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本课分析
本课包含两个子目,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共同繁荣发展。本课主要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民族政策和各民族地区共同繁荣发展的情况。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根据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中国共产党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而这一政策成功地解决了我国的民族问题,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少数民族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随着西部大开发等优惠政策的实施,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得到极大的发展。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我国的民族特点以及民族政策了解较少,只知道我国自古以来比较注重民族平等、团结,尚未深刻认识到我们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要性和优越性。但是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是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此阶段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该阶段学生仍活泼好动,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这就需要教师设置内容丰富有趣的课堂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充学生的知识面。
教学分析
时空观念
1949年《共同纲领》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1947年我国第一个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成立;目前,我国已经设立5个省级自治区。
史料实证
教师指导学生看视频、阅读材料,培养学生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
历史理解
(1)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各族人民共同繁荣的意义。(重点)
(2)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难点)
历史解释
(1)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的政策及少数民族如何跨入社会主义。
(2)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重点)
(3)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党和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
家国情怀
归纳概括我国促进少数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措施,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方面:《天路》《你不知道的蒙古》《爱我中华》等视频、图片及相关史料、PPT课件。
学生方面:课前预习、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方法
1.影像辅助法:可以向学生播放有关视频,增强直观教学的效果,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本课内容。
2.分析法:对于本课中的难点,可以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采用教师分析的方法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过程设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确立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少数民族地区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今天我们一起去探究发生这些根本变化的原因。
(播放视频《天路》)
一曲天路,唱出了青藏铁路对于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也唱出了少数民族地区人民心中的喜悦和对祖国的热爱。近年来,国家继续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资金投入,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地区人民在国家大力支持下,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谱写出曲曲民族繁荣、和谐、发展之歌。歌曲中这条天路是通往哪里的呢?为什么要在海拔如此高的地方修建铁路呢?
(设计意图:歌曲导入,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是为后面的学习埋下伏笔)
课件展示课题及学习目标。
1.知道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的政策及少数民族如何跨入社会主义。
2.理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各族人民共同繁荣的意义。
3.了解民族工作的成就。
教师对目标进行解说。学生代表朗读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展现学习目标,利于学生有目的地开展学习,让学生的学习有的放矢)
1.出示资料:我们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民族团结之路,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设问:这里“中国特色民族团结之路”是一条什么路?
学生预习教材回答: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设置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从教材中获取有效信息)
过渡:那么,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呢?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
2.出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依法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
学生代表朗读。
教师进一步说明:请同学们在阅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时着重关注以下几个关键词,一是国家统一领导,这是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前提;二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这样就限定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区域;三是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这就规定了权力。
(设计意图:简单的设问,师生合作,突破重点)
同学们,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理解了吗?为什么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要实行这一制度呢?即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出示图片材料(少数民族分布图及古代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的交往事例)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上材料中获取怎样的信息呢?
学生阅读分析材料,思考回答,师生总结归纳:
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尊重历史、合乎国情、顺应民心的必然选择。
第一,从历史传统来说,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存在,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渊源。
第二,从民族关系来说,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各民族之间密切而广泛的联系,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经济文化基础。
第三,从民族分布来说,中国各民族的大杂居、小聚居的状况,以及自然、经济、文化的多样性和互补性,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现实条件。
(设计意图: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多方考量的结果,在解决这个问题时需要将中国古代史、近代史相关知识点拿出来进行重新链接。在此过程中有利于学生复习旧知,培养能力)
基于以上原因,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而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也是有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的。
4.展示《共同纲领》《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中的相关规定等。
1949年通过的《共同纲领》,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后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载入宪法。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这一制度在我国推行状况如何?
出示中国地图:
学生根据图示回答出5个省级民族自治区。
教师强调:自治区域分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具有怎样的意义呢?
5.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学生根据教材描述可答出:民族区域自治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到如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已有几十年了,那么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有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呢?以内蒙古为例,我们来瞧一瞧。
6.播放视频《你不知道的蒙古》
短短的视频包含着大量的信息,请同桌之间交流一下各自获得的信息。
学生合作交流信息。
(设计意图:一是从内容及语言上吸引学生,让他们关注到内蒙古自治区的巨大变化,二是从教学设计上引出共同繁荣发展这一学习内容)
教师总结学生的信息并说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后,少数民族聚居地方获得了快速发展,同时,党和国家还实施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政策。既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什么还要实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政策?
7.给出图片及文字材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少数民族有四种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封建地主经济占统治地位的有30多个民族,当时有3 000多万人口;处于封建农奴制的约400万人口;处于奴隶制的,当时有100万人口。后经过民主改革,各民族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学生分析材料可答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我国各民族发展很不平衡,很多少数民族的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
同学们认识问题很到位,正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这些现实原因使得党和国家开始实施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政策,那么为了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党和国家都采取了哪些措施?
8.指导学生结合教材及相关资料,归纳总结。
(1)政治上: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因地制宜,进行一系列的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废除了剥削和压迫,各族人民翻身做主人,迈进了社会主义社会。
(2)经济上:采取许多优惠政策,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3)文化上: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这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
(设计意图:党和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是本课的重点之一,让学生结合教材及相关材料进行归纳总结,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史料论证这一核心素养。同时,通过孔繁森等人物,也培养了学生的家国情怀)
9.出示图片
在西部大开发的政策适用范围中,有5个自治区、27个自治州和83个自治县,还有3个自治州参照享受西部大开发的相关政策。其中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是其重点项目。
自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果。
我国西电东送的主要路线
西部大开发以来民族地区固定资产投资情况(单位:亿元)
少数民族自治地方卫生机构、病床、卫生技术人员增长情况
从上面的统计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对少数民族地区有什么影响?
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后得出:在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教育和文化卫生事业等方面建设了一大批项目,极大地带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大大加强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设计意图:介绍西部大开发这一发展战略,了解民族工作的成就,同时在教学流程上也做到了首尾呼应)
习近平总书记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是伟大中国梦的一部分,如何实现?必然要坚定不移地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才能实现伟大中国梦。
《爱我中华》
自主完成本课的学案内容。
板书设计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民族大团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