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步教学课件人教版必修1:第8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26课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文档属性

名称 【历史】同步教学课件人教版必修1:第8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26课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48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0-10-26 14:13: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8张PPT。第26课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基础导学
知识梳理
一、走向联合的欧洲
1.背景
(1)二战使西欧丧失了世界 中心的优势
地位。
(2)在经济恢复和发展的过程中,西欧国家间的
联系日益密切,逐渐走上了 的道路。政治经济联合
2.过程
(1)1951年签订《 》,决定建立欧洲煤
钢共同体,促使 之间矛盾化解。
(2)建立欧洲 和 。
(3)1967年,三个共同体合并,通称

问题思考
1.欧洲近代历史上曾经试图统一欧洲的事件有几次?
提示 一是拿破仑试图统一欧洲,结果兵败滑铁
卢;二是德国发动两次世界大战,结果战败。巴黎条约法德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欧洲共同体问题思考
2.欧洲一体化启动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 (1)欧洲有着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
(2)二战后欧洲丧失了几个世纪以来的世界政治
经济优势地位,要重新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有力的影
响,必须联合起来。
(3)二战后西欧经济虽得到恢复和发展,但处在
美苏两极格局下,受到美国的控制和苏联的威胁。
(4)经济发展过程中,西欧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5)法德两个欧洲宿敌的和解,有利于欧洲的联合。
3.影响
(1)欧共体成立后,西欧国家不断加强经济
,经济实力大大 。
(2)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西欧国家开始摆脱
的控制,推行 的外交政策。
(3)从20世纪70年代起,欧共体国家在一系列
问题上采取了共同政策,进一步加强了
上的联合。
合作增强美国独立自主重大国际政治问题思考
3.欧洲一体化的影响。
提示 (1)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
增强。
(2)导致美欧关系变化:西欧在经济上成为美国
的竞争对手,政治上也力图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
策。美国的霸权地位受到挑战,不得不承认西欧的
“伙伴”关系。
(3)导致世界政治力量对比发生较大变化。欧共
体成立,有利于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二、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1.战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1)原因:①进行广泛的社会改革,进一步消除
了 中的封建落后因素,为经济的恢复和发
展奠定了基础。②美国大力扶植:首先,削减直至
免除日本对美国的 ,其次全部发还已拆迁
的日本 ,三是向日本提供恢复生产急需的
和 。③朝鲜战争提供机遇:一是朝鲜战争
中美国的军事订货,使日本得到大量的“ ”收
入。二是朝鲜战争促使西方各国扩军备战升级,掀
起一股采购物资热,为日本商品进入 敞开
了大门。④日本政府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制定出合
乎 的经济发展战略。⑤加强 ,重视
。⑥提出“ ”“ ”的口号。生产关系战争赔偿工业设备资金物资特需世界市场国情政府投资教育贸易立国出口第一
(2)结果: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
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2.影响
随着经济实力的膨胀,日本开始谋求在 上
发挥独特的作用,于20世纪80年代起提出成为
“ ”的目标。 美国国际舞台政治大国4.二战后日本经济崛起的原因有哪些方面?
提示 (1)生产力的发展:高度重视科技。大力
引进先进技术,加大发展高科技产业力度。
(2)生产关系的调整:战后初期,美国在日本推
行民主改革,铲除其封建落后因素,为经济腾飞创
造了条件。
(3)上层建筑的反作用:政府把发展经济放在首
位,采取了制定经济计划等方式,高度重视教育。
(4)有利的社会环境: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使日
本成为美国后勤物资的重要供应地;冷战后,美国
转而扶植日本;国内政局较为稳定。
(5)民众的主力作用:举国上下集中精力进行经济
建设。
(6)原有基础的奠基:日本明治维新后成为亚洲强
国,一战后经济实力增强。三、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原因:①二战后许多国家从殖民统治下相继
获得独立。②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开始,新独立
的广大亚非拉国家为摆脱 的控制和维护自身的
独立,主张 ,相互支持,不结盟运动兴
起。
(2)形成: 年,在南斯拉夫等国的倡议下,
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 举
行,标志着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会议表示不结盟
国家决心共同努力,制止 和 统
治的一切形式和表现。美苏团结起来1961贝尔格莱德新殖民主义帝国主义(3)特点:奉行 、 政策。
(4)历史作用:①推动了 的深入发
展,加速了 殖民体系的崩溃。②20世纪70
年代开始,把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 作
为重要任务,把建立 作为不结盟运
动的行动纲领。③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广大
发展中国家所构成的 登上了国际政治舞
台,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 。
非集团不结盟民族解放运动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国际经济新秩序政治力量两极格局问题思考
5.你如何看待不结盟运动?
