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件(43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件(43张)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4.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4-17 19:56: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2张PPT)
第 19 课
北魏政治与北方民族大交融
人教版 · 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
比一比,看谁知道得多
1.“床前明月光”中的“床”指的是什么?
古代供跪坐之物曰床,北魏自胡人传入,为垂足之坐;如今之行军椅曰胡床。
——黄现璠《古书解读初探》
A.一种卧具
B.一种坐具
C.一种装饰品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比一比,看谁知道得多
2.与白居易齐名的唐代诗人元稹,他的祖先姓氏为( )
A.独孤
B.拓跋
C.长孙
D.尉迟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鲜卑族
比一比,看谁知道得多
3.补充完成下列两首唐诗
葡萄美酒夜光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翰)
黄河远上白云间,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之涣)
这两首诗有一个共同的题目,叫__________。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凉州词》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悠悠唐韵,北朝遗风。
千古一脉,民族交融。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一、历史的教训:兵戈声中看交融
二、历史的趋势:改革潮中看交融
三、历史的延续:胡风汉韵看交融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氐族政权
汉族政权
公元383年,淝水之战
一、历史的教训:兵戈声中看交融
你知道与淝水之战有关的成语吗?
投鞭断流何雄壮,
风声鹤唳究可哀。
草木皆兵成一梦,
东山再起新局开。
一、历史的教训:兵戈声中看交融
战后:
战时:
战前:
从细节中,看民族关系与前秦的战败
战前:强征各族人民,拼凑士兵八十万
战时:军队阵脚大乱,自相践踏,一溃而不可收拾
战后:迅速土崩瓦解,再度陷入分裂混战局面
无意愿
无斗志
无认同感
一、历史的教训:兵戈声中看交融
(淝水之战后)前秦这个由各民族各个势力组成的马赛克般的政权,瞬间瓦解。
——日本历史学家 川本芳昭
匈奴
氐族
羌族
鲜卑
汉族
羯族
一、历史的教训:兵戈声中看交融
一、历史的教训:兵戈声中看交融
淝水之战:公元383年
前秦(氐族)——东晋(汉族)
民族交融不充分,统一全国失败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时间 重大事件 时间 重大事件
386年 鲜卑族建立北魏 420年 东晋灭亡,南朝宋建立
398年 北魏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
439年 北魏统一北方(北朝时代) 479年 南朝齐建立
490年 北魏孝文帝亲政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二、历史的趋势:改革潮中看交融
推行改革,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通过材料一和材料二,你认为北魏改革的首要措施是什么?根据材料说明为什么要这么做?
……平城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治,信为甚难。
崤(xiáo)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任城王传》
注:平城,北魏都城,今山西大同。
崤函,指洛阳附近的崤山和函谷关。
材料一
材料二
二、历史的趋势:改革潮中看交融
材料一
二、历史的趋势:改革潮中看交融
……平城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治,信为甚难。
崤(xiáo)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任城王传》
注:平城,北魏都城,今山西大同。
崤函,指洛阳附近的崤山和函谷关。
材料二
二、历史的趋势:改革潮中看交融
通过材料一和材料二,你认为北魏改革的首要措施是什么?根据材料说明为什么要这么做?
……平城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治,信为甚难。
崤(xiáo)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任城王传》
注:平城,北魏都城,今山西大同。
崤函,指洛阳附近的崤山和函谷关。
材料一
材料二
二、历史的趋势:改革潮中看交融
迁都洛阳
二、历史的趋势:改革潮中看交融
合作探究:
1.阅读资料包中的六则材料,用精炼的语言概括出每则材料对应的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措施。
