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北宋的政治课时检测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北宋的政治课时检测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4-17 17:01: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一、选择题
1.“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唐朝灭亡以后进入的分裂时期是
A.春秋战国
B.魏晋南北朝
C.五代十国
D.辽宋夏金
2.北宋的建立时间是( )
A.960年 B.936年 C.959年 D.965年
3.北宋为防止知州权力过大而设置分权的官员是( )
A.通判 B.宰相 C.转运使 D.枢密使
4.“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等历史典故与下列哪一个历史人物有关?
A.秦始皇
B.汉武帝
C.赵匡胤
D.李世民
5.针对唐朝末年以来藩镇割据现象严重的局面,宋太祖所采取的解决措施有
①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
⑧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③取消行中书省,设“三司”,加强中央集权
④派文官担任各地州县长官,陆续取代原来藩镇下的爪牙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宋太祖和他的继任者用了近20年的时间,陆续消灭了其他割据政权,统一了
A.北方
B.全国
C.中原和南方
D.西南和西北
7.下列不属于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是(  )
A.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军队 B.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C.派文人出任地方官 D.实行行省制度
8.唐朝灭亡以后,藩镇割据局面仍在延续,历史进入 时期。
A.春秋战国
B.五代十国
C.魏晋南北朝
D.辽宋夏金
9.赵翼说:“是宋之为国,始终以和议而存,不和议而亡。盖其兵力本弱,而所值辽、金、元三朝,皆当勃兴之运,天下所兴,固非人力可争,以和保邦,犹不失为图全之善策。”由此可见,对宋与辽、金等的和议,赵翼认为是
A.不敌外邦,实属民族的耻辱 B.“以和保邦”,就是明智选择
C.被逼无奈,导致国家的灭亡 D.和议图存,实属下策
10.960年,北宋建立,定都于( )
A.东京
B.长安
C.建康
D.临安
二、填空题
11._____利用设酒宴的手段,解除______等统军大将的兵权。这就是有名的“______”。
12.在财政方面宋太祖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后来又在地方设置______,把地方财权收归中央。
13.北宋为分化知州权力设置了___________。
14.统一: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____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_____局面。
15.措施:(1)宋太祖重用____掌握军政大权,宋太宗继续采取____、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_____的格局逐渐形成。武将受到牵制,这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2)注重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____。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____,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____局面。
三、简答题
16.唐朝到清朝君主专制不断强化。请结合你所学习历史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唐朝贞观时期进一步完善了什么制度来明确中央机构职权及决策程序的?
(2)宋太祖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经常调换军队将领的目的是什么?同时,宋太祖在宰相之下又设副宰相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的意图是什么?
(3)元朝疆域空前辽阔,为了更好地管理国家、处理地方与中央的关系,实行了什么政治制度?
(4)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在地方上取消了行中书省,设立了“ ”。在中央朱元璋废除了长期存在的 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的职权,并直接对皇帝负责。为了监视官民,朱元璋还设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挥的什么机构?后来明成祖又成立同类机构叫什么?两个机构合称“ ”,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
(5)清朝设立了特殊机构 ,使得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的权威,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清朝为了控制思想,经常借知识分子的文章、诗词中制造大批冤狱,很多人被处死,人们把这种做法称为“ ”。
(6)从以上各朝代措施可以得出什么结论?请你用一句话进行概括。
17.讨论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的利弊
18.简述王安石变法的原因、目的、主要内容、作用和失败原因。
19.哪个朝代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20.简述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
参考答案
1.C
【解析】依据题干中提示词“唐朝灭亡以后进入的分裂时期”,结合课本所学,唐朝灭亡后,进入分裂时期,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在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C项符合题意;春秋战国和魏晋南北朝都出现在唐朝之前。AB两项不合题意;辽宋夏金中最早的辽建立在916年,唐朝灭亡是907年,D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B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C。
2.A
【解析】依据 所学可知,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黄袍加身称皇帝,建立北宋,A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
3.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宋太祖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陆续取代原来藩镇手下的爪牙。为防止知州的权力过大难以控制,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A项符合题意;B项是宋朝在中央设立的只对皇帝负责的官职;C项的职责是把地方的财赋收归中央;D项是为了削弱宰相的权力设立的官职,只对皇帝负责。由此可知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4.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赵匡胤,宋朝开国皇帝,“陈桥兵变”后被拥立为帝,黄袍加身。在宋朝建立初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避免禁军也黄袍加身,赵匡胤通过酒宴“杯酒释兵权”,解除了一批大将手中的兵权,称为其巩固统治的开始,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与题干信息不符合。故选C。
5.B
【解析】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针对唐朝末年以来藩镇割据现象严重的局面,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首先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宋太祖还控制对军队的调动;在地方宋太祖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陆续取代原来藩镇手下的爪牙。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宋太祖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除各州留一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支出外,其他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后来又陆续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①②④正确,B项符合题意;明太祖继位后,改革行政机构,加强君主权力,在地方,朱元璋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③错误,A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B。
6.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建立后,宋太祖采取了“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战略方针,进行了统一南北的战争,基本上削平了南方的割据势力;979年,宋太祖的弟弟宋太宗消灭了最后一个割据政权北汉,统一了中原地区,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因此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
7.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为了对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统治,实行行省制度,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朝。因此不属于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是实行行省制度;而选项ABC都属于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措施;所以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8.B
【解析】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唐朝灭亡以后,出现了割据混战的局面,黄河流域相继由五个朝代统治,被称为“五代”,在南方各地和北方的山西还有十个国家,总称五代十国,B项符合题意;春秋战国是在唐朝之前的时期,A项不符合题意;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唐朝之前的时期,C项不符合题意;960赵匡胤发动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宋朝,这是在五代十国之后, D项不符合题意;由此可知,ACD三项的内容都不符合题意;故选B。
9.B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北宋和南宋对辽、西夏、金议和的根本原因是两宋朝廷的政治腐败,皇帝无心抵抗,导致军事上即使处于优势的情况下,也求和送“岁币”。皇帝苟且偷安,使得政府内部投降派占有很大优势,因此宁可屈辱议和,也不允许内部主战派取胜。因此赵翼认为议和是保邦“善策”。选项B符合题意;而选项ACD与题干内容不符,故选B。
10.A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定都东京.此题故选A.
