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八单元 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学习笔记+自我测评+学思之窗)
第十七课 第三次科技革命
学习笔记(哦,原来预习这么轻松呀!)
导学天地(静下心来看一看,茅塞顿开。)
1.本课主要讲述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特点及影响。同学们可从三个方面把握本课内容:第一,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的时间、标志、核心;第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第三,第三次科技革命对生产力发展的巨大推动和对世界经济结构及世界经济格局产生的重要影响。
2.本课重点是以计算机网络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为例,分析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本课难点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可通过列表对比分析第三次科技革命与前两次科技革命的不同点和共同影响。
3.第三次科技革命进一步印证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同学们应清楚地认识到,现代国际间的竞争,已成为以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应树立为中华民族的腾飞而刻苦学习的历史责任感。
自我测评 (要闯关吗?我来试一试。)
【基础闯关】
一、选择题
1.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核心是
A. 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 B. 核能的开发利用
C. 航天技术的突飞猛进 D. 生物工程的重大突破
2. 生物工程是在多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综合性技术科学,右图反应的是在其核心——基因工程的发展中,哪一引人注目的技术?
A. 移植技术 B. 再生技术
C. 克隆技术 D. 嫁接技术
3. 国际互联网的技术开发,是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大里程碑,人类由此进入了
A. 蒸汽时代 B. 电气时代 C. 信息时代 D. 科技时代
4. 第三次科技革命影响社会发展最深刻的因素是
A. 推动了生产力的飞速发展 B. 推动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C. 引起了世界经济结构的变化 D. 引起了各国国际地位的变化
5. 与前两次工业革命相比较,第三次科技革命最突出的特点是
A. 引起了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B. 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C. 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大大加快 D. 改变了人们的社会生活和价值观念
二、非选择题
6.阅读下列材料:
美国政府对科研事业的投入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20世纪20—30年代为0.2%—0.3%,1950年增至1%,1960年猛增至2.7%,1970年为3%,1980年更是上升为4.3%……
请回答:
(1)美国政府对科研事业的投资不断增加说明了什么?
(2)这种发展趋势下会出现怎样的经济形态?
【能力提升】
一、选择题
1. 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于
A. 20世纪二三十年代 B. 20世纪四五十年代
C.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进 D.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破
2. 下图反映的科技成果属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是
A B C D
3.三次科技革命最重要的作用是
A.推动了生产力迅速发展 B.推动了人类的进步发展
C. 有利于防止世界大战与保卫世界和平 D.极大地改善了世界人民生活水平
4. 21世纪对当今国际竞争起到重要决定作用的是 ( )
A.经济实力 B.军事实力
C.科技水平 D.外交实力
二、非选择题
5.阅读右面的材料,回答下面的问题:
(1)“信息技术”是哪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其标志是什么?其核心是什么?
(2)这次科技革命的特点是什么?
(3)这次科技革命给世界各国有什么影响?
(4)面对这次科技革命我们应当怎么做?
学思之窗(我学习,我快乐;我思考,我充实!)
【自主探究】
【探究问题】:请结合对三次科技革命作用的认识,谈一谈自己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的认识,并以“我与第三次科技革命”为题,写一篇历史小论文。
【点拨】:本论文结合时政热点,同学们应注意两个方面:一方面,应该关注社会热点,了解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论断地提出。另一方面,结合三次科技革命,深刻理解科学技术在推动生产力发展、经济结构、世界经济格局以及各国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等方面的决定性作用。探究时,注重联系现实,分析历史问题,阐述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现当代中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学习反思】
我的收获: 我的不足:
史海泛舟(读一读,哇,收获很大!)
