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6张PPT。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基础知识梳理1.中央集权的发展
(1)西汉:①背景:汉初郡县与封国并存,封国有时会与朝廷对抗。②措施:汉武帝颁布“ ”。③作用: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推恩令(2)北宋:①背景:唐中期安史之乱后形成的 局面,持续一百多年,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②措施:把地方的财政权、 权、兵权收归中央。③作用: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藩镇割据行政(3)元朝:①实行行省制度,除河北、山西、 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加强了中央集权,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 的开端。②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③边远民族地区设 进行管理。基础知识梳理山东省制宣慰司2.君主专制的演进
(1)汉朝:①原因: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②措施: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 、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③影响: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尚书令(2)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3)隋唐时期: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相权进一步削弱。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基础知识梳理(4)宋朝:设立 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 ,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大权由皇帝总揽。
(5)元朝:设 ,是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元朝后期威胁着皇权。中书门下三司使中书省3.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1)汉朝的察举制: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子弟依靠 即可步入仕途。基础知识梳理门第(3)隋唐科举制:①形成:隋炀帝时。②完善:唐宋元时期。③影响:是封建 的一大进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选官制度(1)从汉至元,通过分割、限制地方权力,中央集权不断强化。通过削弱相权,君主专制得到加强。
(2)随着皇权的不断加强,中枢权力体系也不断发生变化。从隋唐时期到宋元时期三省六部制的变化,最能反映以皇权为核心的政治体制的变化。基础知识梳理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基础知识梳理1.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
(1)宰相制度的废除:①过程:1380年,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和 ,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②影响:中国封建社会的宰相制度被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丞相(2)内阁的出现:①过程:废除丞相后,明太祖设置 作为侍从顾问,帮助他处理政务;明成祖时,“内阁”出现。后来地位提高,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 权,张居正任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②地位: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决策大权仍紧握在皇帝手中。殿阁大学士票拟2.清朝君主专制的加强
(1)背景:清初的议政王大臣会议使皇权受到限制。
(2)措施:①康熙帝时,设 ,中枢机构一分为三,互相制约,集权于皇帝。②雍正帝时,设 ,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
(3)影响:君主专制空前强化,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基础知识梳理南书房军机处明清时期,是封建社会晚期,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激化,封建社会由盛转衰,因此君主专制不断强化。这一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一方面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另一方面空前强化君主专制又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基础知识梳理要点1.[分析说明]古代中国加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方式
(1)加强君主权力:秦始皇确立皇权至上的皇帝制度,汉武帝利用新儒学神化王权,明清强化君主专制等。
(2)加强思想控制: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核心要点突破(3)变革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推行郡县制,汉代实行中外朝制度和刺史制度,明代废丞相设内阁,清代设军机处。
