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课件人教版选修3第3单元第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课件人教版选修3第3单元第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3.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0-11-16 14:35: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64张PPT。学习目标和要求:
1、了解苏德战争、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及其影响;
2、理解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及意义;
3、体会法西斯国家疯狂扩大战争的过程也是不断将自
己套进绞索的过程。
4、注意把握本课内容中重大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一
些。第5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苏 联比利时丹麦荷兰挪威卢森堡1939.9.1突袭波兰,二战全面爆发扩张疆域建立东方阵线英 国1939.9.3对德宣战1940年4、5月间绕过马奇诺防线
1940年5月1941年6月22日,德军突袭苏联6.22法国投降1941年2月隆美尔出兵北非1941.6相继控制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南斯拉夫、希腊.第5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一、德国入侵苏联阅读文本第一目、看地图,了解:
“巴巴罗萨计划”
德、苏军事实力
战前苏联的备战情况
第5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1、背景:
(1)德国的准备:a.1940.9德意日正式结盟,1941年匈、罗、保相继
加入;
b.占领南斯拉夫和希腊。
c.占领和控制了欧洲14个国家和地区,占有了强大
的军事资源。(2)苏联备战的严重问题与失误一、德国入侵苏联第5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1、背景:
(1)德国的准备:(2)苏联备战的严重问题与失误a.没有组建大规模的机械化部队;
b.此前进行的“肃反”使大批有才华的指挥员收到株
连(缺乏有能力的指挥员),严重消弱了部队战斗力;
c.建立 “东方战线”后,随着国境线西移,新的国防
工事未能及时构筑起来;
d.对德国发动进攻的时间估计错误,战备迟缓,主
力部队的部署过于靠近国境线。一、德国入侵苏联第5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一、德国入侵苏联1、背景:
(1)德国的准备:
(2)苏联备战的严重问题与失误
2、目的:
消灭苏联是希特勒称霸欧洲和世界的决定性步骤
3、时间:1941年6月22日
4、影响:
苏德战争爆发,二战的规模扩大
5、初期战况:列宁格勒莫斯科基辅6月22日,德军的进攻令包括斯大林在内的每一个苏联人感到震惊。
在头几个小时中,近千架苏联飞机被摧毁在地面上,数以千计的坦克和火炮在离开营地之前就被摧毁。
在最初几天内,几十个苏联师在缺乏弹药和燃料的情况下被合围。德军的装甲矛头展开闪电般的突击,合围了苏军的师、军、甚至整个集团军。
到11月,德军对苏军实施了六次大规模包围战,苏军被俘人数超过200万,失去人口密度最大的欧洲部分1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7000万居民。战争初期,苏军失利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苏联方面:德国方面:
侵苏蓄谋已久、准备充分;
经济、军事力量强大;
战术先进,实施“闪电战”、立体作战。 a.没有组建大规模的机械化部队;
b.此前进行的“肃反”使大批有才华的指挥员收到株连(缺乏
有能力的指挥员),严重消弱了部队战斗力;
c.建立 “东方战线”后,随着国境线西移,新的国防工事
未能及时构筑起来;
d.对德国发动进攻的时间估计错误,战备迟缓,主力部队
的部署过于靠近国境线。二、太平洋战争爆发1、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的原因①资本主义和军国主义发展的需要(既定国策)。
日本是一个岛国, 资源贫乏,国内市场狭小,这
种地理环境及经济发展的客观制约,使一部分日本
人有一种极其强烈的“大陆情结”,希望通过对外扩
张来满足发展需要。一些狂热的军国主义分子更希
望通过武力征服别国来证明日本帝国主义的强大。
②日、美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
早在19世纪末,日本和美国就开始了在亚太
地区争夺霸权的斗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
立使日本受到压制,30年代随着法西斯势力的发
展,日本不断向它发起挑战,日美矛盾日益激化。
美国开始作出反应,对日本实行贸易禁运。于是日
本先发制人挑起太平洋战争。③战争经济的需要(打破英美等国的贸易禁运)。
日本的国力经不起长期的战争消耗。英美等国对
日本实行的贸易禁运,对战略物资严重依赖进口的日
本也是沉重打击。此刻“南进”则可以获取大量的石油、
锡、橡胶等战略物资。
④军事形势的需要。
欧洲忙于战争,无暇东顾;长期以来美国不
想过早卷入战争,没有认真做战争准备。日本认为自
己在太平洋地区的军事实力暂时占居优势,一但美国
准备就绪,优势就会消失。只有先发制人,取得太平
洋地区的制海权,才能为后一段战争创造有利条件。
⑤德国在欧洲战场上的胜利,客观上助长了日本法西斯的
侵略气焰,成为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的外部动力。二、太平洋战争爆发——直接原因——根本原因1、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的原因(1)日本军国主义发展的需要:
日本既定国策的重要步骤:占领中国,征服东亚,建
立“大东亚共荣圈”。
(2)日美争夺亚太地区的矛盾激化:
(3)战争经济的需要:
美英等国对日本的贸易禁运激化了矛盾
(4)军事形势的需要:
(5)德国初步胜利的刺激……2、时间和标志:1941年12月7日,日本突袭珍珠港珍珠港虎、虎、虎二战进一步扩大!
