜想:猜想一:金属钠和硫酸铜溶液反应会有铜生成。
猜想二:金属钠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的沉淀只有氢氧化铜。
实验及现象:切取不同大小的钠块分别投入到两种不同浓度的硫酸铜溶液中,有关产生沉淀的现象如表所示:
编号
钠块大小
硫酸铜溶液
实验中产生沉淀的现象
①
绿豆大小
稀溶液10毫升
产生蓝绿色沉淀
②
绿豆大小
浓溶液10毫升
产生蓝色絮状沉淀
③
豌豆大小
稀溶液10毫升
产生蓝色絮状沉淀
④
豌豆大小
浓溶液10毫升
产生蓝色絮状沉淀,并出现黑色固体
小科咨询老师后得知蓝绿色沉淀为碱式铜盐。
实验结论:(1)上述实验中均未观察到 色固体生成,由此判断猜想一错误。
(2)实验①中观察到的沉淀是蓝绿色的,由此判断猜想二也错误。
实验反思:(3)实验中生成氢氧化铜沉淀的原理是 。
(4)由上述实验可知,导致钠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的产物不同的因素有 。
(5)为了用钠置换硫酸铜中的铜元素,小科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方案一:把钠块和无水硫酸铜直接混合,在干燥的空气中加热。
方案二:把钠块和无水硫酸铜直接混合,隔绝空气加热。
两个方案中,更合理的方案是 ,理由是 。
27.铁是目前世界年产量最多的金属。
(1)如图是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实验装置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写出甲处玻璃管中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下列关于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填字母)。
A.装置甲处玻璃管内黑色粉末变红
B.实验结束后,应先熄灭甲处的酒精喷灯
C.一氧化碳发生了还原反应
(2)每年因腐蚀而浪费掉的金属材料数量惊人,铁栅栏常采取的防锈措施是_______,除防止金属腐蚀外,保护金属资源的有效途径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答一点即可)。
28.在学习了金属的化学性质后,科学老师布置了一项课外学习任务:调查化工颜料店出售的涂料添加剂“银粉”是什么金属?某学习小组通过调查,分别获得了“银粉”是银粉、铝粉、锌粉这三种不同结果。为了确定究竟是哪一种金属,学习小组同学将一小包“银粉”带回实验室,进行了如下实验和分析。(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Zn+2HCl===ZnCl2+H2↑;2Al+6HCl=== 2AlCl3+3H2↑)
(1)取少量“银粉”于试管中,滴加适量盐酸,观察到有_______产生,说明“银粉”一定不是银。
(2)为了进一步确定“银粉”是铝还是锌,学习小组通过理论计算,获得两种金属分别与足量盐酸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关系,并绘制成如图所示图像。在绘制锌的图像时,a点所对应的锌的质量m为多少?(通过计算回答)
(3)取1.8g“银粉”(杂质忽略不计)加入到50g稀盐酸中,恰好完全反应,生成氢气0.2g。根据图可知,“银粉”是_______。计算实验中所用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29.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方法测定某氧化铜样品的纯度(杂质不与氢气反应),同学们设计了以下实验装置。准确称取15g干燥样品进行实验。
(1)在实验中,乙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准确称取完全反应前后装置丙和丁的质量如表:
装置丙
装置丁
反应前
48.8g
161.2g
反应后
46.5g
163.9g
小明根据装置丙减少的质量就是氧元素质量,求得氧化铜的质量为11.5g,纯度为76.7%。
小丽想根据装置丁的质量变化进行计算,请帮小丽求出氧化铜样品的纯度。
(3)比较两种计算结果,请分析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
