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课程标准】
一.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1.科技战略的发展:
①建国之初,成立中国科学院,郭沫若任院长。制定了科学发展的远景规划,以发展原子能、火箭和电子计算机等高科技为重点。
②“文革”后,1978年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召开,邓小平重申“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著名论断,科学的春天来到。
③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2.重大成就
(1)“两弹一星”(指 、 、 )的开发研制。(科学家:邓稼先、钱学森)――目的:打破 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
① 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意义:加强了中国 能力;为和平利用 打下基础。后来先后建成 核电站和 核电站。
② 年自行设计制造 导弹实验成功。
③ 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 个发射卫星的国家。――标志着中国进入 时代。
(2)载人航天工程取得重大突破。
1992年作出决策,1999年起进行无人飞行实验, 年10月15日 “ ”5号飞船载人( )航天飞行成功。2005年10月神州6号飞船载着宇航员费俊龙、聂海胜升上了太空。
意义:中国成为世界上第 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 袁隆平研究培育出高产杂交水稻 (1973年)。――意义:被称为第二次绿色革命,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为世界农业科技作出重大贡献,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
――袁隆平:2001年获中国 奖,是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杂交水稻之父)。
(4)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年研制成功“银河—Ⅰ号”。
(5)生物技术的发展:① 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世界上第一个 的全合成――开辟 时代。②积极参与人类基因的研究,到20世纪末,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3.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事业的蓬勃发展,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
②科技的发展,促进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③科技的发展,加强了中国的国防,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境。
二.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1.“双百”方针的产生
背景: 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知识分子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提出:1956年, 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
内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范围内, “百花齐放”是指在 问题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百家争鸣”是指在科学上( 问题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成果:文艺创作如:老舍的《 》、郭沫若的《 》、杨沫的《 》、赵树理的《三里湾》。
2.曲折发展
原因: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和“ ”的到来,一些学术问题被当成 问题。根本原因:“ ”错误影响。
3.经验教训:要处理好科学、文艺工作和政治的关系,和人民生活的关系,以及继承传统和不断革新的关系。在这三个关系中,和人民生活的关系是最基本的。
三.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1.开基创业
收回教育主权,1949年,第一次 会议召开,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变为沿着 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人民教育。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制定教育方针。学校将德育放在重要位置。刘少奇倡导“两种教育制度”;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教育首要任务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成果:十年探索时期,逐步形成较完整的 体系。
3.文革时期:妨碍了社会主义文化的正常发展。
4.改革开放时期:国家把发展教育事业放在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位置。1)增加教育投资。2)提出“ ”战略。3)制定《义务教育法》。4)用社会力量,启动“希望工程”。
5.改革开放后, 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并提出“教育要面向 、面向 、面向 ”(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在基础教育上,制定《义务教育法》。
6.20世纪末教育发展战略:将基础教育放在重要战略地位;1993年发展高等教育的“211”计划;增加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经费。
7.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在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只有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培养大批人才,加快现代化建设,才能迎接国际竞争的挑战,而人才的培养靠教育。
【巩固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获得了真正的独立 B.中国政府的重视
C.中国人民的辛勤劳动 D.有利的国际环境
2.新中国重大科技成果“两弹一星”相关成果取得的先后顺序是 ①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打破了美国和苏联的核垄断 ②中国掌握卫星返回技术 ③中国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④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枚火箭发射成功
A.①②③④ B.④①②③ C. ④①③② D. ③④①②
3.邓小平曾经指出: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影响的大国,也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这些尖端的科技成就体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能力和发展水平
B.这些成就大大增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和综合国力
C.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科技水平和国防实力
D.中国的国际地位主要凭借原子弹、氢弹和卫星
4.下列哪些是我国在导弹研制方面的成就:①1960年仿制近程导弹成功②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发③1964年自行设计制造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④1966年进行了导弹核武器试验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③
5.目前,我国已达到和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的科技成就有 ①航天工程 ②高能物理 ③生物技术 ④信息技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6.“嫦娥一号”发射成功是我国空间技术发展的第三个里程碑。你认为中国空间技术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应该是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成功
C.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 D.“神舟5号”载人宇宙飞船发射成功
7.下列出现在21世纪的成果有:
A 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 B “南优二号”杂交水稻选育成功
C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航天成功 D大亚湾核电站
8.我国是第几个在世界上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A.第一 B.第二 C.第三 D.第四
9.“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这份颁奖词赞誉的科学家是
A钱学森 B华罗庚 C李四光 D袁隆平
10.杂交水稻被国际上称为“第五大发明”和世界“第二次绿色革命”是因为:
A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 B 有许多国家引进杂交水稻
C有助于解决世界饥饿问题 D袁隆平推广杂交水稻
11.建国以后我国科学技术取得显著成就的原因是①人民政府十分重视科技工作 ②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③制定了发展科技工作的规划方针 ④一些海外的优秀科学家回国投身社会主义建设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2.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是
A.毛泽东 B.周恩来 C.刘少奇 D.邓小平
13.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是经过长期酝酿由党的最高领导人慎重决策后提出的
B.是指导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学艺术的基本方针
C.是没有限制条件,随意而发的“百家争鸣”
D.“双百”方针在实践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
14. “双百”方针提出后,在文学艺术领域出现了繁荣景象,表现在
①生活视野扩大,新的题材和主题的开始 ②出现多样化的体裁和表现手法
③小说、诗歌、散文、电影、音乐等硕果累累 ④文艺期刊大量增加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15.下列作品中属于长篇小说的是
A.老舍的《茶馆》B.郭沫若的《蔡文姬》C.杨沫的《青春之歌》D.艾青的《蝉的歌》
16.近代以来中国的教育有几次大的革命,改变中国教育方向的事件是:
A.国民政府第一次教育行政会议 B.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颁布
C.1949年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 D.新中国成立
17.“文化大革命”是一场长达十年之久的动乱,它严重影响了中国的发展。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看,“文化大革命”时期遭到破坏最严重的是:
A.农业 B.工业 C.教育 D.军事
18.20世纪90年代,中共中央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做出的重大部署是
A.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B.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C.提出“三个面向”的教育方针 D. 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19.改革开放后,加快了教育改革的步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
B.对中等教育实行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
C.高等教育方面,增设了一批新兴的边缘学科专业
D.在教育投资上,实行多渠道筹措经费为主、国家拨款为辅的体制
20.1993年,国家着手实施发展高等教育的“211工程”计划,下列解释中哪个是正确的
A.在全国重点办好211所大学和一批重点学科
B.面向21世纪,在全国范围内办好一所最著名的大学
C.面向21世纪,在全国重点办好100所大学和一批重点学科
D.在全国重点培养221名学科精英人才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