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2018-2019学年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
1.周王朝实行了“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分封制度,使周王同姓、母弟和异姓功臣于各要冲地区建立了封国。该制度
A. 确立了王位世袭制度
B. 消除了地方对中央的威胁
C. 有利于巩固西周统治
D. 使贵族政治影响周边民族
【答案】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C选项符合题意。夏朝确立了王位世袭制度,A选项排除。分封制最大的局限性就是受封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易形成地方割据,B选项排除。西周通过分封制传播了周文化,进而影响周边民族,D选项说法片面,排除。
2.秦统一后,修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交通网,既有直达九原的“直道”又有攀越五岭的“新道”,从而把全国各地紧密联系起来。秦朝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 统一全国思想文化
B. 保障皇权独尊
C. 加强中央集权
D. 促进经济发展
【答案】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通过统一车轨,修驰道的措施,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选项符合题意。秦始皇通过焚书坑儒措施,统一全国思想文化,A选项排除。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保障皇权独尊,B选项排除。促进经济发展是这项措施的结果,不是目的,D选项排除。
3.1870年美国人史皮尔说:“它没有世袭等级,它没有财富的权力,它不主张任人唯亲,它也不去迎合世俗的偏见和利益,它通过考试选拔,具有公平性。”这里的“它”指的是
A. 科举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世袭制
【答案】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的选拔标准是考试成绩,体现的是客观公正。结合材料“它通过考试选拔,具有公平性”可知A选项符合题意。察举制的标准是孝廉,B选项排除。九品中正制的标准是门第和族望,C选项排除。世袭制的标准是血缘,D选项排除。
4.《清史稿?军机人臣年序表》载: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军机大臣)只供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材料反映了
A. 皇权的削弱
B. 君主专制制度的确立
C. 相权的加强
D.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答案】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雍正为适应用兵西北的需要,设置军机处,军机处的职能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D选项符合题意。军机处是皇权膨胀的产物,A选项排除。秦始皇设置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标志君主专制制度的确立,B选项排除。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权分六部,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清朝无丞相,C选项排除。
5.古代雅典曾出现了专制形式一僭主制。所谓僭主是指不依合法程序,不经公民授权而僭取国家权力者,也就是僭取本由公民集体享有的政治权利,所以被视为违背常规,是不合法的。为避免这一现象的出现,古雅典
A. 废除一切债务与债务奴隶制
B. 以投票的方式进行政治流放
C. 设公民大会为最高权力机关
D. 设立陪审法庭受理公民投诉
【答案】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克里斯提尼为了维护雅典的民主政治,防止僭主的出现,制定了陶片放逐法,成为维护民主政治的有力工具,B选项符合题意。废除债务奴隶制是梭伦针对因为债务沦为奴隶的下层公民实行的,A选项排除。公民大会防止僭主出现的最重要的手段就是陶片放逐法,C选项排除。陪审法庭主要是负责法律事务,与防止僭主政治无关,D选项排除。
6.《十二铜表法》中规定:“橡树的果实落入邻地时,得入邻地取拾”“凡在自己的土地和邻地之间筑篱笆的不得越过自己土地的界限”。这体现出罗马法
A. 维护平民利益
B. 限制贵族特权
C. 保护私有财产
D. 消除阶级对立
【答案】C
【解析】
由材料“树的果实落入邻地时,得入邻地取拾。”可知,自家庄稼的种植必须在自家领地,反映了罗马法中的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与平民利益无关,也没有限制贵族特权,故AB项错误,C项正确。 《十二铜表法》没有提到贵族与平民的矛盾,也不可能消除阶级对立,故D项错误。
7.在美国,“总统可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国会可以三分之二多数通过总统所否决的法律”。这主要体现了
A. 民主原则
B. 中央集权原则
C. 联邦制原则
