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叶永烈,1940年生,浙江温州人。著名科普作家、传记文学作家。
主要作品:《十万个为什么》(合著)《小灵通漫游未来》《历史选择了毛泽东》等。
澡
械
逆
玫
域
司空见惯
追根求源
无独有偶
看得多了,不以为奇。
追溯事物发生的根源。
某种少见的情况,偏有类似的出现,配成一对儿。
百思不得其解
打破沙锅问到底
见微知著
百般思索也无法理解。
比喻追究事物的根底。
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
朗读课文,划分文章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思考:课文是围绕哪个观点来写的?
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
发现问题,不断的追问。
通过探索,解决了问题,发现了真理。
“!”:
把一个抽象的道理,用直观形象的方法进行表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再读课文第二部分,说说课文围绕“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讲了哪几件事?用自己的话概括。
1.谢皮罗教授从洗澡水的漩涡中发现_______
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有关。
2.化学家波义耳偶然发现______会使花瓣变
红,最后发明了__________。
3.奥地利医生从儿子做梦时眼球转动这个现
象中推断出__________和______的关系。
水的
地球的自转
盐酸
酸碱试纸
眼珠转动
做梦
漩涡的旋转方向
紫罗兰的变色
睡觉眼珠的转动
请大家再仔细地读读这三个事例,你能说说这三个事例的共同点吗?
内容上:
写法上:
都是讲生活中______________。
都是讲科学家的__________。
都共同论证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都是先写____问题,再写____问题,最后写____问题。
偶然发现的问题
发现和发明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发现
研究
解决
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的变色,睡觉时眼珠的转动,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善于“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______,有所______,有所______,有所______。
填空,并说说你从所填词语中发现了什么?
按收获由小到大排列
发现
发明
创造
成就
zhuǎn
(转身)
zhuàn
(转盘)
分析“打破沙锅问到底”的表达效果。
“打破沙锅问到底”是一个俗语,形象地表达了在科学探索的路上,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必须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才能发现平常事物中所蕴含着的真理。
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它说明科学并不______,真理并不______。只要你__________,善于发问并不断______,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见微知著
神秘
遥远
探索
“见微知著”是什么意思?
微:
见微知著:
小,指事情微小的迹象。
明显,指事情的发展。
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
著:
联系课文所举的三个事例,我们知道“见微知著”中的“微”“著”分别指什么?
微
著
洗澡水的漩涡
水的漩涡旋转方向和地球自转有关
紫罗兰的变色
发明了酸碱试纸——石蕊试纸
睡觉时眼睛的转动
凡睡者眼珠转动时都表示在做梦的普遍规律
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发现真理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有准备
独立思考
锲而不舍
作者运用____的句式层层深入地论证了自己的观点,有____________。
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排比
很强的说服力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只要善于______,不断______,不断解决______,锲而不舍地__________,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______。
观察
发问
疑问
追根求源
真理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提出观点
真理诞生
于一百个
问号之后
证明观点
洗澡水的旋涡
石蕊试纸的发明
睡觉时眼珠转动
总结观点
见微知著
善于发问
不断探索
古人云“学贵有疑”,我们要有怀疑的精神,在不断质疑、解疑的过程中发现真理,揭示奥秘,使自己不断发展、进步,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只要我们善于发问,勇于探索,并锲而不舍地追求,就会发现,原来真理就在我们身边。
科学史上的这些事例说明了什么?
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牛顿在树下,被苹果砸了头,后来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鲁班上山,手被植物叶划伤,后来发明了锯。
1.根据意思写词语。
(1)看得多了,不以为奇。 ( )
(2)追溯事物发生的根源。 ( )
(3)某种少见的情况,偏有类似的出现。
( )
司空见惯
追根求源
无独有偶
2.课内阅读。
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它说明科学并不(神密、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很远)。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决、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
\
\
(1)用“\”将括号中不恰当的词语划掉。
(2)“这样的事例”在文中指( )(多选)
A.谢皮罗教授研究洗澡水旋涡
B.波义耳发明酸碱试纸
C.小孩睡觉时,眼珠忽然转动
D.奥地利医生研究睡觉眼珠转动与做梦的关系
ABD
袭击
自如
这套航天服的价值是二百十五万美元。这是历代帝王的龙袍所望尘莫及、自愧不如的。
(1)根据短文中的音节写出词语,填在括号里。
(2)给短文取一个题目:
(3)请从文中摘录两个成语:?
望尘莫及、自愧不如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默读课文。想一想,“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
后”的含义是什么?