达到了真正的世界规模。太平洋战争爆发1941.12.7日本偷袭珍珠港二、太平洋战争爆发1、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的原因2、时间和标志:1941年12月7日,日本突袭珍珠港3、日本偷袭珍珠港的结果:(1)日本以微小的代价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日本共有约
60艘船只参与珍珠港行动;损失:
飞机29架,
5艘袖珍潜艇死伤人数不过百名。罗斯福总统致国会请对日宣战咨文(节选)昨天,1941年12月7日,将成为我国的国耻日。美利坚合众国遭到了日本帝国海、空军有预谋的突然袭击。
昨天,日本政府还发动了对马来亚的袭击。
昨夜日本部队袭击了香港。
昨夜日本部队袭击了菲律宾群岛。
昨夜日本部队袭击了威克岛。
今晨日本人袭击了中途岛。
这样,日本就在整个太平洋区域发动了 全面的突然袭击。昨天和今天的情况已说明了事实的真相。美国人民已经清楚地了解到这是关系我国存亡安危的问题。
无论需要多长时间去击败这次预谋的侵略,美国人民正义在手,有力量夺取彻底的胜利。
……胜利必定 属于我们。 日本的侵略具有什么特点?罗斯福总统提出的请求是什么?罗斯福的咨文和P60丘吉尔首相的讲话有何共同点?二、太平洋战争爆发1、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的原因2、时间和标志:1941年12月7日,日本突袭珍珠港3、日本偷袭珍珠港的结果:(1)日本以微小的代价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3)到1942年春,侵占了东南亚广大地区和太平洋上许多岛屿(2)美国参战有人认为,日本偷袭珍珠港是战术上的胜
利,战略上的失误,你同意这种观点吗?探究战术胜利:
从大胆设想的提出到严格的训练,再到政治手段
对美国所起的麻醉作用,以及攻击的时间的选择和操
作,几乎做到了天衣无缝。从结果看,日本以较小代
价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这是战术上的胜利。
战略失误:
有人认为,日本偷袭珍珠港是战术上的胜
利,战略上的失误,你同意这种观点吗?探究战术胜利:
战略失误:
从日本自身的角度看,此时它已制定了南进战略,为此必须消灭太平洋舰队这一主要敌人,所以,偷袭珍珠港的战术与其南进战略是一致的。
但从整个轴心国考虑,1941年底,苏联红军正与纳粹德国在莫斯科城下进行殊死搏斗,如日本出兵远东夹击苏联,苏联的战略态势将十分被动。而此时的日本却从本国利益考虑,在遥远的太平洋上偷袭了珍珠港,尽管取得大胜,但对轴心国来说却未必是好事,它把美国卷入了大战,加强了自身敌人的力量,这是战略上的失误。名人名言丘吉尔:美国好像是“一只巨大的锅炉。一经在它下面生起火来,它就能够产生无穷的力量”。当我去睡觉的时候心中充满了并且洋溢着感情与感想,所以睡了一个得到拯救而心怀感激的人所睡的觉。山本五十六:面对络绎不绝前来祝贺的官兵们,他不无忧虑地重复着他曾经说过多次的那句话:“我们不过是唤醒了一个沉睡的巨人!”在美国下面生起火来是指什么事件?丘吉尔为什么能够睡一个好觉?山本五十六忧虑的是什么?二、太平洋战争爆发1、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的原因2、时间和标志:4、日本偷袭珍珠港的影响:3、日本偷袭珍珠港的结果:(1)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参战,二战达到最大规模; (2)促成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三、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1、形成原因:
(1)世界各国人民与法西斯国家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根本原因(2)苏德战争爆发和太平洋战争爆发的推动2、形成的过程:(1)美国改变中立政策:1939.11,美国通过新《中立法》;
(2)美英开始联合:1941年3月,美国国会通过《租借法》;
确定一旦美国参战实施 “先欧后亚”战略;
(3)苏美英开始直接联合:
苏德战争爆发后,美英立即宣布支持苏联;
1941.8.英美发表《大西洋宪章》;
1941.9三国在莫斯科签订关于美英以武器供应苏联的第一个
议定书。 丘吉尔的讲话(1941.6.22)
在过去25年中,没有一个人像我这样始终一贯地反对共产主义。我并不想收回我说过的话。但是,这一切,在正在我们眼前展现的情景对照之下,都已经黯然失色了。
我们只有一个目标,一个唯一的、不可变更的目标。我们决心要消灭希特勒,肃清纳碎制度的一切痕迹。
任何一个同纳粹主义作斗争的人或国家,都将得到我们的援助,任何一个同希特勒同流合污的人或国家,都是我们的敌人。
因此,我们将尽力给俄国和俄国人民提供一切援助,我们将呼吁世界各地的朋友和盟友采取同样的方针,并且同我们一样,忠诚不渝的推行到底。
丘吉尔对苏联的政策有何调整?原因是什么?三、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1、形成原因:(1)美国改变中立政策:1939.11,美国通过新《中立法》;
(2)美英开始联合:
1941年3月,美国国会通过《租借法》;
