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七校201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 历史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江省杭州市七校201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 历史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2.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0-11-19 17:23: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0学年第一学期期中杭州地区七校联考试卷
高三年级 历史学科
第Ⅰ卷(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袭和教育。”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
A.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D.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
2.著名学者钱穆认为,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钱穆先生的观点是
A. 唐朝专制皇权进一步加强 B.唐朝三省相互牵制
C.唐朝皇帝还未拥有足够的专制权力 D.唐朝实行集体决策机制
3.北宋初年和元朝的最高行政机构是
A.中书省、中书省 B.中书门下、中书省
C.尚书省、中书省 D.门下省 、中书省
4.“上谕以永禁设或入与诸国(即列强)仇敌之会,违者皆宰。”这项规定出自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5.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中说到:“辛亥革命时期的人文思潮……虽然有对人的价值的发现,但它的灵魂不是对个人理性的高扬,而是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解放紧密结合在一起。”这一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不够充分 B.中国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深重
C.三民主义思想存在严重缺陷 D.中国传统文化压抑扼杀人性
6.胡绳在《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说:“从大革命失败到抗日战争前夕这十年,是中国共产党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斗争并达到政治上成熟的时期。”对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上“成熟” 的表现,理解错误的是
A.根据国情,提出反帝反封的奋斗目标
B.走“工农武装割据”的正确道路
C.形成了独立自主解决本国革命实际问题的领导核心
D.根据国内社会矛盾的变化,正确处理国共两党关系
7.民主革命时期反帝斗争以国内战争形式表现出来的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五四运动
C.北伐战争     D.抗日战争
8. 20世纪八十年代初,邓小平指出:“现在进一步考虑,和平共处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内部的某些问题,恐怕也是一个好办法。”这里的“某些问题”应指
A.国家统一  B.所有制问题
C.民族关系  D.中共与民主党派关系
9.中国政治现代化的第一个巨大跃迁是从铲除专制政治到奠定现代民主政治。第二个巨大跃迁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框架的基本建立,到进入社会主义法制政治的基本轨道。其中,“铲除专制政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框架的基本确立”和“进入社会主义法制政治的基本轨道” 分别指
A.辛亥革命、《五四宪法》制定和“依法治国”被载入《九九宪法》
B.大革命、《共同纲领》和“依法治国”被“十五大确立为政治制度改革的重点
C.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
D.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五四宪法》的制定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10.古希腊著名戏剧家阿里斯托芬在《骑士》一剧里,描绘了一个将军试图劝服一个卖香肠的人去夺取民主派的领袖克里昂的职位,这则材料主要反映了古希腊时期
A. 自由民从业自由 B. 经商环境宽松
C. 民主制度的缺陷 D. 公民参政积极
11.罗马法规定:贷款月息不得超过贷款额的百分之一,超过此限额者应处以四倍于所得利息的罚款。这表明古代罗马已经明确
A.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B.债务人和债权人关系紧张
C.高利贷是重要社会问题 D.运用法律来调节借贷关系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12.1997年香港回归时,英国王储查尔斯代表英国国王参加了香港政权交接仪式。这说明
A.英国王室仍然行使外交权力 B.英国王室的政治地位有所提高
C.英国国王在对外交往中代表英国 D.英国王室可以取代内阁和首相
13.美国历史学家平森认为,德国在短短的30年间,“从一个‘诗人和思想家’的民族转变为以工艺技术、金融和工业组织以及用物质进步为公共生活的显著特征的民族”。这里的“30年”最有可能是指
A.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的30年 B. 德国统一后的30年
C. 一战后的30年 D. 二战后的30年
14.古往今来,无论是东方古国,或是西方近代国家,都以建章立制来强化中央对地方的管辖。下列具有此类性质的文献和制度是:①秦汉郡县制 ②“十二铜表法” ③英国《权利法案》④美国《1787年宪法》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15.现代共和巨擘麦迪逊说:“在民主政体下,人民会集合在一起,亲自管理政府;在共和政体下,他们通过代表和代理人组织和管理政府。所以,民主政体将限于一个小小的地区,共和政体能扩展到一个大的地区。”以下各项中,不符合“共和”理念的是
