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4-17 09:38: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本课分析
本课主要介绍了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的外交成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为了争取和平的外部环境,打开外交局面,我国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同苏联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中国注重发展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之间的友好关系,在此过程中,与印度、缅甸等国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在万隆会议上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同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这些成绩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为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学情分析
本课主要讲述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的外交成就,初中生对外交有所了解,他们对外交历史往往比较感兴趣,特别是对周恩来的外交故事,在之前有所了解,这些都为新课的展开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是,他们对外交活动的背景、目的、意义往往不太清楚,或者了解不太全面,在这些地方教师有必要作较为详细深入的分析,引导学生进行一定的研究性学习。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借助一些历史图片或影像资料,让概念化的事和人变得生动形象。通过营造相关的历史情境,让学生感受到当时中国的外交困境,从而体验到周恩来的外交艺术。

教学分析
时空观念
1949年,中国同苏联等十几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1953年,周恩来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日内瓦会议;1955年,亚非会议。
史料实证
通过阅读、分析材料,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提高学生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历史理解
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与意义,认识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通过学习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及其作用,认识中国的外交努力,以及在加强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方面做出的积极贡献;通过学习周恩来在重要国际会议中展现的外交才能,认识他对我国外交发展做出的贡献。
历史解释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难点),万隆会议(重点);加强与亚非国家团结合作的意义(难点);周恩来对我国外交发展做出的贡献(重点)。
家国情怀
通过本课学习,了解外交政策和重要人物所起的作用,养成关心国家和国际大事的习惯,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意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方面:收集和整理相关的视频和资料、相关史料、制作PPT课件。
学生方面:课前预习、搜集与周恩来外交事迹有关的资料。
教学方法
1.史料分析法:通过对史料的展示与探究,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教材中的重难点问题。
2.影像辅助法:可以向学生播放有关万隆会议的影视作品,增强直观教学的效果,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本课内容。
3.分析法:对于本课中一些难以理解的内容,可以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采用教师分析的方法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导语】
2018版《中国外交》白皮书7月3日在海口举行推介会,正式向全球首发。该书创始于1987年,是全面总结年度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工作、权威解读中国外交政策与实践、系统介绍中国对外关系的公开出版物,是公认的了解中国外交的“百科全书”。
2018版的《中国外交》白皮书共分9章,既包含对于国际形势和中国外交的总体论述,也有对中国与建交国、中国与国际和地区组织关系等深入介绍,还有关于边海、领事、新闻和公共外交等外交工作的专题论述。

回首中国外交,经历了由旧到新的转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我国摆脱了外交上的“屈辱”形象,以崭新的面貌活跃在世界舞台。下面让我们把历史的车轮停留在20世纪50年代,让我们一起领略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的成长历程及取得的重大外交成就。
(设计意图:将时事热点引入课堂,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中国外交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把历史和现实紧密结合起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材料展示】
材料一 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中央人民政府公告》(1949年10月1日)
材料二 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我们不学他们。我们不要被动、怯懦,而要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要有独立的精神,要争取主动,没有畏惧,要有信心。
——周恩来
【提出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们奉行的是什么样的外交政策?
