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民族大团结 课件(共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民族大团结 课件(共2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4-14 08:58: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9张PPT。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①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城自治,接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城和自治机关。
?
②在自治区域内,由当地民族当家做主,依法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①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后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载入宪法。
?
②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城自治法》颁布实施。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全国已经建立了内蒙古(1947年)、新、广西、宁夏、西藏5个自治区,30个民族自治州,100多个民族自治县(旗)。5.意义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广西各界庆祝自治区成立大会 九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新疆维吾尔族代表使用同声传译设备听取《政府工作报告》。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第十四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少数民族代表盛装出席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二、共同繁荣发展1.背景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我国各民族发展很不平衡,很多少数民族的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如:云南地区的伍族、景颇族等少数民族仍保留着原始时代的生活方式,四川凉山地区的彝族处在奴隶社会阶段,藏族人民社会在农奴制的压迫之下。
新中国成立时,少数民族有四种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封建地主经济占统治地位的有30多个民族,当时有3000多万人口;处于封建农奴制的约400万人口;处于奴隶制的,当时有100万人口。后经过民主改革,各民族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2.举措及成效 废除了剥削和压迫,各族人民翻身做主人,迈进了社会主义社会。(1)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因地制宜,进行一系列的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各族人民跨入社会主义社会佤族佤族拉木鼓节阿佤人民唱新歌(2)采取许多优惠政策,派出大批人员,还通过技术、资金、物资等多种方式,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上海第五毛纺厂工人向银川第二毛纺厂工人传授技术。解放后西藏工业的迅速发展(3)国家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保护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还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了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的搜集、整理和出版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藏族史诗柯尔克孜族英雄史诗《玛纳斯》 新疆民族学校学生在上课 我国少数民族教育有了飞速发展,全国建立十多所高等民族院校。图为云南民族学院的少数民族学员。(4)20世纪末,中央决定进行西部大开发战略,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加快发展创造了巨大了历史机遇。西部大开发的重要项目
——西气东输工程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总揽全局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当今中国最具政治意义和经济意义的头等大事。 《中国西部大开发指南》是我国首部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而编撰的最系统、最权威、最翔实的大型工具书。“欧亚大陆桥”示意图 1.查阅地图,说一说“欧亚大陆桥”经过了我国哪些少数民族地区。说一说 2.举例说明它的开通对当地经济发展有何积极意义。青藏铁路格尔木开工现场新扩建的拉萨贡嘎机场是世界上高海拔的航空港之一。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大大加强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促进了青海、西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国家还实施了旨在推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兴边富民行动,采取特殊措施帮助人口较少民族加快发展,进一步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1952年与2014年
少数民族自治地方主要农业、工业发展对比表课堂小结民
族大

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背景含义意义
共同繁荣发展
1.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革
和社会主义改造2.采取优惠政策,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3.重视少数民族的文化与发展4.进行西部大开发提出5个自治区 1.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 制度,由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民族区域自治2.为了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缩小东西部地区之间的贫富差距,扩大内需,国家实施 战略。西部大开发知识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