D. 分权制衡原则
【答案】D
【解析】
材料体现了总统和国会之间的制衡关系,D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民主的原则,强调的是权力之间的制衡,A选项排除。材料未体现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B选项排除。材料未体现联邦政府和地方各州之间的关系,C选项排除。
8.1875年,国民议会在2月至7月之间先后通过了参议院组织法、公共权力组织法、公共权力关系法,三者合起来即第三共和的宪法一1875年宪法。以三部法律一起来确立法兰西第三共和的宪政体制,这在法国宪法发展史上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这一现象
A. 是各政治势力相互斗争妥协的产物
B. 体现了法国民主共和之路艰难曲折
C. 说明了法国注重协调各阶层的利益
D. 反映了法国民主政治构建已经完成
【答案】A
【解析】
结合材料可知,法国由三部法律一起来确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宪政体制,说明是各政治势力相互斗争妥协的产物,A选项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法兰西共和国确立的结果,但是并未体现艰难曲折的过程,B选项排除。法国共和制的确立是君主派和共和派妥协的产物,没有协调各阶层,C选项排除。法国虽然确立了共和制,但是民主政治构建的任务还远远没有完成,D选项排除。
9.《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帝国议会由秘密投票的普遍和直接选举产生。这表明德意志的政体带有一定的
A. 虚伪性
B. 民主性
C. 专制性
D. 封建性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帝国议会由秘密投票的普遍和直接选举产生”可知秘密投票和直接选举直接保障了人民的民主权利,是一种民主的方式,B选项符合题意。虚伪性与德国政体无关,A选项说法错误。材料未体现德国政体的专制,C选项排除。秘密投票和直接选举体现的是民主选举方式,与封建性无关,D选项排除。
10.鸦片战争前,英国政府公然违背国际道德,向中国走私毒品鸦片,其直接目的是
A. 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B. 腐蚀清朝官员
C. 抢占市场和掠夺原料
D. 为发动战争寻找借口
【答案】A
【解析】
鸦片战争之前中英贸易,中国处于顺差,英国处于逆差,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英国开始向中国走私鸦片,A正确。腐蚀清朝官员是客观影响,B错误。抢占市场和掠夺原料是鸦片战争根本目的,C错误。发动战争不是直接目的,D错误。
11.《天朝田亩制度》:“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如一家六人,分三人好田,分三人丑田,好丑各一半”。材料表明太平天国追求
A. 男女平等
B. 绝对平均
C. 按劳分配
D. 等级差别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可知体现的是太平天国按照人口多寡平均分配土地,是一种绝对平均的分配方式,B选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土地的分配方式,与男女平等无关,A选项排除。材料未体现按劳分配,而且《天朝田亩制度》规定每户留足口粮,其余通归国库,最后统一分配产品,C选项排除。材料规定无论男女一律平均分配土地,体现的是一种平等,D选项排除。
12.19世纪的爱国诗人邱逢甲在《往事》中写道:银烛鏖诗罢,牙旗校猎还。不知成异域,夜夜梦台湾。”这里台湾“成异域”是指
A. 鸦片战争中英国占领台湾
B. 甲午战争中日本占领台湾
C. 荷兰殖民者占领台湾
D. 《马关条约》后日本割占台湾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丘逢甲是反割台斗争的爱国代表,台湾是在《马关条约》签订后割让给日本的,D选项符合题意。鸦片战争中英国割占的土地是香港岛,A选项排除。甲午战争中日本并未占领台湾,台湾是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给日本的,B选项排除。荷兰侵占台湾在17世纪初,C选项排除。
13.1901年,美国专使柔克义将《辛丑条约》所列12项要求分为:惩罚性、预防性、赔偿性等几类条款。下列内容中属于“预防性”条款的是
A. 向侵华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
B. 惩治附合与支持义和团的官员
C. 发生反帝斗争的地区暂停科举
D. 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使馆界”
【答案】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划分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使馆界”的目的是控制清政府,防范中国人民反帝斗争,属于预防性措施,D选项符合题意。向侵华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属于赔偿性措施,A选项排除。惩治附合与支持义和团的官员属于惩罚性措施,B选项排除。发生反帝斗争的地区暂停科举属于惩罚性措施,C选项排除。