A. 人民代表大会制 B. 古代雅典的民主制度
C. 法国的民主共和制 D. 代议制
16.马克思曾预言社会主义革命应该首先在欧洲比较发达的几个资本主义国家内同时发生,但十月革命却发生在比较落后的俄国,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马克思对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的预言是错误的
B.俄国十月革命是“早产”的,其结果已经证明
C.马克思主义要结合实际不断得到发展
D.十月革命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
17.20世纪80年代,日本流行一本名为《日本可以说不》的书,书中主张摆脱美国的控制。这种现象说明
A.日本得到了西欧国家的强有力支持 B.资本主义世界三足鼎立局面开始形成
C.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已经丧失 D.日本开始谋求成为世界政治大国
18.2009年8月,鸠山由纪夫当选为新任日本首相后,美国总统奥巴马发表声明:“期待和日本新首相就广泛的全球、地区和双边问题展开紧密合作。”而据美国解禁的外交文件显示,1972年夏,美国人在得知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即将访华促成日中邦交正常化的计划后,使用了“小日本”一词,破口大骂日本是“最坏的叛徒”。这段材料最能说明
A.日本的做法违背了联合国宪章的原则 B.日本在政治上从属于美国
C.美日在国际关系上既合作又存在矛盾斗争 D.日本与中国建交导致美日关系恶化
19. 习惯上所称“街坊”指的是邻居。在唐都长安,其城市布局有“坊”“市”之分,“坊”“市”分别指
A.居住区和政府官署办公区 B.商业区和中央官署办公区
C.手工业集中区和商业交易区 D.居民住宅区和繁华商业区
20.2009年为农历己丑年。1月3日,由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限量
制作发行的“牛年生肖贺岁金银盘”在青岛开始销售,金银盘正面为中国历代特色生肖牛图案纹饰,背面为甲骨文“牛”字组合。其中,“牛”成为十二生肖之一,这源自
A.中国古代神话传说 B.中国原始的自然崇拜
C.中国原始的图腾崇拜 D.中国古代的农业文明
21.厚葬是古代的陋习之一,被称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的陵墓如果被发掘,其大量的随葬品中将不会出现
A.坚致如雪的白瓷     B.精雕细琢的玉器
C.图案精美的丝绸      D.熠熠生辉的青铜宝剑
22.下表是中国纱厂1915~1919年的盈利指数,这组数据直接表明
年份 盈利指数(%)
1915 -4.38
1916 7.61
1917 36.93
1918 21.43
1919 70.56
A.民族工业在曲折中呈现发展的势头
B.中国纺织业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
C.轻工业产品在政府政策的扶持下大量出口
D.帝国主义是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最大障碍[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3.1956年全国高考作文题是“我生活在幸福的年代里”。考生可能选择的素材有
①“革命委员会”的广泛建立 ②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③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④“一五”计划的实行
A.①②③ B.②④ C.①③ D.①②④
24.农民与土地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核心问题。下列三幅图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农村政策,其共同点叙述正确的是
农民在分配土地 人民公社社员在集体劳动 农民领取生产承包合同书
A.保护了农民利益 B.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C.改变了经营方式 D.改变了土地所有制性质
25.电视剧《当家的女人》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村长带人搜查各家各户私养的羊、兔,“割资本主义尾巴”,女主人公菊香说:“都说是上边政策已经放宽了,你们怎么还这样做呢 ”该情节反映的历史时期大致处于
A.20世纪50年代初      B.农业合作化时期
C.文化大革命初期       D.20世纪70年代末
第Ⅱ卷(共3题,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内阁是在永乐时期(1403—1424)建立的。……通过几代皇帝的努力,明朝曾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政务体系,它在权力平衡方面堪称完善。在中国明朝成化年间(1465—1487)开始出现的内阁首辅,就是首相的雏形。后来,它被西方人学习,形成了后来的内阁制和首相制。……清朝取代明朝后,大多继承了其包括内阁在内的基本制度。
——《明朝内阁制度的先进性》
材料二 1912年元旦南京临时政府内阁成立。据《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本内阁即总统制下的内阁,临时大总统为国家元首兼政府首脑。1912年3月11日《临时约法》公布实施,同盟会会员唐绍仪担任国务总理,宋教仁、蔡元培等四名同盟会会员参加第一任内阁,7月15日内阁改组时均被迫辞职。1916年4月21日政府组织令制定公布,中华民国第11任内阁以国务卿总理国务,各部总长皆为国务员,树立责任内阁先声。5月8日袁世凯改政事堂为国务院。
请回答:
(1)你对材料一中“权力平衡”一说是怎么理解的?(2分)请对作者关于中西方内阁制度关系的论述予以判断分析。(5分)
(2)民国初年内阁及其政权组织形式更迭反复,但最终还是保留了民主共和政体。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原因。(8分)
(3)上述材料反映了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呈现出何种特点?(4分)