A.装置的气密性不好 B.空气中的水分被丁处浓硫酸吸收
C.通入的氢气量不足 D.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被丁处浓硫酸吸收
易错专练14:金属及其冶炼
易错点一:对金属腐蚀的原因理解不清致错
典例:如图是探究铁锈蚀条件的装置。调节L端与R端的液面高度一致,塞紧木塞,一周后观察。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乙管中铁钉一样会锈蚀
B.L端与R端液面高度仍然保持一致
C.该实验能说明铁锈蚀与氧气、水都有关
D.若将甲管中的水改为食盐水能加快铁的锈蚀
【错解】选A、C
【析错】没有掌握金属腐蚀的原因。
【正解】选D 乙管中铁钉不与水接触,所以不会锈蚀;因为甲管中的空气减少,压强也减小,从而会导致L端液面高于R端液面;该实验说明铁锈蚀与水有关,但是没有证明与氧气有关。
跟踪训练:如图为某科学兴趣小组同学设计的观察铁制品锈蚀的实验装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B )
①一段时间后,铁丝会由下至上出现锈蚀现象
②一段时间后,水面处铁丝锈蚀严重
③一段时间后,软塑料瓶会膨胀,因为铁生锈要放热
④一段时间后,软塑料瓶会变瘪,因为铁生锈要消耗氧气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易错点二:对验证金属活动性的方法理解不清致错
典例:某同学设计了以下三个实验,要证明Cu、Zn、Ag的活动性顺序,必须要做的实验是( )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错解】选D
【析错】没有掌握验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的方法。①铜丝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置换出银,说明了金属活动性铜>银;②锌能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置换出铜,说明了金属活动性锌>铜;由①②即可证明铜、锌、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为锌>铜>银。
【正解】选A
跟踪训练:在已经调平的托盘天平两边各放一只等质量的烧杯,向烧杯中各加入质量相等、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硫酸,然后在左边烧杯中放入一定质量的镁,在右边的烧杯中放入与镁等质量的铝。待充分反应后,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D )
A.天平保持平衡,左边烧杯中,酸没有剩余,镁可能有剩余
B.天平保持平衡,右边烧杯中,酸没有剩余,铝一定有剩余
C.天平失去平衡,左边烧杯中,酸一定剩余,镁一定没剩余
D.天平失去平衡,右边烧杯中,酸可能剩余,铝一定没剩余
【解析】天平保持平衡,则左右两边生成的氢气质量相同,镁可能恰好完全反应,铝一定有剩余;天平失去平衡,则两边生成氢气质量不同,镁一定完全反应,左边烧杯酸有剩余,右边烧杯中情况有3种可能:酸没有剩余,铝有剩余;或铝没有剩余,酸有剩余;或酸与铝恰好完全反应,均没有剩余。
比较铁与铜、铜与银的化学活动性
1. 教材实验原理图
2. 实验结论:金属活动性:铁>铜>银。
3. 实验关键点
(1)在做铁置换反应时要除锈,防止干扰实验。
(2)将铜丝放在硝酸银溶液中,铜丝表面会有黑色固体而不是银白色固体,这种现象和硝酸银溶液的浓度有关,浓度较低,析出的固体呈黑色。
(3)实验设计技巧
中间金属两头盐―→FeSO4溶液、Cu、AgNO3溶液
两头金属中间盐―→Fe、CuSO4溶液、Ag
必要时请酸帮忙―→Fe、HCl、Cu、AgNO3溶液
典例:根据如图三个科学实验,回答问题:
(1)描述实验甲中的实验现象:__铜丝表面附着一层银白色固体,溶液变为蓝色__。
(2)乙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Zn+CuSO4===ZnSO4+Cu__。
(3)在实验丙后的剩余溶液中,一定有的溶质是__ZnSO4__,可能有的溶质是__H2SO4__,为了确定可能有的溶质,可加入__BD__。