14.《卿云曲》曾被选为中华民国的国歌,歌词为:“卿云烂兮,漫漫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时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简短的歌词颂扬了辛亥革命
A. 推翻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B. 推动社会生活习俗的迅速进步
C. 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D. 完成后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答案】A
【解析】
结合材料“旦复旦兮,时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可知强调的是辛亥革命结束君主专制制度的伟大成就,A选项符合题意。推动社会生活习俗的迅速进步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材料未体现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C选项排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的是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D选项排除。
15.毛泽东曾说:“严格地讲,我们研究党史,只从一九二一年起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从五四运动说起可能更好”。对此论述理解正确的有
A. 五四运动促进了中国的制度变革
B. 五四运动动摇了北洋政府的统治
C. 五四运动取得了中国外交的胜利
D. 五四运动使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从五四运动说起可能更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标志着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D选项符合题意。五四运动并未促进中国的制度变革,A选项错误。五四运动沉重打击了北洋政府的统治,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五四运动并未取得中国外交的胜利,只不过中国并未在和约上签字,C选项错误。
16.《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指出:“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由此可知
A. 资本主义国家政治改革比较彻底
B. 暴力革命的方式已经逐渐过时
C. 科学理论要顺应时代进步而发展
D. 工人和资本家的政治地位趋同
【答案】C
【解析】
马克思在1872年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某些地方已经过时了,需要修正。这充分说明马克思主义理论要顺应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发展,故C项正确;有些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改革不彻底,如俄国和日本,故A项错误;马克思并未认为暴力革命的方式已经过时,故B项错误;工人和资本家的政治地位趋同明显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17.巴黎公社将会议讨论的重要问题和形成的重要决议等及时刊登在它出版的《公报》上,《公社》的许多法令和施政措施都是经过各倶乐部提出,在得到民众同意的情况下陆续颁布和实施的。这些举措
A. 提高了公社的工作效率
B. 有利于巩固工农革命联盟
C. 保证了公社政策的正确
D. 体现了政权的民主性原则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许多法令和施政措施都是经过各倶乐部提出,在得到民众同意的情况下陆续颁布和实施的”可知体现的是一种民主的决策方式,D选项符合题意。民主的决策方式不一定会提高工作效率,但是一定会减少决策失误,A选项排除。巴黎公社是巴黎市民发动的,与农民无关,脱离了革命的主力,B选项排除。保证了公社政策的正确的说法过于绝对,C选项排除。
18.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会址是一座砖木结构的石库门建筑,现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就在楼下客厅内召开。这次会议的召开
A. 促使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B. 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C. 中心议题是正式建立中国共产党
D. 确定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
【答案】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的核心议题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C选项符合题意。五四运动促使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A选项排除。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B选项排除。确定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是在八七会议之后,D选项排除。
