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课《词五首》课件(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5课《词五首》课件(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91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9-10-20 22:27: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0张PPT。单击页面即可演示读书有明天、阅读无上止境词 五 首 导入新课梦江南 作者相关温庭筠:?唐代诗人、词人。字飞卿。他是唐初宰相温彦博的后裔。
他父亲时,家庭已经没落,事迹不闻。屡试进士不第 .他喜讥刺权贵,多触忌讳;又不受羁束,纵酒放浪。因此不为时俗所重,一生坎坷,终身潦倒。温庭筠诗和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 温庭筠生而貌丑,有人恶意取笑,给了他一个“温锺馗”的绰号,然而在庭筠不招人喜欢的外表后面,偏偏生就一副多才多艺的锦绣心胸!他禀性“敏悟”,常能“走笔成万言”。
温庭筠是文人中第一个大量写词的人,是“花间派”词的先导。深受对词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他的词多写妇女生活 。〔梦江南〕两首写商妇的相思等。 词文再现梳洗罢,
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
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蘋洲。?
梦江南温庭筠 画说课文梳洗罢,表明她精心打扮,
是时刻准备心上人的归来,所谓“女为悦己者容” 心情是喜悦和激动的 画说课文
独倚望江楼。一个“独”
字写出了多么孤独落寞之情。
画说课文此句是全词情感上的大转折,与起句
的欢快情绪构成比照,鲜明而强烈。
又和“独倚望江楼”空寂焦急相接,
承上启下
过尽千帆皆不是画说课文斜晖脉脉水悠悠望眼欲穿,船尽江空,
人影不见,希望落空,
幻想破灭,落日流水
本无情,但在思妇眼里,成了
多愁善感的有情者:
斜阳欲落未落,不尽江水似乎也懂得她的心情,悠悠无语流去。画说课文肠断白蘋洲千帆过尽,斜晖脉脉,江洲依旧,不见人影,能不肠断 学习小结 这首小令,只有二十七个字。“一字一句闲不得”这不是一般人物在晨起来的梳头,而是特定人物( ),
( )特定条件下,一种特定情绪( )的反应。
思妇准备迎接久别的爱人归来喜悦和激动 情节研讨形象刻画①②动态切盼重逢之情。凭栏远眺望心上人归。静态景物描写⑤③④
千帆过尽,不见心上人的船归。望穿秋水,夕烟西下,失望。情感抒发令人感叹悲伤,肝肠寸断
主题概括主题: 本词写一女子登楼远眺、盼望归人的情景,表现了她失望和怅惘的情怀。渔家傲
范仲淹 作者简介 范仲淹,字希文。他在陕西守卫边疆多年。政治上,他主张革新,为守旧派阻挠,他的词,写边塞生活,苍凉悲壮,慷慨生哀;写羁旅生活,缠绵深致,脍炙人口。范仲淹于宋仁宗康定元年任陕西经略副使,守边四年,作《渔家傲》乐歌数阙。一○三八年西夏昊称帝后,连年侵宋。由于积贫积弱,边防空虚,宋军一败于延州,再败于好水川,三败于定川寨。一○四○年,范仲淹自越州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延州当西夏出入关要冲,战后城寨焚掠殆尽,戍兵皆无壁垒,散处城中。此词可能即作于知延州时。原有数阕,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欧阳修尝称为“穷塞外之词”。但流传至今的却只有此词。
诗词配画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诗词把握渔家傲范仲淹上阕写景衡阳雁去
边声连起
千嶂孤城
长烟落日渲染荒凉萧瑟气氛 异家万里- 归无计
羌管悠-霜满地
燕然未勒抒发思乡报国之情泪借景
抒情苍凉悲壮, 沉郁雄浑下阙抒情主题把握 《渔家傲 秋思》通过写边塞的战地风光,表现了作者报国立功的英雄气慨和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感慨情怀,同时也写出了边塞战士的艰苦生活。 导入新课江城子 密州出猎苏轼 作者简介苏轼生平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诗、词、文、书、画均卓然大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词学上,为北宋词坛豪放派主要作家之一。 课文再现江城子 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研讨课文你能概括上阙的内容吗?描绘打猎的威武场面。你可以用自己的话为我们描绘一下这个场面吗?研讨诗词狂一狂:太守出猎而须报知人民跟随去看二狂:出看而须“倾城”三狂:猎必射虎四狂:自比孙郎 导入新课表现作者必致强敌于死地的抱负。“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讲讲下阙中运用的典故。抒发立志为国效命的情怀 学习小结 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
借历史典故抒发作者杀敌为国的雄心壮志,
表达了为国效命的坚定决心和爱国思想,
并委婉的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武陵春李清照 导入新课 李清照 (1084-1155) 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文学家,章丘明水(今属济南)人。以词著名,兼工诗文,并著有词论,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了解背景
金军挥兵南侵,李清照为避兵乱,只身流亡寓居浙江金华时写了这首词。时年53岁,经历国家败亡、家乡沦陷 、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
这首词所反映的正是她真实的生活片断和思想情感。 课文再现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 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 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许多愁。 整体感知风住尘香花已尽,交待季节特征——已是暮春时节。暗指:自己年老株黄,寓寄词人漂泊零落,红颜迟暮的身世之恸。日晚倦梳头。此句是什么描写? 典型的生活细节描写通过具体的外在行为展现人物的什么心理?表达什么情感?由景到人 整体感知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这两句紧承上句叙述了什么内容? “人非”具体指词人的什么遭遇? 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整体感知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闻说”、“也拟”表达词人 一种什么心理? 不是贪恋美景游赏心切
而是想要寻求一个消除愁苦的去处。
感知诗词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只恐”否定自己的计划。两句中词人运用什么修辞仍然表达自己内心不解的哀愁? 词人创意出奇,将心中抽象的、难以捉摸的“愁”转为具体可触的立体感,说“舟轻愁重”使“愁”有了形体、重量、动态。这种写法是—— 学习小结 这首词采用借景抒情、化虚为实的手法,表达女词人内心中,因种种不幸遭遇而万念俱灰的无限惆怅与悲伤之情。破阵子辛弃疾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认知作者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
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晚年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研讨诗词
1.一、二句写了“我”的哪些活动?梦见了什么?
2. 三、四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
3.“沙场秋点兵”中哪个字用得好?
学习小结
1.明确:第一句连用三个连续的、富有特征的动作,塑造了一个壮士的形象。“醉”和“梦”表现出战斗的场景是回忆出来的。 2.对偶。突出表现了雄壮的军营,表现了将军及战士们高昂的战斗情绪。 3.明确:“秋”,写出了肃杀的气氛和作战时的季节 。
诗词 研讨1.哪些句子写战争的画面?哪些句子写了作者统一祖国的愿望? 2.作者为什么会发出“可怜白发生”的慨叹?
明确:作者一生抗金收复失地,连梦中也不忘抗金的战斗生活,但由于朝廷的无能,自己的理想难以实现,当看到两鬓新生的白发,感到自己已入暮年,空有一身凌云壮志,“报国欲死无战场”只能在沉醉后驰骋沙场,心中不由涌起壮志未酬的悲情。
学习小结
词中着力铺写的猛中景象,沙场点兵、弯弓走马等,场面壮阔,意气豪放,与醉中挑等看剑、人老白发平添的现实形成了强烈对比,所以说这首词是“以壮衬悲”. 学习小结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