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4-14 16:09: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两弹一星”的含义、研制时间、研制成功的意义;袁隆平与杂交水稻;屠呦呦与青蒿素;“双百”方针;
过程与方法:
了解杰出科学家的事迹,包括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等相关历史知识,引导学生找出这些科学家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认识这些老一辈科学家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学习他们为振兴中华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优秀品质,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光荣传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两弹一星” 的研制;籼型杂交水稻和青蒿素;“双百”方针。
难点:认识科技文化的重要性。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讲授法
四、教学设计
学案
导案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1、 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
爆炸成功
2、 年,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 实验取得成功。我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1967年,我国第一颗 爆炸成功
3、“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是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以 和 为代表的一大批科学家自力更生、克服重重困难的伟大成就,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 ,振奋了中华民族的 。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 ,增强了我国的 ,大大提高了我国的 。
4、20世纪90年代,开始实施 航天工程。1999年,神舟一号无人飞船,开启我国的飞天之旅。2003年10月,航天员 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航。2008年9月,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 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
二、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1、20世纪70年代, 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 将推广杂交水稻列为解决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问题的战略措施。中国的杂交水稻被推广到 、越南、菲律宾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增产效果十分明显。2001年2月19日江泽民将首届国家 颁发给袁隆平。
袁隆平获得国际农业最高奖
2、1969年原本处于科研停顿状态的中医研究院应“523”办公室的请求,中途加入了这一研究行列, 研究员临危受命,承担抗疟新药研究的重任,终于在1971年成功用乙醚提取出 。屠呦呦在20世纪70年代初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
屠呦呦获得2015年 生理学或医学奖
三、文化事业的发展
1、1956年4月28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 应该成为我国发展科学、繁荣文学艺术的方针。
2、2012年10月11日,瑞典文学院宣布中国作家 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
原子弹
1966
氢弹
钱学森 邓稼先
志气 精神
核垄断
国防实力 国际地位
载人
杨利伟
翟志刚
袁隆平
粮农组织
印度
最高科学技术奖
世界粮食奖
屠呦呦
青蒿素
诺贝尔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莫言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1、“两弹一星”研制成功的时间及研制成功的意义分别是什么?
2、此后,我国航天领域取得哪些成就?
二、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1、简述杂交水稻培育成功的史实。
2、简述青蒿素发现的史实。
三、文化事业的发展
简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情况。
1964年10月16日,我国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6年,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 实验取得成功。我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
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从甘肃酒泉卫星发射场发射,21时48分进入预定轨道。
意义:是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以钱学森和、邓稼先为代表的一大批科学家自力更生、克服重重困难的伟大成就,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20世纪90年代,开始实施载人航天工程。
1999年,神舟一号无人飞船,开启我国的飞天之旅。
2003年10月,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航。2008年9月,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
20世纪70年代,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粮农组织将推广杂交水稻列为解决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问题的战略措施。中国的杂交水稻被推广到印度、越南、菲律宾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增产效果十分明显。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也有重要贡献。
青蒿素又名黄蒿素,是我国药学工作者1971年从菊科植物黄花蒿叶中提取分离到的一种具有过氧桥的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20世纪60年代疟原虫对原有的药物产生抗体而使这些药物失效,我国政府临时组织“523”工作组,专门寻找新的抗疟药,但没有找到有效药物。1969年原本处于科研停顿状态的中医研究院应“523”办公室的请求,中途加入了这一研究行列,屠呦呦研究员临危受命,承担抗疟新药研究的重任,终于在1971年成功用乙醚提取出青蒿素。屠呦呦在20世纪70年代初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
1956年4月28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应该成为我国发展科学、繁荣文学艺术的方针。双百方针提出以后,文化领域出现了繁荣景象。长篇小说《红岩》《青春之歌》、话剧《茶馆》大型歌舞史诗《东方红》、电影《英雄儿女》《林则徐》等等。
2012年10月11日,瑞典文学院宣布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我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为什么要研制核武器?
二、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1、如何看待袁隆平培育的籼型杂交水稻?
三、文化事业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帝国主义国家利用核武器巨大的威力,对中国和世界上爱好和平的国家进行核威胁和核讹诈。中国只有研制出自己的核武器,才能打破帝国主义的核威胁,维护世界和平,人民才能过上安宁的生活。因此,为了自身安全与世界和平,中国必须研制自己的核武器。
(1)单位粮食产量的增加,为我国农业大幅度增产开辟了新途径,进而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被认为是解决整个世界饥饿问题的法宝。西方世界称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是“东方魔稻”。国际上把杂交水稻当做中国继古代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3)实践出真知。袁隆平通过自己长期的实践,提出了水稻杂交的新理论,实现了水稻育种的历史性突破。杂交水稻的的培育成功,使我国杂交水稻技术居于世界先进水平,证明了科学发展对推动国民经济的巨大作用。
①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科技事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②建国后,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科技工作,成立了科学院,发出向科技进军的号召,制定12年科技远景规划; ③.海外科技工作者回国和广大科技工作者辛勤劳动; ④.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的影响.




1、通过右侧这张头版标题“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人民日版你能推断出这份报纸出版的日期最有可是( )
A.1966年10月 B.1964年10月
C.1970年10月 D.2003年10月
2、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是邓小平,二是袁隆平。”袁隆平的突出贡献是( )
A.在农村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B.为我国核武器的研究作出了贡献
C.培育出优质小麦 D.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优良品种
3、在漫长的岁月中,人类零距离触摸月球的脚步缓慢而艰难。如今,上天揽月已不再是仰望星空时的梦想。我国成功发射的第一艘载人飞船是 ( )
A.东方红二号 B.神舟一号 C.神舟二号 D.神舟五号

答案:B
D
D




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在为“两弹一星”事业进行奋斗中,广大研制工作者培育和发扬了一种崇高的精神,它就是 “两弹一星”民族精神。
问题:(1)、原子弹爆炸成功是哪一年?有什么重要意义?
(2)、这个人实现太空漫步第一人是谁?
(3)、两弹一星指的是什么?两弹一星精神是什么?
(1)、1964年,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2)、翟志刚
(3)、核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
小结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在攀登现代科技高峰的征途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取得了一系列辉煌成就。“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国防力量的发展和成就;杂交水稻的培育成功有效解决了人们的吃饭问题;青蒿素类药物使全球数亿人受益。这些成就的取得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增强了综合国力,提高了国际地位,振奋了民族精神。在文化领域,同样获得巨大发展,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他的增产实际上降低了人口增长率。他在农业科学技术的成就击败了饥饿的威胁。他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唐帕尔伯格《向丰衣足食的世界》
问题:(1)、材料一是谁?被称为什么?
(2)、他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3)、谈谈他的贡献和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1)、袁隆平 杂交水稻之父
(2)、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3)、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也有重要贡献。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粮农组织将推广杂交水稻列为解决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问题的战略措施。中国的杂交水稻被推广到印度、越南、菲律宾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增产效果十分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