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北 京 故 宫
故宫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体现了我国古代城市建筑和宫殿的典型风格,是东方建筑艺术的结晶。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世界文化遗产。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吧。
自读课文,依次完成下列表格
李时珍
记载药物1800多种,配有1100多张形态图,对药物进行分类,详细介绍产地、形色、气味和主要疗效,收录药方11000多个。
总结前代成果,丰富药物宝库,广为传播,造福人类。
宋应星
18个生产门类,详尽的物品、生产工具、生产流程介绍,120多方插图。
总结全面,记述科学技术先进,广泛传播。
徐光启
涉及十几类,60卷,约70万字,记录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创新探究成果。
总结全面
著作 作者 主要内容 特点和价值
《本草纲目》
《天工开物》
《农政全书》
1.《本草纲目》
李时珍是明代杰出的医药学家。
《本草纲目》是一部规模空前的药物学著作。
一.科技名著
2.《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是一部科技巨著。
《天工开物》记载了农业和手工业各部门的生产技术,包括谷物、衣服、染色、粮食加工、制盐、制糖、制陶、冶铸、舟车、锤锻、炼矿、制油、造纸、兵器、颜料、酿造、珠玉等。
3.《农政全书》
《农政全书》也是有关国计民生的科技名著,作者是明代农学家徐光启。
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
1.结合三位科学巨人生活与创作经历,说说他们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2.宋应星在《天工开物》的序言中说:“卷分前后,乃‘贵五谷而贱金玉’之义。”他在书里把谷物类放在前面,而把珠玉类放置于最后,他为什么要这样编排
李时珍注重实践,善于吸取前人研究成果,注意归纳整理等;宋应星勤奋学习,做事专心致志等;徐光启刻苦钻研,不耻下问的意志和态度。
明朝的中国处于农业社会。民以食为天,农业是国家的根本。中国古代就有“士农工商,以农为本”的观念。这一编排体现了作者的重农思想。
结合课本知识,说说《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三部巨著各有什么突出特点。
《本草纲目》采用了按药物的形态、性能分类的科学方法,是中药分类上的一大进步。
《天工开物》介绍了一些先进的生产技术。如:北京的王麻子剪刀;采煤的瓦斯排除等。
《农政全书》介绍了棉花、甘薯的种植和推广,还介绍了欧洲的水利技术等。
二、.明长城和北京城
2.万里长城自————修建后,许多朝代不断修整。明代又大规模修建,达到完善地步。明长城东起————,西至————,蜿蜒——余千米。明长城气势宏伟,是世界上一个奇迹。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长城,主要是明代修筑的。明长城处于北方游牧地区与农耕地区的连接线上,在它附近的多民族聚集的地区,建立了许多农牧贸易场所,使长城同时成为各民族交往的纽带。
自读课文,完成下列填空题
1.————时候,在————的基础上,修建了北京城。北京城的布局特点是北京城由——、——和——三部分组成。北京城中心的————是皇帝居住的地方。北京城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
明成祖
元大都
官城
皇城
京城
紫禁城
秦始皇
鸭绿江
嘉峪关
6000
明
朝
八
达
岭
长
城
秦长城
鸭绿江
嘉峪关
临洮tao
辽东
万里长城常被视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想一想,这其中的寓意是什么?
课堂探究
长城凝聚着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是凝聚多民族国家的纽带,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奋智慧、坚韧刚毅、充满向心力和凝聚力的民族精神,被视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小组讨论 根据你对以上插图的理解,说说明长城和秦长城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表现在哪些方面?
