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0.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0-11-15 13:33:00

文档简介

课件28张PPT。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唐海二中 郭志敏 一、 郑和下西洋
(1405—1433年) 二、戚继光抗倭(明朝中期)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
居住权(1553年)民族英雄交 往冲 突明朝的对外关系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郑和下西洋盛况 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
1405~1433年
先后7次 最大的海船长44丈,宽18丈 每次航行大小船只有200多艘
每次出海2.7~2.8万人
从刘家港出发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郑和远航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世纪。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
活动与探究
1、明朝前期国力的强盛(主要)。
2、造船技术的发达。
3、指南针的运用。
4、郑和吃苦耐劳、勇于探索等等。
参考答案戚继光:明代杰出的军事家,抗倭的民族英雄,字
元敬,登州(今山东蓬莱)人。出身将门,17岁承袭
父职,担负起防御倭寇的
任务。
(1528—1588)
戚继光先后在山东、浙江、福建沿海抗倭,并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率领的军队被称为“戚家军”,他本人成为抗倭名将,声名远扬。
背景过程结果戚继光抗倭胜利原因 七子之歌.澳门
—闻一多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葡萄牙殖民者攫(júe)取在 澳门的居住权
时间: 1553年 手段: 贿赂、欺骗 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对澳门
恢复行使主权澳门行政长官何厚铧澳门行政长官崔世安 单项
选择题识图题考考你材料
分析题1.葡萄牙殖民者攫取在我国广东澳门居住权的时间是 ( )
  A .1565年 B.1553年
  C.1555年 D.1554年
2.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 ( )
A.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
B.炫耀明朝的强大
  C.换回西洋各国的珠宝、香料、药材
  D.推销本国的丝绸和青花瓷 BA
1.明朝的戚家军与南宋的岳家军最相似的方面
是 ( )
  A.抗击金军   B.肃清倭寇
  C.作战勇敢,纪律严明 D.抵抗蒙古
2.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 ( )
A.印度洋沿岸和红海沿岸
B.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C.印度洋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D.榜葛剌和红海沿岸
C B1.郑和下西洋所带去的物品中最受欢迎的是( )
A.金银宝物      B.丝绸、瓷器
C.香料、宝石     D.香料、药材
2.在拍电视剧《戚继光》时,为戚继光布置书房场景,下列道具片段可能有的是 ( ) ①书案上摆放着司马迁的《史记》 ②戚继光吟诵岳飞《满江红》 ③戚继光扶案临摹赵孟畹氖榉ā、芮缴瞎矣小端镒颖?ā分小爸?褐?耍?僬讲淮?碧醴?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②③④BD 1、在今天,印度尼西亚有个港口城市叫“三宝垄”,马来西亚有座“三宝山”这些名称的由来与下列哪个历史事件有关 ( )
A、岳飞抗金? B、郑和下西洋
C、张骞出使西域 D、戚继光抗击倭寇
?2、元末明初,骚扰我国沿海地区的倭寇是哪个国家的? ( )
A、朝鲜?? B、沙俄?
C、日本?? D、葡萄牙BC下列人物分别是谁 A是 B是

C是 D是
属于民族英雄的是(  )D岳飞辛弃疾文天祥戚继光论从史出
(1)这个表格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2)这一历史事件所起积极作用是什么?
(3)这个历史事件对我们今天的现实有什么启示?阅读上表格内容请回答:
应该坚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加强对外交往, 用世界上优秀的文明成果充实自己、发展自己。郑和下西洋。 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发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
(1)这是谁的诗句?他是何时人?
戚继光;明朝人。
(2)这里的海波喻指什么?
