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土地的誓言》教学实录

文档属性

名称 7《土地的誓言》教学实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4-18 14:51:20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七年级语文下册《土地的誓言》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2.品析文中关键词句的含义,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3.能够有感情的朗读本文,感受游子浓郁的思乡爱国之情。
学习重点难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领悟并学习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2.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揣摩,品读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
教学方法 情景法 朗读法 词语品析法 质疑探究法
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九一八事变视频短片)
在日本侵略者刺刀和枪炮的胁迫下,无数男女老少踏上了流亡的漫漫路途,他们在凄风与硝烟里回望那被烧焦的故土大地,一步一回首!从此,迎接这些流亡者的,是饥饿、严寒、惊恐、伤痛,还有一一对故土刻骨铭心的思念!“九一八”事变十年后,抗战依然艰难,流亡者依然无家可归。炽痛的思念越来越强烈地燃烧着作者的胸膛,他怀着难以抑制的激情,写下了千千万万东北流亡者的心声——《土地的誓言》。
二、听读课文,感知内容
师:作者用文字表达了内心难以抑制的激情,字字有情,句句含情,请大家听老师范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体会老师是用怎样的语气、词速、语调传达作者的情感的。
(范读课文)
师:下面请同学们走近文本,用心、用情去朗读第二自然段,去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研读课文,体会情感
师:作者的语言文字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魅力呢?下面就让我们来共同探讨作者是用怎样的文字来表达内心强烈的感情的。请大家在刚才听读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迅速浏览课文,分别勾画出有关“土地”和“誓言”的句子。
(土地)
师:哪些语句是写“土地”?请你朗读出来好吗?
生1: “当我躺在土地的时候……原野上怪诞的狂风……”
师:还有吗?从哪儿到哪儿?
生2:“在故乡的土地上,我印下我无数的脚印……多么美丽,多么丰饶……”
生齐读。
师:是的,这两段文字分别是作者回忆故乡的景物、风物以及在故乡的生活。下面我们通过探究几个问题来体会作者的感情。
师:作者思念故乡的时候,想起了什么?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
生:白桦林、马群、蒙古狗……
师:作者如何把这么多的事物名称串联在一起的?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排比。
师:排比的修辞手法,使这么多景物像电影镜头一样一一呈现在我们面前。对于一个常年生活在东北的人,这些景物再平常不过了,作者是如何通过普通的场景表达情感的呢?请同学们标记出每种景物前(后)作者用了哪些修饰语?
生:……
师:哪些修饰语给你带来了美感?它们分别从什么角度刻画事物的?
生:——碧绿的、金黄的、斑斓的……
师:比如“碧绿”“金黄”“斑斓”是从色彩上写出了事物颜色艳丽、五彩斑斓,“参天”“标直”写出了白桦树挺拔伟岸的身姿、旺盛的生命力,“奔流似的”“奔驰的”展现了马群鹿群生机勃发、自由驰骋的状态。可见,这里使用排比手法以及修词语的运用有什么作用?
生:展现了东北大地的丰饶和美丽。
师:是的,东北大地上物产丰富、资源富饶、生机勃勃、色彩斑斓,如同电影镜头一一呈现在我们眼前,给人以视觉冲击,让人如临其境。那么这段话应该读出什么感情呢?
生:作者的自豪之情,对故乡的赞美、留恋之情溢于言表。
师:请你试一试。
生自由朗读。
师:热爱、留恋美好的事物是人之常情,可是有些景物在生活中并不美丽也不可爱,比如“夜深嗥鸣的蒙古狗”、“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作者为什么选择这些不美好的事物?
生:……
师:积累几个词语,“嗥鸣”“谰语”“怪诞”,想象一下,夜深人静,空旷寂寥的原野上传来蒙古狗的号角,狂风的呼啸,什么感觉?
生:毛骨悚然。
师:是啊,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不美的事物呢?
生:……
师:同学们想想我们是不是也有类似的生活体验呢?比如当你离开家离开爸爸妈妈很长时间的时候,想家吗?想什么?香喷喷的饭菜、温暖的小床,还有妈妈的唠叨,爸爸的训斥。
生:……
师:是的,这正是一个常年流亡的游子对家乡深切的眷恋,即使这些不美的景物都如此热爱,更何况那些美好的景物呢?
师:有些修饰语似乎欠妥,比如“白桦林在原野上呻吟”“带着松香味的煤块”,白桦树怎么会呻吟呢?煤块又怎么能散发松香味呢?
生:……
师:当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上故乡土地的时候,一切美好的生活都葬送了,无辜的百姓失去了家园、土地、欢乐、甚至生命,这些白桦林就像被敌人摧残蹂躏的东北人民。作者从它挺立的身影中看到了东北人民的悲惨遭遇,听到了东北人民痛苦的呻吟。
当作者带着强烈的情感去回忆的时候,一切事物都被蒙上了美好的色彩,连煤块也能散发着淡淡的松香味,这不正是家乡的味道吗?
师:还有一些修饰语,老师想改写一下。把“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改成“散发着温润的光泽的红玉和黑玉”好不好?为什么?(若答不出,可提示:两者的区别在哪里。拟人、修饰语)
生:……
师:后者再美,也是“物”,前者,即使没有任何修饰语,在作者的心中是鲜活的生命,当心中强烈的情感无法用修饰语表达的时候,作者借用拟人的修辞,把故乡的事物看成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作者怀着满腔的热情去触摸,去感受,而这些生命现在正在遭受日寇的摧残,作者的热爱之情就变成了炽痛的热爱,爱之越深,心就越痛。用作者的话说,土地是我的母亲,试想,母亲正在遭受摧残、践踏、凌辱,做儿女的是何等心情啊。
师:同学们,我们再次朗读一段,大家说除了读出热爱、赞美、自豪之情外,还应该把什么感情读出来?
生:心痛如割。
师:深情的眷恋、炽痛的热爱。
生读课文。
师:故乡细致的近乎琐碎的生活场景给予了作者情感的力量,精神的力量,正是由于对故乡土地深沉的爱,作者获得了超乎自然的力量,产生了幻觉,请同学们找出表达幻觉的语句。
生:“我总是被这种声音所缠绕……”
师:什么原因让作者产生了这样的幻觉?
生:思念之情太强烈了。


