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我们的节日 教学设计 (2)

文档属性

名称 11.我们的节日 教学设计 (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美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19-04-15 21:47: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1.我们的节日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能够利用合适的材料,通过折、剪、粘等多种方法设计制作小乐器。 2.能够分工或合作完成活动,并能够从活动过程中获得各项能力的提高。 3.愿意利用废旧材料制作艺术品,并能从中获得成就感。
2学情分析
在让孩子们当主角的“六·一”儿童节里,以“节日盛会”为主线,串联起“音乐会”和“服装展示会”两个活动内容。(本课主要解决学习活动一的内容——自制乐器)。 要开“音乐会”,首先要解决乐器的问题。从孩子们身边比较熟悉的乐器入手,按照分析比较——引导探究——制作并“演奏”的顺序,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巧妙地将手中的废旧材料变成能演奏出美妙音乐的乐器,并从中体验合作的乐趣。 这样,不仅能快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让孩子们将课堂上的美术活动延伸到日常生活中去,用自己的双手去装扮生活、净化心灵。
3重点难点
如何让学生既能自由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又不脱离教材内容,顺利完成课堂练习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导入
一、导入: (上课前,将教室简单布置出一些节日气氛,让孩子们踏着《快乐的六·一》的歌声进入教室。给学生一个惊喜的同时,也营造了一种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师:同学们,祝你们儿童节快乐! (现在是三月份,由于这次试讲的时间不太合适,孩子们都很诧异地看着我) 师:怎么?不接受老师的祝福? 生:老师,现在还没到儿童节呢! 师:噢?那什么时候才到儿童节?儿童节的全称又是什么? 生:6月1日是儿童节,它的全称是“六·一国际儿童节”。 师:哎呀,不得了!一加上“国际”这两个字,那可就是“地球人全知道”的节日了!(在孩子们爽朗的笑声中,师生之间显得越发亲近了)那你们知道人们为什么把每年的6月1日做为全世界少年儿童的节日吗? 让学生做简单猜测后,教师讲解儿童节的来历: 1942年6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法西斯枪杀了捷克利迪策村16岁以上的男性公民140余人和全部婴儿,并把妇女和90名儿童押往集中营。村里的房舍、建筑物均被烧毁,好端端的一个村庄就这样被德国法西斯给毁了。 为了悼念利迪策村和全世界所有在法西斯侵略战争中死难的儿童,反对帝国主义战争贩子虐杀和毒害儿童,保障儿童权利,1949年11月,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在莫斯科召开职委会,正式决定每年的6月1日为全世界少年儿童的节日,即国际儿童节。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于1949年12月23日作出决定,规定 6月1日为新中国的儿童节。 师:那么,每年的儿童节,你们都是怎么度过的? (联系生活实际,能够使学生很快地溶入到对新课的学习中来。) 生1:妈妈会带我去游乐场。 生2:买新衣服和玩具。 生3:和小朋友们痛痛快快地玩儿一天。
活动2【讲授】讲授
