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步教学课件人教版必修1:第1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文档属性

名称 【历史】同步教学课件人教版必修1:第1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0-10-26 14:12: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8张PPT。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基础导学
知识梳理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汉朝
(1)背景:汉初实行郡县、 并存。封国是
朝廷的依靠力量,但有时也会与朝廷对抗。
(2)内容:①汉景帝平定“ ”。②汉武
帝颁布“ ”,规定诸侯王死后, 继
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 ,列侯归
统辖。
(3)结果:王国越分越小, 得到加强。封国七国之乱推恩令嫡长子列侯中央集权郡问题思考
1.西汉王国问题是怎么造成的?西汉采取哪些措施
解决了王国问题?这说明了什么?
提示 (1)汉高祖刘邦实行分封同姓王。
(2)①平定“七国之乱”②颁布“推恩令”。
(3)说明分封制不利于中央集权及封建国家的
统一。2.唐朝
(1)背景:唐朝中期,节度使在政治上享有较大
的 ,经济上控制着 ,军事上拥有强悍
的武力,逐步发展为割据势力。
(2)影响:安史之乱后形成 局面,严重
削弱了中央集权。自主权财权藩镇割据3.北宋
(1)措施:①军事上:宋太祖收 归中央,抽
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 。②行政上:由
中央派出 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 负责监
督。③财政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
支,其余全部由 掌控。
(2)结果:改变了自 以来藩镇割据的局
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兵权禁军文官通判中央唐末五代4.元朝
(1)内容:①除河北、 、山东由中书省直接
管理外,地方设 ,行省长官由朝廷任
命。②行省之下,分别为路、 、州、 ,对边
远民族地区设置 进行管理。③行省拥有
、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 的节制。
(2)影响:①行省制度加强了 ,巩固了
多民族国家的统一。②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
古代 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
开端。山西行中书省府县宣慰司经济中央中央集权地方行政问题思考
2.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上,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
呈现的规律是什么?
提示 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权力。
3.从汉到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体现出什
么特点?
提示 从汉到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现出两大趋
势和特点,即:①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的趋势;
②政治制度继承与创新的特点。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1.西汉巩固
(1)背景:汉初,丞相集 、司法、 大权
于一身,位高权重。
(2)措施:汉武帝重用身边作侍从、 等工作
的人为尚书令、侍中等,让他们参与军国大事,
以削弱相权。决策行政秘书2.魏晋南北朝
握有实权的先是 ,继而又有中书省、门下
省,逐渐形成 体制。
3.隋唐完善
(1)内容:①唐朝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
书,分别负责 、审议和执行。②在尚书省下
设立吏、 、礼、 、刑、 六部。
(2)影响:①三省的长官都是 ,相互牵制和
监督,削弱了 ,保证了 的独尊。②三省
六部制度,是中国古代 的重大创造,为
历朝所沿袭。尚书省三省决策户兵工宰相相权君权政治制度4.北宋强化
(1)内容:①宋初,设立 作为最高行政
机构,最高长官行使 职权。②为制约宰相,
增设 、枢密使和 ,分割宰相的行
政权、 和财权。
(2)影响:削弱了 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
5.元朝进一步强化
(1)内容:①设 ,代替前代的三省。②中
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 机构。中
书省的长官,行使 职权。
(2)影响:元朝后期,宰相的权势越来越大,有
时甚至可以左右 的继承。中书门下宰相参知政事三司使军权宰相中书省行政宰相皇位4.三省六部制的推行有什么作用?
提示 第一,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
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第二,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三省长官的品级
又较低,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三省六
部制是我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它标志着封建
政治制度的成熟。此后,历朝基本上沿用这种
制度。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1.察举制
(1)目的: 为了广泛搜罗、管理人才。
(2)措施: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 、 各一
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
(3)影响: 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汉代孝廉孝廉2.九品中正制
(1)时间: 时期。
(2)内容:朝廷要职多由 担任,世家大
族子弟通过 ,依靠 即可步入仕
途,而不注重提高 。
(3)影响:①真正有才学,出身低微的人,很难
出任高官。②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九品中正制
无法继续下去。魏晋南北朝世家大族九品中正制门第才能3.科举制
(1)过程:① 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
用 的方式选拔官员。②隋炀帝时,开始
设立 ,科举制形成。③唐宋元各朝继承并
完善了科举制。
(2)影响:①科举制是 制度的一大进
步,扩大了 来源,提高了官员文化素
质。②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 的权
力,从 手中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
了 。③为 沿用,影响深远。隋文帝分科考试进士科封建选官官吏人才任命官吏世家大族中央集权历朝问题思考
5.如何理解科举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提示 (1)用人权集中于中央,加强了皇权;
(2)选官的范围比过去广泛了一些。不仅为庶族
地主进入仕途开辟了道路,扩大了统治基础,而
且大大提高了官吏的文化素质;(3)科举制度
作为一种封建的选仕任官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
证了选贤任能的公平竞争性。知识网络合作探究
【探究1】 分封制与郡县制
分封制是维护贵族统治的工具,郡县制是中央直接
控制地方的制度。郡县制战胜分封制的过程,就是
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巩固的过程。郡县制是怎样最终
战胜分封制的呢?
