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研究课件:人物史教学重点的确定(嘉兴五高)

文档属性

名称 历史研究课件:人物史教学重点的确定(嘉兴五高)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1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0-10-25 15:38:00

文档简介

人物史教学重点如何确定
马克思曾经说过:“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有了人,才有人类丰富生动的历史,没有了人和人的活动,历史展现出来的只能是一个没有演员的空洞舞台。《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这门课程的设置,弥补了以往课程编排重事轻人的缺憾,从而拓展了学生学习和思考的视野,让我们从人的全新角度来重新审视人和历史、人和社会、人和国家乃至人和自然的关系。但随着人物史教学的深入,一些问题便暴露出来困绕着我们。例如人物史教学的重点如何确定便是其中之一。
一、何为历史教学重点
首都师大叶小兵教授的看法是:“从理论上讲,教学重点是体现教学目标要求的最本质的部分,是集中反映教学内容中心思想的部分。从实际操作上讲,一节课的重点,是该课教学内容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部分。……历史教学重点主要分两类,一是知识性重点,如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历史制度等;另一类是认识性重点,如重要的思想或观念、重要的阐释和理解,也包括重要的问题(这个问题带动了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带动了一节课的教学)。”叶教授从历史教学重点分类的角度来阐述,侧重于从教学目标的制定上来确定教学重点。新课程将教学目标具象为三方面: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以上三方面均可成为教学重点的对象。
戴加平老师的观点独到而深刻:从中学历史教育的教化作用和史鉴功能出发,从顺应素质教育潮流出发,一般情况下一节课的教学重点以“基本观点”为主,并且主张教学重点最好只有一个。戴老师常讲的一堂课要有一个“灵魂”,让“灵魂”来统领整个教学设计,就是这个意思。有了“基本观点”这个灵魂质的东西,那么内容取舍、方法选取、能力训练、情感熏陶等内容则要服从服务于这个中心。
两位专家的观点都很有道理,叶小兵教授侧重于内容上来定位重点,戴加平老师则侧重于形式上来定位重点。那么我们各取所长将二者融合起来,从而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即对于一堂课而言,从内容上来说基础知识、基本观点和基本技能均能成为教学重点,它取决于我们的欲达成怎样的课堂教学目标;另一方面,一堂课只宜有一个教学重点,因为多重点就是无重点。
二、成功案例的启示
中国古代史上记录历史人物的书籍可谓汗牛充栋,特别是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对人物的描写刻画可谓是入木三分印象深刻。确实,翻开《史记》,看司马迁所写的汉高祖,有出身、性格特点、音容笑貌、传奇经历、功德业绩等,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再看司马迁所写的老子,虽笔墨极少,但老子的人生经历、思想特点,老子本人的高深莫测及人格魅力已跃然纸上。司马迁记录人物不只是某一方面,而是从出身、性格、事件等等方面对人物进行刻画,看上去好像没有重点没有中心,其实不然。因为司马迁是用纪传体的形式来记录人物,他强调的是从整体上来认知和把握历史人物,他的重点就是整体。再加上表达上没有僵化的教条式陈铺滥述,没有矫揉造作的故弄玄虚,而是真正的以人为中心,真实地还原了一个个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所以感人至深。
在现实的授课中,戴加平老师上的《马克思》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戴老师这堂课以马克思“为全人类工作”的伟大理想为整堂课的灵魂,然后围绕这个灵魂来展开讲述。课堂结构分为马克思的伟大贡献、马克思成为“马克思”的原因、马克思的人生规划、多面“男子汉”四块内容,每块内容都剑指灵魂。整堂课听下来感觉主题鲜明、内容丰满,一个鲜活的立体的真实的马克思形象树立在我们面前,学生被马克思的人格魅力、个性特征、智慧卓学、伟大贡献所深深感染和折服。戴老师的这堂课有两个鲜明特点,一是充分体现了“一节课只宜有一个重点”的思想,以马克思“为全人类工作”的伟大理想来提纲携领统领整课,真正做到了形散而神聚;二是为了突出“为全人类工作”的伟大理想这一教学重点,大量引入课外知识与课本知识有机地结合,体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新课程理念。
尽管司马迁写书和戴老师上课看上去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内容,但是从确定写书重点或上课重点上来看,二者还是有相通之处,即都有一个中心灵魂来统领,只不过司马迁侧重人物的整体认知,而戴老师侧重对马克思“为全人类工作”伟大思想的解读。
三、确定教学重点的依据
同一堂课,由于对教学目标的定位不同,必然导致对教学重点的确定和把握的不同。有的老师可能把基本观点视为教学重点,也有的老师把重要知识点作为教学重点,甚至也有的老师把基本技能作为教学重点,不一而足。但是,新课程实施下的人物史教学重点的确定也不是完全没有依据,至少下列几点是通常需要考虑的。
1、课标有关选修和人物史教学的要求
人物史选修教材与必修教材在内容上有很大的重叠,但仍开设人物史这门课程,自有它的道理。《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历史选修课“旨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选修与必修课程的区别在于,选修课着眼于学科知识的拓展与深化,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个性与特长,而必修课则侧重于传授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与技能,保障基本学力,培养基本素质,奠定个性化发展和终身学习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课堂教学重点的确定和把握应更多体现激发兴趣、拓展视野、促进个性发展的目标上来,要不就很容易掉进人物史教学与必修教学的“新瓶套旧瓶”的怪圈。
