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青田县石门中学2011届高三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江省青田县石门中学2011届高三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0-10-31 13:29: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浙江青田县石门中学
2011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月考
历 史 试 题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60分)
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
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史载:微子开(因避汉景帝刘启的名讳,故改“启”为“开”),是殷朝帝乙的长子,帝纣的庶兄。纣王即位后,统治黑暗、残暴。……周武王伐纣克殷后,微子便手持祭器……,拿着茅草,跪在地上前行向武王谢罪求告。茅草是祭祀时沾酒用的,交出茅草,表示交出祭祀权,真心投降。……周封微子启于宋地,建立宋国,管理商族遗民,奉守商人宗祀……公元前286年,宋亡后其子孙,以原国名为姓氏,就是宋氏。分析该史料所得出的信息,正确的有: ( )
①殷商末期,嫡长子继承制可能已确立
②只有王族才能分封建国,诸侯国对中国百家姓的形成影响巨大
③避讳制度反映了后世君主专制加强对思想文化的影响
④神权与王权结合是商周时期政治制度的重要象征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2.与前朝相比,西周时期在国家最高权力的传承上的完善是实行了: ( )
A.禅让制 B.王位世袭制 C.民主推选制 D.嫡长子继承制
3.关于分封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 )
①体现了奴隶主与奴隶的阶级关系  ②体现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等级关系
③体现了中央和地方的行政关系  ④体现了封建官僚机构对人民的压迫关系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4.综观整个中国历史,春秋战国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转型期。下列有关该时期发展特点的正确叙述是: ( )
①农用动力发生改变 ②自耕农经济出现
③土地所有制发生变化 ④官府垄断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5.“撇开道德方面的考虑,秦朝只维持了那么短的时间,也是一件好事,不寻常的是尽管昙
花一现,它却成功地把一套国家官僚机器的制度传给了它的政治继任者。”这套“制度”包括: ( )
①行省制度 ②皇帝制度 ③郡县制度 ④三公九卿制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6.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曾出现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等制度。这些变革反映的趋势是不断强化: ( )
A.专制皇权 B.中央集权 C.检察权力 D.对农民的控制
7.汉唐宋通过改革中央官僚机构加强皇权的共同策略之一是: ( )
A.形成“中朝”决策机构 B.分割宰相权力
C.削弱地方权力 D.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
8.隋唐时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以完善,其“完善”的含义是: ( )
①皇帝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②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员
③地方官吏由中央统一任命 ④实行三省六部制,中央各部门相互制约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9.反映我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历程的排列是: ( )
①参知政事的设置  ②丞相制度的废除 
③军机处的设立  ④三省六部制的创立
⑤中朝制度的建立
A.①②③④⑤ B.⑤④②③①
C.②④⑤①③ D.⑤④①②③
10.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材料表明他主张:( )
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 B.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
C.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 D.君主不应实现专制统治
11.为了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把全国分成若干区域,进行分级管理,这是行使中央集权统治的重要形式之一。根据你的理解,以下制度中不属于地方行政制度的是: ( )
A.宗法制 B.郡县制 C.道州县制 D.行省制
12.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最稀少和最美的东西,往往会被皇家垄断。宫廷收藏的手工艺品主要来自于: ( )
A.民间私营手工业 B.官营手工业
C.家庭手工业 D.外国贡品
13.在中国古代,“易于耕种的纤细黄土,能带来丰沛雨量的季候风,和时而润泽大地、时而泛滥成灾的黄河,是影响中国命运的三大因素。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促使中国要采取中央集权式的官僚体系。”维系这种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是 : ( )
A.小农经济 B.佃农经济 C.庄园经济 D.商品经济
14.当代著名的人类学家安德森在他的名著《中国食物》里谈到,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很少吃牛肉,而牛肉却是西方饮食文化中必不可少的食物原料。造成这种饮食习惯差异的根本原因是: ( )
A.历史传统的不同 B.生产方式的不同
C.生活习俗的不同 D.宗教信仰的不同
15.宋徽宗时期,宋政府下令征收“侵街房廊钱”,表明宋政府对城市街道两旁的居民不断地扩大商业用地,导致城市街道越来越狭窄的现实无可奈何。这说明 : ( )
①宋政府巧立名目,征收苛捐杂税
②宋代的城市规划已经出现失控的苗头
③“市坊”制度已经被打破
④“侵街”的现象在今天的城市发展中仍大量存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6.明代张居正说:“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这种农商并重的言论 : ( )
A.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表现了重农抑商政策的瓦解
C.表明政府十分重视商业 D.代表了士大夫对商业的态度
17.日升昌票号由山西商人创建于道光四年(1824年),分号遍布全国30多个城市,远及欧美、东南亚等地,以“汇通天下”著称于世。山西票号商人在中国历史上显赫一时,至今还传颂着“山西人善于经商、善于理财”的佳话。这最能说明 : ( )
A.商人成为独立的社会群体 B.明清时期,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
