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洋务运动》备课资料
1、洋务派在创办近代企业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P24)
答:主要是传统势力的阻挠(顽固派与习惯势力的反对、封建体制的束缚、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对市场的限制)。其次是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的破坏(控制机器设备供应,垄断技术,并企图独占市场)。再次,还存在资金、原料、运输等基本条件的问题。
2、洋务运动兴办的近代工厂同传统手工业相比,有什么不同?(P25)
答:洋务运动兴办的近代工厂如与资本主义萌芽性质的工场手工业相比,有两点显著不同:①手工业与机器工业的技术区别;②规模相对较小的工场制与大规模的工厂制组织方式的区别。如与封建作坊比较,还存在封建人身束缚、无偿剥削劳动者与资本主义雇佣剥削制的根本区别。
3、举出李鸿章的主要活动,谈谈你对李鸿章的看法。(P27)
答:李鸿章的主要活动:组织淮军,在外国人支持下,镇压太平国;洋务派的代表人物,创办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北洋海军等;在甲午战争中畏敌避战,导致战败,并签订《马关条约》。
评价:可以采取以下三种观点之一去评价:①进步人士说:他最大功绩是兴办洋务运动,启动了中国近代化;镇压太平天国是巩固政权的需要;在甲午战争中避战求和是国力弱小使然。②反动人物说:镇压太平天国反映了地主阶级的凶残本质:办洋务首先是为了对付“内寇”,运动的真正目的就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甲午完备中“避战求和”反映了他以投降路线误国和卖国的丑恶嘴脸。③辨证说:举办洋务运动,为民族自强作了努力,启动了中国近代化,这是他最大的贡献,也是他一生活动的主要方面。但他存在严重的不足之处: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反映了地主阶级的局限性;甲午战争中“避战求和”,则反映个人品质上的自私自利和对外软弱。
4、当时的中国,除了向西方学习外,还有别的强国之路吗?(P27)
提示:①有,以传统救国。由清政府实行改革,清除腐败,强化封建制度和传统儒学,使国家重振。②有,以农民革命救国。以农民革命推翻清朝,建立农民政权,然后休养生息,发展经济。③有,以社会主义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改革,能清除一切落后制度,能最大限度地解放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④没有。西方资本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是当时世界上先进的文明,相对于中国当时的技术、制度、文化,具有巨大的比较优势。只有学习西方,才能推动中国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适应世界潮流,提高综合国力。
第一、二种观点不能使中国摆脱传统社会发展模式,最终无法适应世界潮流,避免落后挨打的命运。第三种观点的实行一是当时还不具备基本的社会条件:资本主义一定程度的发展,无产阶级的壮大。二是它实际上也是向西方学习,是学习西方的社会主义。教师在评价学生观点时,一是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有个性的说法;二是通过讨论去想像和比较不同的方案,最终达到认识上升华―当时“除了向西方学习外,没有别的强国之路”。
5、有人认为洋务运动采用大机器生产,启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具有进步意义;也有人认为洋务运动的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不值得肯定。你的看法如何?请说出理由(P27)
提示:可以有下列说法:①肯定说: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的机器工业和先进文化,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而启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它为民族自强作了努力,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洋务派勇于改革的精神、面向世界的态度、追求民族自强的爱国主义情感值得学习。
②否定说:洋务运动的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改革末触动封建体制,也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未能挽救在对外战争中失败的命运和阻止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③辨证说:分进步和局限两个方面进行评价,指出以进步意义为主,并提供相应的论据进行论证说明。
课堂练习
1、洋务派在中央的代表是
A、李鸿章 B、奕沂 C、左宗棠 D、张之洞
2、洋务运动中,洋务派以“求富”为口号,开始创办
A、军事工业 B、西式学校 C、民用工业 D、新式海军
3、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历史事件是
A、洋务运动 B、戊戍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4、列举洋务运动创办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至少各2个)
第6课 《戊戌变法》备课资料
1、戊戌变法的哪些内容对封建旧势力冲击最大?(P30)
答:裁撤机构、澄清吏治、取消旗人的特权、改科举、废八股、裁汰旧军等对封建旧势力冲击最大。
2、在变法形势危急时,维新派把希望寄托在袁世凯身上,说明了什么问题?(P30)
答说明了维新派力量小,光绪皇帝没有实权,又无群众基础,势单力薄。
3、康有为在一次上书中说,局势“譬犹地雷四伏,药线交通,一处火燃,四面皆应……割台之后,两载遂有胶州……恐自尔之后,皇上与诸臣虽欲苟安旦夕而不可得矣……故当今日而思图存,舍变法外,更无他巧”。(P32)
①上述材料中“割台”是指什么事?