有关人物史教学的三纬目标要求,周崴老师作出很好诠释:(1)知识与能力:各个历史人物的活动特点或某一重要侧面的具体史实;学会正确认识历史人物与所处时代的关系及科学评价历史人物。(2)过程与方法:在复原——对话——理解的过程中学会理解他人,感悟人生;掌握科学评价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把历史人物置于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具体分析;关注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3)情感态度价值观:获得更多的人生经验和人生智慧,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社会生存的能力,确立积极进取、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人生态度和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人物史教学重点的确定,至少可从三纬目标出发进行选择,但最好遵循“只宜一个教学重点”的原则。
2、近几年高考对人物史的考察方向
高考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风向标,分析高考试题对人物史的考察,对中学历史教学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最近三年人物史部分高考试题如下。08年宁夏卷沈括题:(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沈括进行科学研究时使用的方法。(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沈括作为科学家所具有的素质。09年江苏卷甘地题:(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甘地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态度发生了什么根本性变化?促成这一根本性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2)据材料二、三,甘地为什么要“诅咒西方文明”?(3)人们对甘地毁誉不一,为何有人称甘地为“群众性民族解放运动的叛徒”?解开甘地之谜的关键之处何在? 09年广东卷孔子题:(1)两则材料都涉及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孔子在教育方面有何贡献?(2)材料一、二评价孔子时,采用的相同方法是什么?结论有何不同?(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应当如何评价历史人物。10年江苏卷康熙题:(1)据材料一、二,从政治、经济、军事角度分析康熙收复台湾的战略意图。(2)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述康熙收复台湾后的治理措施及其作用。10年福建卷甘地题:(1)据材料一,归纳甘地的经济思想。(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甘地的经济思想。10年湖南卷曹操题(非教材人物):(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陈寿、朱熹对曹操的不同态度及其原因。(2)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郭沫若评价曹操的标准、指导思想和方法。10年海南卷左宗堂题(非教材题):(1)根据材料,指出左宗棠在国防问题上的主要观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左宗棠的主要历史功过。
纵观上述问题,高考对历史人物的关注点着重于这几个方面:(1)注重历史人物的时代特征和个性品质;(2)关注历史人物的重要思想和重大活动;(3)历史地评价历史人物;(4)学习历史人物的史学方法渗透。这四个方面对今后我们历史人物教学重点的确定仍具有风向标作用,每堂课的教学重点要认认真真地落实好一个教学目标。另一个特别值得注意的地方是,10年湖南和海南卷均出现非教材人物,这要求我们平时加强对人物史学习方法的教学,真正做到举一反三。
3、兼顾教材的编排和学生的实际
教材的重复:课本选取的历史人物只有少数几个未在必修中提及,与人物有关的社会背景、历史事件和历史影响在必修中都有详尽解说,唯一不同的是必修更多的是以事系人,而人物史则是以人系事。记述人物的程式化倾向:课本记述了22位古今中外不同领域的历史人物,但每位人物的记述方式大体雷同,即先记述人物一生中的几件大事,然后分析总结评价给出定论。不同人物之间的同质:课本是按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科学家等专题式方式构建知识体系的,这种编排方式有助于从不同类别的角度去认知历史人物,但也加大了对同类人物之间的厘清和差异化教学的难度。在人物史教学重点的确定过程中要尽量避免受必修教材重复的干扰,避免对人物千篇一律式的定势学习,追寻差异化教学重点的确定。
备课要备学生已成为共识,确定教学重点同样是如此。《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遴选的人物对象都是对人类历史和文明有过重大影响和重大贡献的历史人物,大部分人物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了解和认知(由于戏说、杜撰等因素,学生有些甚至是错误的认知)。高中学生对人物认知的能力较初中学生理应更高一些,要站在文明史观的高度和历史地看问题的角度来看待历史人物,抱着宽容、理解的心态还原历史现场来和历史人物对话,而不应苛求。
