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支花
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
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
嘿罗嘿罗嘿罗嘿罗嘿罗嘿罗
爱我中华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支花
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
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
爱我中华
民族大团结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汉族占主体,少数民族有55个。在全国人口中汉族占92%,少数民族占8%。如此众多的民族,散居各地,分布超过了我国陆地面积的一半以上。那么,你们知道我国各民族分布形成了什么特点吗?
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为主的特点
我国的五十六个民族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中央政府调查统计正式确认的民族共有56个。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汉族人口比重最大,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91.51%。其他55个民族总人口偏少,约占全国总人口的8.49%,故称其为少数民族。
55个少数民族中,100万人口以上的有壮、满、回、苗、维吾尔、彝、土家、蒙古、藏、布依、侗、瑶、朝鲜、白、哈尼、黎、哈萨克、傣18个民族,其中壮族人口最多,超过1 600万人;10万至100万人口的有金、傈、纥佬、拉祜、东乡、佤、水、纳西、羌、土、锡伯、仫佬、柯尔克孜、达斡尔、景颇15个民族;10万人口以下的有撒拉、布朗、毛南、塔吉克、普米、阿昌、怒、鄂温克、京、基诺、德昂、乌孜别克、俄罗斯、裕固、保安、门巴、鄂伦春、独龙、塔塔尔、赫哲、高山(不含台湾省高山族人口)、珞巴22个民族,其中珞巴族人口最少,不足3 000人。
这种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特点是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相互交往、流动形成的。这种分布特点有利于各民族在经济、文化上密切往来,相互吸引,互相依存,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各民族之间在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等方面不尽相同,仍存在很大的差异,正是根据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中国共产党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这些图片说明了什么?这种局面的出现得益于什么制度的实施?
体现了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了解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依法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
议一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政治制度,但它是怎样确立下来的?
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后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载入宪法。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观察教材《民族区域自治示意图》,并找出5个省级自治区的位置。
地区 名次 成立时间
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1947年5月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955年10月
广西壮族自治区 1958年3月
宁夏回族自治区 1958年10月
西藏自治区 1965年9月
截至1998年,我国先后建立了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5个自治区和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
想一想:根据以前学过的知识讨论一下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
中国历史上长期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符合中国国情和历史传统;各民族长期的经济文化联系,形成了各民族只适宜于合作互助,不适合分离的民族关系;近代以来,各民族在共御外敌、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革命斗争中,建立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形成了相互离不开的政治认同。
想一想:我们如何评价这一构想的呢?
材料 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新闻学教授戴雨果表示,“一国两制”是一种非同寻常的创新,这一模式过去是、现在依然是中国务实精神的最好体现。
——人民日报海外版
“一国两制”构想是实现和维护国家统一的基本国策,它为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指明了前景,赢得了海内外人士的好评。
结合上述所学内容,谈谈你对民族区域自治的认识(意义)。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2.共同繁荣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中央在少数民族地区采取了什么措施?
(1)进行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废除了剥削和压迫,各族人民翻身做了主人,迈入社会主义社会。
议一议:对少数民族地区因地制宜地进行政治改革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前提。那么,党和政府为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采取了哪些政策?
(2)国家采取许多优惠政策,派遣大批人员,还通过技术、物资、资金等多种方式,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
想一想:各民族共同繁荣包括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繁荣,那么党和政府是如何对待少数民族文化的?
(3)国家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国家按照自愿原则,为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创造条件;国家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保护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国家还有计划地进行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的搜集、整理和出版工作等等。
【史料展示】
材料 西部地区由于受历史、自然和区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总体发展水平与东部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近十几年来,这种差距还呈拉大趋势。
想一想: 在20世纪末,国家针对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大量欠发达的自治州和自治县提出了一项什么发展战略?
西部大开发战略
少数民族文化遗产——西藏拉萨布达拉宫 青藏铁路通车
西藏自治区拉萨机场 新疆阿勒泰牧场
西部大开发以来,在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教育和文化卫生事业等方面建设了一大批项目,带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加强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促进了青海、西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青藏铁路
青藏铁路、简称青藏线,是指青海省至西藏自治区的铁路,属于中国国家干线铁路之一。青藏铁路级别为国铁Ⅰ级,大部分路段是非电气化单线铁路,部分路段扩建为双线铁路,部分区间段已实现电气化改造,被誉为“天路”。青藏线起于青海省西宁市,途经格尔木市、昆仑山口、沱沱河沿,翻越唐古拉山口,进入西藏自治区安多、那曲、当雄、羊八井、拉萨。全长1 956千米,是重要的进藏路线,是世界上海拔最高、在冻土上路程最长的高原铁路,是中国新世纪四大工程之一,2013年9月入选“全球百年工程”,是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的一座丰碑。青藏铁路经过几十年的努力,项目四起三下:西格段814千米,20世纪50年代准备建设,1979年铺轨,1984年运营;格拉段1 142千米(新建线1 110千米)因存在千里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世界级难题而长期停建,最终克服难题而于2001年6月开工,2006年7月1日建成通车运营。2014年8月16日,青藏铁路延伸线拉日铁路全线开通运营。青藏铁路推动西藏进入铁路时代,密切了西藏与祖国内地的联系,拉动了青藏铁路沿线的经济发展,被人们称为发展路、团结路、幸福路。这条神奇的天路犹如吉祥哈达,载着雪域儿女驶向发展和幸福之园。2016年9月12日,历时7年,总投资12.98亿元的青藏铁路无缝钢轨换铺工程完成,全线1 956千米的青藏铁路实现了“千里青藏一根轨”,列车的平顺性和安全性有了很大的提高。
本课小结
民族大团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