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明朝的统治 课件(1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明朝的统治 课件(1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4-15 10:05: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明朝的统治
姓名:朱元璋(1328--1398),外号:朱重八,职业:皇帝,家庭出身:贫农
座右铭: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
主要经历:1328—1344年放牛,
1344—1347年做和尚,主要工作:讨饭
1347—1352年做和尚,主要工作:撞钟
1352—1368年造反
朱元璋生于乱世之中,背负着父母双亡的痛苦,从赤贫起家。他没有背景,没有后台,没有依靠,他的一切都是自己争取来的,他历经千辛万苦,无数次躲过死神的魔爪,从死人堆里爬出来,掩埋好战友的尸体,继续战斗。他几乎是赤手空拳,单枪匹马凭借着自己的勇气和决心建立了庞大的帝国。
清代的史学家赵翼曾说:“盖明祖一人,圣贤、豪杰、盗贼之性,实兼而有之者也。”朱元璋正是这样一个人,他的身上,豪气和匪气并存,后世对他的评价也是毁誉参半。

材料 “堂堂大元,奸佞专权……官法滥,重,黎民怨……贼做官、官做贼,混贤愚,哀哉可怜。”
上述材料反映出元朝末年怎样的社会状况?除此之外,还有哪些社会背景?请你阅读教材第66页第1段内容,总结明朝建立的社会背景。
1、元朝末年,政治十分腐败。
2、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3、农民起义不断。
一、明朝的建立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夺权方式:
元朝灭亡时间:
1368年
朱元璋
应天府
农民起义夺取政权
1368年
明朝建立基本情况: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1)行政机构改革:朱元璋为了强化皇权,在地方和中央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在地方,朱元璋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他还先后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
在中央,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为分散兵权,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利统归兵部。
材料一 行省长官:“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掌管)之”
——《元史·百官志》
材料二 洪武九年,朱元璋首先宣布在地方上废元旧制,代之以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三司,既相对独立,又相互牵制,以防止地方势力过大而闹独立性的可能。
材料三 宰相胡惟庸,开国老臣,位高权重,胡门生故吏遍于朝野,形成一个势力集团。一天,胡惟庸的儿子骑马跌落马下,被一辆过路的马车压了,胡惟庸将马夫抓住,随即杀死。因是百官之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而常与朱元璋发生“口角”,朱元璋以“谋反”之罪灭其九族,并借此上朝废除丞相,改革行政机构。


1、由材料一可以看出,行省长官有哪些权力?
行省长官拥有管辖范围内的行政、财政和军事等权力。可见,行省长官权力极大,不利于中央集权。
2、由材料二可以看出,三司的特点是什么?三司的设立有什么作用?
特点:相对独立,又相互牵制。
作用:权力集中于皇帝一人手中,皇权空前强化。
3、丞相制度创设于何时?朱元璋为什么要杀掉胡惟庸?
4、行政机构的改革有什么作用?
全国的军政大权集中到皇帝手中。
中央

布政使司(民政和财政)
提刑按察使司(司法)
都指挥使司(军务)
中央







行政机构图
(2)设置特务机构——锦衣卫
材料:有一次,大臣宋濂在家中请客.第二天,明太祖问他:“昨天喝酒了吗?请的哪几位客人?吃的什么菜?”宋濂一一如实回答.太祖答道:“说的好,没有骗我.”说着拿出一张图,上面画着宋濂请客的座次位置,宋濂见了吓出一身冷汗.
朱元璋是通过什么方式知道宋濂请客这件事的?该机构的主要职责是什么?特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
职责: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
特点:由皇帝直接指挥,不受法律的约束。
作用: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皇帝的权力得到空前的强化
特务机构(锦衣卫、东厂)
锦衣卫
直接指挥

不受法律约束
官员
皇帝
百姓
监视、侦查
三、科举考试的变化:实行八股取士
阅读教材68—69页内容,说说什么叫八股取士?它的考试范围、考试要求、试卷文体以及影响是怎样的?
凭着八股文才能中举做官的途径被称为“八股取士”
考试范围:四书五经
考试要求: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
试卷文体:八股文
影响:脱离实际,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应试的人为了能够被录取,只有死读“四书”“五经”,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
明代著名学者顾炎武曾抨击过八股文: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
这句话说明什么问题?
“八股取士”是好事还是坏事?我们应如何评价“八股取士”?
积极影响:从考试制度看,明朝用八股文考试的办法,使考试更加规范化,增大了考试标准的客观性,对于以后的考试制度也有借鉴意义。
消极影响:对人们的思想有束缚作用,扼杀了许多人才的创造性思维,助长了为了当官而读死书,不讲求实际学问的不良学风。对中国的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造成极大的阻碍,是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之一。
四、经济的发展
明代农业发展的表现有哪些?
甘薯“每亩可得数千斤,胜种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马铃薯产量也很高。
结合材料分析:农作物引进有何意义?
(1)大大丰富了我国农作物的品种;增加了粮食产量。
(2)改善了饮食结构。
(3)经济作物的引进能够促进农业中商品经济的发展,并为手工业发展提供更多的原料。
明代手工业发展状况是以哪几个手工业部门为例介绍的?这些部门有哪些突出成就?
棉纺织业:
明代从南方推向北方,南北方都涌现出一些棉纺织业基地。
丝织业:
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
制瓷业:
景德镇是全国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器,造型多样,花纹优美,畅销海内外。
明代松江府的棉布
苏州的丝绸
青花瓷,又称“青花”,以钴为色料,直接在胎上绘画,再施透明釉,经1300摄氏度高温一次烧成的蓝白两色相间瓷器,被国外称为中国的“国瓷”。青花瓷产生于宋代,成熟于元代,明朝时达到极盛。
青花折枝花纹八方烛台
青花海水云龙扁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