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
第15课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
山东省曹县实验中学 陈东巧
三维教学目标
1、 课程标准
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
2、 知识与能力目标
1 了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颁布“推恩令” 、强化监察制度等史实。
2 思考“推恩令”巧妙在哪里,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汉武帝所实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使儒家思想被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 汉武帝的大一统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从而认识统一是国家强盛的重要原因。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2、难点:对汉武帝“大一统”措施的理解及评价。
教具学法准备
1、教具:多媒体课件
2、学法: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课件设计思路
1、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四幅插图和文字资料。
2、补充刘邦、秦始皇等图片。
3、制作秦始皇和汉武帝措施对比简表。
教学实施过程
【导入新课】
用课件展示秦始皇、汉武帝图片。再利用本课导言:秦始皇建立的秦王朝没能像他期望的那样“传之万代”,仅仅十余年就被一个新王朝——汉朝取代。汉朝延续了四百多年,在汉武帝统治时期,国势最为昌盛。汉武帝为什么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是怎样加强中央集权的?
【讲授新课】
设计思路:用多媒体展示课件及要探究的问题,让学生先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代表回答,然后老师对较难的问题点拨释疑。也就是利用“先学后教,当堂达标”新的教学模式。
一、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 情境营造:
刘邦 汉景帝 汉文帝
〖探究〗 西汉初年的统治者采取怎样的政策?至汉武帝初年,经济状况如何?
小组代表发言:休养生息。汉武帝初年,经济恢复发展。
老师点拨释疑:休养生息政策指大动荡或长期战乱以后,统治者不搞劳民伤财、严刑酷法的统治,以达到恢复和发展经济、稳定统治的目的。
设计意图:第一目重点是汉武帝思想方面的措施,但汉文帝和汉景帝是铺垫不能不讲,所以展示图片和探究的问题,既增加学生兴趣,又理解了课文。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
情境营造:
秦始皇 汉武帝
〖探究〗秦朝虽然焚书坑儒,但由于秦朝短命,各家学说仍或多或少地流传下来。汉武帝时把众多学者召集到长安,询问治国方法。请问,各家各派的政治主张是什么?秦朝采取了哪家学说?结果怎样?汉武帝采用了哪家学说?为什么?
小组代表发言:儒家以“礼”治国;法家用“刑罚”加强统治;道家提出“无为而治”。秦朝采用法家学说,汉武帝采用儒家学说。
老师点拨释疑:秦始皇和汉武帝在思想方面的措施一个用武,一个用文的方法。手段不同,但目的一样,都有利于维护皇帝的至高无上的地位 ,加强中央集权。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及一系列设问,让学生认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目的,从根本上理解这一政策。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推行
情境营造:
〖探究〗汉武帝采纳了谁的主张?为确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推行,在中央和地方设什么学校?怎样全面评价该政策?
小组代表发言:董仲舒,中央设太学,地方设官学。
老师点拨释疑:该政策有利于政治上的大一统,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 ,维护皇权。但是,儒家思想独尊的局面,禁锢了人们的头脑,这实际上是文化专制主义的一种表现。
设计意图:采用设置情景,设疑引思,“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究合作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老师点拨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导入下一标题)
展示:材料一:汉朝实行郡县制,但汉高祖把自己的子弟分封到外地做诸侯王,汉景帝时,诸侯的势力很大,土地又多……特别是吴王刘濞(音bì),凭借地理之便,富比天子.
材料二:金缕玉衣
西汉中山靖王刘胜金缕玉衣(河南满城出土)
从材料中我们看到汉高祖实行分封与郡国并行,分封的目的是让诸候王镇守四海,捍卫天子,但事与愿违,诸候国势力很强大,对皇权构成了严重威胁,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应该怎么办?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第二项措施,即削弱封国势力。
1、 政治:削弱封国势力
1、 削弱封国势力的必要性
情境营造:
汉景帝
〖探究〗据图片和课文小字资料,面对诸侯国的尾大不掉,汉景帝采用谁的建议?什么方法削弱封国势力?结果怎样?
小组代表发言:晁错,削藩,导致七国之乱。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根据图片和课文资料来理解重点问题的背景。
2、“推恩令”的内容
情境营造:
主父偃
┏ ──────皇帝─────-┓
中 / \ \ 中
央诸侯王 ─ 诸侯王─ 诸侯王 央
统 统
辖 辖
的 的
郡 ─ 侯 ─ 侯─ 侯─侯─ 郡
〖探究〗 汉武帝采用谁的建议,用什么方法削弱封国势力?它的内容是什么?和汉景帝相比谁的方法更高明、更巧妙?巧妙在哪里?
小组代表发言:主父偃,“推恩令”,内容是推恩王候子弟,汉武帝不费一兵,不损寸土,就巧妙地削弱了诸侯王封国势力。
老师点拨释疑:通过示意图可以看出原来的王国被分割为许多小候国,候国归中央直接统辖的郡管理。实力大大削弱,因而无力和中央抗衡,加强了中央集权。
设计意图: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推恩令”的巧妙之处。对汉武帝的雄才大略有更深入的理解。
(导入下一标题)汉武帝为加强统治从中央到地方设置了许多宠大的官僚机构,为了防止这些官吏营私舞弊,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来加强监察制度呢?
2、 政治:强化监察制度
1、 设置司隶校尉和剌史
情境营造:找两个学生表演课堂小短剧,一个当司隶校尉,一个当剌史来向同学们作报告。
甲:我是司隶校尉,我的职责是监督和检举京师百师以及皇族的不法行为。
乙:全国分13个监察区域,每个州部派刺史一人,我是被派到地方的刺史 负责监督 地方官员,并抑制和打击益州地方豪富。
甲:我是为皇帝服务的,从根本上是在维护封建中央集权制。
乙:我的官品虽然很低,却可以监督郡国长官,如果发现官员有期瞒中央等行为,可直接奏报皇帝,加以制裁。对今天来说强化监察制度有利于反腐败,反贪污。
看《西汉疆域图》区分监察区域和行政区域。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角色表演自己模拟参与历史过程,探究体验历史,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热情。通过对现实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2、 建立中朝,限制丞相权力
〖探究〗 怎样评价汉武帝?
在学生合作探究的基础上老师点拨释疑,并说明对重要历史人物评价时要采取一分为二的观点实事求是的评价。
【课堂小结】:汉武推进大一统格局的措施
思想文化方面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长安
地方
政治方面
中央
地方
【拓展延伸】
秦始皇 汉武帝
政治上 废分封、立郡县;设御史大夫。 颁布“推恩令”;削弱封国势力;强化监察制度。
思想文化上 焚书坑儒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问:汉武帝在推进大一统格局时,有哪些政策做得更成功一些,通过表格对比讨论秦始皇和汉武帝哪一位的功绩更大?
说明:这是具有开放性的问题,有较大思维空间,即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也能让学生有话可说,有理可辩。
【教学评价】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要求重点识记,但较难理解。所以采取“先学后教,当堂达标”的模式,先给学生营造情景,提出探究的问题,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留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思考,表达。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耐心倾听学生的观点。老师对较难理解的问题点拨释疑。这样真正体现素质教育中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育理念。既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又拓展延伸所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学生学习效果】
绝大多数学生听课较专注,喜欢参与合作学习,合作氛围较好。但是在合作过程中仍然是优生占主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在合作中不断发表自己的观点,参与研究,教学基本上达到了目标,
刺史
强化监察制度
司隶校尉
削弱封国势力
推恩令
官学
太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