二、新授: 1.欣赏生活中的乐器和学生作品中的乐器,分析二者的异同。 师:在这个属于我们自已的节日里,同学们是不是都希望穿上最漂亮的衣服,载歌载舞,尽情欢笑啊? 生:是!(群情激奋地) 师:要载歌载舞,就少不了音乐:要想听到美妙的音乐,自然就少不了各种乐器。在实际生活中,你们都见过哪些乐器。 (让学生畅所欲言,当有学生提到教师有准备的一些乐器时,可出示实物或图片,以加深孩子们的印象。对学生平时很少接触的乐器,(如琵琶等民族乐器)教师简单介绍其使用方法及音色后,主要围绕它们的造型特点展开讨论。其中,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几种生活中的乐器和小朋友制作的乐器之间的异同) (1)手风琴 师:瞧!这是实际生活中人们使用的手风琴。(出示实物和图片) 谁来说说它的外形特点? 生1:手风琴是背在肩上边拉边弹的一种乐器。 生2:合起来的手风琴是个长方形,打开以后,中间有一段像弹簧一样能伸能缩的风箱。 生3:手风琴左边有许多小按钮,右边是黑白相间的琴键。 师:同学们观察的非常准确。这个,是小朋友根据自己的观察和理解制作出的手风琴。像吗?(出示实物) 生:像! 师:想不想试着弹一弹? 生:想! (教师指名学生上前试弹,并提示其注意事项。此环节的设计,一方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另一方面,暗示学生这节课要完成的是能够使用的自制乐器,除了美观还要考虑到它的实用性。) 师:第一次上台就像个音乐家了,你真棒!这么漂亮的手风琴,谁看出来它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又为什么要使用这种材料呢? 生1:是用彩色挂历纸和白卡纸做的。 生2:卡纸比较硬,能让手风琴“站”起来。 生3:挂历纸可以折成像弹簧一样的“风箱”。 (2)铃鼓 师:这种乐器叫“铃鼓”(出示实物),谁来说说它的造型特点? 生1:它是圆形的,一面儿有鼓皮,一面儿没鼓皮。 师:你观察得可真仔细!谁再来说说? 生2:鼓边儿上有很多铁片儿,一摇就会发出清脆的铃声。 生3:鼓皮是黄色的,鼓边儿是红色的。 师:(出示学生作品)大家再来看看,这个铃鼓跟刚才那个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生1:两个铃鼓都是圆形的,边儿上都有“铃儿”。 生2:(手指学生作品)这个铃鼓更好看,鼓面上有一只威武的老虎。 生3:这个铃鼓的“铃儿”是用易拉罐剪成的环儿做成的,亮晶晶的,很好看。 师:说得棒极了!谁还知道其他的乐器? (3)拨浪鼓 师:拨浪鼓是“小小孩儿”们非常喜爱的一种会发出清脆鼓声的乐器。 出示实物 师:这两个拨浪鼓的差别可真不小啊!谁来说说自己的感觉? 生1:第一个拨浪鼓外形比较简单,就是一个圆圆的小鼓的样子。鼓两边栓了两根绳儿,绳子一头栓上沉东西,一摇就会打花鼓皮上发出响声。 生2:第二个拨浪鼓是个可爱的小猴的形象,让人一看就喜欢。 生3:猴子拨浪鼓的鼓锤是它的两只手。 师:这样的小鼓锤打在中空的纸杯上,声音一定很好听。 生4:(手指猴子拨浪鼓)一看这个就让人想起来大猩猩经常做的用手捶胸的动作,特别好笑。(有些孩子禁不住模仿起猩猩的姿态,引起一片欢乐的笑声) 师小结:哦,真是滑稽。看来,这个小朋友做的拨浪鼓不用摇就能把大家逗得哈哈大笑了!那么,同学们在自制乐器的时候,也可以像这些小朋友一样对真实的乐器进行大胆提炼概括,或改变它的外形,或丰富它的色彩及图案。只要是你们能够想到的,就不妨大胆地去尝试一下。 2.引导学生根据手中的材料,结合生活中乐器的特点进行选材。 师:咱们一起欣赏了这么多不同的乐器,你最想制作哪一种乐器?又想把它设计成什么样子呢? 生1:我想做唢呐。因为,我有一个漏斗,挺像唢呐前边儿那个喇叭的,只要再用纸卷个长筒一粘就行了。 师:你的想法可真棒!能根据乐器的造型特点,选择合适的材料来表现它。谁再来说说自已的想法? 生2:我准备了一个长方形的大纸盒,可以做架钢琴。 生3:我想用饮料瓶做流星沙锤。 师:光听老字就知道是个不错的创意,我们很期待你的“流星沙锤”。 生4:我要做…… 生5:我想做…… 3.让自制乐器“演奏”出美妙的音乐。 (在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创作热情后,引导他们想办法让自制乐器发出声响) 师:同学们,今天咱们就来开一个“庆六·一音乐会”怎么样? 生:好!(跃跃欲试地) 师:老师这儿有了小猴拨浪鼓的“空空”声,有纸风琴的“咯吱”声,还有铃鼓的“砰砰”声,大家想一想,再加些什么样的声音,咱们音乐会的旋律就更丰富了?下面,就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准备的材料,设计完成一种能“奏乐”的乐器吧!大家可以合作,也可以自己做,使用剪刀的时候,一定要小心,不要伤到自己或身边的同学。
