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的政治

文档属性

名称 先秦时期的政治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4.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0-10-27 15:45: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23张PPT。目 录课时1 夏、商、西周的政治经济 
课时2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
课时3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单元总结提升第一单元
先秦时期第一单元 先秦时期第一单元 │ 考点考向第一单元 │ 考点考向第一单元 │ 阶段特征 先秦时期,指我国秦朝统一以前的时期。从时间跨度上讲,本单元是中国历史上跨度最长的历史时期;从社会形态演变上讲,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第一单元 │ 阶段特征 本单元的特点就是把漫长的历史进行浓缩,政治上突出了一个“变”字:第一次“变”是由原始社会变为奴隶社会,主要突出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而产生的社会制度的变化:国家机器形成、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以及出现奴隶社会的制度——井田制和分封制;第二次“变”是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该时期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各诸侯国经过改革和变法最终确立了封建制度。第一单元 │ 阶段特征 经济上突出了“发展”农业在社会生产部门中的主体地位确立,并带动相关手工业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从而为政治上的变革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奴隶制的生产关系瓦解,封建的生产关系产生并逐步确立。民族关系上,以华夏族为主干,出现了第一次与周边少数民族融合的高潮。文化上,独具特色的中华传统文化奠基并开始形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第一单元 │ 复习策略 本章是中国古代史的第一章,首先,要构建古代史的知识框架即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去把握知识,也为以后的历史学习打下基础。其次,要从社会形态演变的角度,动态地把握历史的发展。
通过研究高考可知,该章主要以考查基础知识为主。因此把握基础知识是复习的关键所在。特别要从细处着手全面地把握基础知识。
利用理论理解社会发展和社会变革的知识。特别是利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以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理解井田制的确立和瓦解、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春秋战国的改革等知识。第一单元 │ 使用建议 1.重点难点 本单元从考查的角度讲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夏、商、西周时期和春秋战国时期。夏、商、西周时期除了相关的基础知识外,应该重点把握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井田制和分封制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春秋战国时期应该注重重点史实与地图相结合,管仲改革与商鞅变法的比较,整体上把握理解这个时期社会变革的特征以及由此而呈现出来的社会发展趋势,理解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除此之外,这一时期各家思想是高考的重点之一,材料往往以古文的形式出现。这些重点难点将在各课时讲解中进行重点探究,并辅之课时作业练习,以强化理解记忆。第一单元 │ 使用建议 2.夯实基础 建议应该课前使用考点整合,课后回归课本,课后回归课本是第一轮复习的根基,因为能力源于知识,知识源于课本。高考题也是这样,万变不离其宗,这“宗”就是课本。
课时1 │ 夏、商、西周的政治经济课时1 夏、商、西周的政治经济课时1 │ 编读互动 本讲内容主要是奴隶社会的建立与发展时期——夏、商、西周,重点内容包括三代更替的基础知识、重要的制度——井田制和分封制、三代的社会经济。这些内容基本上属于高考的冷点,最近几年全国卷基本没有见到,在地方卷上也多见于选择题。基于此,本讲首先从细处入手,多注重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有效记忆;在此基础上,对于井田制和分封制以及王位世袭制等古代史上首次接触的名词以及相关知识进行重点探究,以便学生重点理解,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为了巩固记忆,练习题本着高效实用的原则命制,以达到强化记忆的目的。课时1 │ 考点整合课时1 │ 考点整合课时1 │ 考点整合课时1 │ 考点整合课时1 │ 考点整合课时1 │ 考点整合课时1 │ 考点整合课时1 │ 考点整合课时1 │ 要点探究课时1 │ 要点探究课时1 │ 要点探究课时1 │ 要点探究课时1 │ 要点探究课时1 │ 要点探究课时1 │ 要点探究课时1 │ 要点探究课时1 │ 要点探究课时1 │ 要点探究课时1 │ 要点探究课时1 │ 要点探究课时1 │ 要点探究课时1 │ 要点探究课时1 │ 要点探究课时1 │ 要点探究课时1 │ 要点探究课时1 │ 要点探究课时2 │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课时2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课时2 │ 编读互动 本讲着重讲解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制度的变革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从而更好地利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原理帮助学生理解本时期的社会转型。在此基础上把握本时期的阶段特征和发展趋势。春秋战国时期的纷争是社会变革的表象(形式),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根本动力,社会的变革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课时2 │ 编读互动 本讲不论从基础知识的掌握,还是从史料的理解应用都是历年高考的重点,因此考点整合将帮助学生强化基础,要点探究将就重点难点进行深化梳理。本讲建议讲解2课时;本讲编配的课堂练习,主要帮助学生夯实基础,以选择题为主,并辅之以主观题。建议教师可以在讲授后,使学生回归课本,并辅以练习,练习讲评1课时,第3课时讲评结束后让学生再有意识地强化相关基础知识,从而为高考奠定基础。课时2 │ 考点整合课时2 │ 考点整合课时2 │ 考点整合课时2 │ 考点整合课时2 │ 考点整合课时2 │ 考点整合课时2 │ 要点探究课时2 │ 要点探究课时2 │ 要点探究课时2 │ 要点探究课时2 │ 要点探究课时2 │ 要点探究课时2 │ 要点探究课时2 │ 要点探究课时2 │ 要点探究课时2 │ 要点探究课时2 │ 要点探究课时2 │ 要点探究课时2 │ 要点探究课时2 │ 要点探究课时2 │ 要点探究课时2 │ 要点探究课时2 │ 要点探究课时2 │ 要点探究课时2 │ 要点探究课时2 │ 要点探究课时2 │ 要点探究课时2 │ 要点探究课时2 │ 要点探究课时2 │ 要点探究课时2 │ 要点探究课时2 │ 要点探究课时2 │ 要点探究课时2 │ 要点探究课时2 │ 要点探究课时2 │ 要点探究课时2 │ 要点探究课时2 │ 要点探究课时2 │ 要点探究课时2 │ 要点探究课时2 │ 要点探究课时2 │ 要点探究课时3 │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课时3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课时3 │ 编读互动 本课首先应该着重强调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各派思想家的基本主张,主要的科技成就、文学成就(《诗经》《离骚》和诸子散文)艺术成就等。要求学生把基础知识吃准,因为这是近几年高考的青睐点之一。其次在此基础上要重点理解老子、孔子思想形成的背景,百家争鸣反映的时代的变迁,这些将通过要点探究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最后要指出的是,本课涉及的文学成就有很多被选入中学课本,所以应注意复习时与其相联系。课时3 │ 考点整合课时3 │ 考点整合课时3 │ 考点整合课时3 │ 考点整合课时3 │ 要点探究课时3 │ 要点探究课时3 │ 要点探究课时3 │ 要点探究课时3 │ 要点探究课时3 │ 要点探究课时3 │ 要点探究课时3 │ 要点探究课时3 │ 要点探究课时3 │ 要点探究课时3 │ 要点探究课时3 │ 要点探究课时3 │ 要点探究课时3 │ 要点探究课时3 │ 要点探究课时3 │ 要点探究课时3 │ 要点探究课时3 │ 要点探究课时3 │ 要点探究课时3 │ 要点探究课时3 │ 要点探究第一单元 │ 单元总结提升第一单元 │ 知识框架第一单元 │ 专题整合第一单元 │ 专题整合第一单元 │ 专题整合第一单元 │ 专题整合第一单元 │ 专题整合第一单元 │ 专题整合第一单元 │ 专题整合第一单元 │ 专题整合第一单元 │ 专题整合第一单元 │ 专题整合第一单元 │ 专题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