C.明清商业出现新的特点 D.商业竞争的加剧
18.晋中王家大院(右图),包含三大建筑群,共有大小
院落123座,房屋1 118间,面积共45 000平方米。
卖豆腐起家的太原王氏是明清时期著名的晋商,“以商贾兴,以官宦显”,在晋商做官发财之后,大兴土木。这一现象产生的消极影响是: ( )
A.留下了丰富的晋商文化
B.影响了工商业的扩大再生产
C.使手工业缺乏市场
D.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商品化
19. 明朝中后期,杭州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手工工场;棉纺织业中心松江的一些暑袜店主统一购进原料分给当地居民在家中缝制暑袜,计件付酬,再将暑袜拿到店中出售获利。史学界一般认为上述现象是资本主义萌芽的表现,主要依据是:( )
A.苏州、杭州、松江是纺织业发达的地区
B.机户和暑袜店主进行的都是商品生产
C.机户与机工、暑袜店主与当地居民形成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D.丝织业和暑袜制造业形成了集中的手工工场
20. 下列现象中能够体现出中国封建自然经济特征的是: ( )
A.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B.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
C.均有无而通万物
D.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21. 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甲生说:穿衣服应合乎大自然四季的变化,天气冷多穿一点,天气热少穿一点;乙生说:穿衣服要看你的身份地位,什么身份及何种地位,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丙生说:讲究衣服的穿着是一种浪费,穿得简单、甚至破烂的衣服也未尝不好;丁生说:何必麻烦,由上面规定,大家都穿一样的制服不就好了吗?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是:
( )
A.甲——儒,乙——墨,丙——法,丁——道
B.甲——道,乙——儒,丙——墨,丁——法
C.甲——儒,乙——法,丙——墨,丁——道
D.甲——道,乙——墨,丙——法,丁——儒
22.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并且保持了长久的生命力,
主要得益于: ( )
①其思想体系根据时代的需要不断丰富和完善
②封建统治者的大力提倡
③宗教思想始终没有得到广泛传播
④封建官办教育对儒家思想的大力传播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23.史载:明太祖曾经想把孟子的牌位搬出孔庙。《孟子》一书中最有可能引起明太祖不满的话是: ( )
A.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B.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C.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D.父子有亲,君臣有义
24. 儒家思想一直处在不断发展中,下列主张哪个具有民主启蒙色彩: ( )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制天命而用之
C.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D.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25. 文天祥抗元被俘,但他在异族强权面前,正气浩然,风骨铮铮,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他的这种气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主流是 :
( )
A.黄老之学 B.佛学 C.程朱理学 D.陆王心学
26. 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 )
A.三种主张都与当时社会状况密切相关
B.孟子、黄宗羲都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C.三种主张都遭到当时统治集团的轻视
D.三种主张都反映社会转型时期的剧变
27. 明清之际形成的进步思想,最能体现时代发展趋势的是: ( )
A.经世致用 B.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C.工商皆本 D.天下为主,君为客
28.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从诗、词转变到散曲、小说。这反映了: ( )
A.自然经济缓慢解体 B.城市经济逐渐繁荣
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D.儒家地位逐步提高
29.四位学生在做研究性学习时,以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西方历史的影响为题,各命了一个小题,你觉得哪些比较适宜: ( )
①大汉的文明传承——纸改变了西欧的文化进程
②西方海外殖民的助推器——指南针
③火药——荡平欧洲封建城堡的致命武器
④没有印刷术就没有西方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30.在西方,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对于推翻封建统治、开拓世界市场、推动科技革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它们在明清时期的中国却未能推进社会变革。其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当时的中国: ( )
A.固守农耕自然经济生产方式 B.受到西方殖民者和俄国侵扰
C.国家分裂、国力衰弱 D.经济停滞倒退
二、非选择题(3小题,其中31题为11分、32题为14分、33题为15分,共40分)
31.(11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能事本而禁末者,……戮力(努力)本业,耕织致(交纳)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懒惰)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家奴婢)。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
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逐末之人多,不但有害于农,而并有害于工也。
——清·雍正帝语
材料三 以令狐熙为汴州刺史。下车(到任)禁游食,抑工商。民有向街开门者,杜(杜绝)之。 ——《隋书 令狐熙传》
材料四 两京诸市:令一人,从六品上,丞两人,正八品上,掌财货交易,度量器物,
辩其真伪轻重……凡市,日中击鼓三百以会众,日入击钲三百而散。
——《新唐书 百官志》
请回答:
(1)四则材料反映了怎样的相同社会经济思想主张?(1分)你如何评价这一社会经济思想主张。(6分)
(2)依据材料二回答,在对外贸易方面,清政府的哪些政策也反映了上述社会经济思想主张?(2分)这些政策对中国的发展有什么重大危害?(2分)
32.(14分)阅读下列图片及材料:
材料一:
图一 孔子 (前551~前479) 图二董仲舒 (前179~前104年)
