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民版必修2)高一:1.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历史(人民版必修2)高一:1.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件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0-11-03 21:25: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1张PPT。第1课 古代农业 课标: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什么是农业: 栽培农作物和饲养牲畜的生产事业古代农业生产体系早期农业的出现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耕作方式的演变
土地所有制的演变
水利灌溉事业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半坡遗址河姆渡遗址五谷:粟六畜:请思考:十二生肖与农业文明的关系? 十二生肖中包括了“六畜”,即家畜饲
养业中的猪、牛、马、羊、鸡、狗,说明
这一时期人类已经驯化了这些动物;还包
括鼠、蛇、猴、虎等当时人们捕猎到的动
物;另外,还包括人们想象中的动物“龙”
——传说中司雨的神物,它也是与农业有
着密切的关系。 夜晚十一时到凌晨一时是子时,此时老鼠最为活跃。
凌晨一时到三时是丑时,牛正在反刍。三时到五时是
寅时,此时老虎到处游荡觅食,最为凶猛。清晨五时
到七时为卯时,太阳已东升,开始放射万丈光芒,兔
在此时四出觅食。清晨七点到九点是辰时,这时太阳
尚未正是神龙行雨的好时光。九时到十一时为巳时,
蛇开始活跃起来。上午十一时到下午一时,阳气正盛,
为午时,正是天马行空的时候。下午一时到三时是未
时,羊在这时吃草,会长得更壮。下午三时到五时为
申时,这时猴子活跃起来。五时到七时为酉时,夜幕
降临,鸡开始归窝。晚上七时到九时为戌时,狗开始
守夜。晚上九时到十一,为亥时,此时万籁俱寂,猪
正在鼾睡。一、早期农业的出现1、原始农业的产生(距今10万年)
原始农业是由什么发展而来的?形成了哪些中心?形成了怎样的种植结构?
采集经济→种植经济
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南稻北粟的原始种植结构(世界最早种植)
北方:黄河流域——旱地——粟麦
南方:长江流域——水田——水稻1、原始农业的产生
2、早期农业
一、农业的起源1)商周出现青铜农具,懂得开沟排水、沤制肥料、治虫灭害、锄草培土
2)西周时后世作物已经具备
3)耕作方式:千耦其耘
影响:随着农业生产发展,人们开始过定居生活;中国古代农业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1、耕作方式的演变:集体简单协作到个体家庭农耕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1、耕作方式的演变:集体简单协作到个体家庭农耕2、自耕农(小农经济): 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它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一直延续到中国近代。
①小农经济是怎样形成的?它有哪些特点?小农经济的形成和特点形成的条件:①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特点: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③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四、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1、耕作方式的演变:集体简单协作到个体家庭农耕2、自耕农(小农经济): ①小农经济是怎样形成的?它有哪些特点?
②小农经济有哪些优点和不足?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
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
机杼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
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生为陈村民,死为陈村尘。
…… ”
白居易《朱陈村》白居易 分析一下,为什么朱陈村的农民能有
相对安定的生活条件?请思考:小农经济的弊端有哪些? ①自耕农经济脆弱,抵御天灾人祸的能
力非常有限;以自给自足为生产目的,生产
规模很难扩大。
②随着人口增加和土地兼并激化,人地
矛盾日益突出。
③土地的过度开垦,导致人类生存环境
的恶化。 耕地的不足,导致人们与山、水争地,它
对环境的恶化起了极大的影响。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1、耕作方式的演变:2、自耕农(小农经济):
优点:
弊端:
A、很难扩大再产生,阻碍社会分工
和交换经济的发展
B、非常脆弱
C、人地矛盾突出,造成生存环境恶化。
自足、稳定、有积极性。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1、耕作方式的演变:2、自耕农(小农经济):

3、耕作技术:
春秋:垄作法
西汉:代田法、区田法
魏晋南北朝:北方旱地耕耙耱、南方耕耙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1、耕作方式的演变:2、自耕农(小农经济):

3、耕作技术:4、耕作制度: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1、耕作方式的演变:2、自耕农(小农经济):

3、耕作技术:4、耕作制度:
两汉:一年一熟
宋以后: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或一年三熟,经济重心南移“苏湖熟、天下足”
明清:“湖广熟、天下足”三、耕作方式演变找一找书中所列农具,试从农具进步的角度来说明生产力的进步。原始农业:石斧、石铲、木耒、骨耒、石镰
文明时代:青铜农具,铁农具,牛耕
耧车, 曲辕犁,手摇翻车,筒车← 左图为
打制石器。
→ 右图为
磨制石器。骨
耜云南的刀耕火种。牛耕图铁制农具 这种牛耕方式
俗称“二牛抬杠”,
也即文献中所说的
“耦犁”。汉代耧车的发明发明于唐代的曲辕犁特点:
结构合理、使用轻便、回转灵活等,
能调节深浅,耕作平稳、深浅一致,
极易适应水田耕作。春秋战国时期的桔槔现代农村的辘轳翻