2.依据以上六则材料结合你的理解,举例说明孝文帝改革起到的作用。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材料四
材料五
材料六
二、历史的趋势:改革潮中看交融
材料一
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北魏孝文帝诏书
(选自《魏书》)
二、历史的趋势:改革潮中看交融
——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
二、历史的趋势:改革潮中看交融
原有姓氏 现在姓氏
拓跋 元
原姓 现姓 原姓 现姓
丘穆陵 穆 步六孤 陆
贺兰 贺 独孤 刘
贺楼 楼 勿忸于 于
尉迟 尉 纥奚 嵇
——摘编自杜士铎主编《北魏史》
二、历史的趋势:改革潮中看交融
材料三
材料四:北魏孝文帝出行仪仗图
二、历史的趋势:改革潮中看交融
材料五
孝文帝择中原大姓(汉族贵族)女子作后宫,并分别为五个皇弟娶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
——摘编自逯耀东《从平城到洛阳》
二、历史的趋势:改革潮中看交融
材料六
北魏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及诸卿设置齐备,设官一准南朝,以为永制。
——选自张金龙:
《北魏政治与制度论稿》
二、历史的趋势:改革潮中看交融
材料一
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北魏孝文帝诏书
(选自《魏书》)
说汉语
二、历史的趋势:改革潮中看交融
穿汉服
——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
二、历史的趋势:改革潮中看交融
原有姓氏 现在姓氏
拓跋 元
原姓 现姓 原姓 现姓
丘穆陵 穆 步六孤 陆
贺兰 贺 独孤 刘
贺楼 楼 勿忸于 于
尉迟 尉 纥奚 嵇
改汉姓
——摘编自杜士铎主编《北魏史》
二、历史的趋势:改革潮中看交融
材料三
材料四:北魏孝文帝出行仪仗图
习汉礼
二、历史的趋势:改革潮中看交融
材料五
孝文帝择中原大姓(汉族贵族)女子作后宫,并分别为五个皇弟娶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
——摘编自逯耀东《从平城到洛阳》
通汉婚
二、历史的趋势:改革潮中看交融
材料六
北魏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及诸卿设置齐备,设官一准南朝,以为永制。
——选自张金龙:
《北魏政治与制度论稿》
用汉制
二、历史的趋势:改革潮中看交融
民族交融日常化
民族交融形象化
民族交融认同化
民族交融长期化
民族交融仪式化
民族交融制度化
促进民族交融
说汉语:
穿汉服:
改汉姓:
通汉婚:
习汉礼:
用汉制:
作用:
二、历史的趋势:改革潮中看交融
(北魏)南迁,革夷从夏(注:即孝文帝改革)。于是中朝江左,南北混淆,华壤边民,虏汉相杂。
——唐代史学家刘知几
二、历史的趋势:改革潮中看交融
一、历史的教训:兵戈声中看交融
淝水之战:公元383年
前秦(氐族)——东晋(汉族)
民族交融不充分,统一全国失败
二、历史的趋势:改革潮中看交融
北魏孝文帝改革: 迁都洛阳,实行汉化
顺应历史趋势,促进民族交融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改革
历史的教训;民族交融不充分
历史的趋势;促进民族交融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战争
三、历史的延续:胡风汉韵看交融
观看视频并分析指出,以下图片反映了哪些方面的民族交融?
三、历史的延续:胡风汉韵看交融
穿裤褶(zhě)服的南朝乐队
汉族妇女蒸馍烙饼图
抚琴击鼓乐俑
饮食
歌舞
服饰
三、历史的延续:胡风汉韵看交融
穿丝绸衣服的少数民族贵族
汉人胡食图(吃羊肉串)
敦煌飞天乐舞壁画
观看视频并分析指出,以下图片反映了哪些方面的民族交融?
北魏车马出行图
采桑图
北朝乐府《木兰诗》
生产
出行
文学
三、历史的延续:胡风汉韵看交融
北魏骑马俑
汉人牧马图
北朝民歌《敕勒歌》
观看视频并分析指出,以下图片反映了哪些方面的民族交融?
当时(北魏)所谓胡人汉人,大抵以胡化汉化而不以胡种汉种为分别,即文化之关系较重而种族之关系较轻,所谓有教无类是也。
——史学大家陈寅恪先生
三、历史的延续:胡风汉韵看交融
胡人汉化与汉人胡化:民族交融
思考:上述交融是单向性还是交互性的过程?
一、历史的教训:兵戈声中看交融
淝水之战:公元383年
前秦(氐族)——东晋(汉族)
民族交融不充分,统一全国失败
二、历史的趋势:改革潮中看交融
北魏孝文帝改革:迁都洛阳,实行汉化
顺应历史趋势,促进民族交融
三、历史的延续:胡风汉韵看交融
民族交融:衣食住行——生产方式——思想文化
由表及里,改变社会风貌,推动历史进程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这一民族大交融,固然经历了长期的痛苦历程,但是……中华文明比之以前更加兴盛起来。中国历史上空前强盛的隋唐封建国家,就是在这种民族大交融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
——著名史学家、原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王仲荦(luò)先生
学史的收获:以史为鉴看交融
胡床
述史抒怀
追随历史的步履拾级而上,
鲜卑民族的沧桑岁月,述说雄浑的交响。
胡风汉韵在滚滚浪潮中交织激荡,
铸就了辉煌灿烂的泱泱盛世,赫赫隋唐。
几千年来,我们手足相亲,心守相望,
让民族交融的不落壮歌,在中华大地永远传唱!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