Internet的发展史
Internet是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个伟大的里程碑,它是未来信息高速公路的雏形,人类正由此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信息化社会。人们用各种名称来称呼Internet,如国际互联网络、因特网、交互网络、网际网等等,它正在向全世界各大洲延伸和扩散,不断增添吸收新的网络成员,已经成为世界上覆盖面最广、规模最大、信息资源最丰富的计算机信息网络。
Internet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如下四个阶段:
1、Internet的起源
从某种意义上,Internet可以说是美苏冷战的产物。 这样一个庞大的网络,它的由来,可以追溯到1962年。当时,美国国防部为了保证美国本土防卫力量和海外防御武装在受到前苏联第一次核打击以后仍然具有一定的生存和反击能力,认为有必要设计出一种分散的指挥系统:它由一个个分散的指挥点组成,当部分指挥点被摧毁后,其它点仍能正常工作,并且这些点之间,能够绕过那些已被摧毁的指挥点而继续保持联系。为了对这一构思进行验证,1969年,美国国防部国防高级研究计划署(DoD/DARPA)资助建立了一个名为ARPANET(即“阿帕网”)的网络,这个网络把位于洛杉矶的加利福尼亚大学、位于圣芭芭拉的加利福尼亚大学、斯坦福大学,以及位于盐湖城的犹它州州立大学的计算机主机联接起来,位于各个结点的大型计算机采用分组交换技术,通过专门的通信交换机(IMP)和专门的通信线路相互连接。这个阿帕网就是Internet最早的雏形。
到1972年时,ARPANET网上的网点数已经达到40个,这40个网点彼此之间可以发送小文本文件(当时称这种文件为电子邮件,也就是我们现在的E-mail)和利用文件传输协议发送大文本文件,包括数据文件(即现在Internet中的FTP),同时也发现了通过把一台电脑模拟成另一台远程电脑的一个终端而使用远程电脑上的资源的方法,这种方法被称为Telnet。由此可看到,E-mail,FTP和Telnet是Internet上较早出现的重要工具,特别是E-mail仍然是目前Internet上最主要的应用。
2、TCP/IP协议的产生
1972年,全世界电脑业和通讯业的专家学者在美国华盛顿举行了第一届国际计算机通信会议,就在不同的计算机网络之间进行通信达成协议,会议决定成立Internet工作组,负责建立一种能保证计算机之间进行通信的标准规范(即“通信协议”);1973年,美国国防部也开始研究如何实现各种不同网络之间的互联问题。
至1974年,IP(Internet协议)和TCP(传输控制协议)问世,合称TCP/IP协议。这两个协议定义了一种在电脑网络间传送报文(文件或命令)的方法。随后,美国国防部决定向全世界无条件地免费提供TCP/IP,即向全世界公布解决电脑网络之间通信的核心技术,TCP/IP协议核心技术的公开最终导致了Internet的大发展。
到1980年,世界上既有使用TCP/IP协议的美国军方的ARPA网,也有很多使用其它通信协议的各种网络。为了将这些网络连接起来,美国人温顿·瑟夫(Vinton Cerf)提出一个想法:在每个网络内部各自使用自己的通讯协议,在和其它网络通信时使用TCP/IP协议。这个设想最终导致了Internet的诞生,并确立了TCP/IP协议在网络互联方面不可动摇的地位。
3、网络的“春秋战国”时代
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可以说是网络的春秋战国时代,各种各样的网络应运而生。
八十年代初,DARPANet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没有获得美国联邦机构合同的学校仍不能使用。为解决这一问题,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开始着手建立提供给各大学计算机系使用的计算机科学网(CSNet)。CSNet是在其他基础网络之上加统一的协议层,形成逻辑上的网络,它使用其他网络提供的通信能力,在用户观点下也是一个独立的网络。CSNet采用集中控制方式,所有信息交换都经过CSNet-Relay(一台中继计算机)进行。
1982年,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的斯蒂文·贝拉文(Steve Bellovin)创立了著名的集电极通信网络——网络新闻组(Usenet),它允许该网络中任何用户把信息(消息或文章)发送给网上的其他用户,大家可以在网络上就自己所关心的问题和其他人进行讨论;1983年在纽约城市大学也出现了一个以讨论问题为目的的网络——BITNet,在这个网络中,不同的话题被分为不同的组,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通过电脑订阅,这个网络后来被称之为Mailing List(电子邮件群);1983年,在美国旧金山还诞生了另一个网络FidoNet (费多网或Fido BBS)即公告牌系统。它的优点在于用户只要有一部电脑、一个调制解调器和一根电话线就可以互相发送电子邮件并讨论问题,这就是后来的Internet BBS。
