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第9课对外开放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第9课对外开放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4-17 09:25: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9课 对外开放
本课分析
本课主要讲述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史实。分为三个子目:“经济特区的创办”“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其中前两目主要讲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是本课的重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一目主要讲我国对外开放步入新阶段。三部分内容呈递进关系:时间关系上的递进,开放领域的递进,开放成就的递进。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虽然成长于对外开放的历史大潮之中,但是总体上对于对外开放这一史实了解较少,所以本课应注重相关史实的阅读与介绍;经过前期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从材料中提取信息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对于抽象的概念容易产生注意力不集中、难理解的现象,所以本课还应注重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以利于问题的探究和解决。

教学分析
时空观念
了解1980年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的建立;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2001年12月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教学重点)
史料实证
利用教材有关对外开放地区的插图,查找地图,阅读相关史料,使学生对对外开放的步骤形成感性认识,理解并掌握“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
历史理解
理解并掌握“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及其历史影响,理解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意义,通过比较近代前期的对外开放和新时期的对外开放的不同之处,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
历史解释
以深圳特区的建立为例,学生间相互交流,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通过合作学习,加深对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概述能力。
家国情怀
对外开放,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极大提高,使学生感受到对外开放则兴,闭关自守则衰,理解我国继续扩大开放的意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方面:相关插图、图片、史料、PPT课件。
学生方面:课前预习、相关史料。
教学方法
情境导入法、活动体验法、问题探究法等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激趣导入——学习新课
【教师导语】 同学们阅读这则新闻:
新华社北京2017年4月1日电: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的历史性战略选择,是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

【导入设计】 深圳经济特区和浦东开发区取得了怎样的效果?他们的成功对设立雄安新区有何指导意义?让我们一起走进第9课《对外开放》,来了解这段历史。
(设计意图:由直观形象的图文和简洁的提问入手,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
二、教学过程
(一)经济特区的建立
1.实行对外开放的背景
【教师导语】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迈出了对外开放的步伐。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展开的呢?请看课件。
【课件展示】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闭关自守……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
——邓小平
【学生回答】 学生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讨论,自由发言。
【师生归纳】 实行对外开放的背景:国内:(1)历史经验的总结,闭关自守造成中国的落后。(2)“文化大革命”的破坏使国民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人心思治。(3)国内缺乏建设资金、技术,需要从国外引进。(引进与利用外资的需要)(4)国内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启动,需要对外开放的配合。
国际: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中国与日本、西方等国家差距拉大。
【教师过渡】 在此背景下,中国是如何一步一步实施对外开放的呢?对外开放的突破口就是建立经济特区。
2.经济特区的建立
【课件展示】出示两则史料
史料一 1979年4月邓小平首次提出要开办“出口特区”,后于1980年3月,“出口特区”改名为“经济特区”,并在深圳加以实施。按其实质,经济特区也是世界自由港区的主要形式之一。
史料二 1979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同意在广东省的深圳、珠海、汕头三市和福建省的厦门市试办出口特区。1980年5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将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这四个出口特区改称为经济特区。
【提出问题】 同学们,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迈开对外开放的步伐,最早建立的四个经济特区是哪四个?其中对外开放的“窗口”是哪儿?
【学生回答】 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窗口”是深圳。
【课件展示】 《经济特区的设立》图
【提出问题】 国家首先设立的四个经济特区集中在广东、福建两个省份。为什么率先在这两省设立经济特区?
【学生回答】 学生据图讨论,自由发言。
【教师点拨】 (1)靠近港、澳、台地区。(2)历史上这些地方与海外有密切交往。(3)对外交通便利。(4)有许多海外华侨、外籍华人的祖籍在这里。
【教师讲述】 四个经济特区的设立很快取得明显成就。深圳由一个贫穷落后的边陲小镇以“三天一层楼”的建设速度,在短短的几年内,建成一座繁华的现代化大都市。它有“一夜崛起之城”的美誉。1984年,邓小平视察深圳后,欣然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辅以课件,展示图片)


