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课件(有视频朗读)(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课件(有视频朗读)(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9-10-20 22:27: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6张PPT。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泸水县民族中学段国春制作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6课 竺可桢(1890—1974),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在台风、季风、气候变迁、农业气候、物候、自然区划等方面有开拓性的研究。主编了《中国自然区划》、《中国自然地理》等丛书,是我国地理学和气象学界的一代宗师。作者简介课堂练习1.给加点字注音2.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
翩然 簌簌 孕育 次第 销声匿迹 周而复始 风雪载途piān sùyùnnìshuāicuīchāchāichàcīluòlàlàoɡuānɡuànzhǒnɡzhònɡqiáoqiào听朗读,整体把握文章内容(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默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划分段落层次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逻辑顺序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精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思考:1.第6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不能调整。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 在结构上承上启下,在内容上统领下文7—10段。条理清楚,层次分明找出文中与以下句子相近的句子,并通过比较对照,指出这些语句同课文中相应的语句有什么不同。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回暖。 2.再过两个月,燕子飞来了。 3.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掉到地上。 4.杏花开了,就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叫了,该及时耕作。鉴赏说明语言的生动性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第1句没有课文中“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这一句生动。“渐渐回暖”是一般的说法;“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则很自然地运用拟人的写法,“沉睡”、“苏醒”两个词用得贴切而生动,具体地喻写了严冬的大地和早春的大地的不同情态。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第2句没有课文中“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这一句生动。“飞来了”是一般的动态叙述;而“翩然归来”是轻松、活泼的动态描写,而且还包含有亲切欢迎回到家来的感情。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籁籁的落下来 第3句没有课文中“……在秋风中籁籁的落下来”这一句生动,“掉到地上”是一般的动态叙述;而“在秋风中簌簌的落下来”则是具体、生动的描写,黄叶在秋天纷纷落下的情景,仿佛彩色电影的镜头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再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第4句没有课文第二段中几个原句生动。那几句紧扣“大自然的语言”,先后用了比喻、拟人的写法,还模仿布谷鸟的叫声,写成催促农民耕作的话“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比直接说“及时耕作”要新鲜、生动得多。
1.课后探讨二十四节气歌中蕴含的物候知识。 2.收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布置作业附: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露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谢谢合作,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