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九下语文第13课《不求甚解》(5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九下语文第13课《不求甚解》(5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4-15 15:21:20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不求甚解
马南邨
邓拓( (1912~1966) ),原名邓子健,邓云特,笔名马南邨、向阳生等。建国后历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社长,“文化大革命”一开始即遭迫害,1966年5月18日含冤去世,主要著作有《中国救荒史》、《燕山夜话》、《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等,并与吴晗、廖沫沙合写《三家村札记》,1944年主持编辑了第一部《毛泽东选集》。

民族的号筒
大批革命的新闻工作者
在异常艰苦的环境中进行了
大量的工作。晋察冀日报社
的邓拓同志,就是最杰出的
一个。
——聂荣臻
《燕山夜话》是邓拓的著名杂文集。它敢于正视现实,大胆评论时政,道人所不敢道,言人所不敢言。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炉,古今中外,旁征博引,语言亲切,富有文彩。
关于札记
本文选自马南邨《燕山夜话》,属于札记。这类文章短小、内容集中一事一议,由于多从生活实际中的感受选定题目,所以往往切中人们的思想状况。又由于作者知识丰富,旁征博引,所以文章往往引人入胜,特别是对青少年很有教益。
20世纪60年代初,邓拓应《北京晚报》之约,撰写《燕山夜话》专栏杂文。这个专栏的杂文从古人读书治学、科学研究、生产活动等方面为我们总结和介绍了一些可以借鉴的历史经验;还对现实中的各种不良现象和错误的思想方法、工作作风提出了批评,对青年的学习给予指导。在一篇篇短小精悍、妙趣横生的文字里,蕴含着深刻的寓意和哲理,引人深思,发人深省,对当时的杂文创作产生了积极地影响。本文就是针对有一些人对陶渊明“不求甚解”的曲解而写的一篇驳论文。
驳论文
驳论可以鲜明地反驳一个错误观点,也可以是就别人论述的一个问题发表不同看法,或提出质疑,进行商榷

先树起批驳的靶子即摆出敌论,然后针对敌论采用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进行批驳。

反驳对方的论点一般论证思路

好 读 书 不 求 甚 解 每有会意 便欣然忘食
“不求甚解”出处
出自陶潜《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原意是读书只领会要旨,不过于在字句上花工夫,属褒义。
今多谓学习或工作的态度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浅尝辄止,含贬义。
整体阅读思考:
1、对方的观点是什么?
2、作者是怎样反驳的?
3、作者是怎样理解不求甚解的?
劝诫( )死抠 ( ) 统chóu( )
Làn加( ) huò( )然贯通




jiè
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断词句。指读书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狂妄自大:形容人十分骄傲自满。 狂妄:极端的自高自大。狂妄傲慢,自以为了不起。自大:十分骄傲。
咬文嚼字: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树靶子(对方的观点)
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作者的观点是:

盲目的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没有充分理由
作者怎样质疑对方的观点?
用“对任何问题”指出这种否定属于看问题绝对化,不作具体分析;用“一般人”“常常”指出持这种观点的为数不少,并非偶然。“其实也不尽然”表明对今人否定之否定,然而语气委婉。“不尽然”是不把话说死。这样就自然而然地要正面表现自己态度:“虽然不必提倡,但也不应‘盲目地反对’”。不必提倡的是什么样的“不求甚解”?什么叫做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角度不同,结论迥异,这正是本文关键之所在。
本文是一篇结构清晰的议论文,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各自然段作者阐述的内容要点
第一段:摆出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对的”
第二段: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说明人们曲解了“不求甚解”的意思。
第三段:全面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
第四段:指出“不求甚解”有两层含义。
第五段: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
第六段:介绍古人就是以“不求甚解”的态度读书的。
第七段:全面解释“不求甚解”。
第八段:说明陆象山的语录的意思。
第九段:强调读书要反复阅读
1、正面阐释陶渊明的本义。
2、通过具体事例进一步强调不能求只记住这一些字句的“甚解”,要“活”读书,要理解“精神实质”。
作者是怎样把自己的观点讲透?
射靶子
虚心 读活
陶渊明的读书观:
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
1、虚心,别骄傲自负
2、不咬文嚼字,前后贯通
找出“不求甚解”在本文中的含义
一是表示虚心,因为书不一定都能读懂,就承认“不求甚解”。
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作者的理解

第五段举了普列汉诺夫的例子。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求甚解”,实际上做了许多曲解。
第六段举了诸葛亮的例子。诸葛亮读书是“观其大略”,比徐庶等人“多于精熟”高明,知识面更广,了解问题更全面。
第八段:引用陆象山语录。“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

