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步教学课件人教版必修1:第4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7 课解放战争

文档属性

名称 【历史】同步教学课件人教版必修1:第4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7 课解放战争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0-10-26 14:12: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0张PPT。第17 课解放战争
基础导学
知识梳理
一、内战的爆发
1.背景
(1)“假和平、真内战”:抗日战争胜利后,
面临国内外要求和平的压力,特别是内战准备
尚未完成,采取“ ”策略,电邀
赴重庆共商国是。
(2)重庆谈判:①目的:争取 ,揭露美蒋阴
谋。②时间:1945年8月底~1945年10月10日。
③结果:签订《 》:和平建国,坚决避免
内战,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权利等。对
和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问题未能达成协议。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毛泽东和平双十协定人民军队 (3)政治协商会议:①时间、地点:1946年初,
。②结果:通过了有利于 的政协协议。
2.概况
(1)爆发: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
,全面内战爆发。
(2)战况:①人民解放军采取 方式,集中
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八个月歼敌七十多万。
②1947年春,国民党军队对 、 两大解放区
实行重点进攻,几个月后,又被人民解放军粉碎。重庆人民中原解放区运动战陕北山东问题思考
1.抗战胜利后,中国面临着怎样的形势?在这种情况
下,蒋介石和中共各采取了什么措施?结果如何?
提示 (1)形势:①全国人民渴望和平;②蒋介石
内战准备尚未完成,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策
略;③中共力争和平。
(2)措施:蒋介石玩弄“假和平、真内战”的策
略,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积极为内战作准备中
共为争取和平,揭露蒋介石的阴谋,参加重庆谈
判。
(3)结果:①重庆谈判签订《双十协定》、政协
会议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决议。
②蒋介石撕毁协议,大举进攻中原,全面内战爆
发。二、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
1.战略反攻
1947年6月, 、 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
力渡过黄河,挺进 ,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问题思考
2.解放战争第二年共产党作战的任务有哪些?
提示 一是外线作战,举行全国性反攻,将战争引
向国统区;二是内线作战,在内线歼灭敌人,收复
失地。
2.战略决战
(1)辽沈战役:①时间: 年9月,辽沈战役首
先打响。②战况:东北解放军首先攻占 ,解放
。11月初,解放军乘胜攻下 。③战果:解
放 全境。刘伯承邓小平大别山1948锦州长春沈阳东北(2)淮海战役:①解放军以 为中心先后歼灭
兵团和 兵团。②国民党“剿总”副司令杜
聿明率军弃徐州南逃,解放军迅速将其包围,于 年
1月发起总攻,全歼敌军。淮海战役胜利结束。
(3)平津战役:①部队: 解放军和 解放
军。②解放军攻克张家口、天津后, 接受改
编,1949年1月 和平解放。
(4)意义:①三大战役共歼敌或改编国民党军队
多万人,从战争的规模和战果上看,在
战争史乃至 战争史上都是空前的。②国民党军
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 徐州黄百韬黄维1949东北华北傅作义北平一百五十中国世界3.千里跃进大别山突击中原与渡江战役在目的和作用
上有何不同?
提示 (1)目的上:前者是由内线作战转入外线作
战,把战火引向国统区;后者是向江南进军,解放
全国。
(2)作用上:前者打破了国民党中原防御体系,
威胁着南京和武汉;后者占领了南京,推翻了国民
政府,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4.为北平和平解放作出突出贡献的国民党将领是谁?
北平和平解放有什么意义?
提示 傅作义。意义:使古都的文物古迹完好无损
地保存下来;使北平200万人民的生命财产免遭战
火的破坏和损伤。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1.北平和谈
(1)背景:战场上的溃败,迫使 在1949年
元旦发出“ ”声明; 在新年献词中号召
人民将 进行到底。
(2)目的:结束 ,减少人民 ,中共提出和
谈条件。
(3) 年4月。
(4)内容:双方达成《 》最后修正
案。
(5)结果:南京国民政府 在协定上签字,和
谈破裂。蒋介石求和毛泽东革命战争痛苦1949国内和平协定拒绝问题思考
5.解放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
提示 第一,共产党的正确领导:①全面内战爆发
后不久,毛泽东发表著名谈话,在战略上武装了中
国人民,树立起革命必胜的信心。②正确的政治原
则和军事原则,有效地指导了解放战争时期全局的
政治工作和军事战争。第二,建立广泛的统一战
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地孤立了国民党反
动派,使美蒋反动派置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
中。第三,人民的支持,成为解放战争胜利的可靠
保证。2.渡江战役
(1)时间: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向全国
发出命令,人民解放军横渡 ,国民党军队长江
防线瓦解。
(2)国民党政权瓦解:1949年4月23日,解放军占
领 ,统治中国 年的国民党政府覆灭。
(3)影响: 革命取得基本胜利。长江南京22新民主主义3.意义
(1)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和 的历史从此
结束,独立、统一的 即将诞生。
(2)世界意义:它改变了 格局,壮大了
世界 、 和 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
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3)是 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
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
的胜利。 分裂新中国世界政治和平民主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知识网络合作探究
【探究1】 重庆谈判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看到美国与日本开战,蒋介石
就开始保存实力,消极抗战,其政策重心越来越倾
向于反共。抗战胜利后,消灭人民武装、维护独裁
统治成为蒋介石的既定方针。但是,此时蒋介石却
连续三次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谈判,其主要原因是什
么呢?