思路点拨 西周建立了分封制,秦朝全面推行郡县
制,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西汉中期以后诸侯王完
全丧失了对地方的控制权。要点提示 西周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分封诸
侯,实行分封制。秦朝建立后,设置郡县治理地
方,全面推行郡县制。
西汉基本上承袭了郡县制度。由于历史的原因,刘
邦建立西汉前后,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分封诸
侯,被封的异姓王有7个,还分封了140多个列侯。
后来,刘邦剪除异姓王,又分封刘姓子弟为王,即
“同姓王”,希望以此确保刘氏天下。这样,汉初
地方上就出现了郡国并存的局面。随着诸侯国力量的发展,中央与封国的矛盾日益尖锐。汉景帝、汉
武帝相继采取措施削弱王国势力,通过平定“七国
之乱”、实行“推恩令”、削夺王侯爵位等活动,
逐步解决了王国问题,使诸侯王不再治理地方。西
汉中后期,郡县制得以通行全国。【探究2】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
宋代以前,中国历史上多次出现地方势力割据称雄
的局面。北宋建立后,直到清朝统治结束,中央政
权始终能够牢固地控制着全国各地。这一重大变化
与北宋政权采取的统治措施密切相关。北宋加强中
央集权的特点是什么呢?
思路点拨 概括历史事件的特点,要注意透过现象
找出其内在的独特之处。要点提示 (1)重文轻武、文人治国。这是吸取
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武人乱政的教训,它有效地
巩固了统一,但是却造成军队的战斗力低下。
(2)分割权力,相互制约,皇权高度集中。这样
做有利于巩固政权,但却导致行政机构臃肿,人浮
于事。
(3)弱枝强干,守内虚外。这一举措有利于加强
中央集权,有效地镇压地方和农民阶级的反抗,但
边防空虚,成为北宋在民族斗争中屡败的重要原因。课时作业
基础达标
1.史书记载:“主父偃说上曰:‘愿陛下令诸侯得
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于是上从其计。”文
中的“上”指的是 ( )
A.秦始皇 B.汉高祖
C.汉武帝 D.唐太宗
解析 阅读史料,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推恩
分子弟,以地侯之”,可知这个时候的皇帝应该
是汉武帝。C2.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唐初三省的职能是( )
A.尚书省和中书省决策,门下省执行
B.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和尚书省执行
C.门下省决策,中书省和尚书省执行
D.中书省和门下省决策,尚书省执行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唐朝三省六部制的正
确理解,唐朝三省中,中书省的职责是草拟,门
下省的职责是审议,尚书省是执行机构,故而可
以确定选项为D项。D3.北宋前期继续设置三省六部,但其职能发生了很
大变化,其中仍与唐代相同的是 ( )
A.三省长官均为宰相
B.设置“中书门下”为宰相的办公机构
C.由中书省草拟诏令,门下省审议
D.尚书省统领六部,为全国最高的政务部门
解析 北宋前期,三省长官基本不参与政事,故
排除A,C、D两项不符合史实,因此选B项。B4.唐宋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其共同策略之一是
( )
A.召开政事堂会议 B.众设宰相,分化事权
C.以六部分割相权 D.设枢密院,与宰相抗衡
解析 要结合唐宋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史实进
行比较,找出二者共同的改革思路。唐朝实行三
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既将相权一分为
三,又实行多相制;宋代虽由中书门下行使宰相
职权,但又设枢密院、参知政事和三司使以分割
宰相的军、政、财三权。据此,分化事权以大权
统于皇帝是共同的思路。B5.电影《女驸马》中有这样的一段唱
词,“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皇榜
中状元”,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这指
的是哪一级科举考试 ( )
A.乡试 B.会试 C.院试 D.殿试
解析 由皇帝主持的殿试是古代科举考试的最高
级别,殿试的第一名称为状元,第二、三名分别
为榜眼、探花。D6.贾谊在《治安策》中指出:“欲天下治安,莫若
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小则易使以义、国小
则亡邪心。”汉武帝采纳这一建议而采取的措施
是 ( )
A.实行封国制 B.推行郡县制
C.实施推恩令 D.剥夺王侯的爵位与封地
解析 本题关键是对材料信息的读取与理解。
“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而易使以义,国
小则亡邪心”主张通过对诸侯的子弟的再分封,
从而削弱王国的力量,消除地方王国对中央的威
胁。仔细阅读材料,材料表明,贾谊主张分割王
国封地以削弱其实力,这和“推恩令”的做法相
吻合。因此,符合题意的选项为C。C能力提升
7.唐太宗时,大臣长孙无忌等撰写《唐律疏议》三
十卷解释律令条文,通行天下。这是我国古代流
传下来的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它在颁布前审批
时需要通过 ( )
①尚书省 ②中书省 ③门下省 ④皇帝
A.③④ B.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三省六部制中三省之间的职
责以及顺序。另外还应注意三省之间的协调者以
及决定者是皇帝。A8.元朝的行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