倭寇对我国东南沿海的骚扰。
(3)联系材料,你认为他有什么高尚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淡泊名利,抵抗侵略,维护祖国领土主权完整的爱国主义精神。
看图回答:
郑和下西洋发生在( )年,从图中看出郑和下西洋首次远航从()出发,最远到达( )和( )。1405年
刘家港
红海沿岸
非洲东海岸 goodbye!刘家港红海沿岸非洲东海岸比一比抗倭形势图台州九捷想一想(1)这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符合人民的利益,得到人民的支持。
(2)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
(3)戚家军与其他爱国军民配合作战。
(4)戚继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你认为戚继光有哪些高尚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封侯非我意,
但愿海波平,
—戚继光 淡泊名利,抵抗侵略,
维护祖国领土主权完
整的爱国主义精神。
第十六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2)通过观察《郑和下西洋路线图》、《戚继光抗倭图》等图表,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通过讨论分析郑和下西洋的意义、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借助历史地图来掌握历史知识,养成左图右书学习历史的好习惯。(2)以问题带动学生思考,通过解决一个个问题完成本课的学习。通过分析图表,培养学生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对于疑难问题,通过分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和与他人协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郑和远航的盛况所体现的我国古代造船业、航海技术在世界的先进地位,以及郑和远航增进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谊这些史实,增加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2)引导学生善于从优秀人物身上吸取宝贵的精神财富,以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培养学生崇高的历史责任感,将个人命运与民族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帮助学生正确地识别善恶美丑,端正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难点:所涉及的空间和时间概念较多,学生在世界历史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致,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运用探究式教学的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比较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运用
课堂类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请看视频,猜出人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生:观看。齐答郑和。由此过渡到第一目。
新授课:
郑和下西洋(板书)
学生先介绍郑和和西洋,然后阅读93—96页完成表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生:完成《郑和下西洋盛况》表:
目的: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
时间:1405~1433年
次数:先后7次
海船规模:最大的海船长44丈,宽18丈
师:引导学生说出明朝造船业发达,国力强盛。
生:船数 : 每次航行大小船只有200多艘
人数 : 每次出海2.7~2.8万人
到达范围:从刘家港出发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师:充分利用《郑和下西洋路线》的挂图,明确地讲解
生:影响: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师:哪些方面体现了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生答:95页第二段
师:郑和远航架起了中国同亚非各国友谊的桥梁。在亚非许多国家和地区,至今还保存着不少同郑和有关的遗迹。郑和作为中国人得到了他曾到达过的亚非地区人民的怀念。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中华民族的自豪。
出示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到达美洲对照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分析上表得出结论
郑和远航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世纪。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
师:郑和下西洋可以说取得了巨大成功,他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组织利用课本介绍及新旧知识联系分组讨论、归纳郑和下西洋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学生讨论并回答:各抒己见。
师:出示答案
⑴明朝前期国力的强盛;
⑵指南针的广泛使用;
⑶郑和个人气概和勇于探索的精神;也表现了中国人民英勇无畏的精神。
⑷明朝造船技术的发达。等等
师:过渡:郑和下西洋是我国明代与世界友好交往的典范。但是,这一时期不仅
有中外间的友好交往,还有中国军民抵抗外来侵略的英雄事迹。即中外冲突。
二、戚继光抗倭(板书)
生:首先介绍戚继光。
师:让学生看书96页
生:阐明“倭寇”的概念,回答原因,过程,结果。
师:指导学生观看《戚家军抗倭形势》图,以对倭寇的骚扰范围之广、危害之深有一个形象的认识。
生:结合利用《戚家军抗倭形势》图讲述经过:简要介绍具有决定意义的战役——“台州九捷”。在基本荡平侵扰浙江的倭寇后,“戚家军”又开赴福建、广东,与当地明军一起剿灭了那里的倭寇。
师:组织学生结合所讲过的内容,分组讨论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胜利的原因。
学生讨论并回答:各抒己见。
师:出示答案
⑴这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符合人民的利益,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心向背”;
由此引出抗倭斗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反抗外来民族侵略并取得胜利的斗争。
⑵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英勇;
引导学生回忆、对比一下“岳家军”和“戚家军”在抗击对象上有什么不同?
引出戚继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岳飞抗金,文天祥抗元,尽管都名垂千古,但不被称为民族英雄。(引起学生重视,激发思维)
⑶戚家军与其他爱国军民配合作战,体现了一种同仇敌忾的民族向心力;
只要我们团结起来,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一定能取得抗震救灾的伟大胜利。(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⑷戚继光卓越的军事韬略和指挥才能。
他还有高尚的人格魅力。指导学生观看《戚继光》像及戚继光的诗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说一说从戚继光身上能学到哪些优秀品质?
生:各抒己见
师:戚继光热爱祖国、淡泊名利;能在国家危难之时立下远大志向,挺身而出,时刻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无愧于民族英雄的称号。我们都要向戚继光学习,时刻以国家和民族的安危为己任。
过渡:刚才共同了解了明代我国东南沿海遭受外来入侵的史实,此时还有一
处地方受到西方殖民者的骚扰。
播放歌曲《七子之歌》,由教师简要介绍《七子之歌》的作者。提问这首歌所表现的是我国哪一处地方被哪个列强霸占?
