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近代社会的确立与动荡(历史复习资料)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近代社会的确立与动荡(历史复习资料)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68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0-11-04 23:51: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2张PPT。 第14课 避免革命的改革
1、改革名称:俄国1861年改革
(亚历山大二世改革、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 )
2、根本原因: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经济的发展。
3、目的:巩固统治,缓和阶级矛盾,增强国家实力,避免人民革命。
4、前提: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
5、实质:沙皇政府与地主勾结起来对农民的双重敲诈和掠夺。
6、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7、改革的内容:(1)农奴获得人身自由;
(2)通过赎买的方式获得一块“份地”;
(被剥夺得一干二净,背上沉重经济包袱)
(3)解放后的农民仍归“村社”管理。
8、局限性: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走上了对外殖民扩张的道路
1.改革名称 ; 避免革命的改革6.性质: ; 4.改革的前提: ;3.改革的目的: ;2.改革的根本原因: ;7.内容: ①农奴获得 。 ②通过 方式获得一块份地的使用权 ③解放后的农民仍归“ ”管理。5.实质: ;8.改革局限性: ;9、影响:见P75页。( 积极意义; 局限性)
亚历山大二世改革、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 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农民——亚历山大二世这句话告诉我们: 面对危机,为了避免革命,亚历山大二世
进行改革。
“农民获得自由的时候,已经被剥夺得一干二净了。”
---列宁
诸位会深信,凡能够维护地主利益的措施,都一一做到了。
-----亚历山大二世
(1)上述材料反映了俄国历史上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2)为什么说农民被剥夺得一干二净?
(3)材料二说明了什么?
(4)上述材料对俄国历史具有怎样的影响?
(5)该历史事件具有怎样的性质?通过赎买获得土地,要交高额的赎金1861改革影响;历史作用 (p75)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第15课 决定美利坚命运的内战
1、名称:美国内战或美国南北战争。
2、背景:南方——奴隶制种植园经济
北方——资本主义工商业
两大制度并存,矛盾不断激化。(“半自由、半奴隶状态”)
3、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南方种植园奴隶制严重阻碍了北方资本主义发展。
4、矛盾焦点:奴隶制的废存。
5、导火线:1860 林肯当选总统。
6、开始的标志:1861 南方另建政府,发动叛乱。
7、战争初期:北方失利。 最终结局: 1865 北方获胜
8、扭转战局的文件:《宅地法》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适用南方叛乱各州
9、性质:美国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10、 内战中林肯政府的首要任务:维护国家统一。
11、林肯主张的变化:由主张和平方式到被迫选用武力。
12、南北战争意义:见P81页。
★ 13、北方胜利的原因:
(1)实力对比,北方胜于南方。
(2)北方正义,赢得人民支持。
(3)有效措施,扭转战局。
(4)林肯的得力领导等
★ 14、评价林肯:领导美国内战,维护国家统一,废除黑人奴隶制,南北经济政治制度联为一体,推动美国社会发展。
(评价历史人物:史论结合,全面客观!)
★15、美国内战给中国解决台湾问题的启发:
(1)坚持和平统一,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2)制定法律维护祖国统一。
(3)依靠人民维护统一。
第15课 决定美利坚命运的内战 1.时间: . 2.性质: . 3.根本原因: . 4.矛盾焦点: . 5.导火线: . 6.林肯政府的首要任务: . 7.开始解决方式 最终解决方式: . 8.转折点:颁布《 》《 》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适用于 各州 两部文件意义:提高 ,调动 ,扭转 ,使 。 9.最终结局: .