材料二: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理学家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约束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欲求。理学专求“内圣”的经世路线以及“尚礼义不尚权谋”的致思趋向,将传统儒学的先义后利发展成为片面的重义轻利观念。应该看到,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张载庄严宣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顾炎武在明清易代之际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慷慨呼号;文天祥、东林党人在异族强权或腐朽政治势力面前,正气浩然,风骨铮铮,无不浸润了理学的精神价值与道德理想。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请回答:
(1)图一中历史人物的思想核心是什么?(2分)
(2)图二中历史人物的主要思想有哪些?他对儒家文化的发展有何影响?(3分)
(3)图二中历史人物所在朝代的皇帝与秦始皇对待儒家的态度有何不同?(4分)其本质有何共同点?(2分)
(4)根据材料二指出理学家将“天理”和“人欲”对应,以天理遏制人欲,根本目的是什么?(1分)并分析作者认为理学倡导的重义轻利观念有何积极影响?(2分)
33.(15分)一个国家的稳定也在于国内民族的稳定和融合。请阅读下列关于唐太宗的四段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突厥既亡,其部落或北附薛延陀,或西奔西域,其降唐者尚十万口,诏群臣议区处之宜。朝士多言:“北狄自古为中国患,今幸而破亡,宜悉徙之河南兖、豫之间,分其种落,散居州县,教之耕织,可以化胡虏为农民,永空塞北之地。”
彦博曰:“王者之于万物。天覆地载,靡有所遗。今突厥穷来归我,奈何弃之而不受乎!孔子曰:‘有教无类。’若救其死亡,授以生业,教之礼义,数年之后,悉为吾民。选其酋长,使入宿卫,畏威怀德,何后患之有!”上卒用彦博策,处突厥降众,东自幽州,西至灵州;分突利故所统之地,置顺、佑、化、长四州都督府;又分颉利之地为六州,左置定襄都督府,右置云中都督府,以统其众。
(2)四夷君长诣阙请上为天可汗,上曰:“我为大唐天子,又下行可汗事乎?”群臣及四夷皆称万岁。是后以玺书赐西北君长,皆称天可汗。
(3)靺鞨遣使入贡,上曰:“靺鞨远来,盖突厥已服之故也。昔人谓御戎无上策,朕今治安中国,而四夷自服,岂非上策乎!”
(4)《通鉴》引了唐太宗的一段话。唐太宗对长孙无忌说,“贞观之初,上书者皆云:‘人主当独运威权,不可委之臣下。’又云:‘宜震耀威武,征讨四夷。’唯魏征劝朕‘偃武修文,中国既安,四夷自服。’朕用其言。今颉利成擒,其酋长并带刀宿卫,部落皆袭衣冠,征之力也,但恨不使封德彝见之耳!”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的民族政策(4分),并分析唐太宗的政治统治艺术(2分)。
(2)在历史学界评论明清处理民族问题时常说:“明修长城清修庙”,而统一王朝大规模修长城最早开始于什么皇帝时期?“清修庙”的含义是什么?请结合清康熙帝时期的这类活动进行分析。(7分)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和清康熙帝在民族政策上的相同之处。(2分)
参考答案
第Ⅰ卷(选择题 共6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D C D B A B C D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B A B A A B C C B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B D B D C A C B A A
二、非选择题(3小题,其中31题为11分、32题为14分、33题为15分、,共40分)
31.(11分)(1)社会经济思想主张:重农抑商主张。(1分) ①积极作用:在封建社会和王朝的初期,“重农抑商”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政权;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稳定。(1分)②消极作用: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到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已相当活跃,“重农抑商”政策就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不仅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和强化了自然经济,而且造成了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1分)维护了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妨碍自由劳动力的形成、国内市场的扩大和资本的积累;限制了社会经济的平衡发展,导致经济结构过分单一;(1分)为扩大耕地面积,人为地毁林开荒、围湖造田,导致了环境的恶化;(1分)是造成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的重要经济原因。(1分)从根本上说,“重农”是正确的,但不能把“农业”和“商业”长期放在对立面。(1分)
(2)①“闭关锁国”、“海禁”。(2分)
②影响:人为地割断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1分)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1分)
32. (14分)(1)孔子的思想核心:“仁”和“礼”。(2分)
(2)董仲舒的主要思想: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改造和发展了儒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提出了“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学说;发挥了仁政思想。(2分) 影响:经过董仲舒的改造,儒家思想更符合统治阶级的需要,被汉武帝采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并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1分)
(3)态度:秦始皇“焚书坑儒”,压制儒家思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分)本质相同:两者均属于文化专制政策,为维护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服务。(2分)
(4) ①根本目的是以纲常伦纪规范人们的行为,维护专制统治。(1分)
②积极影响;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1分)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1分)
“清修庙” 的含义是清康熙帝①大修孔庙,(1分)第一次南巡时在山东曲阜孔庙行三跪九叩之礼,亲书“万世师表”,崇尚儒家文化,开科取士,招揽汉族文士(1分),缓和满汉民族矛盾,加快满族文化的发展;(1分)②大修喇嘛庙:(1分)尊重喇嘛教,清朝册封达赖、班禅、哲布尊丹巴、章嘉四大活佛,分掌蒙藏地区喇嘛教务,四大活佛直辖于清廷,(1分)这样既保护佛教,尊崇活佛,又达到分而治之的目的。(1分)
(3)相同点:①任用少数民族首领管理当地;(1分)②给中央政权的管理披上神圣的宗教(天)的外衣。(1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