19.在一份政治宣言中,中国共产党宣布:“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这份宣言体现了
A. 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精神
B. 国共合作
C.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
D. 全国政权归于统一
【答案】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国共合作期间,根据国共两党协议,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开发表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标着着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B选项符合题意。宣言体现的是抗日战争,与反对封建专制无关,A选项排除。材料与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无关,是军队的改编,C选项排除。全国政权归于统一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D选项排除。
20.2018年12月13日是我国第五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公祭日当天,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出席,南京全城默哀。81名南京市青少年代表宣读《和平宣言》。这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深切愿望是
A. 正视史实,历史不容篡改
B. 以史为鉴,科学发展
C. 勿忘历史,珍爱和平
D. 牢记历史,牢记仇恨
【答案】C
【解析】
国家设立公祭日并举行公祭仪式目的是铭记历史教训,警示未来,捍卫和平正义,增强国民的忧患意识,积极维护国家安全,缅怀先烈,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所以C正确;设立公祭日不是为了说明“历史不容篡改”“科学发展”“牢记仇恨”,ABD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21.1949年4月20日,和谈既已破裂,任务终了,别人不回去可以,作为首席代表的张治中坚持回南京复命。周恩来得到消息后当即赴六国饭店和张治中谈话。此史实发生的背景是
A. 蒋介石进攻中原解放区
B. “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呼声高涨
C. 国民党撕毁了“双十协定”
D. 国共双方的军事力量发生扭转
【答案】D
【解析】
结合材料“1949年4月20日,和谈既已破裂,任务终了,别人不回去可以,作为首席代表的张治中坚持回南京复命。”可知这是渡江战役前夕,三大战役结束后,国民党主力基本上被歼灭,蒋介石被迫和谈,张治中奉命和共产党进行会谈,D选项符合题意。蒋介石进攻中原解放区是在1946年6月,A选项排除。“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呼声高涨是在抗日战争期间,B选项排除。国民党撕毁了“双十协定”是在1946年6月进攻中原解放区的时候发生的,C选项排除。
22.2018年12月20日是澳门回归祖国19周年纪念日,澳门特别行政区迎来了“成年”后的第一个生日。19年来,澳门同胞当家做主,澳人治澳,茁壮成长。澳门回归
A. 结束了列强占领中国领土的历史
B. 印证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C. 有利于推动香港和台湾问题解决
D. 得益于中英两国的共同努力
【答案】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澳门回归标志中国恢复行使主权,意味着列强占领中国领土的历史结束,A选项符合题意。澳门实行的资本主义制度,B选项排除。香港是在澳门之前回归的,C选项排除。澳门的回归得益于中葡两国的共同努力,D选项排除。
23.1955年,苏联外长莫洛托夫在部长会议上宣称:“二战最重要的结果,是组成了以苏联为首的……更正确地说是以苏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为首的世界社会主义民主阵营,与世界资本主义阵营平起平坐。”莫洛托夫意在
A. 宣示两极格局形成
B. 巩固苏联的霸主地位
C. 团结中国抗衡美国
D. 抬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答案】C
【解析】
“二战最重要的结果,是组成了以苏联为首的——更正确地说是以苏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为首的——世界社会主义民主阵营”说明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要对抗美国,C正确;A是华约的成立;B不符合材料主旨;D显然不是苏联的目的,排除。
24.“美国和苏联这样的超级大国的存在终究是一个事实。这就是欧洲为什么必须团结一致,为什么必须首先加强法德友好合作的原因。”由材料可知,法德两国实现“和解”
A. 可以消除法德两国仇怨
B. 旨在对抗美苏超级大国
C. 推动了欧洲一体化发展