②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答:①“割台”是指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割占台湾。
②作者表达的主题思想是变法图强。
4、你认为戊戌变法失败仅仅是慈禧太后发动政变造成的吗?为什么?(P32)
答: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只是变法失败的直接原因。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戊戌变法的失败是必然的。可指导学生从民族资产阶级本身的局限性以及当时社会各阶层和各种政治力量对变法的不同态度寻找变法失败的原因。从根本上来说,是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软弱性,具体表现在:不想翻清政府的统治,脱离广大群众,幻想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进行自在而下的改革。从客观上来看,封建顽固势力过于强大,变法一开始就遇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和破坏。袁世凯骗取维新派和光绪皇帝的信任,然后又出卖维新派,这就注定了这场运动的失败。
5、找一找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在维新变法期间留下的名言。
答:“无邦国,无帝王,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是谓大同。”
——康有为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只公理也”——梁启超
“少年人如朝阳;少年人如乳虎;少年人如侠;少年人如戏文;少年人如泼兰地酒;少年人如大洋海之珊瑚岛”——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为人竖起脊梁铁,把卷撑开眼海银”——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谭嗣同
补充资料:
1、顺口溜: 《马关条约》传北京,公车上书变法请。
康梁二人劝皇帝,维新变法终实行。
慈禧太后法政变,百日维新遭劫难。
六位君子扬浩气,救亡图存更兴起
2、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
3、1895年,身居京城的居民可能看到的爱国壮举是
A、郑成功收复台湾 B、戊戌变法 C、公车上书 D、成立兴中会
4.曾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表示“甘为变法流血牺牲”的维新志士是 A.康有为 B.梁启超 C.谭嗣同 D.文廷式
5. 戊戌变法运动的实质是: ( )
A光绪帝与慈禧太后的斗争 B开明地主与顽固官僚的斗争
C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斗争 D西方文化与传统儒学的斗争
4. 维新派与洋务派的共同主张是:①创办新式学堂 ②鼓励建厂开矿 ③实行君主立宪④建设海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第7课、《辛亥革命》备课资料
1、孙中山认为“医国”比“医人”更重要。对此,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孙中山曾经是一位医术明的医生。中日甲午战争后目睹祖国面临亡国的危险,更感到祖国贫弱的状况必须改变。一种不可逃避的责任感,使他毅然放弃医生职业,决心为中华民族的解放而奋斗。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孙中山“弃医从政”,以求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这才是“医”的最高境界。
2、谈谈你对革命人推举黎元洪为都督的看法。(P35)
答:从客观上来看,武昌起义在准备过程中因事机泄漏而使一些组织起义的主要领导人被捕杀害或逃离武昌,资产阶级革命派中,孙中山远在国外,黄兴和其他同盟会的领导人也分别在香港、上海等地,致使起义成功后起义军中无声望极之人可推选。从主观上来看,起义军经验不足,没有认识到掌握政权的重要性,错误地认为让社会上有名望地位的人出来组织政府,于是拱手将军政府都督的位置送给黎元洪,这样,使革命从一开始就埋下了隐患。
3、武昌起义爆发时,孙中山正在国外,但他回国后,立即被选为临时大总统。想一想,这是为什么?(P36)
答:孙中山虽然没有参加武昌起义,但他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是第一个提倡在中国通过革命实现资产阶级理想的人,并为此斗争了十几年。武昌起义的胜利和各省够迅速响应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多年以来宣传和革命斗争的结果,因此他在广大群众尤其是在资产阶级革命派中享有极高的威望。所以孙中山当选为中华民国的临时大总统,是众望所归,当之无愧。(教师可指导学生从孙中山长期从事革命斗争的史实得出其领导地位不要替代的作用)
4、武昌起义爆发于旧历辛亥年,它是公历的哪一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的那天是否属于辛亥年?(P37)
答:武昌起义爆发于旧历辛亥年,是公元1911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于1912年元旦,但仍属于旧历辛亥年。
5、你认为武昌起义后,革命形势在全国迅猛发展的原因有哪些?(P37)
答:辛亥武昌起义前夕,中国的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激化,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持续不断,革命党人不断发动武装起义。1906年,清廷抛出“预备立宪”,其实质却是加强了皇族的权力,广大立宪派对此极为不满;1908年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相继去世,年仅3岁的宣统皇帝溥仪即位,其父载沣摄政。1911年5月,清政府公布的内阁名单中满族人有九名(其中七名是皇族),汉族有四名。被人称为“皇族内阁”。立宪派对此大失所望,有少数人参加了革命党。为取得外国的支持,以维护其统治,清廷将广东、四川、湖北、湖南等地的商办铁路收为国有,然后再卖给外国,掀起了全国大规模的人民起义——保路运动,其中四川最为激烈,革命形势在全国迅速发展。