11. 宋太祖 石守信 杯酒释兵权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太祖赵匡胤采纳宰相赵普的建议,利用设酒宴的手段,解除石守信等统军大将的兵权,这就是有名的“杯酒释兵权”。因此填写宋太祖、石守信、 杯酒释兵权。
12.转运使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太祖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除各州留一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后来又陆续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因此,题干空处填写:转运使。
13.通判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宋初,为了加强对地方官的监察和控制,防止知州职权过重,专擅作大,宋太祖创设"通判"一职,通判由皇帝直接委派,辅佐州政,可视为知州副职,但有直接向皇帝报告的权力,所以题干应该填写通判。
14. 先南后北 分裂割据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点睛:抓住题干关键词“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是解题的关键,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
15. 文臣 抑制武将 文臣统兵 科举制 读书风气 文治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宋太祖赵匡胤自己是黄袍加身的武将出身,因此对武将集团相当顾忌,实行重文轻武的国策。后世的赵氏王朝也继承了这一传统。综观宋朝历史,“崇文抑武”是一种极其突出的社会政治现象,提倡和贯彻者,非一朝一帝,也非一时权宜之计,而是宋王朝所采用的具有纲领性的治国思想与方略。宋太祖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武将受到牵制,这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注重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16.(1)三省六部制度。
(2)控制兵权。
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3)行省制度。
(4)“三司”。
丞相制度。锦衣卫。东厂。合称“厂卫”。
(5)军机处。“文字狱”。
(6)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解析】
【详解】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贞观时期进一步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度,明确中央机构职权及决策程序。三省相互牵制,相互制约,有利于巩固统治。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太祖为了控制兵权,首先用“杯酒释兵权”的办法解除了禁军将领的兵权,还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在中央,宋太祖采用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宋太祖在宰相之下又设副宰相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疆域辽阔。为了对辽阔的疆域实行有效的统治,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在中央设立中书省,在地方设立行中书省。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巩固统治,强化皇权。明太祖在地方: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使行省的权力分散。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了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皇帝直接掌握军事大权。为监视官民,朱元璋设立锦衣卫,后来明成祖成立东厂,合称“厂卫”,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
(5)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雍正年间,设立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军机处,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清朝统治者非常注重从思想领域 严密控制知识分子。从知识分子的文章、诗词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再借题发挥,罗织罪状,制造大批冤狱,祸及亲友。这就是“文字狱”。
(6)从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到宋太祖的分化事权,再到元朝的行省制,明朝的废除丞相,清朝设立军机处、大兴文字狱。这些措施说明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点睛】
解答本题需要熟悉唐宋元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解答第一问需识记唐朝进一步完善了三省六部制。解答第二问的关键是识记宋太祖在军事上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削弱相权的做法。解答第三问的关键是识记元朝的行省制。解答第四问的关键是正确识记明朝强化君权的措施。解答第五问的关键是正确识记清朝加强君权的措施。解答第六问需要认识唐宋元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反映的是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17.(1)积极影响:有利于防止藩镇割据,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提高知识分子地位,参政热情高涨;有利于推动科技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2)消极作用:造成军队战斗力削弱,备受西北游牧民族的侵扰,对辽、金战争败多胜少,积贫积弱。大量招收文人担任官员,政府行政效率低下,人民负担加重。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的利弊
(1)积极影响:有利于防止藩镇割据,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提高知识分子地位,参政热情高涨;有利于推动科技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2)消极作用:重文轻武的结果却造就了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软弱无能的朝代,造成军队战斗力削弱,备受西北游牧民族的侵扰,对辽、金战争败多胜少,积贫积弱。大量招收文人担任官员,政府行政效率低下,人民负担加重。
18.背景:①官俸和军费开支浩大,政府财政入不敷出。②土地集中现象严重,社会阶级矛盾尖锐。
目的: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通过变法达到富国强兵。
主要内容: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和保甲法。
作用:①政府收入有所增加,促进农业生产,增强国家军事力量。②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宋神宗于1086年死去,司马光出任宰相,新法几乎全部被废除。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王安石变法的背景是官俸和军费开支浩大,政府财政入不敷出;土地集中现象严重,社会阶级矛盾尖锐。目的: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通过变法达到富国强兵;王安石变法的内容有: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和保甲法。
作用:①政府收入有所增加,促进农业生产,增强国家军事力量。②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宋神宗于1086年死去,司马光出任宰相,新法几乎全部被废除。
19.北宋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960年,北宋建立时,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已出现统一的趋势。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故答案为:北宋。
20.(1)集权中央:宋太祖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长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权力,设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2)分化事权
①分化将权,如将禁军统领权一分为三、设枢密院分离统兵权和调兵权;②分化相权,如设置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3)采取重文轻武策略,实行“文人治国”模式。在分散削弱禁军将领和地方节度使权力的同时,大量任用文官来分权。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
(1)从皇帝直接控制军权入手,把地方军、政、财、司法权都收归中央;在中央通过分权而达到集权的目的。
(2)实行“分化事权”的办法:一是分化将权;二是分化相权;三是分化地方事权。
(3)实施“强干弱枝” ,“内外相制”策略:
(4)采取“重文轻武”策略,实行“文人治国”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