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1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1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4-17 19:00: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1.理解格物致知的精神,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重难点)
2.归纳课文的中心论点,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重点)
学习目标




































































































丁肇中,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76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中国科技大学名誉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专家,他的研究方向是高能实验粒子物理学。
走近作者




































































































丁肇中( ) 瞭望( ) 缅怀( ) 朱熹( ) 诺贝尔( ) 儒家( ) 袖手旁观( ) 测量( ) 埋没( ) 不知所措( ) 彷徨( )
zhào

nuò

xiù
liánɡ

cuò
pánɡ huánɡ
liào
miǎn
字词学习
词语解释
正心:心要端正。正,使……端正。
齐家:把自己的家族整顿好。齐,把……整顿好。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不知所措:形容处境为难或心神慌乱。
1、第4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2、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在哪里?
3、第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4、第9段讲的是什么道理?
5、第12段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了什么?这是什么论证?


阅读第3~12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合作探究
1、第4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2、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在哪里?


3、第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只有通过实地实验才能得到新的知识。
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
4、第9段讲的是什么道理?


5、第12段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了什么?这是什么论证?

实验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
证明光“用功”埋头读书,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属于举例论证。
一、论点:
二、论证结构: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点明意义,提出希望。
(2~12)
(13)
提出问题
(1)
指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论证思路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标题即是论点)
提出现代学术的基础是实验的看法
指出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弊端
阐明科学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指出当今中国学生依然轻视实验的现状
讲道理:
开篇对“格物致知”的解释说明,给读者一个明确的概念,从理论上阐述了“格物致知”的含义。
对实验精神的重要性的论述,从科学进展的历史角度,阐述精辟见解,从正面论述实验对于获得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使论证更具有说服力。
三、论证方法:
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
证明传统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
使论证更具体形象生动,更具说服力
反面
通过实验了解竹子性质
实验的过程……有计划的探测
正面
中国学生功课成绩好面临研究工作束手无策
中国学生偏向
……而不愿动手
反面
作者在美国的学习经历
以埋头读书应对……
反面
摆事实、对比论证:
所举例子 阐述道理 论述角度 作用




本文由古代文化典籍引出观点,以王阳明和自己的实例为论据,针对传统教育下的中国学生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的弊端,论证了格物致知的含义,号召中国学生应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主旨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