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本课分析
本课涉及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经济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已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但是我国工业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也落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国民经济,我国政府组织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时间是1953年至1957年。本课主要讲述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第一个五年计划在工业交通建设方面的主要成就、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部宪法的颁布等问题。“一五”计划标志着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的经济建设并不了解,对于经济问题既不关注也不易理解,因此在进行本课教学时,教师最好能通过多种渠道向学生提供大量的资料,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去学习、探究,同时尽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加强课堂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教学分析
时空观念
1.1953—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一五”计划实施前,我国工业水平仍然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甚至远不如印度。
史料实证
指导学生利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说明我国工业交通运输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
引导学生思考第一部宪法的性质,从而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分析能力。
历史理解
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性质和特点。通过课堂教学中教师所用的综合教学法全面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
历史解释
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经济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性质和特点(难点)。
家国情怀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标志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的形成,并进而让学生感知到党和政府的正确决策和英明领导。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方面:《“一五”计划成就》图片、相关史料、PPT课件。
学生方面:影视、图片、资料阅读、家庭内外访问。
教学方法
运用多媒体手段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归纳、概括能力和主动探究精神;设置相关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以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教学过程设计
同学们,这一枚枚小小的邮票,可不要小瞧了它们,它们还有一个外号呢,叫作“国家名片”。方寸之间,融入百年历史风云;沧桑岁月,映出万般英雄情怀。邮票的方寸空间,常体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科技、经济、文化、风土人情、自然风貌等信息。
方寸空间内,常常展现的是一个国家的历史发展。
“一五”计划邮票 宪法邮票
今天我们就跟着一组邮票去看看1953—1957年中国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
(设计意图:学生可能知道邮票,但是用过邮票的学生非常少,从邮票直观的图片来引入“一五”计划的实施,让学生产生好奇心,集中注意力,进入学习状态)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1.背景
【教师引导】 国民党败退台湾后留给中国共产党的是一个经济上面临崩溃的中国,一穷二白、千疮百孔。此时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没有合理、完整的工业体系,几乎没有重工业。
【材料展示】 1952年,国内生产总值810亿元,比1949年增长77.5%,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最高水平的1936年增长20%,平均每年递增率为21.1%;其中工业总产值为349亿元,比1949年增长145.1%,年递增率为14.1%。
——张岂之《中国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卷)》
【提出问题】 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中央统一的经济管理下,农业上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工业上开展生产改革,所以到了1952年,我国已经胜利地完成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国内工农业生产也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但是,此时的中国仍然是一个工业化水平较低的落后的农业国。我国的工业生产水平与当时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至少在100年以上,远远落后于美国,也落后于经济并不发达的印度。再加上一些西方大国在政治上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经济上进行封锁、禁运。在这样的背景下,实现国家工业化成为当时党和政府的首要任务。
【图表展示】 中国与印度、美国的钢产量和发电量的比较
中国(1952年产量) 印度(1950年产量) 美国(1950年产量)
钢产量(人均) 2.37千克 4千克 538.3千克
发电量(人均) 2.76千瓦时 10.9千瓦时 2 949千瓦时
【材料展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感慨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教师提问】 通过与同时期其他国家进行比较,情况如何?图表和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合作探究,教师总结:我国工业水平仍然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甚至远不如印度。图表和材料说明了要想国家强大就要发展重工业。
【教师讲解】 当时,我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很低,基础薄弱,而且门类不全,许多重要工业产品的人均拥有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在此背景下,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一五”计划。
【图片展示】 政府编制和通过第一个五年计划
【教师补充】 五年计划
“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已经编制了十三个五年计划,目前正在实施第十三个五年规划。
2.目的和基本任务
【提出要求】 下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内容,完成以下问题:
(1)“一五”计划的目的是什么?
(2)“一五”计划的时间和基本任务分别是什么?
学生归纳:目的是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时间:1953—1957年。
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教师过渡】 从1953年起,为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把我国建设成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强国,我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一场大规模工业化建设高潮全面展开了。工人成为这场工业化建设的主力军。在人民群众的努力下,到1957年底,“一五”计划的各项指标超额完成。
3.取得成就
【图片展示】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相关史事图片
【教师引导】 请同学们观看《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和相关史事图片,归纳“一五”计划都取得了哪些成就。
学生归纳: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程;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中国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三大工业基地形成。
【图片展示】
歼击机 解放牌汽车
鞍山钢铁公司 武汉长江大桥
4.重要意义
【图表展示】 1952年和1957年工业占工农业总产值比重变化表,重工业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变化表。
【教师引导】 学生根据图表说明工业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工业生产发展速度快,工业结构有所改变。
【材料展示】 中国在“一五”期间的工业发展速度远远高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1953年到1957年平均每年增长速度,工业生产指数为:美国2.8%,英国4.1%,中国18%。钢为:美国3.9%,英国5.7%,中国31.7%。原煤为:美国0.4%,英国负增长,中国14.4%。发电量为:美国9.1%,英国7.8%,中国21.6%。如此快的发展速度,初步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教师讲解】 “一五”计划期间工业生产所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了旧中国的一百年。期间的工业发展速度远远高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初步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那么,“一五”计划的完成有什么重大意义?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初步实现了国家工业化的基础,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教师过渡】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也加紧进行。这主要表现为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设计意图:通过图文材料展示,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获得更直观的感受,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图片展示】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提出要求】 请阅读课文,了解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主要内容。
学生阅读教材归纳:
(1)时间:1954年9月。(2)地点:北京。(3)制定机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4)主要内容: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选举新的国家领导人。
【材料展示】 1954年宪法有蒙、汉、维、哈、藏、朝文版本,全国有1.5亿人参与宪法草案的讨论,提出118万条修改和补充意见。
【提出要求】 通过材料并结合教材《相关史事》,思考:宪法从草案到正式颁布的过程反映了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宪法从草案到颁布的过程说明宪法具有广泛的群众性,能够反映人民的意志,代表各族人民的利益。
【图片展示】 人民代表步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会场、《宪法》条文、第一届全国人大
【问题思考】 思考:为什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学生分析材料讨论,教师总结:宪法规定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所有这些充分说明1954年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教师讲解】 由于事先广泛征求意见,充分表达了人民的意志,1954年宪法成为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表明由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由《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作用的过渡状态已经结束。
【提出要求】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还选举了新的国家领导人。请同学给我们介绍一下。
学生介绍:大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朱德为副主席,刘少奇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教师小结】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思考,对比分析,培养学生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1956年,我国工业建设和生产所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了旧中国的一百年,“一五”计划的顺利完成为中国共产党积累了工业建设的经验。1954年宪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后制定的第一部宪法。此时的中国,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交织着建设国家的巨大热情,汇聚成了一股无穷的力量,鼓舞着人民对未来的美好梦想。
1.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其任务是什么?
2.说一说,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一部什么类型的宪法?它确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
板书设计
第4课 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首先,我让学生自己读课文,梳理课文内容,寻找本课的重难点;然后提出问题,和学生一起进行解答。在解答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如在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一部分知识的时候,就有同学提出:第一部宪法是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颁布的,那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不是现在电视上正在报道的两会呢?对于这个问题,教师就要正确地给予引导,使学生明白,现在的“两会”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这就会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能更好地掌握我国历史发展中的各项会议。如此一来,课堂氛围既能得到活跃,课堂效果也能显著提高,还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想象力,补充老师备课时的不足,便于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迅速掌握新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