以上这些网络都相继并入Internet而成为它的一个组成部分,因而Internet成为全世界各种网络的大集合。
4、Internet的基础——NSFNET
Internet的第一次快速发展源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简称NSF)的介入,即建立NSFNET。
八十年代初,美国一大批科学家呼吁实现全美的计算机和网络资源共享,以改进教育和科研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抵御欧洲和日本先进教育和科技进步的挑战和竞争。
80年代中期,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为鼓励大学和研究机构共享他们非常昂贵的四台计算机主机,希望各大学、研究所的计算机与这四台巨型计算机联接起来。最初NSF曾试图使用DARPANet作NSFNET的通信干线,但由于DARPANet的军用性质,并且受控于政府机构,这个决策没有成功。于是他们决定自己出资,利用ARPANET发展出来的TCP/IP通讯协议,建立名为NSFNET的广域网。
1986年NSF投资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匹兹堡大学、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依利诺斯大学和康纳尔大学 建立五个超级计算中心,并通过56Kbps的通信线路连接形成NSFNET的雏形。1987年NSF公开招标对于NSFNET的升级、营运和管理,结果IBM、MCI和由多家大学组成的非盈利性机构Merit获得NSF的合同。1989年7月,NSFNET的通信线路速度升级到T1(1.5Mbps),并且连接13个骨干结点,采用MCI提供的通信线路和IBM提供的路由设备,Merit则负责NSFNET的营运和管理。由于NSF的鼓励和资助,很多大学、政府资助甚至私营的研究机构纷纷把自己的局域网并入NSFNET中,从1986年至1991年,NSFNET的子网从100个迅速增加到3000多个。NSFNET的正式营运以及实现与其他已有和新建网络的连接开始真正成为Internet的基础。
Internet在80年代的扩张不单带来量的改变,同时亦带来某些质的变化。由于多种学术团体、企业研究机构,甚至个人用户的进入,Internet的使用者不再限于纯计算机专业人员。新的使用者发觉计算机相互间的通讯对他们来讲更有吸引力。于是,他们逐步把Internet当作一种交流与通信的工具,而不仅仅只是共享NSF巨型计算机的运算能力。
进入90年代初期,Internet事实上已成为一个“网际网”:各个子网分别负责自己的架设和运作费用,而这些子网又通过NSFNET互联起来。NSFNET连接全美上千万台计算机,拥有几千万用户,是Internet最主要的成员网。随着计算机网络在全球的拓展和扩散,美洲以外的网络也逐渐接入NSFNET主干或其子网。
出自电子商务圈 www.
【阅读小贴士】: Internet的发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延伸了我们的生活空间、缩短了世界的距离。Internet让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
第十八课 现代文学和美术
学习笔记(哦,原来预习这么轻松呀!)
导学天地(静下心来看一看,茅塞顿开。)
1.本课着重介绍现代欧美文学和美术方面的成就。同学们在仔细阅读教材后可采用列表的方法归纳本课知识要点,以锻炼自己总结知识的能力。
2. 在历史课中学习文学名著和美术名作,要结合所学历史知识搞清作品内容与其特定历史背景的关系,深化对作品的认识。
自我测评 (要闯关吗?我来试一试。)
【基础闯关】
一、选择题
1. 说《美国的悲剧》的作者是
A. 德莱塞 B. 毕加索 C. 罗曼·罗兰 D. 高尔基
2. 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最优秀的长篇代表小说是
A. 《信仰的悲剧》 B. 《贝多芬传》
C. 《约翰·克利斯朵夫》 D. 《等待戈多》
3. 法国贝克特的剧本《等待戈多》属于
A. 悲剧 B. 喜剧 C. 历史剧 D. 荒诞剧
4. 在法国创立了立体派绘画的毕加索是哪国人?