(4)注重选拔官吏和任免官吏:自秦朝废分封后,官吏的任免由皇帝一人决定,隋唐时期科举考试,也是培养和选拔封建官吏的重要途径。
(5)加强监察机制:秦代设御史大夫,汉代设刺史,唐朝在地方设道,作为监察区等。要点2.[理解掌握]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1)以君权为中心,高度集中权力。在人神关系上,鼓吹君权神授,君权至上,以神权服务于君权。在君臣关系上,宣扬君令臣从,下级依附上司,全国依附君主。在权力配置原则上,君主一人全面垄断了全国的一切大权,国家所有政治制度内容的设置,无一不是为了确保这种权力的集中,确保君主意旨的畅通无阻。核心要点突破(2)人治高于法治。人治的实质是权治、官治,是独裁统治。
(3)完备性、周密性和成熟性。古代中国政治机构的设置是相当完备的,从君主到官僚,从中央到地方,上下相依,交叉相连,统治网络严密周全。(4)宗法关系严重影响到古代政治制度的建设,父权观念渗入到国家政治制度中。
(5)在漫长的政治制度的发展过程中,儒家经典是君主专制制度的理论基础,是历代各项制度与政策的依据。核心要点突破要点3.[归纳综合]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重大举措:明代废除丞相制度,创立内阁制度;清朝设置军机处。
最终结局:君主专制制度强化。核心要点突破【命题视角一】 从汉至元中央集权的加强热点考向聚焦热点考向聚焦
(2009年高考浙江文综卷)下图是一幅残缺的中国古代“地方机构示意图”。请根据留存信息,判断该图反映的朝代是( )
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从图片材料中获取信息解答历史问题的能力。另外,由图片中的“知州”“通判”可得出“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有效信息。宋代的地方行政机构设置为路、州、县三级,与题干图片相符合。
【答案】 B【反思归纳】 北宋初年,为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把兵权、行政权和财政权收归中央,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的藩镇割据局面。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影响,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高考的热点。热点考向聚焦1.唐朝前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表现为( )
①皇帝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②通过科举选拔官吏 ③地方官吏由中央统一任命 ④中央各部门相互制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④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①③在秦朝时已经形成,不符合题意,②④是在唐朝前期形成的,符合题意。热点考向聚焦活学巧用2.据说清代乾隆年间,有个翰林,把“翁仲”误写成“仲翁”,乾隆批以诗“翁仲如何作仲翁?十年窗下少夫功。如今不许为林翰,罚去江南作判通”进行挖苦。诗中“判通”是“通判”的故意颠倒,“通判”这一官职最早出现在( )
A.宋朝 B.明朝
C.汉朝 D.唐朝热点考向聚焦解析:选A。本题选取材料,创设新情境实际上是考查宋朝时为加强中央集权,设通判监督地方官。【命题视角二】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热点考向聚焦热点考向聚焦
(2009年高考浙江文综卷)关于明代内 阁,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明太祖罢除丞相职位,设内阁制
B.内阁成员的权势和地位有过提高
C.内阁正式成为统率六部百司的机构
D.司礼监最终取代了内阁【解析】 设置内阁制的是明成祖,因此A项错误。内阁设立之初以官位较低的官员入午门内的文渊阁当值,后来入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B项说法正确。内阁不是法定行政机构,不能统率六部百司,C项错误。明代以司礼监的太监牵制内阁,取代之说不符合史实,D错误。
【答案】 B【反思归纳】 本题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要求综合分析明代内阁的设置、职权,具有高起点、低落点的特征,试题颇具导向性。热点考向聚焦3.春联是日常生活中书画艺术的实用。“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朱元璋始令春联用朱砂纸作底,用黑墨写字,并取名为“万年红”,因“红”与“朱”义同。朱元璋此举用意在于( )
A.强调“朱”姓的尊贵显赫
B.祈盼专制政权的长治久安
C.营造红红火火的新年气氛
D.改革节日的风俗习惯热点考向聚焦活学巧用解析:选B。从“万年红”、“红”与“朱”义同等方面分析,朱元璋此举用意在于祈盼专制政权的长治久安。4.贺岁武侠巨制《锦衣卫》将于2010年春节档正式公映。《锦衣卫》英文名是《14 Blades》即“十四势”。所谓“十四势”就是十四把刀,八把刀用来逼供,六把刀用来杀人,其中一柄刀名为“奉天成仁”,留给执行任务失败的锦衣卫自杀谢罪而用。这从侧面可以反映出明朝末年( )热点考向聚焦A.政治日益腐败 B.经济日益困难
C.昏君屡屡出现 D.阉党乱权当政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的描述“十四把刀,八把刀用来逼供,六把刀用来杀人”这一信息,可以看出,明末的锦衣卫制度已经变得非常残忍,当时已经被阉党控制。B、C两项说法符合史实,但是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而材料中的信息反映的根本问题是明朝末年,朝政黑暗腐朽。C、D两项是它的外在体现。热点考向聚焦真题随堂反馈点击进入课时活页训练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