10.美国领土扩张的方向是:由 向 (西进运动) 11.内战前:南方 经济
北方 经济 华盛顿林肯 材料一:
我们以这些殖民地的善良人民的名义和权力,谨庄严宣告:这些联合殖民地从此成为、而且名正言顺地应当成为自由独立的合众国,它们解除对于英王的一切隶属关系,而它们与大不列颠王国之间的一切政治联系也应从此完全废止。
材料二:
1858年林肯说:一幢裂开了的房子是站立不住的。’我相信这个政府不能永远保持半奴隶和半自由的状态。我不期望联邦解散,我不期望房子崩塌,但我的确期望它停止分裂。” 出自:美国《独立宣言》 意义: 宣告美国独立 ;
体现原则:“自由、平等”; 被称为: “第一个人权宣言”一幢裂开了的房子:内战前的美国南北矛盾激化国家面临分裂。
半奴隶和半自由的状态:南方黑人奴隶制、北方资本主义工商业。
态度:坚决维护统一,反对分裂。
材料三:
内战前,林肯又说:“没有其他选择,只好动用政府的军事力量,用武力来抵抗推翻政府的武力,用武力保卫政府。”
材料四:
“废除奴隶制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利用我的职权,正式命令并宣告……所有作为奴隶的人现在和今后永远获得自由。” 态度转变:放弃和平方式,被迫选用武力,坚决维护统一。人物: 林肯
文件:《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意义: p80。 第16课 武士领导的社会变革
1、名称:明治维新
2、背景:内忧外患(社会危机:社会矛盾激化; 民族危机:面临沦为殖民地的危机)
3、统治日本的幕府:德川幕府
4、最早打开日本国门的是:美国
5、倒幕运动的中坚力量:武士
6、战役:伏见、鸟羽战役
明治维新的前提:倒幕运动推翻德川幕府
7、时间:1868年 人物:明治天皇
8、改革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9、目的:变法图强、富国强兵、殖产兴业
10、内容:见P86页(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生活和文化教育)
11、最能体现改革性质的内容:向西方学习,殖产兴业,鼓励发展近代工业。
最具远见的措施:实行强制性义务教育。
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废藩置县。
第16课 武士领导的社会变革
1、名称:
2、背景:内忧外患(社会危机: ; 民族危机: )
3、统治日本的幕府: .
4、最早打开日本国门的是:
5、倒幕运动的中坚力量:
6、战役: 战役
明治维新的前提: 推翻德川幕府
7、时间: 年 人物: .
8、改革性质: .
9、目的: .
10、内容:见P86页(方面: )
11、最能体现改革性质的内容: 。
最具远见的措施:实行 。
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
12、日本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使日本开始了有限的宪政统治,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13、有限的宪政统治原因是: .
12、岩仓俱视使团
目的地:欧洲和美国;
目的:学习有用的经验和治国方略。
13、明治维新的影响:见P87(积极意义和消极方面)
14、改革前的对外政策:闭关锁国
改革时:对外开放
改革后:殖民扩张
文明开化重视教育 比较俄国、日本改革
1、 背景:
俄国面临农奴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机
日本是既有社会危机,还有民族危机
2、性质:
都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的改革。
3、积极影响:
都改变了原有的社会性质,
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逐渐强大起来。
局限性:
因为自上而下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改革都不彻底,都走上殖民扩张的道路。
比较:
(方式不同!)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方式英国、法国、美国俄国、日本暴力手段(革命、战争)与法律形式改革方式[南通中考]材料一 明治政府把全国分成3府72县,府县知事由中央任命;承认土地私有和买卖自由;为迅速发展工商业,明治政府出钱建立近代工矿企业,请来大批外国专家和技师;依照欧美,设立了新式学校,普及初等教育。 材料二 东西方风俗不同,吸取外国文明,当取则取,当舍则舍,才能调和适宜。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出日本近代的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涉及哪几个方面?
(2)上述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具有怎样的性质?
(3)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对日本社会产生了怎样影响?