27.阅读材料:
材料一 1948年美国《对外援助法》规定:受援国输出的主要商品和经济计划,都必须由美国为马歇尔计划的执行而设置的机构——经济合同署同意;……在经济上接受美国的监督,在政治上排挤和压制各国进步势力。……马歇尔计划期间,美国为“援欧”(法、意、荷、比、卢等16国)拨款131亿多美元。
材料二 从60年代后期起,日本对美国贸易出现顺差并逐年增加……在世界市场上,日本的制成品出口额1707.8亿美元,超过美国的1453.4亿美元。1980年,日本的粗钢和汽车产量超过美国。1965年~1972年,欧洲共同体国家出口增加了158%,而美国的出口只增加了80%;1972年,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为13.4%,欧共体为33.7%
材料三 从70年代起,日本在日美同盟前提下开展“多边自主外交”,与中国恢复邦交,……积极争取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60年代,法国不顾美国反对,成功地试验了第一颗原子弹,撤出“北约”,调整与苏联的关系,与中国建交。70年代,联邦德国展开了旨在改善与苏联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新东方政策”,英国逐渐不再依赖美国。[来源:21世纪教育网.Com]
请回答:
(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问题? (3分)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联系材料一分析其影响?(6分)
(3)材料三反映了怎样的历史现象?联系材料二,谈谈你的认识。(6分)
2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欲伸民权,必广民智,欲启民智,必先革除恶风陋习对人民的禁锢。……早在百日维新期间康有为上书《请禁妇女裹足折》和《请断发易服改元折》,认为女子裹足,不能劳动;辫发长垂,不利于机器生产;宽衣博带,长裙雅步,不便于万国竞争的时代,请求放足、断发、易服以便“与欧美同俗”,又说:“非易其衣服不能易人心,成风俗,新政亦不能行。”这就把变衣冠作为学习西方文明和推行新政的一项重要内容,具有启发民智的意义。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提炼康有为的主张,并分析其目的(4分)
材料二 当时一般人都认为,西方的社会生活是依据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一种完美、理想的社会模式,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相比之下,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陈旧愚俗,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以致在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尚,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否则,谁就是保守、顽固之徒。
——王文泉等主编的《中国近代史》(1840年——1949年)
(2)依据材料二,说一说当时中国人的社会心态发生了哪些重要变化?(2分)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材料二变化的原因。(4分)
(3) 材料二中所说的“民国初形成的这样一种社会心理”是否符合事实?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4分)
材料三 20多年前,“毛式中山装”一统中国服装市场(见图一)。如今,我们的服装不拘泥于一种风格一种潮流,而能在令人眼花缭乱的服饰上,演绎出许多文化的味道来。(见
图二):
图一 图 二
(4)结合材料三分析由“毛式中山装”到多姿多彩服饰的变化原因。(2分)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A C B D B A C A A C D C B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B B C D C D D A A B C D
26.(19分)(1)理解:通过废丞相,权分六部,设立内阁,君主专制统治得到加强。(2分)
分析:该观点纯属无稽之谈。西方内阁制起源于英国,18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开始形成;明朝的内阁是君主专制加强的产物,而英国的内阁是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产物。 (5分)
(2)原因:政治上:辛亥革命和《临时约法》颁布;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和全国人民的斗争;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思想上: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新文化运动批判封建正统思想——儒家思想。(8分)
(4)特点:从专制到民主(或政治民主化);民主政治之路艰难曲折。(4分)
27(15分).(1)二战后初期,美国借经济援助之名,行控制西欧之实,达到了遏制共产主义势力的目的。(3分)
(2)现象:日本和欧共体同美国在世界市场上展开了激烈竞争并占据了有利地位。(2分)
影响:以美国为主的世界经济格局,逐渐转变为美国、日本、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地位严重动摇。 (4分)
(3)现象:日本和西欧各国开始奉行相对独立的外交政策,日益要求摆脱美国的控制,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开始形成,世界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4分)
认识:经济决定政治,引起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动的主要原因是各国综合实力的对比发生了变化。(2分)
28(16分).(1)主张是放足、断发、易服。(3分)目的是革除陋习以开民智、兴民权,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