D. 是冷战格局影响的产物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依据材料中的信息可以得出,由于美国苏联两个超级大国的对抗与威胁,促进了欧洲的联合,也推动了法德两国走向和解,所以D项说法正确
考点: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新兴力量的崛起·欧洲统一
25.有人评论当今国际局势说:“当今世界,巨人林立,日本是独角巨人,俄罗斯是生病的巨人,欧洲是缺乏凝聚力的巨人,美国是萎缩的巨人,中国是潜在的巨人。”这一评论说明,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发展的趋势是
A. 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B. 和平与发展
C. 美、日、西欧三足鼎立
D. 全球化
【答案】A
【解析】
由材料“当今世界,巨人林立”可知当今世界上有多个“巨人”即多个力量中心,如日本、欧盟、中国、俄罗斯,在这些力量中心的推动下,世界格局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美国企图建立单极世界的野心被有效牵制,A选项符合题意。和平与发展的说法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材料不光强调的是美日西欧,还有中国、俄罗斯,C选项排除。材料未体现全球化趋势,D选项排除。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4小题,共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678年,有人抱怨说:“内阁会议并非依法而设,外交委员会也得不到英国法律认可。内阁从枢密院手中夺走处理政务的权力,由此成为人们抱怨的对象。”
材料二:威廉统治末年,内阁成员的相对固定化以及内阁会议召开的惯常化,促使内阁完成了从私密状态向公开状态的转变,笼罩于其上的神秘面纱被慢慢揭去了。与此同时,内阁也逐渐完成了从君主御用咨询决策机构向国家最高决策和行政机构的过渡。
材料三:从1711年起,安妮女王几乎不再参加内阁会议。此后,由财政大臣取代国王主持召开内阁会议,讨论国务并做出决策,逐渐成为一种惯例;而将决策结果呈报给君主,由君主来签署实施,也仅仅成为一种象征性的权力了,这表明,内阁在摆脱王权的控制、获取独立性方面,已取得飞跃性的进步。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78年和威廉统治末年英国内阁的区别,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国王权力的变化趋势以及英国最终确立的政体。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责任内阁制度形成的原因。
【答案】(1)区别:1678年英国内阁并非依法而设,是君主御用咨询决策机构; 威廉统治末年内阁公开化,逐渐成为国家最高决策和行政机构。
原因:光荣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初步建立了以议会为中心的国家权力机构。
(2)趋势:从拥有行政权到成为事实上的虚位君主。政体:君主立宪制。
(3)原因:内阁制在英国具有历史传统;“光荣革命”后国王的权力受到议会的约束,国王逐渐统而不治。
【解析】(1)根据材料“1678年,有人抱怨说:“内阁会议并非依法而设,外交委员会也得不到英国法律认可。”可知1678年英国内阁并非依法而设,是君主御用咨询决策机构;根据材料“与此同时,内阁也逐渐完成了从君主御用咨询决策机构向国家最高决策和行政机构的过渡。”可知威廉统治末年内阁公开化,逐渐成为国家最高决策和行政机构。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光荣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议会成为国家的权力中心。
(2)根据材料“内阁从枢密院手中夺走处理政务的权力,由此成为人们抱怨的对象”和材料“而将决策结果呈报给君主,由君主来签署实施,也仅仅成为一种象征性的权力了”可知国王权力的变化趋势是从拥有行政权到成为事实上的虚位君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光荣革命后英国确立的是君主立宪制政体。
(3)根据材料“内阁会议并非依法而设,外交委员会也得不到英国法律认可”可知内阁制在英国具有历史传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光荣革命后,国王权力转移到议会。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十月革命期间的一次集会上,一个士兵说:“我们在前线挨饿,都快冻僵了。我们白白地在送命,死得毫无意义……俄国人只要一息尚存,是决不放弃革命的。”
美国记者约翰.里德是十月革命的亲历者,他在《震撼世界的十天》中写道:布尔什维克党代表了工人、士兵和农民那种纯真而简单的愿望,并且据此来制定他们当前的纲领。”
材料二:1927年8月以后,同时出现了两条道路的选择,一条是仿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进行城市武装暴动,俄国的十月革命,是首都的暴动,但中国仍属于以农业生产方式为主体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材料三:1917年俄罗斯的革命,实是二十世纪全世界人类普遍心理变动的显兆。俄国的革命,不过是使天下惊秋的一片桐叶要了。Bolshevism胜利,就是二十世纪世界人类人人心中共同觉悟的新精神的胜利!