A.氯化钡溶液 B.氢氧化铜 C.氯化钠溶液 D.锌粒
一、选择题
1. 小明笔记中有处错误,你认为是图中的哪一处( B )
A.a处 B.b处 C.c处 D.d处
2. [2018·安顺]在化学反应前后,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化学反应类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举例中错误的是( C )
A.例1∶C+O2CO2
B.例2∶2H2O2H2↑+O2↑
C.例3∶Mg(OH)2+2HCl===MgCl2+2H2O
D.例4∶Cu+2AgNO3===2Ag+Cu(NO3)2
3. [2018·温州]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判断,下列容器与所盛溶液不会发生化学反应的是( B )
A.用铁制容器盛盐酸 B.用铜制容器盐酸
C.用铁制容器盛硝酸银溶液 D.用铜制容器盛硝酸银溶液
4. 某无色气体X可能含有氢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甲烷四种气体中的一种或两种。为确认其组成,某同学取一定量该气体按如图21-4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假设每步都充分反应或吸收),结果装置①中无明显变化,装置③增重1.8g,装置④增重2.2g。下列关于气体X成分的分析中,错误的是 ( B )
A.一定没有二氧化碳
B.可能含有甲烷和氢气
C.可能只有甲烷
D.可能含有氢气和一氧化碳
5. 如图是小明借助U形管探究钢铁锈蚀的条件的装置图。过一段时间后观察,发现钢丝棉1和钢丝棉2表面都出现不同程度的红褐色锈斑。手摸钢丝棉1、2周围的玻璃管外壁,感觉有不同程度的热量。24h后,钢丝棉3、4表面仍然没有明显变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D )
A.该实验的优点是:实验装置集成化,增强了实验的对比性,能得出更多的实验结论
B.使用刚冷却的凉开水的目的是:除去水中溶解的氧气,防止钢丝棉与氧气接触
C.该实验可以证明钢铁锈蚀的条件是必须同时与水、氧气接触,属于放热反应
D.由于盐水会加快钢铁的生锈速率,实验开始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U形管中左端液面低,右端液面高
第5题图 第6题图
6. 如图所示进行有关碳及其氧化物的性质实验,不正确的说法是( D )
A.甲、乙两处的现象分别是:黑色粉末减少、黑色粉末逐渐变红
B.甲处发生的反应是典型的吸热反应
C.丙处试管可防止液体倒吸
D.该装置的不足之处是未进行尾气处理
7. 某同学根据铜绿的成分Cu2(OH)2CO3作出猜想:金属铜锈蚀的条件除有水和二氧化碳外,还必须有氧气。为证明“必须有氧气”,需要进行如图所示实验中的 ( A )
A.甲和乙 B.甲和丁 C.甲和丙 D.丙和丁
8. 将相同体积、相同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分别滴到等质量、颗粒大小相同的X、Y、Z三种较活泼金属中,生成H2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
A.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Y>X>Z
B.产生氢气的速率顺序为X>Y>Z
C.消耗稀盐酸的质量顺序为Z>Y>X
D.相对原子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X>Y>Z
9. [2018·杭州]小金做了如下实验:将4.2g铁粉和4.0g氧化铜粉末均匀混合,然后一次性投入盛有200g 9.8%稀硫酸的大烧杯中。观察到如下现象:立即出现红色固体,前阶段没有明显的气泡产生,后阶段产生大量无色气泡,充分反应后上层清液呈浅绿色。由此小金做出下列判断,其中不合理的是 ( D )
A.“立即出现红色固体”是由于很快发生如下转化:CuOCuSO4Cu
B.“产生大量无色气泡”是由于发生了如下反应:Fe+H2SO4===FeSO4+H2↑
C.该实验条件下,硫酸铜比稀硫酸更容易跟铁粉发生反应
D.在不同浓度的硫酸铜和稀硫酸的混合溶液中投入铁粉,都是硫酸铜先跟铁粉反应