A. 西班牙 B. 英国 C. 法国 D. 美国
二、非选择题
5.请你列举20世纪欧美著名文学家、美术大师及各自的代表作品。
【能力提升】
一、选择题
1.“通过一个穷教士儿子克莱特·格里菲斯为追逐金钱财势堕落为蓄意杀人犯的故事,不仅揭示了利己主义恶性膨胀的严重后果,同时更揭露了金钱至上的美国生活方式对人的普遍的罪恶性腐蚀毒害作用。”以上是一部现代文学作品的故事梗概,据此判断这一文学作品是
A. 《美国的悲剧》 B. 《格尔尼卡》
C. 《约翰·克利斯朵夫》 D. 《等待戈多》
2. 毕加索为抗议德国法西斯轰炸西班牙小镇而创作的是
A. 《美国的悲剧》 B. 《格尔尼卡》
C. 《约翰·克利斯朵夫》 D. 《等待戈多》
3.“这是一部通过主人公一生经历去反映现实社会一系列矛盾冲突,宣扬人道主义和个人英雄主义的长篇小说。小说描写了主人公奋斗的一生,从儿时音乐才能的觉醒、到青年时代对权贵的蔑视和反抗、再到成年后在事业上的追求和……”这部作品的作者是
A. 德莱塞 B. 毕加索 C. 罗曼·罗兰 D. 贝克特
4. 以下哪部作品被誉为20世纪艺术品中的珍品
A. 《向日葵》 B. 《格尔尼卡》
C. 《蒙娜丽莎》 D. 《等待戈多》
5. 右面的名言出自于下列哪部作品
A.《静静的顿河》
B.《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C.《约翰·克利斯朵夫》
D.《等待戈多》
二、非选择题
6.欣赏右图的美术作品,回答以下问题
(1)这一作品的名称是什么?作者是谁?
(2)这一作品的创作背景是什么?
学思之窗(我学习,我快乐;我思考,我充实!)
【自主探究】
【探究问题】:设计一张表格,归纳概括出本课的欧美文学艺术成就。
【点拨】:列表归纳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列表的关键是设计好表头(根据要归纳的内容,设计好表格比较的对象和比较的角度)。
【学习反思】
我的收获: 我的不足:
史海泛舟(读一读,哇,收获很大!)
毕卡索的《格尔尼卡》
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画家毕卡索(Pablo Ruiz y Picasso, 1881-1973),他的艺术对近代的西洋艺术起了很大的影响,他也是一位令人难以理解的人物,其作品“格尔尼卡”(Guernica)更引起世人的争论,此画是为1937年在巴黎举行的世界博览会中西班牙展览馆而作。
格尔尼卡是西班牙北部把斯克省的一个小镇,在1937年4月26日,德国战机应西班牙国民军政府的要求,向巴斯克城市格尔尼卡猛烈轰炸,造成严重伤亡。这就是毕卡索创作这幅画的背景。
1936年,毕卡索担任共和政府任命的普拉多美术馆名誉馆长期间,为保护艺术珍品,作出了自己的贡献。1937年初,他创作了蚀刻画“佛朗哥的梦和谎言”。这是一组连环漫画式的版画,共有18个画面,另加一首隐晦的,丑化佛朗哥的题诗。画家通过出售这组画的复制品将售款捐作共和政府的救济金。就在创作这组作品时,发生了“4月26日事件”。因此,这组画中的最后4个画面,与日后创作的“格尔尼卡”Guernica有关密切的联系。组画中的公牛在最后的画面中,抵伤了象征佛朗哥的马形怪物。该组画被复制后,法国当局作为宣传品,用飞机将其散发到了佛朗哥占领区。在此前不久,毕卡索曾受委托为普拉多美术馆创作一幅大型壁画,作为该年夏季在巴黎召开的万国博览会中西班牙馆的装饰画。在他还未构思的时候,发生了骇人听闻的“4月26日事件”。这就是德国法西斯的空军,悍然轰炸了西班牙北部巴斯克的重镇格尔尼卡,造成了和平居民的伤亡。当这一消息传到巴黎后,愤怒的毕卡索怀着“对那把西班牙沉浸在痛苦与死亡的海洋中的好战集团的厌恶和鄙视”,立即以这一事件为题材,只用了6个星期的时间,于6月5日创作完成了长776.6厘米,高349.3厘米的巨幅壁画“格尔尼卡”。该画以后期立体主义语言表现了战争带给人类的灾难,鞭鞑了法西斯。该画在巴黎亮相后,受到了广泛的关注。1938年,它还在挪威,英国,美国等进行了巡回展出。在德国占领法国期间,毕卡索不向德国法西斯低头,不为利诱所动,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表示以自己的绘画作为“抵抗和打击敌人的战斗”。
