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灭亡元朝,逐步统一全国。为巩固统治,他推行一系列强化皇权的措施。
朱元璋采取了哪些专制集权的措施?
与前代相比,明朝的官僚机构和科举考试有什么变化?
明朝的建立
朱元璋强化皇权
科举考试的变化
经济的发展
1.元末农民起义
原因及过程。
原因:元朝末年,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收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一、明朝的建立
1351年,黄河下游地区爆发农民起义,很快发展到江淮地区,出现了多支反元队伍。
其中,朱元璋领导的队伍逐渐强大,先是消灭东南各地群雄,然后向北进军。
一、明朝的建立
时间:
都城:
开国皇帝:
1368年
应天(今南京)
朱元璋(明太祖)
建立
大都
临清
济南
汴梁
开封
颍州
阜阳
凤阳东北
应天
南京
杭州
潼关
蕲水
浠水
大同
上都
正蓝旗东
渤
海
海
东
黄
河
大
江
江
长
刘福通
徐寿辉
郭子兴
朱元璋
濠州
刘福通
元末农民起义主要地点及代表人物
起义军活动地区
朱元璋红巾军控制地区
明军北伐路线
元顺帝北逃路线
1356年,朱元
璋攻占集庆,改名
应天府。1368年在
此称帝,建立明朝
1368年秋,明军
攻占大都,元朝灭亡
高筑墙
广积粮
缓称王
朱元璋是如何实现华丽变身的呢?
时势造英雄
建立大明国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国家初建,政局不稳,人心浮动,我当如何巩固统治,加强君权呢?
明太祖朱元璋(1368-1398年在位)
思考:我当皇帝怎么做?
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一)改革行政机构
(二)设立特务机构
(三)加强思想控制
皇帝
吏部
工部
刑部
兵部
礼部
户部
中书省
(左右丞相)
(军政)
行中书省
枢密院
御史台
元朝的行省制度
皇帝
吏部
工部
刑部
兵部
礼部
户部
中书省
(左右丞相)
(行政)
大都督府
(军事)
督察院
明初:政治制度
行中书省
明初继承元朝的制度
“元朝的时候,政令都出于中书省,凡事必先关报中书省,然后才奏闻给皇帝……这是我们要深以为诫的。”
—— 《明太祖实录》
行省长官:“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掌管)之”
--《元史·百官志》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在中央
皇帝
吏部
工部
刑部
兵部
礼部
户部
中书省
(左右丞相)
(行政)
大都督府
(军事)
督察院
1.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职权;
吏部
工部
刑部
兵部
礼部
户部
强化皇权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在中央
皇帝
吏部
工部
刑部
兵部
礼部
户部
大都督府
(军事)
中军都督府
右军都督府
左军都督府
前军都督府
后军都督府
1.废除丞相和中书省;提升六部职权;
2.分散 军权;
将调动军队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
都察院
强化皇权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五军都督府
皇帝
吏部
工部
刑部
兵部
礼部
户部
大都督府
(军事)
五军都督府
行中书省
在地方
3.取消行中书省,
设三司
布政司
都司
按察司
(行政) (司法) (军事)
都察院
强化皇权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五军都督府
皇帝
吏部
工部
刑部
兵部
礼部
户部
大都督府
(军事)
五军都督府
行中书省
在地方
布政司
都司
按察司
(行政) (司法) (军事)
3.取消行中书省,设三司
4.分封藩王,监控地方
巩固皇室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五军都督府
皇帝
吏部
工部
刑部
兵部
礼部
户部
大都督府
(军事)
五军都督府
行中书省
布政司
都司
按察司
(行政) (司法) (军事)
圈画知识点,总结:朱元璋强化皇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洪武年间,8天之内,送到皇宫的奏章共计3291件事,皇帝平均一天要处理411件事。
弊端:出现统治危机
特点:分权制衡;强化皇权。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皇帝
地方
中书省、丞相
中央
改革前
改革后
皇帝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按察使司
都指挥使司
布政使司
行中书省 (行省)
百姓
官员
言行忠诚?
皇帝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如何监察官民?
让谁负责监察官民呢?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职能:监察官民 校检:锦衣卫(侍卫);
听故事回答问题
“宋濂请客”
有一天,大学士宋濂在家请客吃酒。第二天上朝时,朱元璋问他昨天在家请了什么客?吃了什么菜?喝了什么酒?宋濂一一回答。朱元璋高兴的说:“你没有骗我!”然后,拿出校检绘制的宋濂家宴图。宋濂看后目瞪口呆,被吓出一身冷汗。
思考:从材料中可以看到“校检” 职能是干什么的?你知道“校检”的真实身份吗?