确定一旦美国参战实施 “先欧后亚”战略。
(3)苏美英直接联合:
苏德战争爆发后,美英立即宣布支持苏联;
1941.8.英美发表《大西洋宪章》;
1941.9月,三大国在莫斯科签订议定书开始联合行动。
(4)全世界联合:1942.1,26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形成
2、形成过程:三、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1、形成原因2、形成过程3、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的意义(1)性质:是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组成的国际反法西斯
统一战线;
(2)大大加强了国际反法西斯力量,为最后战胜法西斯
轴心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他们在战争中互相配
合,并赢得最后胜利。思考:美英对法西斯的态度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过程?试分析其变化的原因。绥靖抵抗联合斗争(1)世界各国人民与法西斯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目的;(根本原因)
(2)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推动。变化过程:变化原因:■世界反法西斯
同盟形成■苏德战争爆发■太平洋战争爆发■二战进一步扩大!■二战扩大!. 苏德战争初期,苏军失利的主要
原因包括 ( )
①大清洗严重削弱了苏军战斗力
②苏联领导人没有做好充分的临战准备
③战略上犯了严重错误
④德军实施“闪电战”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A巩固练习1.珍珠港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是:
A.日本企图建立亚太地区霸权
B.日本为取得战争主动权
C.英美对日本实行贸易禁运
D.美国对日本实行绥靖政策C2.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是在 :
A.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后
B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
C.苏德战争爆发后
D 德国入侵巴尔干和北非后 B3.太平洋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是: A.日本推行“大东亚共荣圈”计划
B.美英荷等国对日实行贸易禁运
C.配合德国进攻苏联
D.美日在亚太地区争夺矛盾激化D4.导致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爆发
B.世界各国人民与法西斯国家的矛盾激化
C.美国的参战
D.苏联的参战 B5.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的政治基础是:
A、维护社会主义制度
B、恢复被法西斯破坏的世界政治秩序
C、维护各国的独立和主权
D、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和世界和平C6.(2006?江苏) 下列有关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的表
述,正确的是:
①苏德战争的爆发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② 1941年8月,罗斯福和丘吉尔联合发表《大西洋宪
章》
③日本偷袭珍珠港之后,美国逐渐改变了以往的“中立”
态度
④1942年初,中、美、英、苏等26个国家共同签署了
《联合国家宣言》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④C7.(04广西卷)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意法西斯在欧洲的
占领区不包括 :
A.波兰 B.捷克斯洛伐克
C. 西班牙 D.荷兰C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后,轴心国同盟和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各是怎样形成的?二者斗争的最终结果如何?试分析出现这种结局的根本原因。 (1)形成:
30年代经济大危机爆发以后,德日法西斯专政建立并很快走上战争轨道,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出于共同利益的需要,法西斯国家进一步勾结。1936年,德意秘密签订《德意议定书》,形成“柏林一罗马轴心”。之后德日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一年后意大利加入这一协定,三国轴心正式形成。1940年三国结成军事同盟,还拉拢欧洲的一些小国作为附庸国.
