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课件(14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课件(14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4-18 09:27: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选 择
20世纪,在开辟新的发展道路方面,各国呈现出不同的选择
坚持、调整
探索、创新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
第20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第21课 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
20世纪50-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978年以来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进步和生活巨变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

过渡时期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
一化三改造时期(1953-1956)
曲折发展时期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1978年——今)
巩固政权,恢复经济
过渡时期:指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此时中国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课标要求】
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总结其经验教训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一五计划
1.背景:
①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
②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主张
③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2)方针:
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强调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①重工业基础薄弱;
②重工业是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
③面临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
④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
“因为我们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负我们。”
“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一五计划为什么优先发展重工业?
(3)成就:
1957年底,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全面展开。
“一五”计划建设规模宏大,在五年内,各项支出总数为766.4亿元,折合黄金7亿两以上。用这样大量的资金来进行国家建设,这在中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结合左侧两幅图片思考如下问题:
(1)近代民族工业在分布地区及产业结构上有何特点?
(2)产生这些特点的原因是什么?
(3)一五计划期间,中国工业发展有何特点?原因?
国家统一,民族独立是经济振兴的政治前提和根本保障
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1.目的:
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国家资本主义的初级形式
——生产关系调整
2.过程:
①农业:
1953年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5年高级农业合作社
②手工业:
手工业合作社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
1953年之前,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
1953年,个别行业的公私合营
1956年,全行业公私合营
国家资本主义的高级形式
创举:采用和平赎买的办法,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途径,逐步将其改造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企业。
国家资本主义:在人民政府管理之下的、用各种形式和国营社会主义经济联系着的、并受工人监督的资本主义经济。按照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联系的程度和社会主义因素的多少,分为低级形式和高级形式。
个别行业的公私合营:是在私营企业中增加公股,国家派驻干部(公方代表)负责企业的经营管理。企业由资本家所有变为公私共有,公方代表居于领导地位;资本家开始丧失企业经营管理权;企业盈利按“四马分肥”原则分配。
全行业公私合营:国家对资本主义私股的赎买改行“定息制度”,统一规定年息五厘。生产资料由国家统一调配使用,资本家除定息外,不再以资本家身份行使职权,并在劳动中逐步改造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1966年9月,定息年限期满,公私合营企业最后转变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
3.实质:
通过和平手段,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属于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
4.意义: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社会主义工业化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重要基础
必要条件
同时进行
生产力
生产
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
唯物史观
【归纳总结】一化三改的关系?
三、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
1.中共八大
(1)内容:
分析主要矛盾,提出主要任务
(2)意义: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蓬勃开展
2.“左”倾错误的发展
(1)原因:
片面追求经济建设中的高速度
(2)表现:
①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评价: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就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状态的愿望,但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②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
1958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号召全党全民为生产1070万吨钢铁而奋斗。
当年上半年,全国只生产钢312万吨。在这种情况下,要在剩下四个月里生产出600多万吨钢来是根本不可能的。可是中共中央已做出决定,毛泽东亲自挂帅,任务不完成不行,只好求助于大搞群众运动和各种土办法。于是,一声号令之下,全国几千万人一齐上阵,大修小土炉,大砍树木,大找矿石,掀起一个空前规模的全民大炼钢铁运动。当时一个最主要的方法就是不断放出“高产卫星”。例如1958.9.15,河南省放了一颗日产“生铁”18694吨的“大卫星”。为了放这颗“卫星”,全省动员了360多万人。
钢铁要大上,其他行业也要紧跟,例如农业方面“卫星”不断,亩产万斤似乎已不在话下。据说,“只要我们需要,要生产多少就可以生产多少粮食出来”。
大跃进影响:国民经济和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教训:遵循经济发展客观规律
③以“一大二公”为特点的人民公社化运动
人民公社化影响:不适合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效率低下,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教训:生产关系的变革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3.国民经济的调整
(1)背景:
1959-1961年三年严重经济困难
(2)内容:
八字方针
(3)结果:
196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
《中国共产党历史》在叙述到“三年困难时期”群众生活状况和人口变动情况时说:“粮、油和蔬菜、副食品等的极度缺乏,严重危害了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许多地方城乡居民出现了浮肿病,患肝炎和妇女病的人数也在增加。由于出生率大幅度大面积降低,死亡率显著增高。据正式统计,1960年全国总人口比上年减少1000万。突出的如河南信阳地区,1960年有9个县死亡率超过100‰,为正常年份的好几倍。”“这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反右倾’斗争的严重后果,其沉痛的教训应该认真总结和记取。”
三、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
(二)“文革”时期(1966-1976)
1.影响
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导致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在低水平线上徘徊
2.教训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阶段 时间 重大经济政策或活动
过渡时期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文革”时期
1949—1952
1953—1956
巩固政权,恢复经济
一化三改
成功:
社会主义工业化:背景、方针、成就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目的、过程、实质、意义
1956—1966
1966—1976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
失误:
中共八大(内容、意义)、八字方针(内容、结果)
以阶级斗争为纲(危害)
【总结归纳】
经验教训
1.制定经济政策,要从国情出发,实事求事
2.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3.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不能盲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4.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
5.国民经济各部门要协调发展
 我是一个资本家,但是我首先是一个中国人
  
他历述作为一个中国民族资本家,自己是如何一直梦想兴办工业救国图强的,可是在旧社会受尽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的压迫和勒索。解放初期,由于政府贷款、委托加工和收购产品,才使企业摆脱困境,盈利逐渐增加。接着,他说道:“五年计划开始了,全国兴办了许多大工厂,各地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一切实现得比梦想还要快。多么令人鼓舞!没有共产党,不走社会主义的道路,哪能有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