京官每旦入朝,必与妻诀,暮无事则
相庆,以为又活一日。
——明《稗史汇编》
厂卫特务机构:
明太祖设 锦衣卫(侍卫);
明成祖设 东厂(宦官)
皇帝安然朝中坐, 却知天下事。
强化皇权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魏忠贤
魏忠贤自称九千岁,阉党遍布全国,权势达到顶峰。
宦官专权
5.设厂卫特务机构
“看榜文”
科举考试成绩单出炉,落榜的人垂头丧气,痛哭流涕;榜上有名者手舞足蹈,欢天喜地。更有甚者,无论落榜还是上榜,都已疯疯癫癫,让人叹息。
三、科举考试的变化
八股取士
思考:为什么明朝的科举考试使人出现如此疯疯癫癫的现象呢?
明朝之前
科举制度
明朝的
“八股取士”
考试内容
考试要求
考试文体
科目多:如儒家经典背诵,进士科考诗赋、经史
不受约束
不限制
“四书”
“五经”
必须以朱熹的
《四书集注》为准,
不得自己随意发挥
八股文
三、科举考试的变化
八股取士
明代马甲
破题 承题
起讲 入手
起股 中股
后股 束股
八股取士的影响:
禁锢思想、摧残文化;
所选人才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
不利于科技创新、文教事业的发展;
五军都督府
行中书省
八股取士
四、明朝经济的发展
皇帝
吏部
工部
刑部
兵部
礼部
户部
大都督府
(军事)
五军都督府
布政司
都司
按察司
(行政) (司法) (军事)
明朝前期,社会比较稳定,
为经济发展提供了社会环境。
秦汉时期
宋元时期
明清时期
四、明朝经济的发展
结合此图并阅读课本P69页第四子目,了解明朝经济发展的特点有哪些?
四、明朝经济的发展
1.农业方面
明朝引进的外来作物
玉米
甘薯
马铃薯
花生
向日葵
手工业方面
四、明朝经济的发展
①棉织业:
②丝织业:
③制瓷业:
由南到北 形成一批基地;
明朝人的服饰
苏州是丝织业中心;
苏州的丝绸
青花海水行龙纹扁瓶
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青花瓷)
四、明朝经济的发展
商业方面
商品经济的繁荣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城市的繁荣,二是商人的增多。
当时全国性的贸易城市有哪些?
北京
南京
明朝哪里的商帮最有名呢?
山西的晋商和安徽的徽商
皇都积胜图
北京
南都繁会图
南京
晋商豪宅王家大院
晋商豪宅乔家大院
晋商和徽商是明朝时期的两大商人集团,他们的足迹遍及南北各地,甚至远至海外。
手工业
农业:
商业
商贸城市:北京、南京
商品经济活跃
棉纺织业:从南方推向北方;棉纺织业基地
制瓷业:景德镇的青花瓷
出现商帮:晋商、徽商
四、经济的发展
引进原产南美洲的新品种作物
朱元璋强化皇权
明朝的建立
考试内容:四书、五经
科举考试的变化
答题观点:《四书集注》
1368年朱元璋建明朝,定都应天
厂卫制度:锦衣卫和东厂
在地方:废行中书省,设三司
在中央:废丞相和中书省,权分六部
答题格式:八股文
经济的
发展
农业:引进原产美洲的农作物
手工业:棉纺织业;制瓷业(景德镇青花瓷)
商业:商帮出现(晋商、徽商)
明朝的统治
课堂小结
随堂训练
1. 如果你是明朝一地方官员,有事上京参见朱元璋皇帝,应去( )
A.南京???? B.北京???? C.西安???? D.洛阳
2.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的范围是(??? )
A.诗赋????????B.三通四史????
C.前四史???? D.四书五经
3. 明太祖设立的特务机构是(?? )
A.东厂?? B.西厂?????
C.锦衣卫????D.内阁
A
D
C
4.明代全国的制瓷中心是( )
A、景德镇 B、越州 C、杭州 D、邢州
A
5.明代从外国引进的主要农作物是( )
①玉米 ②甘薯 ③马铃薯 ④花生 ⑤向日葵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⑤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