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9张PPT。说课课件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桃源县第九中学 郑波必修二14课 说课设计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是人教版高中历史新增加的内容,从1840 年鸦片战争到现在我国历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的的变化导致生产方式的变化,同时也导致人民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充分了解和感受在世界形势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国社会生活变化和发展的历史轨迹,同时深刻认识到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解放思想,实行改革开放,创造出丰富的物质文明,建设具有时代内涵的精神文明,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才会发生根本转变。
第二阶段: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人民的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说明只有中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的生活才会发生质变。2、内容分析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后中国闭关锁国的政策被打破,国门洞开,使原来落后的中国被迫向西方靠拢,证明了落后就要挨打的事实。
本课书从两个阶段介绍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到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人民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4、特点分析
四大板块,结构严谨,贴近生活3、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新中国的新生活、新风尚。教学难点: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1、知识与技能:2、过程与方法: 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教师引导学生归纳,讨论,综合分析,让学生自主探究式的学习.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世界史观:认识到中西文化的联系和相互影响文明史观:理解“变”的过程是人们追求进步、民主、文明的过程了解近现代中国人们物质生活变化的基本史实。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以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唯物史观: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人民生活水平
提高的根本前提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运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2、直观的教学情境法,激发学生学习热情;3、提供“角色模拟、探究、交流”的机会,有 效地调动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1、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加大课堂信息量. 为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课改理念,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我设置了以下几种学生学习方法:1、学生角色模拟法,充分体现学生课堂的主体性
2、学生自主探究或者合作探究法,培养其分析综合能力3、知识比较法,引导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进行比较导入
新课探究新知课堂
小结本课测评 展厅模式,形象直观;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为主教学特色课外探究武昌起义(辛亥革命)衣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展览馆示意图探究厅大 门展厅一展厅二展厅三展厅四食住习
服饰变迁展厅一:“衣”让学生角色互换担任服饰展厅解说员,带领大家参观服饰展厅,与大家一起感受近现代服饰在每一个不同时期的特色,形成映象深刻的感观认识.情景模拟一:服饰变迁长袍马褂(鸦片战争以前)
展厅一:“衣”洋 装(鸦片战争以后) 中 山 装(辛亥革命以后)西装粗布长衫20世纪二三十年代: 服装五花八门学生装旗袍20世纪二三十年代: 服装五花八门布拉基是俄语音译即连衣裙五十年代的时尚布拉基爱红装爱武装。六七十年代不绿军装 改革开放后,色彩丰富、款式多样、服饰的变迁自主探究:总结近现代中国服饰
变化的特点?饮食变迁展厅二:“食”情景模拟二:让学生角色互换担任饮食展厅解说员,带领大家参观饮食展厅,与大家一起感受近现代中国人在饮食方面的变化,形成映象深刻的感观认识.南方饮食北方饮食饮食变迁中国的传统饮食展厅二:“食”西餐新中国成立后,物质比较匮乏,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购买.人们的食物比较简单食物丰富自由挑选菜篮子工程:使丰富的蔬菜、肉蛋、海鲜摆上了百姓的餐桌。绿色健康饮食改革开放后合作探究近现代中国饮食结构有什么变化?