10.分别将不同质量的锌粉加入到一定量的Fe(NO3)2、Cu(NO3)2和AgNO3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以下是在不同情况下对滤渣或滤液成分的说法,其中错误的是( C )
A.若滤液中只含一种溶质,滤渣一定含有Ag、Cu、Fe,可能含有Zn
B.当滤液含两种溶质时,滤渣一定含有Ag、Cu,可能含有Fe,一定不含Zn
C.若滤渣中有红色固体,滤液一定含有Zn(NO3)2、Fe(NO3)2,一定不含AgNO3、Cu(NO3)2
D.若向所得滤渣中滴加稀盐酸无气泡生成,滤渣一定含有Ag,可能含Cu,一定不含Fe和Zn
11.向m g Zn和Fe的混合物中加入一定质量的CuCl2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将滤渣洗涤、干燥后称量。质量仍为m g,对所得滤液和滤渣有如下四种判断,其中正确的是 ( B )
A.滤液可能是无色 B.滤液中一定有ZnCl2和FeCl2
C.滤渣中的物质可能有3种 D.滤渣中加稀盐酸一定有气泡产生
12.[2018·衢州]小柯为比较Mg、Fe、Cu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进行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实验后把两试管中的物质倒入烧杯中(如图乙),发现烧杯内的红色固体明显增多,充分反应后过滤。滤液中含有的金属离子可能的组成有( C )
①Mg2+ ②Mg2+和Fe2+ ③Fe2+和Cu2+ ④Mg2+、Fe2+和Cu2+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第12题图 第13题图
13.往硝酸铜、硝酸银和硝酸亚铁的混合溶液中缓慢连续加入质量为m的锌粉,溶液中析出固体的质量与参加反应的锌粉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 )
A.c点对应溶液中含有的金属离子为Zn2+和Cu2+
B.bc段(不含两端点)析出的金属是Fe
C.ab段(不含两端点)对应溶液中含有的金属离子为Zn2+、Ag+、 Cu2+和Fe2+
D.若bc段和cd段中析出固体质量相等,参加反应的锌粉质量分别为m1和m2,则m1>m2
14.在试管中放入一根镁条(已去除氧化膜),往其中加入硝酸银溶液至浸没镁条,观察到如下现象:
①镁条表面迅速覆盖一层疏松的固体物质,经检验发现生成的固体物质中有单质银;
②镁条表面有明显的气泡现象,经检验发现气泡中有氢气。
对于上述实验现象的分析错误的是( C )
A.镁能从硝酸银溶液中置换出银
B.镁跟硝酸银溶液反应会生成氢气
C.镁投入硝酸银溶液中只发生2AgNO3+Mg===Mg(NO3)2+2Ag
D.根据该实验可判断镁比银化学活动性强
15.[2018·连云港]已知:金属X在常温下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而金属Y和Z不能;将Y、Z分别投入稀盐酸中,Y溶解并产生气泡,Z无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X氧化物的化学式只能表示为XO B.Y能将X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C.Z在自然界中只能以单质形式存在 D.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X>Y>Z
二、非选择题
16.如图为铁制品循环利用的示意图,根据图示回答:
(1)“①”“②”“③”中,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是__①__(填序号)。
(2)废旧金属“循环利用”的意义是__节约金属资源(或节约冶炼金属消耗的能源;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合理即可)__(写一点即可)。
17.[2018·杭州]小金为探究铁制品锈蚀的条件,进行如下实验:
步骤1:利用图甲所示装置,将干燥的O2从导管a通入U形管(装置气密性良好,药品如图所示);待U形管内充满 O2 后,在导管b处连接一活塞推至底部的注射器,收集 20mL O2后在导管a处连接乳胶管并用止水夹夹紧,如图乙所示。