(4)结合材料二谈谈,在我国改革开放时期,我们应当怎样做? ①善于学习别人长处,取长补短;
②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要坚持改革开放。
日本明治维新政治 经济 社会生活和文化教育 明治维新影响(p87)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山西中考]材料一 日本的历史很耐人寻味,它常通过学习,改革强大起来。请回答:
(1)“拜中国为师”指什么事件?它对日本什么影响?日本大化改新使日本由奴隶社会走上封建社会明治维新 (2)“向欧美学习”指什么事件?使日本走上了什么道路?举例说明日本对外扩张,成为亚洲和平的新威胁?资本主义道路甲午中日战争
全面侵华战争 第19课 缔约结盟的狂潮1、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
(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阶段,也称为帝国主义)
2、三国同盟:德国、意大利、奥匈帝国 主导国:德国
3、三国协约:英国、法国、俄国 主导国:英国
4、英国在加入协约国前奉行:光荣孤立政策。
5、缔约结盟是各自利益的驱使。
6、欧洲列强争夺的焦点地区:巴尔干半岛
(火星四射的巴尔干半岛成为“欧洲火药桶”)
7、两大军事集团的性质:
侵略性的军事集团。
★8、两大集团形成的后果:
疯狂扩军备战,世界局势紧张,世界大战一触即发。
9、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要求重新瓜分世界。 第19课 缔约结盟的狂潮1、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
(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国家进入 阶段,也称为 )
2、三国同盟: 、 、 主导国: 。
3、三国协约: 、 、 主导国: 。
4、英国在加入协约国前奉行: 政策。
5、缔约结盟是各自 的驱使。
6、欧洲列强争夺的焦点地区: 。
(火星四射的巴尔干半岛成为“ ”)
7、两大军事集团的性质: 。
★8、两大集团形成的后果: 。
9、结盟的根本原因是: 。10、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欧洲就象一个火药桶就等“一粒火星”就会点燃它。)
11、交战双方:协约国与同盟国
12、意大利的见风使舵表明帝国主义因为利益而结成同盟。
13、最残酷的战役:凡尔登战役
(“凡尔登绞肉机”表明战争的残酷性)
14、时间:1914年——1918年
15、一战的性质: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
16、科技与战争的关系:
科技加剧了战争的残酷性,战争客观上促进了科技的发展

17、战争的启示:一战是一场沉重的灾难。
我们要反对战争,积极维护和平。
10、导火线: 事件
(欧洲就象一个火药桶就等“一粒火星”就会点燃它。)
11、交战双方: 与 。
12、意大利的见风使舵表明帝国主义因为 而结成同盟。
13、最残酷的战役: 登战役
(“凡尔登绞肉机”表明战争的残酷性)
14、时间: .
15、一战的性质: .
16、科技与战争的关系: .

17、战争的启示: 9、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 1.改革名称 ; 避免革命的改革6.性质: ; 4.改革的前提: ;3.改革的目的: ;2.改革的根本原因: ;7.内容: ①农奴获得 。 ②通过 方式获得一块份地的使用权 ③解放后的农民仍归“ ”管理。5.实质: ;8.改革局限性: ;9、影响:见P75页。( 积极意义; 局限性)
亚历山大二世改革、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第15课 决定美利坚命运的内战 1.时间: .
2.性质: . 3.根本原因: . 4.矛盾焦点: . 5.导火线: . 开始标志: 。
6.林肯政府的首要任务: . 7.开始解决方式 最终解决方式: . 8.转折点:颁布《 》《 》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适用于 各州 两部文件意义:提高 ,调动 ,扭转 ,使 。 9.最终结局: .
10.美国领土扩张的方向是:由 向 (西进运动) 11.内战前:南方 经济
北方 经济 第16课 武士领导的社会变革
1、名称:
2、背景:内忧外患(社会危机: ; 民族危机: )
3、统治日本的幕府: .
4、最早打开日本国门的是:
5、倒幕运动的中坚力量:
6、战役: 战役
明治维新的前提: 推翻德川幕府
7、时间: 年 人物: .
8、改革性质: .
9、目的: .
10、内容:见P86页(方面: )
11、最能体现改革性质的内容: 。
最具远见的措施:实行 。
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
12、日本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使日本开始了有限的宪政统治,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13、有限的宪政统治原因是: .
第19课 缔约结盟的狂潮1、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
(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国家进入 阶段,也称为 )
2、三国同盟: 、 、 主导国: 。
3、三国协约: 、 、 主导国: 。
4、英国在加入协约国前奉行: 政策。
5、缔约结盟是各自 的驱使。
6、欧洲列强争夺的焦点地区: 。
(火星四射的巴尔干半岛成为“ ”)
7、两大军事集团的性质: 。
★8、两大集团形成的后果: 。
9、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
10.欧洲大陆上最具竞争力的大国是: . 10、导火线: 事件
(欧洲就象一个火药桶就等“一粒火星”就会点燃它。)
11、交战双方: 与 。
12、意大利的见风使舵表明帝国主义因为 而结成同盟。
13、最残酷的战役: 战役
(“凡尔登绞肉机”表明战争的 )
14、时间: .
15、一战的性质: .
16、科技与战争的关系: .

17、战争的启示: 英法美德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的比重1913年英法美德在殖民地上所占位次表材料一:材料二:让别的国家分割大陆与海洋,而我们德国满足于蓝色天空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也要求阳光下的地盘。材料三: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1)根据材料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德和英法经济发展有何变化?造成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分析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原因?
(2)我们要求阳光下的地盘是何含义?
(3)材料四两大集团具有怎样的性质?对峙的结果如何?
(4)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帝国主义国家关系变化的认识?三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