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5张PPT。 陵墓雕塑
宗教雕塑感受中国古代恢弘的雕塑群一、陵墓雕塑
统治阶级希望自己死后能够灵魂升天并继续拥有权力和享受豪华生活,因而在陵墓前设置大型的石人石兽等雕刻群表示威严。在墓中还放置大量精美的作为陪葬的各种陶俑。这些属于陵墓雕塑。代表陵墓雕塑艺术成就的作品有秦始皇兵马俑和汉代霍去病墓石雕群。秦始皇兵马俑
陶俑
佣,最初是替代奴隶殉葬的模拟品,后发展为替代 被役使得卫士、奴仆和乐舞伎的偶人,春秋战国时渐多,秦汉至隋唐盛行,多为陶、木佣,也有瓷、砖、石、金属佣。至宋代因流行纸冥器渐衰。
秦始皇陵陪葬出土的数以千计的兵马俑,写实水平很高,其超乎寻常的气势,反映出“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的气魄和意志,它以伟大的精神力展示了巨大的社会历史力量。 兵马俑规模宏大。已发掘的三个俑坑,总面积达19120平方米,足有50多个篮球场那么大,坑内有兵马俑近8000个,在三个俑坑中,一号坑最大,东西长230米,南北62米,总面积有14260平方米。坑里的兵马俑也最多,共有6000个左右。
兵马俑群组成严整的军阵形式,守卫着秦始皇陵墓。他以宏大的群像,形象的再现了秦代的国威与军威,他不是以个体的艺术表现取胜,而是以气吞山河的整体气势显示着那强盛时代的精神力量,给予后来的观众以强烈的精神震撼。兵马俑军阵兵马俑的分类将军俑
武士佣
骑兵俑
车兵佣
跪射佣
马佣将军俑将军俑身材魁梧,头戴金冠,身披铠甲,手握宝剑,昂首挺胸,站在队伍前列,像是在指挥身后的军吏和士兵行进。那神态自诺的样子,一看就知道是久经沙场、肩负重任的高级将领。武士佣武士佣高1.8米左右,体格健壮,套着铠甲,脚上蹬着前端向上翘起的战靴,头发大多挽成了偏向左侧的发髻。他们有的握着铜戈,有的擎着利剑,有的拿着盾牌。个个目光炯炯,双唇紧闭,神态严峻,好像一场大战就在眼前。骑兵俑
骑兵佣上身着短甲,下身着紧口裤,足蹬长筒马靴,右手执缰绳,左手持弓箭,随时准备上马冲杀。车兵佣 跪射俑 、 立射佣跪射俑、立射佣,张弓搭箭,两眼盯着前方,随时准备将利箭射出去马佣用洗练概括的朔造手法便将一匹匹战马刻画得形象和生动。除了马头的塑造较为细腻多变化外,四肢与胸部都用大写意的夸张手法,棱角分明,肌腱隆凸,臀部浑圆,腰部微凹,显得强健有力。没有过多复杂的线条,流畅并富有韵律感,让人感觉到如真马一般,但却似无法再现实中找到的神马。艺术特点一、秦始皇兵马俑的艺术特点首先是它的高度写实性。秦兵马佣的写实并不只是简单地按照现实摹刻下来,而是经过了艺术的处理。不同的人物外形,不同的官阶,不同的性格特征,不同的精神面貌,如此这些都体现在了秦佣的身上,可见它的造型刻画不仅实现“形似”而且还达到“神似”。
二、灵活多样的艺术技巧也是秦始皇兵马俑的艺术特点之一。秦俑的刻画并不是单一的而是运用了多种多样的艺术技巧。对比就是其中之一,如刻画细微的铠甲和简洁的下身衣纹,精致的五官、发式和简单地躯体。这些对比处理出于整体效果的统一,使形象既简洁又丰富,在朴拙中见精致,局部精细但不失整体气势 汉代霍去病墓石雕群以简洁的造型,粗犷的风格,宏大的气势,不仅寄托了对英雄的歌颂和哀思,也反映了正处于上升时期的汉朝统治阶级那生机勃勃的精神面貌。霍去病墓的石刻群雕,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对后世陵墓雕刻的艺术风格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是汉代以后中国古代大型纪念碑雕刻的典范之作。汉代霍去病墓石雕群 这件作品是整个群雕作品的主体,同时也是这些雕塑所讴歌的主题。雕塑中,作者运用了寓意的手法,佣一匹气宇轩昂、傲然屹立的战马来象征这位年轻的将军。它高大、雄健,以胜利者的姿态伫立着,有一种神圣不可侵犯的气势;而另一个象征匈奴的手持弓箭的武士则仰面朝天,被无情的踏在脚下,显得那样渺小、丑陋,蜷缩着身体进行垂死挣扎。 整个作品风格庄重雄劲,深沉浑厚,寓意深刻,耐人寻味,既是古代战场的缩影,也是霍去病赫赫战功的象征。雕塑的为轮廓准确有力,形象生动传神,刀法朴实明快,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高度的艺术概括力,是我国陵墓雕刻作品的典范之作 。《马踏匈奴 》又名《立马》伏虎反映出汉代雕刻家利用石材天然的面貌和对老虎习性和神态高度概括表现的艺术功底。这只猛虎伏卧缩爪,目光机警,正集中注意力,仿佛顷刻之间会猛扑过去,吞噬猎物。一块拙朴粗糙的顽石经雕刻家简单加工不仅表现出柔中带刚的猛虎,而且对它正伏地卧,虎视眈眈地伺机猎物的神态刻画得惟妙惟肖。通过几条单纯的阴刻线生动的表现出伏虎身上的斑纹和嘴边的毛。虎尾巧妙地卷在虎背上,加强了虎的凶猛和野性,且使整个石雕群浑然一体艺术特点巧妙利用石材的天然风貌,因式造型。圆浑天成的雕塑,质朴雄浑,展示出作者高超的写意智慧和西汉时期大气磅礴的艺术风貌。
请同学们对比秦始皇兵马俑的马佣与霍去病墓前的石马在造型上有什么不同之处?
