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4-14 10:38: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和文化事业的主要成就,包括“两弹一星”、航天成就、杂交水稻和“双百”方针;了解杰出科学家的事迹,包括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相关历史知识。
2.分析新中国成立后科技文化发展的原因和意义。
3.认识这些科学家成功的共同原因,学习他们为振兴中华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优秀品质,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光荣传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两弹一星” 的研制;籼型杂交水稻和青蒿素;“双百”方针。
难点:认识科技文化的重要性。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讲授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被誉为“中国天眼”,由我国天文学家南仁东于1994年提出构想,历时22年建成,于2016年9月25日落成启用。是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主导建设,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综合性能是著名的射电望远镜阿雷西博的十倍。截至2018年9月12日,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已发现59颗优质的脉冲星候选体,其中有44颗已被确认为新发现的脉冲星。??2019年3月,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FAST总工程师、研究员姜鹏接受专访时说道,和天马望远镜团队合作,首次成功实现联合观测,这标志着FAST具备了联合组网观测的能力。你知道新中国成立后,在科学
技术上面有哪些成就吗?本节课 我们将学习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二)、讲授新课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1.“两弹一星”
(1)、原子弹的成功研制
1964年10月16日,我国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邓稼先领导完成了中国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邓稼先立即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他被誉为中国的“两弹元勋”
(2)、原因:
材料一:
杜鲁门把眼镜一扔:“要对中共军队使用一切武器!”
有记者问:“请问:包括原子弹吧?”
他把眼镜一摘:“你听懂了吗!一切,懂吗!”
材料二:“中国要是没有原子弹这个东西,人家就要欺负我们。谁说我们中国人搞不成导弹核武器,现在不是搞出来了吗!” ——毛泽东
材料三:“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邓小平
(3)、意义:
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它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1966年,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 实验取得成功。我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
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4)、目的:中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我国发展核武器是为了加强加强国防建设,保卫国家;打破帝国主义国家对我国的核讹诈,打破帝国主义国家的核垄断,维护世界和平。
(5)、航天技术的发展

钱学森参与组织领导了中国运载火箭、导弹、卫星的研制和试验工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
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从甘肃酒泉卫星发射场发射,21时48分进入预定轨道。
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发射成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卫星的国家。
(6)、意义: “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的意义:
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2、漫步太空
20世纪90年代,开始实施载人航天工程。
1999年,神舟一号无人飞船,开启我国的飞天之旅。
2003年10月,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航。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2008年9月,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

2018年5月21日,嫦娥四号中继星“鹊桥”号成功发射,为嫦娥四号的着陆器和月球车提供地月中继通信支持。??2018年12月8日,嫦娥四号探测器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冯·卡门撞击坑的预选着陆区,月球车“玉兔二号”到达月面开始巡视探测。???2019年1月11日,嫦娥四号着陆器与玉兔二号巡视器完成两器互拍,达到工程既定目标,标志着嫦娥四号任务圆满成功。
二、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1.杂交水稻
袁隆平是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先后成功研发出“三系法”杂交 水稻、“两系法”杂交水稻、超级杂交稻一期、二期,与此同时,袁隆平提出并实施“种三产四丰产工程”,运用超级杂交稻的技术成果,?出版中、英文专著6部,发表论文60余篇。??2017年7月,任青岛海水稻学院首席教授。?
概括:
20世纪70年代,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影响:为解决我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也有重要贡献。
2001年2月19日江泽民与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袁隆平
袁隆平获得国际农业最高奖——世界粮食奖
杂交水稻培育成功后,很快得到推广。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粮农组织将推广杂交水稻列为解决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问题的战略措施。中国的杂交水稻被推广到印度、越南、菲律宾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增产效果十分明显。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有什么意义?
学生: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也有重要贡献。
2.青蒿素
(1)、概况:屠呦呦在20世纪70年代初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
(2)荣誉:由于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表彰他们在疟疾治疗研究中取得的成就。屠呦呦由此成为迄今为止第一位 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本土中国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由此实现了中国人在自然科学领域诺贝尔奖零的突破。
三、文化事业的发展
1、“双百”方针
“现在春天来了嘛,一百种花都让它开放,不要让几种花开放,还有几种花不让它开放,这就叫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代,二千年前那个时候,有许多学说,大家自由争论,现在我们也需要这个。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允许)范围之内,各种学术思想,正确的,错误的,让他们去说,不去干涉他们。”——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七次会议上的讲话。
2、成就:
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使我国走出封闭,融入世界。1979年,我国对外文化交流数量仅有194起、3 035人次,2006年为3 745起、46 778人次。民间交流、文化贸易也从无到有,不断扩大。一批优秀的文化艺术产品和展览,通过产业化运作的方式进入国际文化市场,深受欢迎。目前,我国同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着良好的文化交流关系,与145个国家签订了政府间文化合作协定和近800个年度文化交流执行计划,形成了全方位对外文化交流的新格局。
2012年10月11日,瑞典文学院宣布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越来越大
(三)、本课小结: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在攀登现代科技高峰的征途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取得了一系列辉煌成就。“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国防力量的发展和成就;杂交水稻的培育成功有效解决了人们的吃饭问题;青蒿素类药物使全球数亿人受益。这些成就的取得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增强了综合国力,提高了国际地位,振奋了民族精神。在文化领域,同样获得巨大发展,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四)、课堂练习
1、下图人物是一位著名的农业科学家,他的杰出贡献印证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光辉论断。他是( D )
A.王进喜 B.邓稼先C.焦裕禄 D.袁隆平
2、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了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 D )
A.雷锋 B.王进喜C.焦裕禄 D.邓稼先
3、1964年10月,李宗仁向来访者说:“西方人终于将我们视为一个智慧的民族了。”导致西方人观念发生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 )
A.中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B.中国建成了大亚湾核电站
C.中国掌握了载人航天技术D.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五)、板书设计: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1.“两弹一星”
(1)、原子弹的成功研制
(2)、原因:
(3)、意义:
(4)、目的:
(5)、航天技术的发展
2、漫步太空
二、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1.杂交水稻
2.青蒿素
三、文化事业的发展
1、“双百”方针
2、成就
(六)、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