这巨幅油画占满了当时西班牙展馆的一面大墙,画并没描绘飞机轰炸的残酷场面,也没有正面出现法西斯的狰狞面目。画由七组符号化的形象组成,两个动物和和六个人物,虽然寥寥数笔,却寓意深邃;表面互不相关,其实水乳交融,且隐藏着深奥的含义,不少人为破译这些密码般的图像,绞尽了脑汁。这壁画成了在现代艺术中被研究最多的作品,有人希望毕卡索“解释”,他坚决地拒绝了,他认为这是艺术品,如果你希望一切都一目了然的话,那不如给你一个政治宣言。毕卡索似乎早已预料到了这将是一幅极其重要的历史巨画,留下了45幅分解的草图,又让他当时的情人朵拉马尔Dora Maar,一位刚结识不久的艺术家兼摄影师,在制作此画的不同阶段拍了八张照片,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极为珍贵的数据。
毕卡索并不想表现当时格尔尼卡的凄惨恐怖情景,画主要部分是一位伸张手臂的妇人,牛及重伤的马。他也画了多次修改的素描才开始在画布上绘制,就在绘制时也做无数次的更改。他说:“一幅画并不事先有定稿,而是在制作时因个人的思潮的改变,画也不断的更改。就算是画成之后,画也随着观者的思想而转变。”画面由左,中,右三部份组成,是古代宗教画的三联式(triptych)。画的中央是一匹受了重伤将死的马,身体向右,头却向左边,臀部扎了一根是斗牛用的长矛,一条腿已经跪下,象征着无辜的垂死的受难者。它极度痛苦,仰天长啸,如一把锋利剑的舌头,好像是对战争的声讨,眼睛化成两个圆圆的圈,是对敌人的怒视。在毕卡索最初的画稿中,这匹马倒在地上,蜷缩一团奄奄一息;但是在定稿时却挺立起来,不仅表示了人民不可屈辱,而且居在画面的中间,像是回光返照,显得格外悲壮,更震撼。马身,马腿都布满报纸组成的密密麻麻斑斑点点的小字,是新闻报章传来私震惊消息,是对法西斯主义的声讨,有一只手把报纸中间撕破,要揭示这场惨无人道的屠杀背后的黑幕呢?还是要暴露此宗骇人听闻的罪行?马头的上方,是一只眼睛,发着不规则的光,参差不齐,闪烁可觉,寒气逼人。原来这是一个太阳,毕卡索在最后完稿时加进一只灯泡作瞳孔。他的用心是什 有人说这代表“上帝的眼睛”,暗示着罪行发生在光天化日之下,有上帝作证.也有人说灯泡标志现代技术,他作画的巴黎博览会的主题就是现代科学技术,而正是这现代技术被利用制造了这场大屠杀.还有人说灯泡就象征着燃烧的炸弹。它的确切含义毕卡索守口如瓶,秘而不宣,因为艺术就要给观赏者广阔想象的空间,创作也要给研究者自己理解的余地……,狂马的右边的女人的头,画法极简练,寥寥数笔而她表情惊恐。注视前方彷佛是从一个漆黑的窗口了伸出,右侧的手已经完全变形了,另一只手从头顶伸出,举着一盏煤油灯,教人联想到纽约的自由女神.,她是发出光亮?还是在茫茫黑夜中寻找尸体?或是参加哀悼的仪式?沿着一个大的三角的斜线上是一位匆匆逃逃亡的女人,是整幅画中最完整最详细的部份。她赤裸上身,没有穿鞋,一只断掉的左腿留在画的右侧,她屈着身体,垂着双手张皇失措,拼命地逃跑,同时眼睛又紧紧注视着上前方落下的炸弹。这个妇人形象是取自鲁本斯的名画“战争恐怖”。马的下面,是一个身体被炸碎了的士兵雕像。毕卡索说是代表在白色人种大扫荡中被摧残的人性,仰面朝天,没有头以下的部份,一只手强劲朝前伸;另一只手却在远处握着一把断掉的剑。手的上方,一朵小花是画中唯一象征着美好的地方。