课件13张PPT。 人物史教学重点的确定一、何为历史教学重点 首都师大叶小兵教授的看法是:“从理论上讲,教学重点是体现教学目标要求的最本质的部分,是集中反映教学内容中心思想的部分。从实际操作上讲,一节课的重点,是该课教学内容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部分。……历史教学重点主要分两类,一是知识性重点,如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历史制度等;另一类是认识性重点,如重要的思想或观念、重要的阐释和理解,也包括重要的问题(这个问题带动了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带动了一节课的教学)。” 一、何为历史教学重点 戴加平老师的观点:从中学历史教育的教化作用和史鉴功能出发,从顺应素质教育潮流出发,一般情况下一节课的教学重点以“基本观点”为主,并且主张教学重点最好只有一个。戴老师常讲的一堂课要有一个“灵魂”,让“灵魂”来统领整个教学设计,就是这个意思。 二、成功案例的启示 司马迁记录人物不只是某一方面,而是从出身、性格、事件等方面对人物进行刻画,看上去好像没有重点没有中心,其实不然。因为司马迁是用纪传体的形式来记录人物,他强调从整体上来认知和把握历史人物,他的重点就是整体。再加上表达上没有僵化的教条式陈铺滥述,没有矫揉造作的故弄玄虚,而是真正的以人为中心,真实地还原了一个个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所以感人至深。 为人类工作的巨人:马克思一.马克思的伟大贡献1.理论创造 2.实践活动 二.马克思成为“马克思”的原因三.马克思的人生规划: 为人类工作四.多面“男子汉”1.马克思所拥有的 2.马克思所放弃的三、确定教学重点的依据1、课标有关选修和人物史教学的要求 (1)选修课:旨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2)三维目标下的人物教学要求
A、知识与能力目标:各个历史人物的活动特点或某一重要侧面的具体史实;学会正确认识历史人物与所处时代的关系及科学评价历史人物。三、确定教学重点的依据B、过程与方法:在复原——对话——理解的过程中学会理解他人,感悟人生;掌握科学评价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把历史人物置于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具体分析;关注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
C、情感态度价值观:获得更多的人生经验和人生智慧,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社会生存的能力,确立积极进取、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人生态度和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三、确定教学重点的依据三、确定教学重点的依据2、近几年高考对人物史的考察方向08年宁夏卷沈括题:(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沈括进行科学研究时使用的方法。(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沈括作为科学家所具有的素质。 09年江苏卷甘地题:(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甘地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态度发生了什么根本性变化?促成这一根本性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2)据材料二、三,甘地为什么要“诅咒西方文明”?(3)人们对甘地毁誉不一,为何有人称甘地为“群众性民族解放运动的叛徒”?解开甘地之谜的关键之处何在? 三、确定教学重点的依据09年广东卷孔子题:(1)两则材料都涉及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孔子在教育方面有何贡献?(2)材料一、二评价孔子时,采用的相同方法是什么?结论有何不同?(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应当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10年江苏卷康熙题:(1)据材料一、二,从政治、经济、军事角度分析康熙收复台湾的战略意图。(2)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述康熙收复台湾后的治理措施及其作用。 10年福建卷甘地题:(1)据材料一,归纳甘地的经济思想。(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甘地的经济思想。
10年湖南卷曹操题(非教材人物):(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陈寿、朱熹对曹操的不同态度及其原因。(2)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郭沫若评价曹操的标准、指导思想和方法。
10年海南卷左宗堂题(非教材题):(1)根据材料,指出左宗棠在国防问题上的主要观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左宗棠的主要历史功过。三、确定教学重点的依据高考对历史人物的关注点:
(1)注重历史人物的时代特征和个性品质;(2)关注历史人物的重要思想和重大活动;(3)历史地评价历史人物;
(4)学习历史人物的史学方法渗透。 三、确定教学重点的依据3、兼顾教材的编排和学生的实际三、确定教学重点的依据教材的重复;
记述人物的程式化倾向;
不同人物之间的同质; 大部分人物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了解和认知。高中学生对人物认知的能力较初中学生理应更高一些,要站在文明史观的高度和历史地看问题的角度来看待历史人物,抱着宽容、理解的心态还原历史现场来和历史人物对话,而不应苛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