一个刻画细致
一个简练概括宗教雕塑 宗教雕塑是以宗教教义、故事、人物、传说为题材的雕塑。我国由于佛教传入较早,影响广泛,所以在宗教雕塑中以佛教造像为多,佛教雕塑艺术成就最高。
我国佛教雕塑最高艺术成就有四大石窟
敦煌莫高窟
云冈石窟
龙门石窟
麦积山石窟敦煌莫高窟敦煌莫高窟,又称千佛洞,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城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创建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迄今保存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代,历时一千多年的多种类型洞窟735个。壁画45000平方米,彩塑2415身,唐宋木构窟檐5座。1900年,于藏经洞,发现西晋至宋代经、史、子、集各类文书及绘画作品5万余件。莫高窟是当今世界规模最宏大、内容最丰富、艺术最精湛、保存最完整的佛教石窟寺。1987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艺术的特点表现在建筑、塑像和壁画三者的有机结合上。系统反映了十多个朝代及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各个方面,成为人类稀有的文化宝藏。其中唐代彩塑造像670尊,是敦煌彩塑艺术的优秀代表。菩萨立像菩萨像温静端庄,肌肉丰腴、仪容俊美、比例适度、衣纹处理舒展自然敷彩艳丽而和谐。阿难 、力 士像阿难形象犹如生活中眉清目秀的青年。形象的生活化使人感到当时的生活气息。力士赤裸上身,肌肉坚实、表现出威武雄壮武士的气质云冈石窟云冈石窟,始建于北魏文成帝兴安二年,位于山西省大同市以西16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依山而凿,东西绵延约一公里。现存洞窟53个,窟龛约1100个,造像5万1千余尊。云冈石窟形象地记录了印度及中亚佛教艺术向中国搜剿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国逐渐世俗化、民族化的过程。在我国传统雕刻艺术的基础上,吸取、融合了印度犍陀罗艺术。龙门石窟龙门石窟位于河南洛阳市东南,分布于伊水两岸的崖壁上,南北长达1公里。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年间,先后营造400多年。现存窟龛2137个,雕像10万余尊,是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典范之作奉先寺卢舍那大佛这座大佛是龙门石窟中艺术水平最高、整体设计最严密、规模最大的一处。大卢舍那石雕像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发髻呈波纹状,面部丰满圆润,眉如弯月,目光慈祥,眼睛半睁半合,俯视着脚下的芸芸众生,嘴边微露笑意,显出内心的平和安宁。表情含蓄而神秘,严肃中带着慈祥,慈祥中透着威严,威严中有有着一种神圣与威武,是一个将神性和人性完美结合的典范。奉先寺文殊菩萨像菩萨华丽、端庄、幽静、矜持;天王肃穆、硕壮、狰狞、具有镇压邪恶的力量麦积山石窟位于甘肃山水县东南45千米处的秦岭山脉西端。因开凿石窟的山峰平地崛起,形如麦垛,故得此名。石窟的创始为十六国后秦,经北魏、西魏至北周近两个世纪,石窟开凿未曾间断。现存洞窟194个,泥塑像、石雕像7200余尊。麦积山造像以泥彩塑像为主,被誉为“中国彩塑艺术博物馆”。麦积山石窟彩塑 彩塑形象呈现出“秀骨清像”的典型风格,敷彩素淡典雅。摆脱了幻想中的神的束缚,表现的是符合当时审美的具有生活感的现实人物。
菩萨像秀丽婉约,宁静淳朴,不仅面目秀美,而且面带浅笑,温柔亲切,惹人喜爱。晋祠圣母殿晋祠位于山西太原市西南悬瓮山麓,为古代晋王祠,始建于北魏,是为纪念周武王次子叔虞而兴建的。现存建筑主要建造于宋金时期,以圣母殿最为著名。圣母指周武王王后姜邑,她是姜太公的女儿、叔虞的母亲,被当地人奉为晋水水神,并修建了圣母殿,供人们在天旱时前来祭祀。圣母殿中有彩绘塑像四十余尊。尤其是侍奉圣母的侍女是最出色的一组人物塑像。晋祠侍女彩塑 宋代的民间工匠们在塑造这组侍从像时,完全突破了宗教造像的理念和仪轨的束缚,大胆采用了现实传神的艺术创作手法,他们凭借着自身精巧的构思、高超的技艺,以及对生活的深刻认识,将这些不同身份、不同年龄、性格和敬礼的侍女们,塑造得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她们有的活泼可爱、天真无邪;有的沉默寡言、老于世故;有的温文尔雅、楚楚动人;有的高傲冷艳、盛气凌人。正可谓举手投足之间,顿生姿态万千,凝神沉思之际,尽显世态人情。课堂小结请同学们回想一下,秦兵马俑与霍去病墓石雕群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1、都属于陵墓雕塑。
2、秦兵马俑的艺术特点是生动的写实风格。 3、霍去病墓石雕群的造像风格是因式造型,简练概括的刻画出事物的雄浑气魄。
中国四大石窟特点?
莫高窟:表达了理想的美。
云冈石窟:具有犍陀罗风格。
龙门石窟:神性与人性的完美结合。
麦积山石窟:彩塑艺术博物馆,呈现“秀骨清像”的典型风格。
晋祠圣母殿侍女像给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破了宗教造像的理念和仪轨的束缚,大胆采用了现实传神的艺术创作手法。她们的动作姿态各不相同,神态性格都刻画得十分生动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