学生齐声回答: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图片展示】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环境》
【材料展示】
材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美国出兵朝鲜,并将第七舰队开往台湾海峡,威胁中国安全,阻止中国统一。美国和一些帝国主义国家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等政策,企图把中华人民共和国扼杀在摇篮里。
【教师讲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中国的国际形势十分复杂,当时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对峙。从材料中可知,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采取什么样的态度?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美国等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采取敌视态度,实行外交孤立政策,不与中国建交,并对中国实行封锁和禁运。
【图片展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第一年同中国建交的国家》
【教师讲解】 面对当时严峻的国际环境,中华人民共和国展开积极的外交活动,在成立后的第一年里,同十几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请同学们从地图中找出这些国家,并思考这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学生查找地图,说出建交国家,并回答问题:
同苏联等十几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为恢复经济建设创造了一个好的外部环境。
【教师强调】 地图中出现的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印度共和国、瑞典王国、丹麦王国、缅甸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瑞士联盟、芬兰共和国在1950年跟中国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图片展示】 1949年10月3日中苏建立外交关系,两国互派大使,周恩来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及有关协议。
【教师引导】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80“相关史事”。
【教师讲解】 苏联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第二天,1949年10月2日宣布与中国建交,震惊世界。
1950年,我国还与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苏联给我们提供了3亿美元的贷款和技术人员的支持,这对促进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打破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一边倒”的外交战略选择也引起了一些周边国家的担心和疑虑,如何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解决相互之间的争端与分歧,保障周边环境的和平与稳定,就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的一个重大课题。
(设计意图:教学中主要通过史料和地图的展示,直观形象的带领学生进入到历史情景中去思考和探索)
【图片展示】 《中印边境问题》
【材料展示】
材料 1914年,英国殖民者片面从中国西藏划出印度(英国殖民地)与中国西南地区的一段边界,即“麦克马洪线”,面积9万多平方千米,此后,这一地区成为中印两国关系的焦点地区。1947年印度独立后,不仅继承了英国对中国部分领土的侵占,而且进一步侵占中国大片领土,于1953年扩展到“麦线”。
【教师讲解】 1953年,我国政府同印度就西藏问题进行谈判,周恩来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准则。
【教师引导】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83“相关史事”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正式提出的过程。
【提出问题】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什么时候正式确立的?结合教材P82材料研读,思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推动国际关系发展所起的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与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总理吴努发表联合声明,双方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
它为实行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提供了交往和沟通的基础,有利于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能够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教师小结】 2014年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中、印、缅三国在北京共同举办纪念大会。习近平主席说,新形势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神不是过时了,而是历久弥新、历久弥深、历久弥坚。
【知识拓展】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84“知识拓展”,了解周恩来和日内瓦会议。
【教师强调】 1954年4—7月,周恩来参加解决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会议。经过周恩来积极的外交努力,最终就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签署了一系列协议,缓和了亚洲及世界的紧张局势,巩固了中国南部边界安全。周恩来所表现出的宽阔的政治家胸怀和高超的斗争艺术,给与会者及国际社会留下了深刻印象,使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外交舞台上初露锋芒。
(设计意图:通过本目学习,让学生了解到中印边境问题的历史原因,以及老一辈革命家的高超的外交智慧)
(二)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
【教师讲解】 20世纪50年代,国际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随着朝鲜战争停战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始,中国迫切需要一个和平安全的国际环境。当时,亚非国家的反帝反殖运动空前高涨,要求和平、要求独立、要求发展本国经济、要求改善同中国关系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逐渐成为占世界人口一半的亚非国家的共识。基于这种情况,中央决定把大门打开,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教师引导】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83相关史实,了解“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
【图片展示】 当时报纸报道“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和“克什米尔公主号”飞机残骸。
【教师讲解】 1955年4月11日,克什米尔公主号执行包机任务,从印度经香港飞往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原定乘载中国代表团前往万隆参加万隆会议。在香港启德机场停留期间,被国民党特工买通的一名启德机场清洁工按照其要求将炸药安上飞机。飞机在接近印尼海岸时爆炸,机上除3名机员生还外,11名乘客及5名机组人员罹难。由于周恩来临时改变路线,所以此次刺杀行动失败。这次由蒋介石特务机关策划的“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强烈震惊和谴责,同时也使当时中国政府代表团的万隆之行陡然加大了危险系数,但中国政府在空难之后并没有被恐怖威胁所吓倒,仍然参加了这次会议。
(设计意图:通过“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万隆会议前夕,中国代表团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展现了外交人员为了国家利益,所体现出的大无畏的精神品质)
【历史影像】 《万隆会议》
【提出问题】 通过视频内容,并结合教材内容,回答下面问题。
1.万隆会议召开的时间和地点?
2.这次会议的特点是什么?
3.万隆会议遇到了哪些困难?
4.这些问题是如何解决的?有何历史意义?