二战爆发后,出于自身安全和利益的考虑,反法西斯国家逐渐加强了对法西斯的制裁并日渐联合起来。1940年,英美等国对日本实行战略物资的贸易禁运;1941年秋美英联合发表了《大西洋宪章》,同时加强了对苏联的援助;1942年初,中美英苏等26国集会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
(2)结果:法西斯轴心军事同盟失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
(3)原因: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家的团结战斗和世界人民的支持,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性质决定了三国轴心军事同盟最终灭亡的命运。
第6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俄罗斯虽大, 但我们已经没有退路, 因为后面就是莫斯科!——在保卫莫斯科的战斗中,苏联一名政治指导员说的。 敌人只能踏着我们的尸体前进,而苏军是杀不完的。-——担任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军区司令崔可夫说。 让伟大列宁的胜利旗帜引导你们吧!——1941年11月7日,纳粹德军兵临莫斯科城下,斯大林在红场举行阅兵式,发表了鼓舞人心的演说,部队从阅兵现场直接开赴战场。 材料一:莫斯科保卫战:苏德战争爆发后第一次大会战。希特勒企图消灭红军主力,占领莫斯科,在入冬以前打败苏联。他调集了80个师180万人,由包克指挥进攻。
10月2日,德军总攻开始。希特勒狂妄宣称10天要攻下莫斯科。他的宣传部长戈培尔竟令柏林各大报留下10月12日头版重要位置准备登载“特别重要消息”。苏联红军奋力抵抗,莫斯科市民紧急动员。11月15日,德军51个师开展新攻势,企图南北合围,中间突破。红军三个方面军顽强抵御,德军最突出的部队进至距莫斯科30公里处。
材料二 12月初,莫斯科地区已是寒冬,气温下降到摄氏零下20-30度。希特勒对冬季作战毫无准备,德军无棉衣,无保暖设备,飞机和坦克的马达无法发动,枪栓拉不开,武器失灵。而苏军已穿戴上保暖棉衣、皮靴和护耳冬帽,枪炮套上了保暖套,涂上了防冻润滑油。12月6日,红军开始反攻,不断突破德军防线。到1942年1月中,红军共歼敌55万人,击毁和缴获坦克1500辆。德军向西败退150─300公里。希特勒的对苏闪电战被彻底粉碎。
思考:莫斯科战役德国失败的原因及莫斯科保卫战的意义?
胜利原因:
1)面对严峻的形势,苏军民同仇敌忾,与德军展开生死
搏斗,誓死保卫祖国。
2)红场阅兵式极大鼓舞了苏联军民争取胜利的信心。
3)德军骄傲、狂妄,对形势估计不足。
4)俄罗斯的严冬寒冷,德军缺乏御寒设备。
5)苏联情报人员获得准确情报,日本已决定南下,不会在远东夹攻苏联,苏军得以将驻防西伯利亚的部队调往莫斯科
加强防御.