在画的初稿,战士有完整的身体,朝右方倒着,可是最后也象所有其他形象一样朝着左方,使整个画面更加统一,让观众的视线从左向右,而集中在上方炸弹掉下的方向。在画的两侧,右边是一座燃烧的小屋,一位倒在火里的妇人,她仰面高高地伸展双手,在绝望地呼叫,挣扎着求救。她的上方有一个小小的窗口和右边的“上帝的眼睛”互应,妇人身体的下半部分用一块燃烧的木板遮住了,不像在初稿里有一个完整的身体,更能表达妇人身陷熊熊大火之中,给画面留下更多可以想象的空间。画面的左部,对应着另一位妇人,她跪在牛前,脸也朝着天上投下炸弹的方向,手里抱着死去的孩子,张大着口,悲痛的吼叫,和右边的女人一样,她的眼睛也离开了正常的位置,化成眼泪的形状,正如欲哭无泪的表现。这个组合取材于古义大利画的“哀痛的圣母”。米开朗基罗就有一幅极著名的雕塑“哀悼基督”,直立而坐的圣母和横抱的基督尸体构成一个十字,俱有极大的震撼力。最让人不可理解引起争议的就是那头牛了。它的身体大部分已经淹没在了黑暗中,只看得清牛头。有人说,这是西班牙的标志,因为斗牛是西班牙最著名的,而毕卡索也多次在他的绘画中用牛代表西班牙。可是它的表情为什么不像其他形象,是那么泰然自若,冷漠无情?所以有人说他是代表独裁者佛朗哥Franco,是法西斯的代号,更有的人从它的脸上看到了胜利的狂妄。 1937年西班牙内战其间,德国战机应西班牙国民军政府的要求,向巴斯克城市格尔尼卡猛烈轰炸,造成严重伤亡。毕卡索激于义愤,绘画了这有如炼狱般的惨状,着火的房子,惊惶失措的人畜,嚎哭的丧子之母,控诉着战争的残暴。为此,毕卡索与独裁者佛朗哥(Franco)决裂,流亡至巴黎,老死不还乡。“格尔尼卡”在欧洲和美洲各国巡回展出后,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到1981年期间,暂藏在纽约的现代博物馆Museum of Modern Art (MOMA),也曾在慕尼黑,斯德哥尔摩及巴西的圣保罗展出,唯一没有回到西班牙。终于,在佛朗哥死后,遵毕卡索遗言重返故国,现藏于马德里的普拉多美术馆别馆苏菲亚王妃中心(Museo Nacional Centro de Arte Reina Sofia, Madrid)。
出自www.ebaomonthly.com
【阅读小贴士】《格尔尼卡》之所以成为一幅不朽名作,是因为其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而且其还是“抵抗和打击敌人的一个武器”。通过这幅作品人们不难感觉到画家在严酷的政治现实面前所表现的觉醒和对艺术的社会意义的重视。毕加索之所以取得如此高的艺术成就,是与他热爱祖国,提倡人道,维护正义的人格分不开的。
第十九课 现代音乐和电影
学习笔记(哦,原来预习这么轻松呀!)
导学天地(静下心来看一看,茅塞顿开。)
1.本课的重点是爵士乐和好莱坞电影。通过学习本课要清楚了解爵士乐的起源、发展脉络、特点、影响及好莱坞的兴衰历史。
2. 以开放的态度,欣赏爵士乐和好莱坞电影,感受其艺术感染力和艺术特点。
自我测评 (要闯关吗?我来试一试。)
【基础闯关】
一、选择题
1.作为现代音乐的一个代表,爵士乐起源于下列哪个地区的音乐 ?
A.欧洲 B.亚洲 C.非洲 D.美洲
2.爵士乐在何时兴起?
A.17世纪末 B.19世纪末20世纪初
C.20世纪四、五十年代 D.20世纪80年代
3.爵士乐在下列哪个国家南部兴起?
A.南非 B.英国 C.法国 D.美国
4.在无声电影时代,好莱坞就通过推出 等影星确立了自己的地位
A.阿兰德龙 B.布兰妮 C.卓别林 D.迪斯尼
5.盛行于20世纪50年代,反映美国人民的民族性格和个人英雄主义的影片是
A.喜剧片 B.西部片 C.警匪片 D.科幻片
二、非选择题
6.请阅读下面的材料:
右图所反映的这种音乐形式是现代音乐的代表,它保存了大量非洲特色,节奏特色明显,而且保留了集体即兴创作的特点。
请回答
(1)这种音乐形式被称为什么?
