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课件人教新课标必修1第1单元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课件人教新课标必修1第1单元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6.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0-11-16 14:35: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5张PPT。本专题中心:
政治制度的总和:
核心问题:分封制思考:从古至今中国的政体(包括失败的尝试)是怎样演变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君主立宪民主共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国体和政体政体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2006年4月19日,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在漳州龙海马崎村举行了盛大的祭祖仪 蒋孝严抵达桂林祭祖,这是他在蒋家认祖归宗,首次以蒋家人身份回大陆扫墓祭祖。
1、夏、商的政治制度(王位世袭制)
2、西周的政治制度
⑴分封制
⑵宗法制
⑶礼乐制度
3、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材料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礼记·礼运》 材料三:“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 戴冠冕的夏禹材料一:⑴根据材料一,从图中你能得出哪些重要的历史信息?(1)禹登上国王的宝座,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 (2)材料二、三描述的社会形态有何不同?大道既隐是指什么? 根据材料四王位世袭制是从何人开始的? (2)①材料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原始社会;材料三:“天下为家”,是阶级社会。②大道既隐是指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③王位世袭制是从夏启开始的 。(3)有人说:禅让制体现了民主,王位世袭制体现了专制。请你思考: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3)观点:历史的进步。王位世袭制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私有制发展的结果,阶级对立的产物。材料四: 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启为禹之子)。
——〈史记·夏本纪〉一、夏、商的政治制度(王位世袭制)相、卿士卜、祝、史 师(定期向王纳贡;奉命征伐)(4)阅读课文第4页,分析夏商时期统治者在中央和地方采用什么样的行政管理制度来加强统治?结果怎么着?结果:加强了对国家的管理。(5)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这段材料什么意思?反映了什么? ①意思是说商朝继承了夏朝制度而稍有变化,周朝又继承商朝制度而略有调。②反映了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响。王权神秘(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侯、伯的设立例1.禹建立夏朝。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登上王位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
A、“公天下”变为“家天下”
B、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C、社会历史的倒退
D、私有制产生的必然结果
例2.中国早期政治制度起源于
A、汉代 B、夏朝 C、春秋 D、秦朝
CB西周分封探究一:①分封制的目的是什么?
②如果我是周王,我该怎样进行分封呢?分给哪些人?分封者获得的好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是什么?
③怎样评价分封制?
④分封制有何特点?
⑤分封制什么时候被破坏?有何表现?原因是什么?巩固统治(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⑴土地和人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⑵对象:①王族(燕、鲁、卫、晋、吴)、②功臣(齐)和③先代贵族(杞、宋、许、陈、楚) ;最初分封的诸侯没有秦国.
⑶义务与权利
①义务——要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②权利——职位世袭、对卿大夫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二、西周的政治制度1、等级森严的分封制A、积极作用
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巩固了王权;
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
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
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B、消极影响:
①没有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②受封诸侯,在自己领地内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
③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是导致春秋战国时期割据混战的根源。特点:①分封对象以同姓亲族为主体,分封内容主要是土地、人口
   ②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③周王为最高统治者,绝对服从周王
   ④权利与义务相结合A、时间:西周后期
B、原因:
①主要原因:诸侯在政治、经济、军事上享有很强的独立性,势力日益壮大;西周后期,王权衰弱。
②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奴隶制的经济基础井田制走向崩溃)
C、表现:楚王问鼎;诸侯争霸 西周后期,王权衰落,分封制破坏.成语“问鼎之心”(也作“问鼎中原”)的典故:
3.《汉书》说:“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候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其中分谓的“周制”是指:
A、宗法制  B、礼乐制 
C、郡县制  D、分封制
例4.楚王问鼎的真正用意是什么
A、关注青铜鼎的铸造 B、希望借助周王室争霸
C、想替代周王号令天下 D、有与周王平分天下的野心DC例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王者之制禄爵,公、候、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摘自《礼记·王制》
  材料二:天子适诸候曰巡狩,诸候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同削其地;三不朝,则六移之。 --《孟子·告子》
材料三:(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候伐郑,郑伯御之……(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臣下)射(周)王中肩。 ——摘自《左传》
 请回答:(1)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出现了什么新问题?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什么?有何历史影响?