生:澳门是被葡萄牙强占的。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板书)
师:为什么澳门被称为“妈港”?学生在课下阅读自由阅读卡。出示问题
生:阅读课文后回答葡萄牙殖民者是如何攫取在我国澳门居住权的。
1533年,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葡萄牙人是通过贿赂、欺骗的方式
师:引导学生思考:这里的“攫取”“居住权”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说葡萄牙人夺取了澳门的居住权?或葡萄牙人把澳门占为己有?(葡萄牙人是通过贿赂、欺骗的方式,堂而皇之地住下来。他们用的是不正当的手段,所以叫“攫取”。这是澳门被葡萄牙长期居留的开始,但他们只拥有“居住权”,澳门的主权仍属中国。)后来,葡萄牙通过不平等条约获得了澳门的管辖权,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我国政府的不懈努力,历经400多个寒暑, 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恢复了对澳门行使主权。
?  播放“澳门回归”的图片,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拉近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距离。
小结: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所学内容,总结明朝对外关系中的几件大事,联系这些事件发生的时间,对明朝对外关系的趋势加以分析。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补充明确:明前期,仍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郑和下西洋最能说明当时中国的经济、科学技术等方面还领先于其他国家,所以在外交上能主动地与外国和平友好地交往。明中后期,倭寇入侵,戚继光抗倭还能取得胜利,说明此时中国还没到落后挨打的地步,但是已经被迫采用战争自卫,在对外关系上开始处于被动地位了。葡萄牙入侵时,它已成为殖民国家,尽管还不敢发动公开的大规模战争,却能够耍手段攫取澳门的居住权,说明封建制度下的中国已经显露出落后软弱的趋势了。总之,明朝中后期的中国已经开始落后了。
练习:见课件。
课后作业:点津16课
板书设计:

反思:
第十六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2)通过观察《郑和下西洋路线图》、《戚继光抗倭图》等图表,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通过讨论分析郑和下西洋的意义、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借助历史地图来掌握历史知识,养成左图右书学习历史的好习惯。(2)以问题带动学生思考,通过解决一个个问题完成本课的学习。通过分析图表,培养学生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对于疑难问题,通过分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和与他人协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郑和远航的盛况所体现的我国古代造船业、航海技术在世界的先进地位,以及郑和远航增进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谊这些史实,增加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2)引导学生善于从优秀人物身上吸取宝贵的精神财富,以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培养学生崇高的历史责任感,将个人命运与民族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帮助学生正确地识别善恶美丑,端正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难点:所涉及的空间和时间概念较多,学生在世界历史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致,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运用探究式教学的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比较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运用
课堂类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预测调控
导入
新授课
小结:
练习
作业
从 上节课开始我们进入了明朝历史的学习,了解了“ 明朝的建立”及“君主集权的加强”。那么在这 一 时期中外关系怎样呢?我们说既有友好交往 又有激烈的冲突。下面我们共同来学习16课 课,作一番详细的了解。出示学习目标
郑和下西洋
出示表格
郑和下西洋的概括
出示幻灯:郑和下西洋成功的原因
⑴明朝前期国力的强盛;
⑵指南针的广泛使用;
⑶郑和个人气概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⑷明朝造船技术的发达。
通过刚才我们对郑和下西洋经过的
学 学习了解,你觉得为什么六百年后的今天,郑和 仍值得我们纪念?(郑和下西洋对我们的影响与启示。)
( 结合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到达美洲对照表思考)
过渡:郑和下西洋是我国明代与世界友好交往的典范。但是,这一时期不仅
有 中外间的友好交往,还有中国军民抵抗外来侵略的英雄事迹。
中外冲突
二、戚继光抗倭
介绍生平、倭寇
出示幻灯⑴这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符合人民的利益,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心向背”;
⑵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英勇;
⑶戚家军与其他爱国军民配合作战,体现了一种同仇敌忾的民族向心力;
⑷戚继光卓越的军事韬略和指挥才能。
抗倭斗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反抗外来民族侵略并取得胜利的斗争,戚继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岳飞抗金,文天祥抗元,尽管都名垂千古,但不被称为民族英雄,戚继光却被称为民族英雄。
