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教时间 年 月 日(第 周 星期 )累计 节
第16课 丝绸之路的开辟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张骞出使西域;西域都护;丝绸之路;班超出使西域;甘英出使大秦。
2、通过将中原地区的治乱兴衰与开发经营边疆地区背景的结合认识,培养学生思考和认识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能力。通过对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和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的认识,培养学生全面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导读提示、学法指导等环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本课中的基本史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课堂上通过自主思考、合作讨论、情景体验、探究活动进一步掌握张骞通西域的历史史实及理解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历史价值。使学生认识到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我国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从而认识到开发边疆的重要意义。通过学习张骞和班超这两个历史人物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敢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强化学生的爱国精神和开拓进取意识。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请看大屏幕—
(课件展示1:诗词 王维《渭城曲》“渭城朝雨邑清晨,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这首诗很容易使我们联想到我国古代西部的荒凉景象。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两千年的西域人是怎样生活的?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汉初的西域。
(二)学习新课
一、张骞通西域
(课件展示2:汉初的西域:西域定义)
师:请同学们先看大屏幕问题导读,结合课本72页相关回答问题。
生:西汉初年,人们把玉门关和阳关以西,葱岭以东,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天山南北的今新疆地区,叫做西域。
师:当时,西域有三十多个国家。这些国家的生产、生活状况如何呢?
生:大的国家有数十万人,小的只有几千甚至几百人。有的依托沙漠绿洲,种植五谷、葡萄,有的则在山麓坡地,逐水草游牧。这里物产丰富,于阗等国盛产玉石,天山以北国家以骏马闻名天下。
师:西域的物产丰富,西汉的技术先进。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为什么?
生:西域地区为匈奴控制,汉朝与西域地区几乎处于隔绝状态。
师:事实上,西汉建立以来,北部边境一直为匈奴困扰。西汉初年匈奴正处于极盛时期,这是它得以控制西域的主要原因。它控制了西域,并以此为据点进攻西汉,使西汉边疆不得安宁。而西汉初年经济尚未恢复,还没有足够的经济军事实力战胜匈奴。无奈采取和亲政策,以避免匈奴的骚扰。经过汉初的休养生息,经过文景之治,西汉在武帝统治时国力雄厚,进入鼎盛时期。汉武帝决定放弃和亲政策,用武力战胜匈奴。这时汉武帝了解到大月氏人对匈奴统治者无比痛恨的情况,就决定派人联络大月氏,与大月氏结盟,东西夹击匈奴。可是派谁去呢?汉武帝找不到合适的人选,便下诏书招募。当时,有位青年脱颖而出,他就是----
生:张骞。
师:哪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张骞?
生:张骞是汉中(今属陕西)城固人,应召前是个郎官,就是守卫皇帝宫殿的。他的官职虽小,但胆量不小。
师:同学们你知道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吗?
生: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课件展示4: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师:公元前138年,张骞开始了出使西域的征程,在他西行的途中会有怎样的经历呢?(阅读课文73页)请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张骞的坎坷经历。
生:(学生可结合教材内容介绍也可以展示课下收集的资料。)
(课件展示5:结合张骞历时13年出使西域的经历,谈一谈我们应该学习他的什么精神?)
师:张骞第一次出使历经艰险,十三年后才返回到长安。我们应该学习他的什么精神?
生:报效祖国,不畏艰险,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矢志不移等。
师:这都是民族精神的精髓,张骞为了国家利益,不怕困难,勇于进取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莫道雄关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数年后,他再次接受了出使西域的光荣使命。
(课件展示6: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师: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的时间是----
生:公元前119年。
师:由于这时通往西域的道路已经打通,张骞不仅顺利到达,还有很大的收获。谁来介绍一下?
生:张骞率领的使团分头访问了西域各国,西域各国也纷纷派使者来到长安。
师:汉朝和西域各国之间的互访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生:建立了西汉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加强了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西域的开发。
师:张骞为什么能成功通西域?
生:分组讨论后回答。
师:张骞之所以能成功通西域与他本人不畏艰难,责任感强的精神密不可分;此外,他的成功与西域少数民族的友善和希望与汉朝建立关系是分不开的,因此少数民族也为我国的民族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还有汉朝国力的强大,是张骞能成功通西域的后盾。
师:张骞出使西域以后,西域各国纷纷归附汉朝。为了加强对西域地区的政治、军事管理,西汉政府采取了怎样的措施?请看大屏幕。
(课件展示7:西域地图)
师:通过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经济文化交往。那么,西汉政府又是怎样加强对西域地区的政治、军事管理的呢?
生:公元前60年,西汉设立了西域都护。
师:西域都护的设置有什么历史意义?
生:这是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开始。
师:这说明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过渡:西域都护的设立巩固了张骞通西域的成果,保护了商旅的往来。一条东西方经贸商道形成了,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
二、丝绸之路
师:这条东西贸易商道为什么叫做“丝绸之路”?