相同点:
不同点:
1.都是为了防御北方少数民族南下进攻而修的
2.都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工程之一
3.都是我国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
1.抵御的少数民族不同:秦长城是为了抵御北方的匈
奴族而修,明长城是为了加强对蒙古族和女真族的防御
2.起点不同: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明长城西起嘉峪关,东到鸭绿江
3.材料不同:秦长城多为泥土夯筑而成;明长城大部分用砖石砌筑。我们今天看到的多为明长城
教师归纳:总体来说,明长城都是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的军事防御工程。它同沿线的道路、屯田、驻军、卫所形成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
一.明长城和北京城
2.北京城
外城
皇 城
内 城
明朝的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经过大规模的扩建和改造发展起来的。明朝第三个皇帝明成祖取得帝位以后,选定北京为都城,从1406年开始对北京城进行大规模的的营建,历时15年,1420年基本建成,次年正式迁都北京。
一.明长城和北京城
2.北京城
北京城的建筑,以宫殿为重点,并建有坛庙、宫苑、王府、城垣 、城楼、官衙、仓库、寺观、桥梁、大街小巷、工商场所,以及其他各种民生设施。其中,最为雄伟壮丽的是紫禁城,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有各类殿宇等近9000间,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
明紫禁城平面图
三.小说和戏剧
1.小说
明朝时候,文学艺术的发展与市民文化结合起来,小说、戏曲等大众文化的文学艺术形式有了突出的发展,尤其是产生了一批脍炙人口的小说,最著名的是长篇章回体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
自秦汉以来,汉赋、唐诗、宋词、唐宋散文、元曲等文学创作各领风骚。到了明代,小说、戏曲等大众文学流行起来。尤其是小说创作,在明代处于黄金时期,在中国古代文学史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三.小说和戏剧
1.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
《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于元末明初,俗称《三国演义》,作者是罗贯中。
这部小说以三国的史实为基础,充分利用文学手段,生动地描写了魏、蜀、吴三国之间政治、军事和相互交往上的各种矛盾冲突,也反映了人民群众要求统一的强烈愿望。全书结构宏伟,脉络细密,情节跌宕起伏。《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章回体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我国最为流行的长篇历史小说之一。在这部小说之后,长篇说史的小说大量涌现出来。
播放《西游记》连续剧片段
三.小说和戏剧
1.小说:《水浒传》
《水浒传》是元末明初另一部优秀的长篇小说,作者是施耐庵。
书中以官逼民反为主题,揭示了从皇帝到各级贪官污吏的丑恶嘴脸,描写了宋代梁山泊各路好汉反抗官府压迫的武装斗争,通过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成功地塑造出一批个性鲜明的英雄形象。《水浒传》运用白话描写故事进程和人物性格,洗练明快,生动传神。
三.小说和戏剧
1.小说:《西游记》
《西游记》出现于明代中期,作者是吴承恩。
这是一部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神话小说,描写唐僧师徒四人取经的艰难历程,突出刻画了胆大艺高、爱憎分明、满怀智慧的孙悟空这一神话英雄。作者运用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笔调,勾画出神奇光怪的情景,抒发了铲除邪恶势力的愿望。小说的语言生动流畅,故事引人入胜。
三.小说和戏剧
2.戏剧
明朝时期,戏剧表演成为城乡人民重要的文化活动。不少剧作家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汤显祖是明朝后期最负盛名的戏剧家。他的代表作《牡丹亭》曲文流丽,人物内心描写细致,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神奇的爱情故事,有力地批判了吃人的封建礼教,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
知识拓展
《徐霞客游记》
明末的徐霞客长年旅行,游历名山大川,走遍大半个中国。他坚持写日记30多年,留下了60余万字的游记资料。后人将这些日记整理成《徐霞客游记》一书。这部书详细记录了各地的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以及经济、交通、城镇聚落、风土文物等,其中对喀斯特地貌的考察和记录,居当时世界的先进水平。作者写景写物具体形象,情景交融,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性。《徐霞客游记》既是地理学巨著,也是文学名著。
课后活动
一、将下列人物与他们的作品用直线连接起来。
李时珍 《西游记》
宋应星 《三国志通俗演义》
徐光启 《水浒传》
施耐庵 《农政全书》
罗贯中 《本草纲目》
吴承恩 《天工开物》
二、判断题
1.它是世界上最长的军事设施,始建于秦朝,明朝时整修。它在文化艺术上的价值,足以与其在历史和战略上的重要性相媲美。这一古代建筑是( )
A赵州桥 B大运河 C故宫 D长城
2.根据以下提示判断出的医学著作是( )
出自明朝李时珍之手;内容丰富,考订详细,图文并茂;被译成多国文字,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宝贵遗产。
A《黄帝内经》 B《农政全书》 C《天工开物》 D《本草纲目》
3.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红楼梦》都出自( )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4.曹操这一人物形象会出现在下列哪部作品中( )
A.《三国演义》 B.《西游记》
C.《水浒传》 D.《牡丹亭》
5.明长城和秦长城相比,相同之处有( )
①.起止地点相同 ②.都修建于中国封建社会统一时期 ③.都是为了防御外国侵略势力 ④.都是举世闻名的伟大工程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②④ D.①③
课后活动
2. 1987年,万里长城和北京故宫都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请同学们分成两组,分别搜集有关长城和故宫的资料,撰写成文,具体介绍这两项古代建筑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理由。
文化遗产是指从历史、艺术和科学的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物、建筑或遗址。万里长城以势若游龙的身姿穿群山、越峻岭,奔腾万里,浩然大气,堪称一部以建筑写就得中华史诗;北京故宫全面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髓,其建筑设计完美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无论是立体轮廓、空间组织、建筑色彩,还是平面布局,都达到了近乎完美的境界。
作业设计
下课以后,完成下列表格
小说和戏剧 作者 时代 主要内容 评价
《三国演义》
《水浒传》
《西游记》
《牡丹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