师:是啊,魂牵梦萦。还有表达幻觉的语句吗?
生:“我看见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
师:“红熟的浆液”指什么?
生:地下的岩浆。
师:是的,任何一块大地的深层,都涌动着岩浆,也就是“红熟的浆液”。作者怎么能看见岩浆呢?特异功能吗?这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生:……
师:作者的内心无法遏止的思乡之情正如地下的岩浆一样在翻滚、在燃烧、在沸腾,在奔突,似乎就要喷涌而出了。十年了,作者无法靠近他所眷恋的这片热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饱受日寇的摧残、蹂躏。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塑造了两个战栗着、愤怒着并且不可阻挡就要爆发出来的意象——一个是大地之心,一个是作者之心。这块广大的“关东大地”似乎也有生命,有情感,它像人一样召唤着作者,激励着作者发出了为之奋斗为之牺牲的铮铮誓言。
(誓言)
师:请一同学朗读关于“誓言”的语句。
生1:“没有人能够忘记他……你必须站立。”
师:坚强的誓言,为故乡的解放而战斗到底!大家注意到吗?人称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由第三人称变为第二人称。
师:开始称“她”,为什么是“她”而不是“它”?
生:故乡是母亲。
师:不好么,为什么又改为“你”了?有什么效果?
生:使得抒情更直接,更强烈……
师:是的,人称的变化是情感变化的结果,起初作者的情感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情绪一步步的激动,他有一种倾吐的欲望,他迫切的想向故乡母亲倾诉衷肠,第二人称使抒情更迫切更直接。这在修辞上叫作“呼告”。
师:我们应该怎么朗读这句话?
(指导朗读,读出坚定的语气。)
男生齐读,读出斩钉截铁、掷地有声的士气。
师:还有表达誓言的语句吗?
生:“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师:括号中的文字“或者我的坟前”表现了什么?
生:“或者我的坟前”强调了作者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誓死也要保卫家乡的决心和信心,发誓要为故乡母亲而战斗,而牺牲。
师:我还听到了作者对践踏家乡土地的侵略者无比痛恨,对家乡解放的深切期盼。面对家恨国仇,背井离乡的东北同胞发出掷地有声的铿锵誓言,袒露出作者献身解放事业的满腔赤诚。
师:应该读出什么语气?
生齐读。(指导朗读,读出深情的、坚定的、悲壮的语气。)
(补充板书,解释题目:即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
四、课堂小结
这篇深情的散文,字里行间凝聚着对故乡无比深沉炽痛的热爱,表达了作者收复故土,解放家乡的坚定决心。我们不禁被作者的爱国情感所感染。故乡是我们的根,无论我们身在何处,我们的心永远属于故乡,同学们,在前辈们为保家卫国而勇于牺牲自我的精神感召下,让我们为建设好家乡建设好祖国而奉献自己的青春和智慧吧!我相信,数年之后,我们唱给故乡、唱给祖国的歌谣更动听!
五、作业
仔细阅读课文第二段“在春天……秋天……”,模仿这个段落,用一段文字描述我们这儿春天来临的景色,说说秋天家乡有哪些特产。训练重点:1.尝试选取生活中看似普通的、琐碎的、不美的事物入文;2.大胆使用拟人等修辞手法。
六、板书设计
土地的誓言
端木蕻良
土地 爱 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