金朝的建立者是今天的满族,元朝的建立者是今天的蒙古族,二者都是中华民族的一员。岳飞抗金,文天祥抗元,都是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内部的纷争,只有抗击中华民族以外的外国侵略者的英雄人物,才能称其为民族英雄。这样,岳飞、文天祥就只好把已戴了多年的“民族英雄”的桂冠摘下来了。
过渡:刚才共同了解了明代我国东南沿海遭受外来入侵的史实,此时还有一
处地方受到西方殖民者的骚扰。
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拓展延伸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恢复了对澳门行使主权。
明前期,仍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郑和下西洋最能说明当时中国的经济、科学技术等方面还领先于其他国家,所以在外交上能主动地与外国和平友好地交往。明中后期,倭寇入侵,戚继光抗倭还能取得胜利,说明此时中国还没到落后挨打的地步,但是已经被迫采用战争自卫,在对外关系上开始处于被动地位了。葡萄牙入侵时,它已成为殖民国家,尽管还不敢发动公开的大规模战争,却能够耍手段攫取澳门的居住权,说明封建制度下的中国已经显露出落后软弱的趋势了。总之,明朝中后期的中国已经开始落后了。。后两者表现为冲突和战争。明代对外交往的特点的演变,非常直观地反映了当时处于封建社会的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已经落后了。
幻灯
点津

生朗读
看一段视频到第一目
生阅读课文填表
学生分组讨论
师生共同完成
生读课文回答结合利用《戚家军抗倭形势》图讲述经过分组讨论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胜利的原因。
引导学生回忆、对比一下“岳家军”和“戚家军”在抗击对象上有什么不同?由此引出对戚继光及戚继光抗倭斗争的正确评价
播放《七子之歌》
引导学生总结明朝对外关系中的几件大事,联系这些事件发生的时间,对明朝对外关系的走势加以分析。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组织利用课本介绍及新旧知识联系分组讨论、归纳郑和下西洋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
首先阐明“倭寇”的概念,再让学生搞清楚明朝中期倭患严重的原因,指导学生观看《戚家军抗倭形势》图,以对倭寇的骚扰范围之广、危害之深有一个形象的认识。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拉近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距离
板书设计:
反思: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事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
2、学会识图能力、观察及分析图片、史料的能力;学会提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通过对郑和远航的盛况所体现的我国古代造船业、航海技术在世界的先进地位,以及郑和远航增进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谊这些史实,增加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一、【温故知新】
1、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在地方,废除???????? ,设立直属中央的??????? ;在中央,废除????? ??,撤销?????? ,由六部分理朝政;组织特务机构???????????????? ;实行??????????????? 。
2、明成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1421年迁都?????? ,加强对北方的控制;增设特务机构???? 。
【自主学习】(我学习,我快乐;我思考,我收获!)
二、认真阅读P93引文:了解郑成功以及他对边界的影响。
三、新课(一)阅读“郑和下西洋”一目(注意小字、插图、地图和史料),注意在文中做醒目的标记。
1、前提:明朝前期,我国是世界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目的:为加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命郑和下西洋
?3、起止时间:____________郑和先后____次下西洋
?4、过程:1405年从______出发,到过亚非________个国家地区,最远到________________(P94航线图),比欧洲航海家早_______.
?5、意义:郑和远航,促进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加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郑和是_____,也是________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他的船队受到各国的欢迎,船上装的_______和________最受当地人喜爱,从各国换回____、______和_______,船队返航时,许多国家的_________和______搭乘船只,前来中国访问。
?思考:郑和为什么能成功地实现远航?
?
?(二)阅读“戚继光抗倭”一目,完成以下知识:
1、元末明初,日本的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_______,明朝中期,东南沿海的_______勾引倭寇上岸危害沿海人民。
2、________组建的抗倭队伍,纪律严明,英勇善战,人称_______,在台洲九战九捷,荡平了________的倭寇,后来,又与明军剿灭了_____、_______的倭寇,戚继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抗倭斗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反抗外来民族侵略并取得胜利的斗争)
思考:戚继光为什么能够取得抗倭斗争的胜利?
?
他有什么高尚品质值得你学习
?(三)阅读“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一目,注意小字。
?______年,_______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______的居住权。
?活动内容:阅读自由卡,想一想,为什么澳门被称为“妈港”
是否会唱《七子之歌》之澳门?