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教师归纳:
1.1955年,印度尼西亚万隆。
2.这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
3.帝国主义国家挑拨一些国家的代表当着中国代表的面攻击共产主义,甚至怀疑中国对邻国搞“颠覆”活动。
4.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分歧,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教师介绍】 参加此次会议的国家中,大多数国家还没有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各国的社会制度存在很大差异。不少国家对中国缺乏了解,有的还受美国政府的影响,对中国抱有敌视的态度。在大会发言中,大多数国家的代表要求促进世界和平,消除殖民主义。但有几个国家的代表在发言中攻击共产主义,甚至有人直接点了中国的名。
【提出问题】 亚非会议中,各国共同关心的问题是什么?你觉得中国代表团应该如何应对这种局面?

学生自由讨论,教师总结:
亚非会议的主旨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合作,中国应推动会议圆满成功。面对猜忌,如果中国代表团进行针锋相对的争辩,会议有可能会陷入僵局,甚至达不成协议而失败。但如果为了避免争论不予反击,则会纵容幕后黑手的嚣张气焰,加深一些国家对我国的误解。
【资料展示】
材料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的,不是来吵架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的,不是来立异的。在我们之间有没有求同的基础呢?有的。那就是,我们都曾经经受过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这样我们就可以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
我们的会议,应该把大家的共同愿望和要求肯定下来,大家在共同的基础上互相了解,相互尊重彼此的不同见解。大家对中国的看法存在误解,欢迎大家到中国来参观访问!让我们亚非国家团结起来,为亚非会议的成功努力吧!
——周恩来《在亚非会议全体会议上的发言》
【问题探究】 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中提出的“求同存异”中的“同”和“异”分别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同”是指遭遇相同,都曾受到帝国主义的侵略;面临的问题相同,如何发展国家经济,维护民族独立,促进世界和平。强调这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是我们亚非国家团结合作的基础,是我们这次会议应该重点关注的地方。
“异”是指社会制度不同;建设道路不同。强调这些不同之处是客观存在的,它并不妨碍我们亚非国家间的团结合作。
【教师讲解】 周恩来的应对方式和“求同存异”方针的核心是:宽容、谦虚、彼此理解、互相尊重。这感动了与会各国,也感动了世界,促成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团结合作。
【问题探究】 一个美国记者评论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中的作用时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你认为周恩来为什么能改变会议的航向?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亚非国家虽然有共同的历史遭遇,但各国间也有错综复杂的矛盾分歧,再加上帝国主义不愿意看到亚非会议的成功,进行了一系列的阴谋破坏活动,使会议初期出现了分歧和矛盾。周恩来用“求同存异”的方针呼吁各国撇开分歧,加强团结。他用平等的态度来平息争论,用谋求团结的诚意来化解矛盾,赢得了各方的尊敬和赞同,不仅有利于改变外界对中国的偏见,也促进了会议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推动会议获得圆满成功。
【图片展示】 《会议后各国代表纷纷请周恩来签名留念》
【资料展示】
材料 万隆会议7天,留给历史这样一组数据:168小时中,总理合计睡眠只有13小时,共参加了16次会议,进行了10次会谈,举办了15次招待宴会。
【教师讲解】 中国代表团还积极开展会外交往,与很多国家代表团举行会晤,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为我国之后外交事业的发展准备了条件。
【图片展示】 《2015年亚非会议领导人合影》
【教师小结】 2015年4月22日,亚非领导人会议在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题为《弘扬万隆精神 推进合作共赢》的重要讲话。会议倡导的团结、友谊、合作的万隆精神深入人心,会议达成的万隆会议十项原则成为处理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
(设计意图:借助视频,让学生对万隆会议的整个过程有直观的了解和认识,随后通过具体的史料,借助一系列的问题分解难度,层层深入,最后又与现在相映照,体现万隆精神的时代精神)
(三)课堂小结
本课主要讲述了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外交成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结束了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以独立自主的姿态步入国际舞台,取得了重大外交成就。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国际社会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倡导的“求同存异”方针也为不同类型国家交往提供了基本理念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新的时期,崛起的中国必将继续发挥大国作用,为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促进区域发展做出更加积极的贡献。
 
自主完成本课的学案内容。
板书设计
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一、三大政策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三、万隆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