提示 (1)参加的国家多,反映了运动深得亚非国
家的认可。
(2)运动的主要宗旨是和平。
(3)运动不是消极反帝反殖,而是通过积极的活
动来维护自己国家的利益。
(4)这是新独立的民族国家在美苏争霸的世界格
局中维护自身独立、谋求发展合作的尝试。2.中国的振兴
(1)中国 迅速发展, 不断提高,成
为世界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力量。
(2)中国一贯重视与 的关系,在国际
事务中与 保持着良好的合作。经济国际地位不结盟运动不结盟运动6.中国真正实现巨龙腾飞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在国际
上有何重要影响?
提示 (1)根本原因:自1978年以来,实行改革开
放。
(2)影响:有利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有利于
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促进和维护世
界的和平与发展。知识网络合作探究
【探究1】 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极格局取代了欧洲为中心的
国际格局。到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开始出现多
极化趋势。你知道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吗?
思路点拨 先考虑“多极”中的“极”指的是哪些
国际政治、经济势力,然后逐一分析对两极格局有
可能产生影响的因素。 要点提示 从美苏两极来看,由于双方激烈争夺,
背上了沉重的军备竞赛的负担;同时还要承担起保
护自己盟友的“核保护伞”的义务,使两国苦不堪
言。尤其是美国,陷入了越南战争的泥潭难以自
拔,不得不由全球扩张转为从亚洲收缩,并承认西
欧、日本平等的伙伴地位。
从双方阵营的各自盟友来看,战后西欧、日本由于
美国的经济援助和战略核保护,减少了军备开支,
尽全力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随着自身实力的提
升,越来越要求摆脱美国的控制。东欧各国也强烈
要求突破经济上苏联模式的束缚和政治上苏联的控
制。中国与苏联的关系逐渐恶化,改变了“一边倒”的
外交政策。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独立自主的中国
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两极格局严重损害了第三世界的利益,也给世界带
来战争的危险,第三世界国家强烈要求改变美苏主
宰国际事务的不合理状况。【探究2】 日本战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日本是发动法西斯侵略战争的罪魁之一,是第二次
世界大战的战败国,战后由美军以盟军的名义单独
占领。但是,不久美国就采取了扶植日本的政策,
其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思路点拨 任何国家制定外交政策的最主要着眼点
都是自身的国家利益。二战后,美国确立了全球霸
权战略,遏制苏联和共产主义是美国的首要目标。要点提示 1948年以后,随着“冷战”的加剧,特别
是中国大陆形势的急剧变化,美国“扶蒋反共”、
借中国压制日本遏制苏联的远东战略破产,迫使美
国不得不进行战略调整。根据形势的变化,美国决
定把日本纳入其全球战略体系中为其效力,使日本
成为亚太地区对抗社会主义的反共前沿和坚实堡
垒,所以美国由战后初期的对日占领政策转变到帮
助日本恢复发展经济的扶植政策。战后两大阵营的
对抗引起的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使日本成为美国后勤物资的重要供应地。战争期间,日本列岛成为
美军的后勤供应基地,大批军用物资从日本输送到
前线半岛,日本经济出现了“特需景气”。日本人
以此为契机,加快了设备更新的步伐和技术人才的
培养。这样,“特需景气”带给日本人的是经济发
展的综合要素:资金、设备、人才和市场。
课时作业
基础达标
1.1950年法国外长舒曼提出:“要使欧洲国家统一起
来,……把法德的全部煤钢生产置于一个其他欧洲
国家都可参加的高级联营机构的管制之下……”这
一计划提出的最初目的是 ( )
A.从根本上结束法德之间的冲突
B.与英国争夺欧洲市场
C.联合西欧抗衡美苏
D.推动西欧经济发展解析 二战后,由于经济和政治的原因,欧洲国家要
求联合十分必要和迫切,而欧洲国家走向联合的最
大障碍就是法德两国的关系。法国外长的建议就是
着眼于法德之间的和解,为欧洲联合奠定基础。
答案 A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联合自强的发展进程是
( )
①欧洲煤钢共同体建立 ②签订《罗马条约》
③“舒曼计划”提出 ④欧洲共同体成立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③①②④ D.③④①②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其中
①发生于1951年,②是1957年,③是1950年,④是
1967年。C3.欧共体形成和发展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 )
A.使西欧经济繁荣和政治稳定
B.消除了西欧各国的矛盾
C.美国经济霸主地位严重动摇
D.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
解析 本题是逆向选择题,考查欧共体成立的影
响。欧共体促进了西欧各国的共同发展,导致世界
经济和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故A、C、D三项
正确。它不可能彻底消除西欧各国矛盾,如各国之
间贸易争端时有发生。B4.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往往以西方
主流目光注视着时代的变迁和世界
的变化,右图反映的是日本相扑力