重事,无不领之。”(《元史》卷91)在元代以
前中国主要以“山川形便”来划分行政区,行政
区的自然属性与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较强,容
易产生割据局面。从元代开始,采取“犬牙交
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
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削弱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
感。依据材料分析,元朝的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
集权,主要是因为 ( )A.采用了传统的地方分权制度
B.尽量缩小行省的管辖区域
C.依据山川走势划分行省辖区
D.利用山川形势制约地方势力
解析 注意材料情景中的有关信息,不要盲目回扣
教材。
答案 D9.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体现。
阅读下列有关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三幅图:
图一 图二请回答: 图三
(1)三幅图分别反映了我国哪个朝代的哪种
制度?
(2)上述三种制度对我国历史发展分别产生了什
么影响?
(3)图二、图三所体现的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沿革
历程中的两对基本矛盾是什么?答案 (1)周初分封制;唐代三省六部制;元代
行省制。
(2)影响:①分封制:加强统治,扩大统治区
域,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使西周成为延
续数百年的强国。
②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新。
三省互相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提高了决
策的科学性,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③行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是中国
省制的开端,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3)矛盾:君权和相权的矛盾,中央和地方的矛盾。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世官制是先秦时期在选官用人方面所实
行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春秋以来,宗法世族
的削弱,动摇了世官制的根基;其时士阶层的崛
起与私学的产生为职官制的形成创立了条件;而
战国新人才观的提出以及县郡制和谷禄制的推行
又为职官制的形成提供了思想理论依据和制度保
障,从而使职官制逐渐取代世官制成为选官用人
的主流。材料二 东汉时期的民谣说:“举秀才,不识书,
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
鸡”。……“直(耿直)如弦,死道边,曲(投机
取巧)如钩,反封侯”。
材料三 观察右图材料四 在漫长的科举考试中,曾产生出700多名
状元、近11万名进士、数百万名举人(至于秀才就
更不计其数了)。中国历史上,善于治国安邦的名
臣、名相,有杰出贡献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
家、艺术家、科学家、外交家、军事家等大都出自
状元、进士和举人之中。我国的科举制度从宋元以
后逐渐西传,越南、日本、韩国、朝鲜在其国内都
较长时间仿照中国推行过科举制度;法国、美国、
英国等国家选拔官吏的政治制度也都直接接受到中国科举制度的作用和重要影响。西方现代的文官选
拔制度、我国现代的教育制度和干部选拔制度都是
中国科举制度的继承和发展。因此,孙中山先生曾
在《五权宪法》中充分肯定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世
界各国中所用以拔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西
方人将中国的科举制度称之为“中国第五大发明”。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先秦时期“世官
制度”下,主要官员是通过怎样的方式产生的?根据
材料一,分析先秦时期“世官制”被取代的原因有哪
些?
(2)材料二中反映的是什么制度?根据材料和所学
知识,分析这一制度中官员产生的主要方式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中的图片,分析图片反映的是一种
什么制度?这一制度流行于中国古代的哪一时期?
(4)科举制度兴起于何时?其选拔官员的方式是什
么?“八股取士”的做法出现于何时?
(5)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度有何积极
影响?答案 (1)世袭。宗法世族的削弱;士阶层的崛
起;私学的产生;战国时期新人才观的提出,郡县
制和谷禄制的推行。
(2)察举制度。推荐。
(3)九品中正制度。魏晋南北朝时期。
(4)隋唐时期。考试。明清时期。
(5)影响: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有
较高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
了条件。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
重学风气的形成。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也
有一定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