6、查找资料,了解“十八星旗”的含义。(P37)
答:十八星旗是武昌起义胜利的标志。武昌义旗一举,各省云起响应,一场全国规模的革命运动迅速兴起,最后导致清王朝的终结。自1905年同盟会成立,推翻清王朝的斗争日益高涨。武汉三省扼九省通衢,工业集中,文化发达。那里的革命党人早就在孙中山的影响和指导下开展革命活动,许多同盟会员和知识分子投身营伍,在新军中做了细致扎实的工作,积聚了雄厚的革命力量。1911年9月,在同盟会中部总会的推动下,武汉的两个革命组织文学社和共进会召开联席会议,组成领导起义的总指挥部,推举文学社社长蒋翊武为起义总指挥,共进会首领孙武为参谋长,积极进行起义的准备工作。准备工作包括制定起义计划、文告、印信、旗帜、符号等。十八星旗的全称是"铁血十八星旗"。“十八颗黄星代表十八省,表示皆黄帝子孙,红底表示铁血主义”。武昌起义后,全国各地响应。十八星旗在许多省份悬挂。1912年1月,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十八星旗被旗面为红、黄、蓝、白、黑五色,表示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的五色旗取代。
课堂训练:
1、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政治纲领的是 ( )
A.兴中会 B.华兴会 C.光复会 D.同盟会
2、武昌起义的主要力量是 ( )
A.学生 B.新军 C.工人 D.农民
3、近代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政权的标志是 ( )
A.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B.武昌起义
C.成立南京临时政府 D.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4、阅读下列材料: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居住、出版、言论、集会、宗教信仰等自由;参议院行使立法权,有弹劾总统的权利。
请回答:
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哪个机构制定的?
②根据材料指出《临时约法》具有什么性质?
③根据材料指出《临时约法》的哪些规定体现了孙中山三民主义中的民权主义思想?(请直接摘抄原文)
5、有人说“辛亥革命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败的一面。”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为什么
第8课《新文化运动》备课资料
提问:辛亥革命后,两位西方来的“先生”在思想文化领域里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你知道他俩是谁吗?(德先生和赛先生,“德”是democracy,“赛”是science,就是民主和科学的音译的第一个字。)
出示思考题:
①新文化运动兴起标志:
②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③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④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
⑤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
⑥斗争矛头:
⑦评价前期的新文化运动
1、袁世凯篡权后,复辟帝制。想一想,他尊孔复古与复辟帝制有什么联系?(P38)
答:袁世凯尊孔复古是为他复辟帝制制造舆论。因为它引封建的伦理道德抵制资产阶级的平等、自由思想,宣传君主制,诋毁共和制。
2、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是(李大钊)。(P42)
3、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你认为对吗?说说你的理由。(P42)
答:总的来说是对的。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文化、思想改革运动。运动中全面质疑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和文化,提出“打倒孔家店”,提倡“民主与科学”,并提出新文化运动,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因为儒学产生于奴隶社会后期、封建社会初期,不可能不深深刻上奴隶和封建社会的烙印,它所宣扬的对对统治者无保留的愚忠和等级制度的道德理论,已经和继续成为麻痹和奴役中国人民灵魂的精神鸦片,所以新文化运动中,进步青年勇敢地提出“打倒孔家店”。但是“打倒孔家店”也有它的局限性,对孔孟之道持彻底否定的态度,不利于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4、自制表格,列举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和主要思想。(P42)
代表人物 代表作 主要思想
陈独秀 敬告青年 提出民主与科学的口号,主张废除反映封建思想的旧文学,提倡反映现实的新文学,要求从形式到内容进行文学革命。
胡适 文学改良刍议 提出废除文言文,提倡白话文,主张用西方现代大学概念与管理观念改造和经营中国的大学尤其是北大。
鲁迅 狂人日记 有为祖国献身之志,把启发人民觉悟看成根本性的任务,主张反对封建主义。
李大钊 新纪元 主张学习马克思主义,开始新追求,传播新真理。中国人民应该走十月革命的道路。
补充资料
歌决总结
新旧思潮激冲突,青年杂志运动起。
陈李胡鲁做代表,民主科学摇大旗。
十月革命炮声响,马列主义新时期。
人们思想大解放,文化运动载史籍。
课堂练习题
1.新文化运动爆发的直接因素是( )
A.丧权辱国条约的签定 B .尊孔复古逆流的泛起
C .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D .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推动
2.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主要有( )
①陈独秀②李大钊③胡适④鲁迅⑤孙中山
A.①②③④ B. ①②③⑤ C. ①②④⑤ D. ②③④⑤
3. 新文化运动前期的两面旗帜是( )
A.自由和平等 B.民权和民生
C.民主和科学 D.新道德和新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