【提出问题】 经济特区“特”在哪里呢?
【学生回答】 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
【教师提问】 实行特殊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的经济特区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有什么作用呢?大家阅读史料,讨论作答。
3.建立经济特区的作用
【课件展示】 出示两则史料
史料一 经济特区是体制改革的试验场。1985年,邓小平同志指出:深圳是个试验,经济特区还是一个试验,“我们的整个开放政策也是一个试验,从世界的角度来讲,也是一个大试验”。在邓小平同志眼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办经济特区就是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杀出一条血路来”。这不仅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是一大创举,而且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也是一个新的贡献。
史料二 经济特区是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基地。1984年,邓小平同志说:“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从特区可以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识。特区成为开放的基地,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
【师生归纳】 学生讨论交流后回答,教师适当点拨。
(1)可以利用外资、引进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产品竞争力。
(2)可以利用外商销售渠道,适应国际市场需要和惯例,从而扩大出口,增加外汇收入。
(3)有利于学习现代经营管理经验,培养管理人才。
(4)可以扩大我们走向世界的通道,开辟世界了解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窗口。
(5)有利于进一步推动国内的改革。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通过展示图片和史料,引导学生理解经济特区设立的背景、经济特区设立后的变化及重要作用,帮助学生从感性思维上升到理性思维。通过材料的学习,培训学生史料实证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初步认识到对外开放的必要性)
(二)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
【教师导语】 经济特区的建立,只是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突破口,它对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最终形成发挥了重要的辐射作用。1982年12月,对外开放政策被正式写入我国宪法。随后,从1984年到1992年,我国陆续开放了14个沿海开放城市、地区及内陆城市、边境城市。此时的中国形成了怎样的对外开放的格局呢?
【课件展示】 出示史料
史料 中国对外开放大体经历了六个阶段,从试办经济特区,到开放沿海开放城市,扩大开放领域到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到沿江、沿边、内陆省会城市,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播放课件】 “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提出问题】 中国形成了怎样的对外开放格局呢?这个格局的形成过程有何特点?
【学生回答】 学生: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这个格局是有计划,有步骤,逐步形成的。
【教师讲解】 从时间和地理范围上看,1980年设立四个经济特区;1984年开放14个沿海开放城市;1985年开始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1988年,海南岛被划为经济特区;1990年建立上海浦东开发区(带领学生阅读教材P43相关史事,了解浦东新区开放历程及影响),1992年,相继开放了部分沿江城市、边境城市、内地省会城市和部分内陆县市。对外开放的格局是逐步形成的,因而我国的对外开放也是主动地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展开的,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注重国情、尊重经济发展规律、把握社会主义建设全局的能力。
【提出问题】 近代前期的对外开放和新时期的对外开放有什么不同?试从历史背景、国家行使主权、内容和影响等方面比较。
【师生归纳】 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教师适当点拨。
1.背景不同:近代前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当前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2.国家行使主权情况不同:近代前期的反动政府仰人鼻息,国家无法独立自主;现在的人民政府完全掌握着国家主权,已经赢得独立自主。
3.内容不同:近代前期的对外开放实际上是列强逼迫下的开放,虽然有自救自强的内容,但是更重要的是便利列强进入并控制中国市场;现在的对外开放是遵循着平等互利的原则,扩大对外贸易,吸引外资,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经营管理方法,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4.影响不同:近代前期的对外开放使我国的经济畸形发展,只能依附于列强,它不但没有改变中国落后面貌,反而引发一系列政治问题,使中国始终陷于屈辱之中;现在的对外开放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处在“起飞”状态之中,已经取得许多令世界各国刮目相看的辉煌成就。
【教师过渡】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加速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打下了坚实基础。
(设计意图:本环节借助地图的展示,帮助学生了解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在学习中形成时空观念。通过比较近代前期的对外开放和新时期的对外开放的不同,充分认识对外开放的积极作用,感受到对外开放则兴,闭关自守则衰,理解我国继续扩大开放的意义)
(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提出要求】 学生自读教材P45“相关史事”,了解世界贸易组织的职能。
【提出问题】 阅读材料,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什么影响?
【课件展示】
史料一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史料二 加入WTO,使得中国对外开放上升到前所未有的新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进开放的大趋势已经形成。
【学生回答】 教师适当点拨,从正反两方面回答。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但也给中国的经济体制带来挑战。
(设计意图:借助图片和材料让学生了解世界贸易组织的职能,让学生自己归纳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影响,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教师总结】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迈开了对外开放的步伐,建立深圳等经济特区,进一步推动国内的改革,扩大对外经济交流。1992年,对外开放的地域向纵深推进,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
 
自主完成本课的学案内容。
板书设计
第9课 对外开放
对外开放全方位
多层次
宽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