参考答案:“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2.作者是用哪些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的?你还能
补充哪些事例?请你具体说一说。
参考答案:作者用了三个事例:第一,谢皮罗教授发现水的漩涡的旋转方向和地球自转有关;第二,化学家波义耳从紫罗兰遇盐酸会变色的现象中受启发发明了酸碱试纸;第三,奥地利医生发现睡觉时眼珠转动与做梦有关。
补充事例:20世纪初,一位名叫密卡尔逊的生物学家发现美国东海岸和欧洲西海岸同纬度的地区都有一种蚯蚓,而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这种蚯蚓。这是为什么呢?这个疑问,引起了当时正在研究大陆和海岸起源问题的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的注意。
魏格纳认为,那小小的蚯蚓,活动能力有限,无法跨越大西洋,它们的这种分布情况,正好说明欧洲大陆和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裂开分成了两个洲。他把蚯蚓的地理分布作为例证之一,写进了他的著作《大陆和海洋的起源》一书。
3.读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
理。(联系全文想一想,这里的“?”
“!”各指的是什么?作者这样表述有什
么好处?)
参考答案:“?”是发现的问题,是不断的追问;“!”是通过探索,解决了疑问,找到了真理。
这样写的好处是:这个句子把一个抽象的道理用直观形象的方法进行表达,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
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
真理。(“见微知著”是什么意思?这句话
和课文开头有什么联系?)
参考答案:见微知著: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
这句话与开头首尾照应。开头提出自己的观点,再用三个具体事例来说明这个观点是正确的,最后再来阐述开头的观点,首尾照应,说理深刻。同时再一次强调科学发现的“偶然的机遇”只能给“有准备的人”,而不会给任何一个懒汉。
4.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参考答案:(1)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2)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小练笔
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比如,“功夫不负有心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参考答案:功夫不负有心人
“功夫不负有心人”是一句很有名的俗语,它告诉人们只要勤奋,就没有什么做不成的事。
比如东汉时期的孙敬,他每晚读书时,为了不打瞌睡,就把绳子一端系在自己的头发上,另一端系在房梁上,每当头往下垂时,绳子就会将他扯醒,醒后便继续读书。就这样,他用头悬梁的办法刻苦学习,最终成为一名大学问家。
无独有偶。苏秦因为在秦国求官不成,一直被别人看不起。于是,他决定要争口气。此后,他就废寝忘食地勤奋苦读。每当到了深夜,苏秦感到昏昏欲睡
时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人便清醒了。苏秦就是用锥刺股的方法使自己最终做出了一番成就。
再如西汉的匡衡,他非常喜欢读书,可是家里很穷,晚上没有油点灯,邻居屋里点着灯,于是他就在墙壁上凿了一个洞,借洞里透过来的光看书,最终成为西汉有名的经学家、丞相。
功夫不负有心人。其实做事只要肯下功夫,汗水就不会辜负他。
1.摘抄本文中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2.搜集有趣的科学小故事,与同学们分享一下。
3.养成观察生活的好习惯,成为生活的发现者吧。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9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教材分析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六年制小学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六班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属于议论文。课文的题目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也是课文的主要观点。课文主要用事实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的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了解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从中感受、领悟到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二是学习课文用典型的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了解议论文的体裁特点。
教学目标
1、学会“澡、械”等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洗澡、机械、逆时针、玫瑰、领域、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3、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引导学生认识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4、体会作者的写作特点,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篇短文,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引导学生认识到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写作特点,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篇短文,用具体事实证明一个观点。
学生分析
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议论文较少,虽然六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但是学起议论文来仍然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本课学习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点拨与指导作用,教会学生怎样来阅读议论文。首先让学生明白本课的中心观点就是课题“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进而来学习作者是怎么样论证自己的观点的,通过阅读三个具体事例,懂得课文是怎样运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论点的,即让学生初步理解论据的作用。最后进行仿写练习,重点让学生学习用具体事例来说明观点的写法,帮助学生初步了解了议论文这种体裁的特点,实现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有效结合。当然,在小学阶段,没有必要按照这些术语来教,但是教学过程和教学依据理应按照这样的内在规律来进行。
教学设想