生:中国的丝织品都是通过这条路运到中亚、南亚和西亚再转运到大秦的。
(课件展示8:丝绸之路图)
师:请看大屏幕,我们来一起描述丝绸之路图。
生:张骞通西域之后,中国的丝和丝织品,源源不断地从长安运出,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到达中亚、南亚和西亚,再转运到大秦,形成了著名的丝绸之路。
师:丝绸之路开辟后,汉朝的使者商人不断西行,西域的使者、商人也纷纷东来。
(课件展示9:商旅图)
师:丝绸之路经过的地方是怎样的情形呢?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课本75页插图下面的文字。
生:朗读。
师:险恶的旅途没有挡住商人坚定的脚步。伴随着阵阵驼铃,商人们穿梭于大漠戈壁,传播着东西方文明。
(课件展示10:丝绸之路的影响)
师:中国的丝织品、冶铁和凿井技术传到西方。大量的农作物、手工业品以及宗教杂技也传人中国。丝绸之路的开辟,大大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课件展示11:活动探究:现在有古代商人、博学多才的文化使者、旅行家三个角色,假如你是其中一个,你将会怎样利用丝绸之路?在利用过程中你要注意什么问题?)
生:讨论后回答
师:可以想象,古代的商人、文化使者、旅行家都通过了这条丝绸之路来往东西方,他们的活动使东西方的经济、文化得到了交流和传播;当然,在这些活动中要注意尊重各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风土人情,他们也为东西方的交流尤其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课件展示12:大秦来汉)
师:这是中国和欧洲最早的直接往来。
师:两千多年过去了,丝绸之路已经没有了昔日的繁华。然而,1000多处遗址却可以见证他曾经的辉煌。那么,一些著名遗址的现状如何呢?
(课件展示13:遗址图片:材料选读:汉朝时期,楼兰和高昌等古国曾经是丝绸之上的重镇。这里水丰草茂,好像是茫茫沙漠戈壁中的 “绿色宝石”。然而,千百年来,无情的风暴、沙尘和干涸使它们成了废墟。)
师:哪位同学来读一下“材料选读”?
生:汉朝时期,楼兰和高昌等古国曾经是丝绸之上的重镇。这里水丰草茂,好像是茫茫沙漠戈壁中的 “绿色宝石”。然而,千百年来,无情的风暴、沙尘和干涸使它们成了废墟。
师:当看到无数遗址受到破坏时,你有什么感想?
生:非常震惊(言之有理即可)。
师:大家说的都很好。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保护这些古遗址呢?
生:(畅所欲言)
师:同学们的想法都很有创意,课下大家还可以继续讨论。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及造船业的发展,人们逐渐选择了海上丝绸之路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再加上后来西部地区的战乱频繁,陆上丝绸之路逐渐衰落。今天,随着交通工具的发达,丝绸之路不再是商业交通要道。但丝绸之路丰富的文化遗产、特有的物产、美丽的自然风光就这样让他荒废吗?近几年,我们国家一直把实施西部大开发作为一个工作重点,假如你是西部开发丝绸之路小组的成员,你会建议开发丝绸之路的什么项目?在开发过程中要注意什么问题?希望同学们课后能仔细思考,搜集材料,形成文字,写出一份开发计划书交上来。
丝绸之路上存在无数珍贵的遗址,这是先人留给我们的珍贵文化遗产。我想,只要重视遗产保护,丝绸之路上的古遗址就能够永葆文化魅力。
(三)课堂小结
苍桑巨变,千百年过去了。丝绸之路写满了自然风情和文化神韵,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和重要象征。她是一条沟通交流的长廊,使我们的生活变得多彩。我深信,在21世纪的今天,她必将对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做出新的贡献。
(四)巩固练习
(课件展示14:练习评估)
同学们,今天我们领略了丝绸之路的独特神韵。接下来,我们进入练习评估环节,巩固所学知识。
[知识巩固]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花了多少年?张骞出使西域体现了哪些优秀品质?
生:大约用了十三年的时间。张骞出使西域体现了他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等。
[畅想天地]
想像丝绸之路上的商人们的苦和乐。
提示:丝绸之路经过的地方,有的是一片盐碱沼泽,有的是漫无边际的大漠荒碛,有的则是白雪皑皑的崇山峻岭。同学们可以根据这种自然环境想像一下商人们的苦与乐,言之有理即可。
[自己动手]
参考现在的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数一数,丝绸之路经过我国哪些省份和哪些国家?
提示:丝绸之路经过陕西、甘肃、新疆、青海、宁夏等省以及印度、伊朗、罗马等国家。
九、教后随笔
教学的设计和实践,主要反映出教师的聚焦点由“教”转向“学”,由“结果”转向“过程”。在整个施教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可以充分利用视、听、说及手、脑多种感官,“闻其声、见其形、临其境”。每个学生真实地进入到历史情境中,感受历史、体验历史、感悟历史。教师作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要帮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产生"我要学习,而不是老师要我学"的意识;学生有了主动学习的想法后,及时给学生具体的方法指导,如阅读方法、探究方法;学生掌握了方法后,紧接着是一系列的自检、互检、他检、师检的检查系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监督,起到及时督促学生成为主人的作用。二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创设一个宽容、平等、民主的课堂气氛,与学生一起分享他们的情感体验和成功喜悦。三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建立互助的师生关系。为学生服务,就不能强迫学生适应自己,而应努力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原有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以使自己的教学适应学生的需要。有时为了使学生学有所得,我们可以把教学目标定得低些,使学生经过努力能实现。学生在参与学习、互动、探知中使能力提高。这样就打破传统的以“接受性”、“结论性”为特点的教学活动方式,让学生在“探究”、“发现”中主动学习、自我教育、全面发展,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和主体。
教师与学生在彼此的参与中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使教与学的交流空间宽松、和谐,情感与心灵、知识与能力互动、升华、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