活动3【活动】活动
三、学生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此环节,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孩子们在制作过程中相互交流,取长补短,不断完善自己的设计。由于平时“训练有素”,三年级的学生对“合作”这种活动方式已驾轻就熟。此时,教师只要注意提醒个别分工不太合理的小组及时调整工作方案即可。对在操作中确实遇到困难的学生,要有策略地给予引导和帮助,使所有学生都能在其自身操作水平上取得进步。
活动4【作业】作业评价
四、讲评 1.根据学生制作进度和课程时间,提醒学生们加快制作速度,并及时整理桌子面、地面上的废弃物。收取部分已完成的优秀学生作品,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的字样。 2.讲评优秀学生作品。 师:(播放节奏感很强的音乐片段)同学们,“庆六·一音乐会”正式开始。我们请第一只乐团的“乐手”们登台。咱们先来请他们介绍一下自己使用的乐器好吗? 生(全体):好!(兴奋地) 生1:我们是“沙锤二人组”,这用的是“流星沙锤”。 生2:我们的是“哈哈沙锤”。 师:噢,这就是你设计的“流星沙锤”呀!果然没让大家失望,介绍一下行吗? 生1:行!(手举作品)因为我把它做得像个侠客用的“流星锤”,所以我给它起了个名字叫“流星沙锤”。沙锤上的“流星”是五彩图钉扎到酸奶瓶上的。 师:你这都快变成“凶器”了,使用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安全啊!(转向生2)那你这个“哈哈沙锤”的名字又从何而来呢? 生2:我的沙锤是用果冻盒做的。一只是“河马”,一只是“老鼠”,它们都在高兴地哈哈大笑,所以,我给它起名字叫“哈哈沙锤”。 师:你们的这些点子可真棒!既简单、好操作,做出来的东西又漂亮。能给大家表演一下吗? 生1、生2:双手握住沙锤,有节奏地摇动,发出“沙沙”的声音。 师:真是太棒了,你们是怎么让它发出声音的? 生1:我在酸奶瓶里装了点儿沙子和豆子。 生2:我这里面装的是豆子和大米。老师,我的沙锤还能干别的用。 师:是吗?说来听听。 生2:(手指生3)他的腰鼓没鼓锤,我觉得我俩做的这个大小挺配套的,就借给他一个当鼓锤用。 师:你做得对极了,同学之间就应该互相帮助。 (看到如此新颖、有创意的设计,从孩子们口中发出的“呀”、“哇”声此起彼伏。尤其是当两位同学给大家表演时,孩子们都自觉地闻掌声合着节拍为他们“伴奏”) 师拿起下一件学生作品问:同学们,瞧,这是个什么乐器? 生:唢呐!(学生争相回答,说明陈洪敏同学(生4)准确抓住了唢呐的主要造型特点,表现的活灵活现。) 师:来说说你的设计吧。 生4:我用妈妈倒油的漏斗做唢呐的“头”,用美工纸和蓝胶布做唢呐的“身体”,用包装带装饰了一下。还用哨子做了唢呐的“嘴”,这样,它就能吹出声音了。嘟~~~~~ (此时,那些正绞尽脑汁地想让自己的乐器发出动听“乐声”的孩子们不禁惊呆了,原来可以如此简单地借助有声的哨子为自已的乐器“添彩”呀! 师:(笑)陈洪敏用这个“小哨子”向我们证明了他的“大智慧”。同学们呀,还是那句话:“只有你们想不到的,没有你们做不到的!”好,谁还有更好的乐器想介绍给大家? 生5:我做的是奥运拨浪鼓…… 生6:我做的是腰鼓…… 生7:我做的是撞钟…… (对我来说,孩子们的自制乐器不是十全十美,但都是百里挑一、绝无仅有的珍品。此时,我感动着、喜悦着、幸福着、赞叹着!孩子们的想象力是多么的丰富多彩,创造力又是多么的令人惊叹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