思路点拨 注意分析当时的政治形势、国内外主要
政治势力的态度和蒋介石的为人特点等。在此基础
上,概括出蒋介石邀请毛泽东赴渝谈判的原因。要点提示 抗战胜利后,饱受战争痛苦的中国人民希
望有一个和平的环境,以休养生息,医治战争创
伤。全国人民渴望和平建国,发展经济。蒋介石虽
然坚持独裁专制、反共反人民的立场没有改变,但
他不得不变换策略,作出和平的姿态,表示愿意与
共产党谈判,企图用“假和平”来掩盖“真内战”
的阴谋。8月14日、20日、23日,他三次电邀中国共
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到重庆“共商国家大
计”。蒋介石邀请毛泽东赴渝谈判的用意是:如果毛泽东
不来,就可以说共产党拒绝和平,把内战的责任推
到共产党身上;如果毛泽东来了,就可以利用“和
平谈判”来麻痹共产党,诱使中国共产党交出军队
和解放区政权,而且还可以借和谈之际,争取时
间,调兵遣将。【探究2】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有中国特色的反帝反封建的民
主革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这场革命取得了伟
大胜利。请谈谈你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重大历
史意义和基本经验的认识。
思路点拨 意义要从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对世
界的影响、精神财富等几个方面进行概括。经验是
指从成功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要点提示 (1)意义:首先,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的胜利,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
义在中国的统治,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
从此,劳动人民成了新中国的主人。这是中国历史
上的伟大转折点,标志着中国社会进入了新的时
期。其次,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对世界历史的
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
方战线,使帝国主义殖民制度遭到一次致命的打
击,从而大大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中国革
命的胜利,大大激励了许多类似中国这样遭到帝国
主义、殖民主义剥削压迫的国家和人民,增强了他
们斗争的信心和决心;它对国际局势的发展和世界
人民的革命斗争也具有深刻而久远的影响。最后,中国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
东思想的胜利。由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中国共产党被公认为全国各族人民的领导核心,中
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核心毛泽东同志被公认为
中国共产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思
想被公认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在总结中国革
命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所形成的这些基本
结论,成为中国人民的巨大精神财富。(2)经验:首先,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把中国革
命引向胜利,是由于她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
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正确方向。
其次,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新中国。
再次,建立一个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
胜利的基础。
最后,在中国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制度,是中国革命
发展的历史必然。这是中国共产党对近百年来中国
革命斗争经验的深刻总结。课时作业
基础达标
1.日本投降后,蒋介石曾三次电邀毛泽东去重庆谈判
的主要原因是 ( )
A.中国共产党力量强大
B.广大人民反对内战
C.发动内战的准备不足
D.美国主张和平解决
解析 日本投降后,蒋介石的军队还在大西南、大
西北,蒋介石提出谈判的主要原因是争取内战的准
备时间。`C2.1945年8月,《大公报》报道毛泽东来到重庆的消
息时称:“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都知道,这是维系
中国目前及未来历史和人民幸福的一个喜讯。”这
反映了“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期盼 ( )
A.国共双方和平协商,创建新中国
B.国共双方消除隔阂,共同抗日
C.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国民党的统治
D.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合作建立新中国解析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人民渴望和平民
主。在当时中国的政治力量中,决定中国命运的是
国共两党,而能实现“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所期
盼的和平民主的途径,就是国共两党合作,创建新
中国,避免内战。B项错误,当时日本已投降,C项
只能通过战争的手段解决,不是“爱好民主自由的
人士”所期盼。D项在当时国民党主宰中国的条件
下,中共不可能绕开国民党而去与民主党派合作建
立新中国。毛泽东赴重庆的目的主要是同国民党商
讨和平建国问题。此题从国共关系的角度命题,与
社会热点有关。
答案 A3.1948年底,著名的建筑学大师梁思成先生曾写信给
中共中央,提出要尽可能地保护中华民族珍贵的历
史文化遗产,如故宫、颐和园、雍和宫等。据所学
知识判断,这与当时正在进行的哪一战役有直接关
系 ( )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解析 从时间1948年底可断定是三大战役,而故宫
等古迹,说明在北京,所以为平津战役。B4.诗词也能反映历史。1949年毛泽东作了《七律·人
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这首诗,其中有“钟山风雨起