步骤 2:一段时间后,观察U形管内的铁丝,其现象如表所示。
观察对象
现象
①干燥的普通铁丝
没有明显变化
②潮湿的普通铁丝
较多红褐色锈斑
③潮湿的纯铁丝
没有明显变化
(1)步骤一中,检查 U 形管内是否已充满 O2的方法是__将带火星的木条放置在__b导管口,若木条复燃,则证明__U形管内已充满O2__。
(2)铁制品的锈蚀条件之一是需要O2,在此实验中能支持此条件的证据是__观察到注射器活塞向左移动__。
(3)通过对比实验现象,此实验还可得出铁制品锈蚀的条件是__水分和金属的内部结构__。
18.现有A、B两种银白色的金属,某同学想要探究这两种金属的活动性。
设计实验:
取大小相同的两块金属,用砂纸打磨光亮,分别放入两支试管中再加入等量的同种稀盐酸,操作与现象如表:
实验
试管1
试管2
操作
现象
金属表面产生气泡较慢
金属表面产生气泡较快
思考结论:
(1)通过上述实验,判断出两种金属的活动性A__<__B(选填“>”或“<”)。
(2)假设其中的一种金属是铁,除观察到铁的表面有气泡产生外,还能观察到反应后的溶液呈__浅绿色__(选填“浅绿色”或“黄色”)。
(3)实验前用砂纸打磨金属的目的是__除去金属表面的氧化物或污物__。
(4)如果两种金属是镁和铁,还可以用镁和一种化合物的溶液来证明两者的金属活动性强弱,你认为该化合物可以是__FeCl2(合理即可)__(填化学式)。
19.[2018·绍兴义乌]小敏研究影响锌与盐酸反应快慢的因素。
序号
盐酸溶液浓度
2min内产生氢气的体积
1
5%
10mL
2
15%
28mL
(1)图中A、B仪器可以组装一套测量气体体积的装置,利用该装置时A中的__b__管接c。
(2)小敏选用2g完全相同的锌片分别和同体积5%、15%的稀盐酸进行实验,获得表格数据。由此推断实验是通过__相同时间内产生气体多少__来体现反应快慢的。
(3)小敏分析数据得到如下结论:锌与盐酸反应快慢与盐酸浓度有关,盐酸浓度越大反应越快。其他同学认为结论不可靠,他们的依据是__没有换用不同浓度盐酸多次实验__。
(4)实验中小敏发现锌与稀盐酸反应时,一开始产生氢气速度并没有随盐酸浓度的减少而减慢,查阅资料得知化学反应中往往伴随着能量变化。由此作出猜想:锌与盐酸反应快慢还与__温度__有关。
20.[2018·嘉兴]兴趣小组某同学在做铜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的实验,当观察到铜丝表面有银白色固体出现时,发现试管内溶液未显蓝色,与所学知识不符。组内同学立即展开讨论,认为溶液未显蓝色是因为铜离子的浓度太小,于是对铜离子浓度太小的原因进行了如下猜想:
猜想一:硝酸银溶液浓度不够大。
猜想二:铜丝中含有比铜活泼的金属。
猜想三:__铜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的时间太短(合理即可)__。
实验验证:
(1)验证猜想一:你的方案是__其他条件不变,用浓度更大的AgNO3溶液,重复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结论__。
(2)验证猜想二:取上述相同的铜丝,选择一种酸或盐溶液在相同条件下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结论。请你在矩形框内画出实验装置图,并标出所选物质。
(3)验证猜想三:进一步实验……
【答案】 (2)如答图所示(合理即可)。
21.[2018·台州]活泼金属能将不活泼金属从其盐的水溶液中置换出来。与此类似,碳在高温下,能将不活泼金属从其氧化物中置换出来,但活泼金属形成的氧化物不与碳发生反应。如碳在高温下,能置换出氧化铁中的铁,但与氧化铝不反应。
(1)判断C、Fe、Al的活动性顺序由强到弱为__Al、C、Fe(或Al>C>Fe)__。
(2)结合所学知识,下列各组物质能发生置换反应的是__AB__。
A.碳与氧化铜 B.锌与稀硫酸 C.碳与氧化钙 D.银与硫酸铜
22.金属钯是稀有的贵金属之一,金属钯制成的首饰不仅有迷人的光彩,而且经得住岁月磨砺。现有银(Ag)、铂(Pt)、钯(Pd)三种金属制成的戒指,某实验小组利用它们来探究三种金属的活动顺序。
(1)将钯戒指放入稀硫酸溶液中,戒指完好无损,可推测钯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位于铁之__后__(选填“前”或“后”)。