 
 (2)该制度在周初巩固了统治,在后期则造成分裂割据,瓦解了周朝统治,导致这种情况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①王室衰微,诸候不尊天子。②分封制崩溃。
③造成春秋时期诸候争霸,国家分裂。生产力的发展。周天子年老了,打算立下继承人。周天子有四个儿女:
大儿子——二夫人所生,二儿子——大夫人所生,三女儿——大夫人所生,四儿子——大夫人所生。
大儿子:我是长子,年纪最长,你们都应该听我的。
二儿子:我是正室夫人所生,而且我又是儿子,当然 应该由我来继承王位。
三女儿:我最聪明伶俐,学识渊博,所谓巾帼不 让须眉,当然由我来统治周朝。
四儿子:你们都别争了!我是父王最疼爱的儿子,父王一定会挑我的。王位之争王位应该由谁来继承呢?你的依据是什么呢?议一议2、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探究之二:阅读下列示意图和P6“西周宗法制与分封制关系示意图”,通过对大宗与小宗间关系的认识,概括宗法制的主要特点,分析宗法制的作用,概括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1、定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2、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3、内容:
 
4、特点:①最大的特点(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原则:“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②把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家”与“国”密切结合
③保证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④大宗和小宗既是家族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⑤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 ①宗法制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措施;
②宗法制度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
③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④大宗与小宗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是君臣关系。6、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①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关系;
②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
③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5、作用:宗法制是分配的原则分封制是权力的分配当前,社会上仍然存在“尊宗敬祖”、“认祖归宗” 等现象和传宗接代、重男轻女的思想,由此探讨宗法制对我国社会还有什么深远的影响举例说明。比如认人唯亲、古代建筑等①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②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例6.在西周的封国鲁国的宗法体系中,处于大宗地位的是:
A.周王 B.鲁国国君 C.卿大夫 D.士
例7.通过宗法制的实行,西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按宗法制的规定,下列在相关范围内一定能成为大宗的是:
1)周王室——周王正妻所生之子
2)周王室——周王嫡长子、嫡长孙
3)诸侯国——诸侯嫡长子、嫡长孙
4)卿夫封地——卿大夫嫡长子、嫡长孙
A.1234 B.123 C.234 D.23Bc据《周礼》记载,衮服是西周统治阶级的最高一级礼服。你发现下面两套服饰有何不同?西周一般贵族服饰实质上是一种等级制度、政治制度3、礼乐制——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周公制礼作乐 “是以君臣朝廷尊卑贵贱之序,下及黎庶车舆衣服宫室饮食嫁娶丧祭之分,事有宜适,物有节文。”
(《史记》卷23《礼书》) 礼礼
经国家,定社稷,
序民人,利后嗣也。 “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
“乐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
“乐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 乐礼崩乐坏诸侯争雄①春秋时期,周天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由“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②战国时期随着新兴地主阶级的兴起,由“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变为“礼乐征伐自大夫出”。——以宗法制为核心,具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 —— 王权与神权的紧密结合——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行权力的高度集中——具有相对的延续性(继承性)和稳定性商(铜鼎和甲骨文)分封制宗法制夏400多年、商600多年、周800多年实行王位世袭制,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 三、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禹→启,王位世袭制确立逐渐解体创始发展臻盛已有一套行政管理制度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本课小结互为表里王位世袭制延续到1912年清朝灭亡分封制西周末期逐渐瓦解,秦朝时消亡。宗法制是核心;延续至今,仍有所体现。搏击高考1.(2009全国文综一)古人在分析姓氏起源时说:“氏于国,则齐鲁秦吴……氏于字,则盂孙叔孙;氏于居,则东门北郭。”由此推论,司马、司徒等姓氏应源自
A.官名 B.爵位 C.溢号 D.行业【解析】A “司马、司徒”是中国古代的重要的官职,根据材料的推论可知司马、司徒等姓氏应源自官名。2.(2009北京文综高考)右图是北京广安门桥北的蓟城柱。<礼记>载:“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与蓟城建立相关的制度是
A.禅让制 B.井田制
C.分封制 D. 郡县制【解析】C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分封对象为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从题干中的“封黄帝之后于蓟”可以判断是分封制。3.(2009高考广东单科)“封建社会”的概念是近代引入中国的。右图所示柳宗元的文章的主题可能是
A.分封制度 B.王位继承制度
C.郡县制度 D.三公九卿制度【解析】A“封建社会”的概念既然是自近代引入中国的,那么柳宗元所说的“封建制”,显然不是后来的社会形态概念,原意应该是“封邦建国”的意思。 4.(2009高考山东文综)在《红楼梦》第九十回中,贾母说:“自然先给宝玉娶了亲,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再没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人的……”。这反映出贾母
A.具有男尊女卑的思想 B.固守传统的家庭等级观念
C.具有浓厚的宗法观念 D.遵循长幼有序的婚姻礼俗【解析】C林黛玉是“外人“,贾宝玉是“自己人”,贾母强调宝玉和黛玉的远近亲疏,说明贾母宗法观念浓厚。 5. (2009高考宁夏辽宁文综)西周实行的宗法制在秦汉以后仍有重大影响,其主要表现是
A嫡长子继承制 B. 反复出现的分封制
C.三纲五常的伦理观 D.传统的宗族观念【解析】A 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这在之后的皇位继承上表现尤为明显。6.(2009高考天津文综)下列史实符合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的是
A.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继位
B.宋太宗继承兄长宋太祖之位
C.明太祖因太子亡指定嫡长孙继位
D.清康熙帝死后皇四子继位【解析】C 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是嫡长子继承制,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在这一制度下太子亡就应该由太子的嫡长子,也就是明太祖的嫡长孙继承王位。【解析】:D此题考查历史常识“鼎”。鼎本来是古代的烹饪之器,传说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以象征九州,并在上面镌刻魑魅魍魉的图形。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就从一般的炊器而发展为传国重器,国灭则鼎迁,历商至周。所以鼎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故D项正确。7.(2009高考江苏单科)“九鼎既成,迁于三国。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其中所说的“九鼎”之所以被广泛重视并在夏商周流转,主要因为它是
A.反映民心民意的凭据 B.国王祭祀的重要礼器
C.青铜工艺水平高的标志 D.王朝统治权力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