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的诗句,这主要是描绘哪
一重要战役 (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解析 依据题干信息“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可以
判断出诗句描绘的是1949年4月21日开始的渡江战
役。D5.右图是南京总统府办公桌上的台历,
它用黄铜铸成,透过历史的尘埃还
能看到上面写着“中华民国三十八
年四月小,23,星期六”。作为历
史它在此定格成为永恒。它的寓意
是 ( )
A.清政府统治结束
B.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结束
C.日军占领南京并进行大屠杀
D.南京光复,抗日战争胜利解析 中华民国三十八年是公元1949年。1949年4月
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
政府覆灭了。
答案 B
6.毛泽东指出:“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
石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
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
转折点。”其中的转折点指 ( )
A.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C.三大战役取得胜利
D.解放军进行战略反攻解析 本题不能只看到材料中几次出现的“转折点”
三个字,那样似乎所有选项都有道理,而应该把
“转折点”的意思搞清楚,“转折”不是结束,而
是从什么变为什么。再细细看材料,由发展到消灭
的转折点:往近处看,过去中国共产党及其人民军
队被国民党蒋介石围剿、封锁、进攻,在总体上基
本处于被动应对的状态,什么时候这个局面开始发
生变化,那就是在“解放军进行战略反攻”后;往
远处看,既然蒋介石集团与美英等帝国主义集团的
利益攸关,那么“蒋介石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
展到消灭的转折点,也就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
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更何况1928年
~1947年正好是二十年,也就是“蒋介石二十年反革
命统治”时期。
答案 D能力提升
7.电视台曾经采访了山东莱东县农民唐和恩老人,在
他使用过的一节竹棍上,刻着他在解放战争时期支
援前线所经过的路线:莱东—平度—临淄—蒙阴—
临沂—徐州—萧县—宿县等地。包括了山东、江苏
和安徽三省的有关城镇和村庄的地名。从以上路线
可知,老人家参加的是 ( )


A.平津战役 B.辽沈战役 C.渡江战役 D.淮海战役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三大战役的范围,淮海战役的
主要战场在山东、江苏和安徽三省。D8.下列图片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两次历史性的巨变,
对两次巨变共同点的认识正确的是 ( )
A.成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新起点
B.改写了半封建的历史
C.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D.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第一幅图片
反映的事件为辛亥革命,推翻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君
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第二幅
图片为新中国的成立,为真正实现人民当家做主提
供政权保障。B、C两项不符合辛亥革命,D项不
符合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答案 A
9.阅读下列材料:
《时代》周刊是美国影响最大的新闻周刊,有世界
“史库”之称。蒋介石、毛泽东等许多中国人曾经
成为《时代》封面人物。
材料一 蒋介石曾先后10次出现在《时代》封面
上。并且是1937年《时代》年度人物,当年《时
代》的封面图片是蒋介石和宋美龄的合照。
材料二 毛泽东曾先后12次出现在《时代》封面
上。其中,1949年3月,毛泽东第一次成为《时
代》封面人物。请回答:
(1)《时代》周刊将上述两人分别列为1937和1949
年封面人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上述两人在1945年曾进行过一次具有历史性的
会面,简述毛泽东参加这次会面的目的和意义。
(3)毛泽东和蒋介石公开正面对抗长达半个世纪,
列举在1949年,毛蒋在军事上斗争的典型事例及其
结果。答案 (1)中国实现全民族抗战,作为国民政府主
席,蒋介石受到世界的关注;中国人民的解放战争
即将取得胜利,毛泽东受到世界的关注。
(2)目的:争取和平,揭露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
的阴谋;团结广大人民。意义:争取了政治上的主
动,赢得了人民信任。
(3)三大战役,国民党主力被消灭;渡江战役占领
南京,推翻了国民党的统治。10.阅读以下照片和材料:
材料一 以下一组历史照片,它们摄于1945年,较
完整地反映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
的过程。材料二 国共两党的最高领导人自1946年之后,再也
没有会面。悠悠五十九载,接近一个甲子,第一代
的会面,间隔了第二代、第三代的跨越,如今第四
代再会面,这样的“历史剧情”,意义非凡。若江
山有思,亦会动容。
——香港《大公报》2005年4月26日社评
请回答:
(1)四幅照片反映了哪一重要历史事件?
(2)当时是在什么样的形势下促成了此事?结果
如何?
(3)材料二中的社评所说的“第四代再会面”指的
什么事件?有何意义?解析 本题以1945年国共两党重庆谈判的一组照片
和“第四代再会面”为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事
件的整体把握和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第
(1)题要求学生高度概括,突出主题;第(2)题
结合教材不难回答;第(3)题考查学生掌握时政的
能力。答案 (1)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进行重庆谈判。
(2)抗战胜利后,实现和平、民主成为中国人民的
共同心声。经过谈判,国共双方签定“双十协
定”,但未能避免内战。
(3)中共领导人胡锦涛和中国国民党领导人会面进
行会谈。
意义:促进海峡两岸的交流认识,有利于祖国统一
大业的早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