(2)如果将钯粉置于盐酸溶液中,边通入氧气边搅拌,钯粉溶解得到二氯化钯(PdCl2)溶液,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2Pd+4HCl+O2===2PdCl2+2H2O__。
(3)如图所示,将银、铂戒指分别放入甲、乙两烧杯中,一段时间后取出,发现只有银戒指表面有明显变化,推测甲烧杯中还可能出现的现象是__有白色沉淀生成__。通过该实验判断,银、铂、钯的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顺序为__银、钯、铂__。
23.科学课上,小亮与老师一起演示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甲中铜加热时因生成了氧化铜而变黑,该变化属于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2)小亮将变黑的铜丝a伸入试管内的稀硫酸中,再取出时,铜丝表面又变红了,试管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3)老师将加热变黑的铜丝b趁热迅速伸入试管内的活性炭中,再取出时,铜丝表面也变红了,则试管内活性炭的质量一定会 (填“增大”或“减小”)。
答案:(1)化学 (2)CuO+H2SO4═CuSO4+H2O (3)减小
24.镁带在空气中放置几十天后表面变黑,有人认为这是镁与氧气反应生成的氧化镁,也有人根据铁生锈的条件,认为这是镁与水、氧气共同作用的结果.为此,小柯进行了如下探究;将如图所示的两个装置抽气,然后充入除去二氧化碳后的空气,再在两边用弹簧夹将装置密封,几十天以后观察现象。
(1)两个装置所盛放的液体分别是 和水。
(2)几十天以后,两个装置中的镁带表面都未变黑,于是小柯猜想,黑色物质可能是碳和碳酸镁的混合物,如果小柯的猜想成立,那么取黑色物质加入足量的稀盐酸,会观察到哪些现象? 。
答案:(1)浓硫酸 (2)有气泡产生,黑色固体部分溶解
25﹒某混合气体由CO、CO2、SO2三种气体组成,某兴趣小组对此进行了相关实验:
查阅资料:①SO2 能使品红溶液褪色;②SO2 易与高锰酸钾溶液反应而被吸收,并能使其褪色;③SO2 能使氢氧化钡溶液和澄清石灰水变浑浊;④CO和CO2均不能使品红溶液褪色,也不与高锰酸钾溶液反应。
实验研究:为验证这三种气体,同学们设计并进行如下实验:
事实与结论:通过实验验证了以上三种气体都存在。
(1)装置 A 的作用是 检验并且除去二氧化硫 ;
(2)能证明气体中含有 CO2的现象是 B中品红溶液不褪色,C中溶液变浑浊 ;
反思与评价:
(3)若装置按C→D→A→B→E的顺序连接,则无法验证的气体是 二氧化碳、二氧化硫 ;
(4)有同学提出上述原装置中省略D装置也能达到实验目的,你认为该同学的设计有无道理并说明理由 有道理,这是因为省略D装置后,如果E装置中黑色固体变成红色固体,说明气体中含有一氧化碳 。
26.一般不用K、Ca、Na等活泼金属来置换盐溶液中的其他金属元素,这是教科书上的一句话。小科对此进行了思考,并查阅资料,对金属钠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钠常温下就能与水发生剧烈反应,反应方程式为2Na+2H2O===2NaOH+H2↑。
提出猜想:猜想一:金属钠和硫酸铜溶液反应会有铜生成。
猜想二:金属钠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的沉淀只有氢氧化铜。
实验及现象:切取不同大小的钠块分别投入到两种不同浓度的硫酸铜溶液中,有关产生沉淀的现象如表所示:
编号
钠块大小
硫酸铜溶液
实验中产生沉淀的现象
①
绿豆大小
稀溶液10毫升
产生蓝绿色沉淀
②
绿豆大小
浓溶液10毫升
产生蓝色絮状沉淀
③
豌豆大小
稀溶液10毫升
产生蓝色絮状沉淀
④
豌豆大小
浓溶液10毫升
产生蓝色絮状沉淀,并出现黑色固体
小科咨询老师后得知蓝绿色沉淀为碱式铜盐。
实验结论:(1)上述实验中均未观察到 色固体生成,由此判断猜想一错误。
(2)实验①中观察到的沉淀是蓝绿色的,由此判断猜想二也错误。
实验反思:(3)实验中生成氢氧化铜沉淀的原理是 。
(4)由上述实验可知,导致钠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的产物不同的因素有 。
(5)为了用钠置换硫酸铜中的铜元素,小科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方案一:把钠块和无水硫酸铜直接混合,在干燥的空气中加热。