图筒车复原图现


车试从农具进步的角度来说明生产力的进步。
1)从材质方面:石,骨,木---青铜,铁
2)从工艺方面:打制---磨制----冶炼,铸造
3)从牵引动力方面:人力----畜力----自然力
4)犁耕、播种、灌溉技术的进步生产工具的进步反映了精耕细作农业技术的提高,反映了我国人民适应改造自然的勇气和智慧四、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1、重要的水利工程
   我国古代兴修了哪些著名的水利工程?分别起了怎样的作用?至今仍在起作用的有哪些?
芍陂、都江堰、漕渠、白渠
   我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的修建有何突出特点?特点:时间上集中在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
在地区上集中在大河流域,尤其是较早开发的黄河。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出现了那么多著名的水利工程?因为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增强了人类战胜自然的能力,生产力提高,推动了水利建设的发展。同时也为了争霸的需要。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1、重要的水利工程
2、对黄河的治理:
汉武帝、王景  为什么要治理黄河?  长期以来,黄河一直是中国农耕的经济命脉。黄河是否安宁,成为影响朝廷财政收入、人民生活和政治稳定的重要因素。治理黄河时间:西汉、东汉
王景—治
理黄河,千载
无患。 芍陂是淮河流域著名古
陂塘灌溉工程,位于安徽省
寿县南。春秋时期(公元前
598年~公元前591年)由楚
国的孙叔敖创建,迄今2500
多年一直发挥不同程度的灌
溉效益。 郑国渠首位于陕西泾
阳县的仲山西麓,其东有
仲山,嵯峨地形特点是西
北微高,东南略低。渠首
充分利用这一地形,使干
渠沿北山南麓居于最高地
带向东伸展,分支灌溉。四、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1、重要的水利工程
2、对黄河的治理:汉武帝、王景
3、地方特色工程:坎儿井
  坎儿井示意图 坎儿井是与我国横亘东西的
万里长城、纵贯南北的大运河齐
名的我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是
伟大的地下水利灌溉工程。它早
在2000年前的汉代就已经出现雏
形。四、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1、重要的水利工程
2、对黄河的治理:汉武帝、王景
3、地方特色工程:坎儿井
4、农学水利著作:《农政全书》《泰西水法》
水利专家
元代:郭守敬
明代:潘季驯、徐光启
清代:靳辅、陈潢
  五、土地制度 1、地位:古代经济制度的核心,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是中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结构。2、演变:原始土地公有——奴隶社会土地国有(表现形式:井田制)——封建土地所有3、封建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私有(支配)国有(补充)自耕农私有(附庸)表现形式总结: 你觉得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1)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
(2)农民占有少量的生产资料,精耕细作。
长期以来,耕作技术没有革命性的进步。
(3)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4)土地高度集中,地主和农民的阶级矛盾激化。
(5)赋税和徭役繁重,压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进而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练习1、我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下列考古材料最能反映黄河流域原始农业特点的是( )
A. 猪的骸骨 B.稻谷遗存
C.炭化谷粒 D.贮粮窖穴C 2、牛耕出现后,很长一段时间使用并不普遍。下列为为牛耕普遍推广提供了可能的一项发明革新是( )
A. 铁犁铧发明 B.犁壁的安装
C.牛鼻环的使用 D.“二牛抬杠”的牛耕方式
B3、我国进入文明时代以后农业生产工具①耒耜仍是重要的生产工具②商周时期青铜工具广泛使用③春秋时期铁农具开始出现,到战国时期普遍推广④铁农具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
A. ①②③④ B. ①③
C. ②④ D.①③④
D4、关于小农经济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出现于春秋时期,以家庭为单位经营
B. 是我国古代主要的生产方式
C.男耕女织是其基本特征
D.有利于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
D5、我国出现人多地少,与水争田,与水争地的现象是在( )
A. 秦汉时期 B. 隋唐时期
C. 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C6、下列关于我国古代农具演变的顺序正确的是( )
A. 木石—铁器—青铜 B. 犁壁—犁铧—犁评
C. 直、长辕—曲辕 D.翻车—耧车—筒车C课堂总结 由于中国是大陆国家,中华民族只有以农业为生,而商业和手工业都是农业的补充。中国古代文明就是在长江、黄河、辽河等适合发展农业的大河流域发展起来的。直到今天从事农业的人口仍然占中国人口的多数。在农业国家,土地是财富的根本基础。所以贯穿在中国历史中,社会、经济的思想和政策的中心总是围绕着土地的利用和分配 。
关于我国古代土地制度基本形态的演变,我们将在下节课来探究。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