作者所选的事例有什么特点?
从态度上说明 (反面)
从方法上说明 (正面)
1、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
2、诸葛亮的读书方法
3、引陆象山的话
三处例证、引证,或外或中,或今或古,或正或误,信手拈来,自由骋笔,又恰到好处。选例典型,论说周到。
进一步证明
怎样才能达到“活”读书,理解“精神实质”呢?
书必须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结论
多读 勤读
自己的主张
书必须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虚心,读活,多读,勤读。
树靶子
射靶子
自己的主张
第一部分(1):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
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第二部分(2-4):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
全面分析了陶渊明的读书态度,指出“不求甚解”
的两层含义。
第三部分(5-6):提出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并举例加以说明。
第四部分(7-8):全面解释“不求甚解”,指出
读书不是死抠字眼儿,不因某一局部而放弃整体。
第五部分(9):提出自己的观点,强调重要的
书要反复阅读。
讨论:
“好读书” 和“不求甚解” 有什么关系?
肯定“不求甚解” 的方法为什么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
作者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首先,要养成“好读书”这个习惯。只有“好读书”,才能谈到“求甚解”这个问题。其次,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而“会意”十分不易。所以陶渊明每有“会意”,就十分高兴。因为“会意”不易,所以陶渊明只好说“不求甚解”。
“好读书”和“不求甚解”什么关系?
“不求甚解”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所以“不求甚解”不是马马虎虎,很不认真。因此,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
肯定“不求甚解”的方法为什么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
举例论证:诸葛亮的读书方法
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
补充举例:鲁迅的“随便翻翻”
一广泛的浏览式的读书方法。
鲁迅说:书在手头,不管它是什么,总拿来翻一下,或看序目,或读几页内容,不费力,不劳神,往往在看非看不可的书籍觉得疲劳后,拿来消遣。
引用论证(道理论证)
宋代理学家陆象山语录
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
本文的主要内容
全面阐述了陶渊明的“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根据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进行否定,在批驳的过程中阐述“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的观点。
树靶子
不求
甚解
驳论
事实论证
引用论证
对比论证
引出处
释新义
援例子
引语录
结上文
由此可见本文的论证结构思路体现了递进式的结构特点。
总结
1、本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逐层深深地剖析问题,并通过引用、对比、举例等论证方法阐述方法,从而明辨是非,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2、文章见解独到,文笔简洁生动、说理明白晓畅。众多的引证,生动的故事,深刻的见解,娓娓道来,既开拓读者眼界,又寓思想教育于知识漫谈之中,可谓别开生面,独具一格。
谈读书
读书的正确目的
读书的方法
读书的作用
对比论证
比喻论证
归纳论证
不求甚解
树靶子
引出处
释新义
援例子
引语录
结上文
事实论证
引用论证
对比论证
立论
驳论
谈读书》和《不求甚解》是针对读书这一问题展开论述的。两文有许多相同点,也有很多不同点。你能结合文章加以说明吗?
相同点:
内容上有相似之处,都是谈读书的。
不同点:
语言风格不同。《谈读书》语言风格平易流畅,灵活地穿插比喻、排比、类比的修辞手法,充分体现随笔的特点。《不求甚解》语言平易亲切,娓娓而谈,用语简约,生动形象。
论证方式不同:《谈读书》是立论,正面提出观点,逐层论证;《不求甚解》是驳论,先立批驳的靶子,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阐述自己的主张。
论证方法略有不同:《谈读书》运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归纳论证等论证方法;《不求甚解》运用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
不懂 会意 甚解
层近
层近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 便欣然忘食
甚解和阅历的关系
毛泽东 阶级斗争史

俞平伯 色 空

李希凡 反封建史

我们学生 爱情史
红 楼 梦
甚解
甚解
甚解
会意
你说我说!
你知道的读书方法有哪些?
几 种 读 书 方 法
1、品读法。
2、摘读法。
3、圈点法。
4、析读法。
5、寻读法。
6、助读法。
品 读 法
品读,就是在阅读中对文章的某一点深入下去,这里的“一点”必须是文章的神韵所在。如《春》、《围城》的语言美;《炊烟》的人 情美等。
助 读 法
助读法,就是利用书、报光盘、磁带上的精美的文章来帮助我们阅读理解作品的一种方法,如配乐诗,电视散文等。
摘读法、圈点法
把读书过程中精彩的文章、片段、句子等加以摘录、圈点。包括笔记摘录,电脑下载,圈点划线、评注等。如毛泽东圈点《水浒传》等。
析 读 法
析读法,就是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词,句子,修辞情感基调,意境等进行品析。这种读书法过去老师上课经常教。带有研究性质。
古今读书成大事者必经三境界:
1、独上高楼,忘尽天涯路;
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
人憔悴;
3、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好好读书吧!知识就是力量!
你能说出几条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吗?
腹有诗书气自华。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书到用时方恨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德】歌德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英】莎士比亚
名人论读书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宋】苏轼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英】莎士比亚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 一面帮着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了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会沉没在这片烂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苏】高尔基
名人论读书
▲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那样,可能会把你戕害。 ——【英】菲尔丁
▲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越是多读书,就越是深刻地感到不满足,越感到自己知识贫乏。
——【德】马克思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德】歌德
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①“见风使舵”新解

②“班门弄斧”辩

③“滥竿充数”辩
“见风使舵”一词,多用于那些不讲原则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们赋予“风” 以新的含义,喻指实际情况的变化或者规律,我们可以翻出新意: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掌握方向,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社会主义的航船向前发展。
“班门弄斧”这个成语,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 的新意。
“滥竿充数” 这个成语,也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滥竿之所以能充数,在于欣赏者的水平低下” 的新意。
“滥竿充数” 这个成语,也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滥竿之所以能充数,在于欣赏者的水平低下” 的新意。
排比例证
请用排比例证的方法,将下面句子补充完整
勤学苦练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不是这样吗?有勤,才有了孔子“韦编三绝”的佳话,也才有了世界文化史上十大名人之一的美誉;
__ _ ;___ _ ;__ ____
有勤,才有了祖逖“闻鸡起舞”的美谈,也才有了雄才大展、北伐报国的伟业;有勤,才有了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壮举,也才有了世界文学史上不朽的名著《红楼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