先从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入手,学会用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通过回顾之前的两篇课文《桃花心木》、《手指》用事实说道理,进而引入到今天的课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然后重点与学生一起研读科学发展史上的三个有代表性的事例。第一个事例是谢皮罗教授从洗澡水的漩涡中发现问题,通过反复的试验和研究,发现水的漩涡的旋转方向和地球的自转有关。第二个事例是英国的著名化学家波义耳偶然发现盐酸会使花瓣变红,继而进行了许多实验, 终于发明了酸碱试纸。第三个事例是奥地利医生从儿子做梦时眼珠转动这个现象, 经过反复观察和分析,推断出凡睡者眼珠转动时都表示在做梦的普遍规律。对这三个事例的学习,也是由学到放,重点学习第一个事例,后面两个事例仿照第一个事例的学习方法,利用表格让学生自学。再对三个典型事例作总结,强调这三个事例“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却都发现了真理。因此,只要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就一定能“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并不神秘,也不遥远,关键在于“知微见著”,不断探索,善于独立思考,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引导学生认识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
最后总结文章的写法,让学生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篇短文,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使学生掌握议论文这种文体的特点,实现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有效结合。
课前准备:学生查找与科学发现内容相关的资料。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一、导入
同学们,本单元的课文主要是要学习用具体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板书),我们之前学过的课文中有些也是从事实中得出道理的,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出示图片(桃花心木、五根手指)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也是用事实说明道理的,请看老师板书。(板书课题)齐读。
你是怎么理解这个课题的?(学生发言)本文作者叶永烈先生用了浅显易懂的语句来解释,请同学们翻开书快速地找一找。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哪个自然段?(出示第二自然段)怎么解释的?一齐读出来。(学生读)
这里的“?”和“!”分别指什么呢?(?指发现问题,不断追问,!指通过探索,解决疑问,发现真理。)
师: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也就是(生接:把?拉直变成!)
三、学习事例
1、为了证明这个观点,课文具体写了哪几件事呢?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课件出示)学生汇报,相机板书
2、交流感悟事例1:
①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一个事例,同学们认真默读第一个事例。
想一想这个事例中的问号是什么?用问号标注,由此发现的“真理”是什么?用“!”画下来。(为什么洗澡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
②引读:“他认为,在北半球……; 如果是在南半球……;而在赤道……”
③师:这个真理是怎么诞生的呢?为什么谢皮罗教授能从洗澡水的现象中发现真理呢?(你能从书上找找关键的词句说一说吗?)交流,学生汇报。
师:敏锐地注意、紧紧抓住问号不放、反复的实验和研究。让我们一起读一读。
从谢教授的事例中你悟出了什么?(生答)
师:是呀,(出示课件)引读“谢皮罗教授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找到了真理”这句话。
3、后面两个事例请同学们按照老师刚才讲的方法,对照表格自己完成。出示表格
人物
“?”
从“?”到“!”的过程
“!”
波义耳
奥地利医生
。
学生汇报交流
4、这三个事例有什么共同点呢?学生汇报
师:这三个事例中的事情都是最平常的小事,这种最平常的小事,用我们书上的一个词语来形容,就是(生:司空见惯)
师:正因为他们善于(引导读)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找到了真理。
的确,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的变色,睡觉时眼珠的转动,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但是善于“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生接)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师:这里的四个词语能不能调换顺序呢?(不能)对啊!发明是一种创造,而做出重大科学贡献的创造才称得上“成就”。发现、发明、创造、成就,这四个词语表明了科学贡献的层次和大小,是按照顺序来排列的。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个语句。(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5、看来,发现真理并不难,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生接)那么,当你解决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这里的“见微知著”如何理解?(生:看见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发展趋势。)
也就是从细小的事情中,不断探索,得到最后的真理。这和我们的第二自然段有什么联系呢?(首尾呼应)
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最后才能把?拉直变成!,找到真理。
四、拓展事例:
你还知道哪些从司空见惯的小事中见微知著,发现真理的事情吗? 学生举例。
做实验
老师也要用事实来说明这个道理,请看:(实验)
老师在这水槽里装了些水,这儿,还有两个小瓶,里面一个是洗衣粉浸液,一个是食用酸醋.大家观察一下,这三种液体,有颜色吗?(没有)老师可有办法,让它们变出颜色呢,我先倒入洗衣粉浸液(使水槽水变红),这还不够,更神奇的还在后头,我再倒入食醋,用棒搅匀(使水槽水恢复无色.)
神奇吗?你是不是也有很多疑问,留待你课后去寻求答案。
只要你记住: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学生齐读最后两段)
五、总结、 小练笔
这篇课文通过三个事例,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的变色,睡觉时眼珠的转动,证明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让我们也仿照这种写法写一写,出示小练笔
仿照课文的写法,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比如,“功夫不负有心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板书: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用具体事实说明道理
? ————----!
洗澡水的漩涡
紫罗兰的变色
睡觉时眼珠的转动
见微知著 善于发问 不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