(2)它对现代音乐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能力提升】
一、选择题
1. 下面关于爵士乐的表述,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A.爵士乐起源于黑人音乐 B.即兴演奏使爵士乐形成了多种风格
C.爵士乐先在英国流行,而后传到美国 D.爵士乐是现代音乐的一个代表
2. 20世纪30年代好莱坞垄断世界电影业的原因包括 ( )
① 欧洲电影业缺乏竞争力 ② 来自华尔街的大量投资 ③ 掌握有声电影的专利 ④一流的导演、演员和制作技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 20世纪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导致好莱坞电影跌入低谷的原因不包括 ( )
A. 大批名导演、名演员的流失 B. 欧洲各国电影贸易保护
C. 欧洲电影业的复兴 D. 电视的出现和普及
4.第一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于 年举行
A.1927 B.1928 C.1929 D.1930
二、非选择题
5.美国好莱坞电影长期称雄于电影王国,好莱坞电影保持浓厚的商业性质,它善于迎合大众时尚,能不惜工本,用高科技、大明星来制作影片,参与世界市场的激烈竞争。
右图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享誉世界的电影大师。
请回答:
(1)右图的人物是谁?
(2)你看过他主演的那些电影?
(3)二战后,好莱坞影片数以千计,鱼龙混杂,可谓是电影世界的万花筒。其中也有不少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力作,如《辛德勒的名单》、《拯救大兵瑞恩》、《泰坦尼克号》等,你看过这些影片吗?能谈谈其中触动你、使你印象深刻之处带给你的感受吗?
学思之窗(我学习,我快乐;我思考,我充实!)
【自主探究】今天的好莱坞是一个多样的、充满生机的和活跃的市区。它在美利坚合众国文化中已经具有了重大的象征意义。可以说,好莱坞的发展史就是美利坚合众国电影的发展史。好莱坞生产的影片不仅满足美利坚合众国电影市场的需要,还出口到世界各地,不仅输出了美利坚合众国的文化,更为好莱坞投资人带来了丰厚的利润。
【探究问题】:好莱坞电影成功的地方有哪些?你认为对中国电影的发展有哪些启示?
【点拨】:好莱坞的成功除了其拥有一流的制作技术、一流的导演、一流的演员、电影类型多种多样、制作技术推陈出新等原因之外,其“一只眼睛盯着观众,一只眼睛盯着金钱”的经营理念,使其获得了巨大的市场成功。好莱坞的全球化策略对各国电影市场构成了强大威胁,我们必须发展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电影事业来抵御它的冲击。
【学习反思】
我的收获: 我的不足:
史海泛舟(读一读,哇,收获很大!)
爵士乐的起源及历史
源自美国黑人的爵士乐19世纪末发祥于美国南部路易斯安那州的新奥尔良市,至今已有百年历史。从最早期的“拉格泰姆”和“民间蓝调”到颇具规模的新奥尔良爵士乐;从20年代著名的以集体即兴演奏为主的“迪克西兰”到30年代以伴舞为主要职能的“摇摆乐”;从40年代追求高超的以和弦演奏为基础做即兴演奏的“比波普”到50、60年代风格迥异的“比波普”和“酷”以及随后的“自由”派;从70、80年代“摇滚”和爵士乐的融合,“合成”的出现到90年代“新经典主义”的诞生;直至今天,每一种爵士风格都活跃在舞台上。具有强烈持久生命力的爵士乐经过百年的演变和融合,早已突破了地域、种族和国界的局限,成为一种世界性的音乐。
爵士乐在中国的历史可追溯到半个多世纪之前。三、四十年代的上海就是爵士乐在中国的栖息地,曾出现过相当规模的爵士乐演出和一些颇具水准的爵士乐音乐家。不过那时的爵士乐主要是为舞厅伴舞。几十年的沧桑变迁,爵士乐在中国几乎销声匿迹,出现了近四十年的断层。而这期间正是爵士乐重要的发展阶段。爵士乐早已摆脱了四平八稳的伴舞的音乐形式,融合了丰富的音乐风格、文化特质和演奏技巧,最具音乐自身的魅力、表现力和感染力,早已置身于高雅艺术的行列。八十年代末以来,爵士乐在中国复兴,并赢得越来越大的发展空间。
