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课件(共4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课件(共4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4-17 15:35: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3张PPT。必修二:经济模块
人类的“第一历史活动” --经济活动

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
是社会政治、思想文化的基础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精耕细作的特点与男耕女织的模式
第2课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领先世界,多种经营,是农业经济的补充
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不断发展,是农业经济的补充
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古代土地制度与维护自然经济的政策 单元结构麦豆(菽)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课标要求: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第一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一、早期的农业生产
——原始农业的起源与特点——传统农业经济的基本特征——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一、早期农业的出现探究一:为什么说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一、早期农业的出现(一)起源
1、时间:距今一万年左右
2、表现:
(1)民间传说——神农氏发明农业
(2)考古发现——河姆渡遗址稻谷遗存
3、地位: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 国家一、早期农业的出现探究二:中国古代,人们是如何从频繁迁徙走向定居的? (二)原始农业
1、生产工具:石刀、石斧。
2、耕作方法:刀耕火种。
3、农作物:南稻北粟
4、生活方式:频繁迁徙
(三)商周时期的农业发展
1、表现:
生产工具:耒耜、石锄、石犁(少量青铜农具)。
生产技术: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肥料、治虫灭害
农作物:粟、稻、黍、稷、麦、桑、麻 等
2、影响:人民生活由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
3、特点:独立发展,自成体系
土地可连续耕种,使人们从频繁迁徙走向定居。思考人们从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关键是解决了什么问题?为什么能够解决这个问题?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提高。河姆渡出土的石斧刀耕火种双齿木耒复原及使用方法示意图河姆渡出土的骨耜商周时期的青铜农具战国双镰范和铁镰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探究三: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表现在哪些方面?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一)生产工具的改进——耕犁的发展
1、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农具、牛耕;
——开始使用和逐步推广
2、西汉时期的耦犁和犁壁;
——改进和进一步推广
3、隋唐时期的曲辕犁。
——完善阶段铁农具战国铁犁穿着鼻环的牛尊【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促使私田大量出现。
牛耕的使用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汉代耦犁二人三牛二人一牛 耧车:【西汉】发明的播种工具,是近代条播机的雏形种子箱排种管开沟器机架牵引输种管【隋唐】,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
至此,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为后世所沿用。思考: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促进耕作方式发展的根本原因是?耕作方式的发展源于生产工具的进步。生产工具是生产力的关键,所以促进耕作方式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
在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史上生产力提高最主要的表现就是生产工具的改进。(二)耕作技术的提高(耕作技术和耕作制度)
1、耕作技术:
(1)春秋战国:垄作法;
(2)西汉:代田法。
(3)魏晋南北朝:耕耙耱技术 。
2、耕作制度:
(1)两汉:一年一熟;
(2)宋朝以后:一年两熟、一年三熟。(三)水利灌溉
1、水利工程:
(1)战国:都江堰;
(2)汉代:漕渠、白渠、龙首渠等;
(3)其它:芍陂、郑国渠等。
2、灌溉工具:
(1)曹魏:翻车;
(2)唐朝:筒车;
(3)宋朝:高转筒车;
(4)明清:风力水车。
这是我们熟知的黄梅戏《天仙配》中的《夫妻双双把家还》选段。戏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样的农业经济形式呢?黄梅戏《天仙配》片断……夫妻双双把家还,
你耕田来,我织布;
我挑水来,你浇园……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那什么是小农经济呢?它形成于什么时期?形成的原因有哪些?小农经济下的农民生产生活状况怎样?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生产单位生产领域生产目的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3、特点:1、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精耕细作
2、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男耕女织
3、生产目的为生活和交税——自给自足
4、在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2、产生原因:1、时间:春秋战国时期4、性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生产力的发展(分散性)(封闭性)1、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2、是古代中国一切文明成就的基础;是封建王朝主要财源;
3、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是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5、评价:1、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不利于技术革新,其分散性、封闭性、落后性,是中国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2、农民承受沉重的封建剥削,阶级矛盾尖锐,小农经济脆弱;
3、在封建社会后期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因素5、评价:归纳: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发展变化生产力的发展,突出表现为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施肥、灌溉技术的掌握和提高刀耕火种 “耜耕”或“石器锄耕” 铁犁牛耕
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从原始向精耕细作发展的历程。 ②根本原因:①过程:独立发展、自成体系;
精耕细作;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受自然条件等限制十分脆弱;
……四、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布置作业1、课后完成第1课名师作业
2、复习巩固本课知识
3、预习第2课随堂练习1、下列有关我国早期农业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是石器牛耕
B.商周时期青铜农具广泛应用
C.中国古代主要以种植水稻为主
D.西周时期,生活方式从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 D2、牛耕之所以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原因是 ( )
A.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一直沿用至今
B.畜力代替人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
C.使人不再从事繁重的体力劳
D.使土地不必进行休耕B3、史书记载:“水激轮转,众筒兜水,次第下倾于岸上……以溉稻田,日夜不息,绝胜人力”这种提水灌溉工具最早出现于 (? ) A.东汉???? B.曹魏???? C.唐朝???? D.北宋C4、“精耕细作”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主要特点。下列关于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
B.提高了农业生产技术水平
C.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小农经济
D.特点是少投入多产出D5、下列有关小农经济的说法,正确的是 ( )
①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惟一模式
②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③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④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B6、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诗中的描述反映了
①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 )
②重视农业的观念
③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
④安土重迁的思想
A. 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B 【西汉】代田法:用地养地、保苗抗旱,但需较多人力。“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 龙首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条地下水渠,是一引洛渠道,在开发洛河水利的历史上是首创工程,它是今洛惠渠的前身。
建于西汉武帝年间。从今陕西澄城县状头村引洛水灌溉今陕西蒲城、大荔一带田地。渠道要经过商颜山。这里土质疏松,渠岸易于崩毁,不能采用一般的施工方法。劳动人民发明了“井渠法”,使龙首渠从地下穿过七里宽的商颜山。白渠
漕渠
坎儿井示意图 坎儿井是与我国横亘东西的
万里长城、纵贯南北的大运河齐名的我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是伟大的地下水利灌溉工程。它早在2000年前的汉代就已经出现雏形。唐—筒车翻车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