人们饮食观念又有什么变化?展厅三:“住”居室建筑变迁情景模拟三:让学生角色互换担任居室展厅解说员,带领大家参观居室展厅,与大家一起感受近现代中国人在住房方面的变化,形成映象深刻的感观认识.(北方四合院)展厅三:“住”居室建筑变迁(江南民居)中国传统民居最早出现在租界的“洋房”中西合璧的住宅(里弄)里弄住宅注重建筑间的绿化与环境,起居方式已完全西化,建筑高度一般三层,有的甚至四层。住房比较拥挤新中国成立之初家具比较简单安居工程: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安居工程”,让中低收入的职工能以成本价买到合适的住房。 改革开放后:高楼林立,住房条件改善外部环境优美内部陈设舒适合作探究新中国成立初与改革开放后百姓的住房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区别?展厅四:“习”情景模拟四:让学生角色互换担任习俗展厅解说员,带领大家参观习俗展厅,与大家一起感受近现代中国人在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形成映象深刻的感观认识.展厅四:“习”断发易服 废止缠足 清兵入关,强令男子剃发蓄辫,被外人贻笑为“豚尾”、“半边和尚”。成为外国人侮辱中国人的口头语. 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下令剪
去辫子。 封建的旧中国,男尊女卑的思想在人们的脑海里根深蒂固。女人们裹小脚最为突出。几代女子不惜伤筋动骨,也要裹成残疾的“三寸金莲”。 辛亥革命以后,政府更是禁止裹脚 近代中国婚姻风俗也受到西方民主思潮 的影响。仪式由繁琐愚昧到简约文明。改革传统婚姻制度 时尚浪漫节约环保健康又
不失时尚的现代人的婚礼。
改革开放后传统社交礼仪大人老爷好跪拜礼 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社交礼仪逐渐采用西 方的握手方式同志
们好自主探究:通过参观展厅图片,你认为近现代习
俗变化的原因有哪些?探究厅思路:探究一、近现代以来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阶段性特征怎样?变化概况观察展厅结合课本知识,指导学生从衣、食、住、习等四个方面全面认识阶段特征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1、农村变化小,城市变化大。2、变化趋势呈现西化、洋化
不是根本性变化。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到改革开放后的今天1、农村和城市都发生了巨大的
变化
2、根本性的变化。如“菜篮子工
工程” “安居工程”等。
认识:只有新中国的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政策,中国人民生活才有根本
性的变化。从而突出重点。展厅五:。 探究 二、 近代以来影响我国人民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的因素有哪些? 内因: 政治:环境与形势
经济:生产力的提高
文化:思想观念的转化
外因:国外外来文化的涌入1、西方外来思想文化的侵入和冲击(欧风美雨的产物);
2、经济发展水平的决定,尤其是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中国社会政局的变动和历届政府的影响(沦为双半社会、中华民国成立、新中国成立)
4、社会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人民思想观念的转变(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思路:要点:说明:通过这个题的解答,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探究三、我国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是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汇、
碰撞中产生的,即是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下产生、发展并促使中国向
工业文明转变。你怎样看待这种现象?观点1: 这是一种进步。鸦片战争以前我国政治腐朽,经济文化封闭落后, 这时候有很多旧的文化显然是不合时宜的,西方文化的进入,给我们带来了
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中国逐渐改掉了一些陋习,与世界接轨。
观点2:这是一种文化侵略。西方文化的进入,使中国传统文化一步步沦丧,特别是我们过着西方圣诞节时,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已被韩国申报为非物
质文化遗产。这告诉我们,我们应该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说明:设计此题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征。物质生活的变化知识检测1、从晚清的长袍马褂到西装革履,从六七十年代“祖国河山一片蓝”到今天的五彩缤纷的变化反映了(C)
①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③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 ④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加强
A 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2、近代农村社会受西方影响较小的根本原因是 (B)
A、农民过着田园牧歌式的幸福生活
B、小农经济的落后和封闭
C、远离大城市
D、西方列强侵略程度较轻一:选择题3、千龙网曾披露《从大脚到多变:中国百年间女人美丽标准的变迁》的文章,介绍了中国女人美丽标准的变化轨迹。1900-1919年女人美丽标准出现的原因是(B)
①西方文化传入 ②资产阶级政治运动影响 ③新文化运动引起社会观念的变化 ④留学教育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和融合 ⑤妇女社会地位提高,成为国家的主人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②③⑤ D.①②③ 4、在建国后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城市居民购买粮、布、油都要凭票。1983年12月1日,商业部通告全国:敞开供应棉布,取消布票。从此,自1954年9月9日开始使用的布票成为了历史文物。这些政策表明(B)
①中国经济的发展与国家政策都发生了很大的改
②政府不再单纯以行政手段调配资源
③中国逐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 ④中国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学习延伸 在生活中你是否发现自己或别
人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果有,
你认为应该如何解决???? 我在进行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的教学前,考虑这节课与人们的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学生很容易直观感受,会有较浓厚的兴趣,于是指导学生进行了课前活动,让学生采访年长者及了解自己家庭生活的变化,增加感性认识,以便提高学习的效果。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
如何上好历史课,我是从以下几方面思考的一、课堂教学要突出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主动探究性学习。 二、历史教学设计形式应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历史学科的特点
要给予学生新鲜感,丰富课堂教学
三、教学方法应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科学史观和实事求是的
科学素养,从而突出历史教学的情感功效再见谢谢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