意义:
其胜利具有重大的政治和军事意义,它粉碎了希特勒
闪击速胜的企图,在二战中使德军第一次遭到重大失败,
宣告德军”闪电战”的破产.为战争形势的根本扭转奠定了基
础,从而成为20世纪“一个冬天的神话”。
莫斯科保卫战期间的朱可夫莫斯科没有眼泪
——母亲送儿子保卫莫斯科的苏联士兵 7月到11月是苏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的防御阶段,也是最为艰苦的阶段。俄国人拼命抵抗让德军束手无策,侵苏德军团长威廉·霍夫曼在自己的日记中写到“他们不是人,而是某种钢铁铸成的东西;他们不知疲劳,不怕炮火。”  从11月到次年2月,苏军转入反攻阶段。在持续200天的整个斯大林格勒战役过程中,法西斯共损失150万人,3500辆坦克和强击火炮,1.2万门大炮和迫击炮,3000架飞机。斯大林格勒战役取得的辉煌成果使苏军从此转入战略进攻,并掌握了苏德战场上的主动权。斯大林格勒几乎被夷为平地苏军在斯大林格勒的废墟中进行战斗斯大林格勒的拖拉机厂在激战中仍坚持生产苏军在斯大林格勒的废墟中开始反击第6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2.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7__1943.2)
1、莫斯科保卫战德国陆军在二战中遭到第一次重大失败,宣告德军“闪电战”的破产。2、斯大林格勒保卫战①斯大林格勒是苏联欧洲部分东南地区战略要地 ②莫斯科战役后德军无力发动全面进攻 ③希特勒企图占领斯大林格勒,北取莫斯科,南出波斯湾。
斯大林格勒的得失关系着苏德双方整个战局的命运1942年7月----1943年2月①是苏德战场的转折点② 鼓舞了世界各国人民巩固发展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促使法西斯集团内部瓦解③ 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1)背景:(2)经过:(3)意义:1942年德军进攻—冬苏军反攻—1943年春苏军胜利中途岛海战中途“AF”揭密
中途岛海战前,美国情报人员发现日军电报中频繁出现地点代号“AF”。为确认该地是中途岛,中途岛驻军用被日军破译的密码向美军司令部发出电报,抱怨岛上由于蒸馏水系统故障而缺乏淡水。不久,美军再次截获日军情报部门发给大本部营的密电: “AF”缺乏淡水。 “AF”的谜底终于被揭开。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 日本海军苍龙和飞龙号航空母舰 美舰载40毫米高炮向来袭日机猛烈开火 瓜岛(瓜达尔卡纳尔)战役
经过中途岛海战之后长达半年之久的南太平洋瓜岛战役,日军损失惨重,美军从此牢牢掌握了太平洋战场的主动权。第6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1、莫斯科保卫战3.中途岛海战2.斯大林格勒战役德国陆军在二战中遭到第一次重大失败,宣告德军“闪电战”的破产。英国飞机在开罗附近巡逻阿拉曼战役中的北非士兵蒙哥马利部署阿拉曼战役 阿拉曼战役前丘吉尔来到埃及隆美尔蒙哥马利第6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1、莫斯科保卫战3.中途岛海战2.斯大林格勒战役德国陆军在二战中遭到第一次重大失败,宣告德军“闪电战”的破产。4.阿拉曼战役1.二战的转折点出现在苏德战场上,是因为:
A.苏德战场面积大,坚持时间长
B.苏联的参战改变了战争的性质
C.德军在该战场遭遇第一次重大失败
D.德国绝大多数兵力在苏德战场
2.下列战役中,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是:
A.斯大林格勒战役 B.莫斯科战役
B.中途岛海战 D.阿拉曼战役
3.二战中,苏联军队开始转入战略反攻是在:
A.1941年 B.1942年 C.1943年 D.1944年决定DAC第二次世界大战电影专题(建议看一到两部): 《莫斯科保卫战》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巴顿将军》
《拯救大兵瑞恩》《攻克柏林》
《逃离索比堡》《中途岛海战》
《血战台儿庄》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 《偷袭珍珠港》 《U-571》 《战场》
《隆美尔传》 《坦克大决战》
《空军大战略》 《中途岛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