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使》对比阅读课件(共4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使》对比阅读课件(共4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3.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4-15 11:03: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4张PPT。诗歌对比阅读 ——《春夜洛城闻笛》和《逢入京使》 教学目标新课导入教学过程感情升华课后作业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并且背诵。
2、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3、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比较这两首诗歌的异同,在比较中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2 、体味诗人浓烈的思乡之情教学难点: 1、理解“折柳”意象的涵义
2、赏析夸张的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从小学到初中我们学过哪些思乡的诗歌?
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要求: 读准字音 注意朗读节奏
要求:规范书写汉字
请同学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疏通这两首诗的意思词句注释:入京使:进京的使者。
故园:指长安和自己在长安的家。漫漫:形容路途十分遥远。
龙钟:涕泪淋漓的样子。卞和《退怨之歌》:“空山歔欷泪龙钟。”这里是沾湿的意思。
凭:托,烦,请。传语:捎口信。译文:遇见进京的使者向东遥望长安家园路途遥远,思想的泪沾湿双袖模糊面容。只托你给我的家人报个平安。词句注释: 洛城:即洛阳,今属河南。
玉笛:玉制或锻玉的笛子。玉:指玉石。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
满:此处作动词用,传遍。
闻:听;听见
故园:指故乡,家乡
.译文:是谁家的庭院,飞出幽隐的玉笛声?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乐曲,融入春风,传遍洛阳古城,比一比一一二诗歌的体裁相同诗歌的题材相同两诗的作者的处境相同两首诗的作者生活的时代相同这两首诗都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1诗歌的体裁相同,都是七言绝句2诗歌的题材相同,都是思乡思亲的内容2《春夜洛城闻笛》中从“何人不起故园情”中可以看出。《逢入京使》中从“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可以看出。 天宝三年,李白第三次游洛阳。这年李白受诏入宫已经三年。初入宫,玄宗对李白异礼有加,命为待诏翰林。李白此时以为可以平步青云,然而事实却使李白大失所望。玄宗不过是将李白作为一名文学侍从,供其娱乐而已。久之,李白对御用文人的生活渐感厌倦,就浪迹酒肆。杜甫在饮中八仙》中说:“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丞是酒中仙。”正是此时李白的真实生活写照。到天宝三年春,李白上书请还家,玄宗同意。这年春天李白自长安回到东都洛阳,思归故里,写下了这首诗。3春夜洛城闻笛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公元749年(天宝八载)诗人赴安西途中。这是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此时诗人34岁,前半生功名不如意,无奈之下,出塞任职。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西出阳关,奔赴安西。岑参的从军,思想上有两根精神支柱:一个支柱是建功边陲的理想在鼓舞着他,他曾自言:“功名只应马上取,真正英雄一丈夫。”(《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另一个支柱是,他认为从军出塞.是为了报效祖国,赴国家之急。他曾自我表白:“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正是基于这两点,所以他的边塞诗多数是昂扬乐观的,表现出唐军高昂的士气和震撼大地的声威。但当一个战士踏上征途之后,他们不可能没有思乡的感情,也不可能不思念父母妻子。《逢入京使》写作背景:
34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浪漫主义诗人。官至供奉翰林。因性格傲岸,不为权贵所容,使他对腐败社会加深了认识,写下了许多抨击帝王权贵荒淫奢侈和控诉现实政治黑暗的诗篇。诗仙李白从二十四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离开四川之后,便浪迹天涯,四海为家了,直到他六十二岁时,在安徽长江边的采石矶醉酒落水仙逝,一生在中华大地上留下了不少足迹,所到之处,留下了不胜枚举的动人华章。?? ???? 李白的诗歌今存990多首。有大量的政治抒情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非凡的抱负,奔放的激情,豪侠的气概,也集中代表了盛唐诗歌昂扬奋发的典型音调。?? 李白的诗歌在艺术手法方面的显著特点是﹕想像神奇,变化无端,结构纵横跳跃,句式长短错落,形成了雄奇飘逸的风格。
?
岑参(715~770)唐代诗人。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荆州江陵(现湖北江陵)人。出身于官僚家庭,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官至宰相。父亲两任州刺史。但父亲早死,家道衰落。他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二十岁至长安,求仕不成,奔走京洛,北游河朔。三十岁举进士,授兵曹参军。天宝(742~756)年间,两度出塞,居边塞六年,颇有雄心壮志。安史乱后回朝,由杜甫等推荐任右补阙,转起居舍人等职,大历(766~779)年间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后罢官,客死成都旅舍。岑参与高适并称“高岑”,同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其诗题材广泛,除一般感叹身世、赠答朋友的诗外,出塞以前曾写了不少山水诗,诗风颇似谢朓、何逊,但有意境新奇的特色。有《岑嘉州集》。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55 《春夜洛城闻笛》第二句是夸张的修辞手法。它的表达效果是:极力渲染夜的静谧、笛声的悠扬动听。 《逢入京使》的第二句诗夸张的修辞手法。
它的表达效果是说明作者思乡心切。
我能演 2诗人的感情变化不同这两首诗的抒情方式不同1 1① “柳”与“留”谐音,表示挽留。
②“柳”在风力的吹动下有循环往复,依恋不舍的姿态就像依恋不舍的离人分别时的情态。所以在古典诗歌中,“柳”作为写作对象,常用来作为惜别怀远的象征。 “折柳”意象:
《春夜洛城闻笛》中,诗人流落异乡,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听到悠扬的笛声,内心很是欣喜,但是听着听着,诗人听出了吹笛人吹奏的是《折杨柳》,不禁勾起了诗人浓烈的思乡之情,心情急转直下,由喜转忧。 《逢入京使》中,诗人想起远在千里之外的故乡和亲人,不禁泪流满面,满是悲伤。此时刚好遇见回京使,诗人喜出望外,像是落水的人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于是托付他给故乡的亲人寄一封家书,心情由悲转喜。用表演的形式请同学们发挥想象
再现《逢入京使》场景
请问同学们这堂课收获了什么
诗歌的鉴赏方法:体裁,题材,作者,写作背景,修辞,抒情方式,等方面去鉴赏诗歌。
升华情感,就像你们的父母 诗人为了追求理想不得不离开自己的家乡他们不得不到外面去打工为了让你们生活的更好,何愁不想回到你们的身边他们何愁不想回到这个温馨的家但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只能在每年过年的时候才能踏上回家的路
家是温馨的港湾,容纳漂泊的灵魂;
家是如 伞的大树,遮挡酷夏的骄阳;
家是清凉的雨丝,拂去疲惫的征尘;
家是永远的牵挂,珍藏幸福的存根。
如果说家是释放光和热的太阳,那我们就是围绕着太阳转的小葵花。从古至今,无论人们走到哪里,家都是我们心中的方向。请同学们仿照上面划线的句子
谈谈你对家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