士和山姆大叔呈现争斗之势。这期
《时代周刊》最有可能是在哪一年
出版 ( )
A.1948年 B.1955年
C.1973年 D.1987年解析 本题要求从杂志封面中提取美日关系的有效信
息进行综合分析。图片中“TRADE WARS”指美日
之间出现贸易战,结合相扑力士和山姆大叔的争斗
可得出结论,即在美国扶持下迅速崛起成为经济大
国的日本,与美国在保持联盟关系的同时,发生了
越来越多的摩擦。这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
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后,日本谋求政治地位的提高,
与美国的摩擦不断增多。故D项符合题意,该期杂志
出版时间实际上是1987年4月13日。
答案 D5.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反映了 ( )
A.发展中国家放弃了彼此间的合作
B.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平起平坐
C.西方国家放弃了对第三世界国家的控制
D.第三世界国家的政治影响扩大
解析 解答该题的关键是首先理解“不结盟运
动”,它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以独立的力量登上了
政治舞台,而A、B、C三项不合实际,说法欠妥
当。D6.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西欧国家之间维持了60
多年的和平局面,其主要原因有 ( )
①经济一体化发展 ②政治联合加强 ③法德实现和
解 ④民族矛盾消除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 本题属于典型的组合型选择题,宜采取排除
法,④“民族矛盾消除”显然不符合史实,应排除
掉,因此只有A项符合题意。A能力提升
7.1946年,美国前总统胡佛宣称:“目前,只有我们
能够把自己的政策强加给世界。”1972年,美国总
统尼克松发表声明:“美国决心用一种新的彬彬有
礼的态度来很好地倾听北约伙伴的意见。”美国态
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美国实力衰弱,寻求欧洲支持
B.古巴导弹危机爆发,美国寻求欧洲帮助
C.美欧关系恶化,美国力图缓和
D.欧洲共同体建立,美国重视欧洲地位解析 1946年胡佛的话表明其称霸的野心,1972年尼
克松的话表明美国外交政策由强硬到缓和,主要原
因是20世纪70年代欧洲逐渐强大。A项不能说明题
意,B项发生于20世纪50年代,C项叙述错误。
答案 D
8.当前推动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因素不包括
( )
A.日本积极建立政治大国
B.欧洲一体化进程加深
C.中国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D.美国推行单边主义霸权政策
解析 本题考查世界多极化格局形成的原因,从选
项出发,结合所学知识选D项。D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果我们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
界上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是绝对必要
的。 ——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
材料二 战后欧洲主要国家GDP增长情况图(单
位:亿美元)请回答:
(1)为什么阿登纳说“欧洲的联合是绝对必要
的”?结合二战后的国际形势,谈谈你的理解。
(2)根据上图,指出欧洲在走向联合的过程中,相
关国家经济变化的概况。
(3)目前,欧洲在经济一体化方面已取得了很大成
效,正朝着“努力使欧洲成为一种政治力量,一种
经济、社会、文化力量”的方向发展。欧洲的联合
给当今世界带来什么启迪?答案 (1)二战后,欧洲国际地位下降或欧洲传统
优势地位的消失;两极格局形成或美苏冷战局面出
现。
(2)战后欧洲主要国家经济恢复并迅速发展,德国
经济位居前列;20世纪70年代加入欧共体后英国经
济发展的情况:经济发展迅速。
(3)从对抗走向联合,开辟了区域和平发展的模
式;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典范,促进经济的发展;推
动欧洲政治一体化的进程,使国际格局走向多极
化;促进欧洲文化认同。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现在,旧的世界格局已经打破,新的格局
尚未形成,世界处于新旧格局交替的动荡时期。
——摘自江泽民《在纪念中国共产党
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世界新秩序之所以不同于旧秩序,就是因
为它不由超级大国主宰,而是有很多权力中心,每
一个都独立活动。美国既是超级大国,也不是超级
大国。美国是惟一的军事超级大国,单靠军事力量
能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少。至于其他问题,如经济力
量,美国仅仅是一个大国,还有可与美国匹敌的其
他国家。 ——摘自基辛格1993年的谈话请回答:
(1)材料一中指出的世界格局已经被打破,而新的
世界格局却尚未形成,其原因是什么?新的世界格
局的确立,将取决于何种因素?
(2)你是否赞同材料二中基辛格对当今世界政治的
基本看法?他说现在“美国既是超级大国,也不是
超级大国”,其论点是否合理?为什么?答案 (1)因为两极格局的解体没有世界战争的作
用,现今世界新的力量中心崛起,相互间力量的消
长、制约到均衡,需要一个缓慢渐进的过程。取决
于综合国力。
(2)当今世界政治呈现多极化的趋势,其看法合乎
时代节拍,基本合理。因为从综合国力和军事上着
眼,美国作为超级大国当然无疑,但如果从经济上
论,当今世界应是美、西欧、日本三极之争,美国
难以完全称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