——李大钊《Bolshevism的胜利》1918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十月革命胜利的必然性。
(2)根据材料二,分析十月革命开创的无产阶级革命道路有何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俄国十月革命的意义。
【答案】(1)必然性:俄国士兵不愿在“一战”前线白白送命,但不放弃革命的信念;布尔什维克党代表民众的意愿。
(2)特点:以工人阶级为主体;进行城市武装起义,夺取政权。
(3)意义:冲破世界帝国主义阵线,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国际工人运动从理论变成了现实,开辟人类历史新纪元;为国际无产阶级树立了斗争的榜样,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提供思想武器和实践指导经验。
【解析】(1)根据材料“我们在前线挨饿,都快冻僵了。我们白白地在送命,死得毫无意义”可知俄国士兵不愿意在前线白白送命;根据材料“布尔什维克党代表了工人、士兵和农民那种纯真而简单的愿望,并且据此来制定他们当前的纲领”可知布尔什维克党代表民众的意愿。
(2)根据材料“俄国的十月革命,是首都的暴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俄国革命的特点是以工人阶级为主体和进行城市武装起义,夺取政权。
(3)根据材料“1917年俄罗斯的革命,实是二十世纪全世界人类普遍心理变动的显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俄国十月革命的意义体现在对俄国、对世界两方面:A对俄国:冲破世界帝国主义阵线,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B对世界:国际工人运动从理论变成了现实,开辟人类历史新纪元;为国际无产阶级树立了斗争的榜样,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提供思想武器和实践指导经验。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中国的成立为妇女参政事业建立了优越的制度。《共同纲领》中首先订明妇女在政治上拥有与男子相同的权利。1953年2月1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22次会议通过并公布的《选举法》规定“妇女有与男子同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是我国妇女第一次获得有选举法保障的选举权。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再次重申了妇女有与男子同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材料二:“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
——童光政《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
(1)指出材料一中新中国初期提高妇女地位的途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初期实现“民治”的表现。
(3)结合上述材料,概括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
【答案】(1)通过立法的形式提高了妇女的地位(或从制度上保障妇女地位)
(2)说明:召开第一届全国人大,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中国共产党领导 的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特点:妇女政治地位得到提高;不断健全法律制度,保障民主政治
【解析】第(1)问,“途径”,依据材料一“《共同纲领》中首先订明妇女在政治上拥有与男子相同的权利……《选举法》规定‘妇女有与男子同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再次重申了妇女有与男子同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可以得出途径是通过立法的形式提高了妇女的地位。
第(2)问,“表现”,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初期实现“民治”的表现有召开第一届全国人大,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
第(3)问,“特点”,依据材料一“新中国的成立为妇女参政事业建立了优越的制度”、“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可以得出妇女政治地位得到提高、不断健全法律制度以保障民主政治等。
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联合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自由的国家和人民。首先是联合苏联、各人民民主国家和各被压迫民族,站在国际和平民主阵营方面,共同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以保障世界的持久和平。 ——《共同纲领》
材料二: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跨出了改善中美关系的第一步。2月28日,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这是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这对世界形势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谢益显《中国外交史》
材料三:二战结束后,日本政府长期执行追随美国、敌视中国的政策。50年代以来,随着中日两国民间贸易和人员往来的增多,日本各界人士要求恢复中日邦交的呼声越来越高……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对日本产生极大的震动。日本把美国的这种举动视为“越顶外交”……1972年9月29日,中日两国建立外交关系。
——王圣心《当代国际关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建国初期新中国面临的国际形势和基本的外交方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关键问题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日两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1)国际形势:二战后初期,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对立。外交方针:“另起炉灶”、“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2)关键问题:台湾问题。
(3)原因:中美两国关系的缓和;中日民间往来增多;日本各界要求恢复中日邦交;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或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解析】
(1)根据材料“首先是联合苏联、各人民民主国家和各被压迫民族,站在国际和平民主阵营方面,共同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以保障世界的持久和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的面临的国际形势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对立。我国基本的外交方针是“另起炉灶”、“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2)根据材料“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这是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联合公报》阐述了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和只有一个中国原则,并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说明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的关键问题。
(3)根据材料“50年代以来,随着中日两国民间贸易和人员往来的增多,日本各界人士要求恢复中日邦交的呼声越来越高”可知中日建交的原因是中日民间往来增多和日本各界要求恢复中日邦交;根据材料“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对日本产生极大的震动”可知中美关系改善直接推动中日建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家利益和中国国际地位提高也是中日建交的重要原因。
PAGE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