四、收获平台:
?五、小试身手:
?1、“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中的“海波平”是指(??? )
?A、雅克萨之战?? B、郑成功收复台湾C、戚继光抗倭?? D、林则徐虎门销烟
?2、在今天,印度尼西亚有个港口城市叫“三宝垄”,马来西亚有座“三宝山”这些名称的由来与下列哪个历史事件有关(????? )
A、岳飞抗金? B、郑和下西洋 C、张骞出使西域 D、戚继光抗击倭寇
?3、郑和第一次出使西洋的出发地是(???? )A、南京?? B、刘家港? C、广州? D、泉州
?4、元末明初,骚扰我国沿海地区的倭寇是哪个国家的?
A、朝鲜?? B、沙俄? C、日本?? D、葡萄牙
?5、下列历史人物中,属于明代民族英雄的是(??? )
A、韩世忠??? B、岳飞??? C、戚继光?? D、文天祥
?6、明朝的“戚家军”和宋朝的“岳家军”最相似的方面是(???? )
?A、抗击金军??? B、作战勇敢,军纪严明 C、肃清倭寇??? D、抗击蒙古、保护中原
?7、郑和下西洋的盛况。
?最大的海船、?长44丈,宽18丈、船数多、?每次出海大小船只有200多艘、人数多、每次出海约2.7万人、设备先进、?船上有航海图、罗盘针、远航次数多、前后7次、到达范围广、?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时间早、?1405-1433年,欧洲航海家的首次远航早半个世纪。回答:(1)你认为郑和远航所具备的条件是什么?
(2)郑和远航最远到哪里?
(3)郑和下西洋有什么意义
?
?
第十六课 中外的交往和冲突说课稿
一、 说课题:
我今天所讲的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中国历史》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16课《中外交往和冲突》。
二、 说教材:
1、? 教材地位:本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是明清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明朝政治经济发展的缩影。同时也是我国古代外交史上的辉煌篇章,非常重要。明朝的对外交往与冲突是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一个表现方面,是了解封建社会走向末落的一个方面,也是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分析历史的能力。
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阅读文本知道郑和下西洋的时间、路线等基本情况,了解倭寇的由来,知道戚继光抗倭的简单经过和葡萄牙人何时取得在澳门的居住权。
能力目标: A、学生通过观察《郑和下西洋路线图》,能够从图中得到有用信息,增强自己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并养成良好的学习历史的习惯。
B、学生通过自主讨论和分析郑和下西洋能够成功的条件和戚继光抗倭取胜的原因,能够解答这两个问题,并在解答问题的同时增强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生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认识和平友好的交往会受到欢迎,而不友好的、企图侵略的交往会遭到人民的抵抗并最终会以失败而收场。通过学习郑和下西洋和我国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等方面的知识,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伟大。
3、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根据知识点在教材中所占的地位和《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的要求,我拟定本堂课的教学重点为: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2)、教学难点
根据对学生认知结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点的分析,我拟定本堂课的教学难点为:郑和能够下西洋的条件和郑和下西洋的影响。所涉及的空间和时间概念较多,学生在世界历史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致,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
三、说教法:
运用探究式教学的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比较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让学生通过自己积极的思维活动获取知识,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把学习到的新知识纳入到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中。通过学生自己自学文本、相互交流和对问题的思考和解决,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说学生: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学生。根据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注意运用直观材料,引导学生“深入”历史情境,并初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思考能力。
五、说教学手段:多媒体运用
六、 说教学过程:
从纵向看,本课内容安排为“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人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其中“郑和下西洋”部分是重中之重,其次“戚继光抗倭”
导入:视频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学生深入历史课堂。
一、“郑和下西洋”路线图,flash展示,使学生熟悉地图增强学生的读图能力,养成良好的历史学习的习惯。
史料、图片的运用,增强学生读史能力,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
笔记的整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及良好的动手动脑的习惯。
二、戚继光抗倭
史料、地图运用,直观生动,同时又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了学生读史,看图的习惯。
名言分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 三、葡萄牙人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通过学生都熟悉的《七子之歌—澳门》导入,引出澳门问题,自学掌握相关内容,提问为什么明朝中后期会有大量的倭寇和葡萄牙殖民者涌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结:出示板书,从整体上把握本节课内容。
四、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