今天的爵士乐早已超越了各种单一的音乐文化形式,发展成为一种属于精神范畴的音乐,它最能体现音乐家灵感和和创新,它既有个人独奏、小乐团,也有类似交响乐团的大乐队编制。在当今世上能与古典音乐相提并论的恐怕唯有爵士乐了。因为爵士乐不仅旋律、和声和节奏方面极具特色,更主要的是它复活了古典音乐失传已久的即兴演奏。此外,爵士乐强劲的节奏、复杂的和弦体系以及高超的演奏技巧等等都因音乐家不同的喜好、文化背景和生活的体验而有不同的反映和表现。爵士乐通过它独特的音乐语言,从不重复的、饱涵丰富文化特征的、极具个性的灵活的音乐演奏,时而低沉忧伤,如泣如诉,时而强劲高亢,激动奔放,直探听者的心底,给人深刻的精神体验和心灵的喜悦。
出自http:// 新浪娱乐
【阅读小贴士】: 要真正了解爵士乐,最好的方式是亲自感受它、体会它、品味它。利用课外时间,欣赏几首爵士乐,你会为其艺术感染力所折服。
答案:
第八单元 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
第十七课 第三次科技革命
【基础闯关】
一、选择题
1.A 2.C 3.C 4.A 5.C
二、非选择题
(1)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国际竞争的决定因素。
(2)知识经济
【能力提升】
一、 选择题
1.B 2.B 3.A 4.C
二、非选择题
5.(1)第三次科技革命;人类在原子能、电子计算机技术、航天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领域的重大突破;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
(2)大大加快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科技的各个领域相互渗透;科技因素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各因素中比重增加。
(3)推动生产力的空前发展;促进各国经济结构和国际经济格局中地位变化;促进世界经济格局变化;知识经济出现。
(4)重视教育和人才、大力发展科技等(观点正确、言之有理即可)。
第十八课 现代文学和美术
【基础闯关】
一、选择题
1.A 2.C 3.D 4.A
二、非选择题
5.德莱赛的《美国的悲剧》;
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
贝克特的《等待戈多》;
毕加索的《格尔尼卡》。
【能力提升】
一、 选择题
1.A2.B3.C4.B5.B
二、非选择题
6.(1)《格尔尼卡》;毕加索
(2)德国法西斯的空军,悍然轰炸西班牙北部巴斯克的重镇格尔尼卡,造成了和平居民的伤亡。
第十九课 现代音乐和电影
【基础闯关】
一、选择题
1.C 2.B 3.D 4.C 5.B
二、非选择题
6.(1)爵士乐
(2)爵士乐是现代音乐的代表,它不仅影响了其它流行音乐的形式,也影响到古典音乐的创作。它早已突破了地域、种族和国界的局限,成为一种世界性的音乐。
【能力提升】
一、 选择题
1.C 2.D 3.A 4.C
二、非选择题
5.(1)卓别林
(2)主演的电影有《摩登时代》、《马戏团》、《城市之光》、《巴黎一妇人》、《欢乐的一天》、《凡尔杜先生》、《大独裁者》等。
(3)(只要观点正确、言之有理即可,如对战争罪行的控诉、对人性、对爱情的歌颂等)
时间: 。
标志: 、计算机、 、生物工程技术等成就。
核心: 广泛应用。人类由此进入 社会。
兴起
第三次科技革命
①大大加快了 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
②各个领域间相互渗透。
③ 成为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特点
①推动了 空前发展。
②进一步引起了世界 和 的变化。
③促进了 的多极化。
影响
①美国作家 的长篇小说《 》
②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长篇小说《 》
③法国 派剧作家贝克特的剧本《 》
现代文学和美术
文学
美术: (国家)画家毕加索的名作《 》
现代音乐和电影
①爵士乐起源于 。
② (时间)在 发展起来。
③爵士乐的发展不仅影响了其它流行音乐的形式,而且影响了 的创作。
现代音乐的代表—爵士乐
电影: 被誉为世界电影之都,是现代电影的代名词。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