方案二:把钠块和无水硫酸铜直接混合,隔绝空气加热。
两个方案中,更合理的方案是 ,理由是 。
答案:(1)红
(3)钠和水先反应生成氢氧化钠,生成的氢氧化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
(4)钠块的大小、硫酸铜溶液的浓度
(5)方案二 隔绝空气加热,能避免钠在空气中被氧化
27.铁是目前世界年产量最多的金属。
(1)如图是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实验装置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写出甲处玻璃管中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Fe2O3+3CO2Fe+3CO2__;
②下列关于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__B__(填字母)。
A.装置甲处玻璃管内黑色粉末变红
B.实验结束后,应先熄灭甲处的酒精喷灯
C.一氧化碳发生了还原反应
(2)每年因腐蚀而浪费掉的金属材料数量惊人,铁栅栏常采取的防锈措施是__刷漆__,除防止金属腐蚀外,保护金属资源的有效途径还有__寻找金属替代品__(答一点即可)。
28.在学习了金属的化学性质后,科学老师布置了一项课外学习任务:调查化工颜料店出售的涂料添加剂“银粉”是什么金属?某学习小组通过调查,分别获得了“银粉”是银粉、铝粉、锌粉这三种不同结果。为了确定究竟是哪一种金属,学习小组同学将一小包“银粉”带回实验室,进行了如下实验和分析。(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Zn+2HCl===ZnCl2+H2↑;2Al+6HCl=== 2AlCl3+3H2↑)
(1)取少量“银粉”于试管中,滴加适量盐酸,观察到有__气泡__产生,说明“银粉”一定不是银。
(2)为了进一步确定“银粉”是铝还是锌,学习小组通过理论计算,获得两种金属分别与足量盐酸反
应产生氢气的质量关系,并绘制成如图所示图像。在绘制锌的图像时,a点所对应的锌的质量m为多少?(通过计算回答)
(3)取1.8g“银粉”(杂质忽略不计)加入到50g稀盐酸中,恰好完全反应,生成氢气0.2g。根据图可知,“银粉”是__铝(或Al)__。计算实验中所用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答案:(2)设a点所对应的金属锌的质量为x。
Zn+2HCl===ZnCl2+H2↑
65 2
x 0.2g
=,x=6.5g。
(3)设实验中所用稀盐酸的溶质质量为y。
2Al+6HCl===2AlCl3+3H2↑
219 6
y 0.2g
=,y=7.3g,
实验中所用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100%=14.6%。
29.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方法测定某氧化铜样品的纯度(杂质不与氢气反应),同学们设计了以下实验装置。准确称取15g干燥样品进行实验。
(1)在实验中,乙装置的作用是__检验氢气中的水分是否全部被吸收__。
(2)准确称取完全反应前后装置丙和丁的质量如表:
装置丙
装置丁
反应前
48.8g
161.2g
反应后
46.5g
163.9g
小明根据装置丙减少的质量就是氧元素质量,求得氧化铜的质量为11.5g,纯度为76.7%。
小丽想根据装置丁的质量变化进行计算,请帮小丽求出氧化铜样品的纯度。
答案:生成水的质量:163.9g一161.2g=2.7g。设参加反应的氧化铜质量为m,
H2 + CuOCu + H2O
80 18
m 2.7g
=,m=12g,
CuO的质量分数=×100%=80%。
(3)比较两种计算结果,请分析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__B__。
A.装置的气密性不好
B.空气中的水分被丁处浓硫酸吸收
C.通入的氢气量不足
D.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被丁处浓硫酸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