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内战烽火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 内战烽火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0-11-29 22:23: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7课 内战烽火
【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我校属于二级达标学校。经过一年的学习,2005级初一学生升到了初二。总的来看,这届学生良莠不齐,虽然思维活跃,但往往不注重阅读书本知识,提取与归纳信息的能力很差。由于小学语文的基础不扎实,导致阅读、分析、理解能力有欠缺,对于历史学习产生了不利影响。进入初二后,有些同学可能在纪律方面有所松懈,因此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方面需要下大力气。初二历史讲述的是中国近代现代史的内容,相对中国古代史来说,有些内容比较枯燥,学生不一定感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考虑如何调动和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于中考改革突出了语、数、英三科的地位,历史学科实际上处于边缘化的地位;中考历史实行开卷考后,使一些学生产生错觉,以为可以临时抱佛脚,不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没有及时巩固已学过的知识。从参加今年中考改卷的情况来看,学生缺乏扎实的基础,甚至连知识点在课本的哪里都不清楚,影响了他们的答题,最终影响到学生的成绩。
教学思路:
  历史课程标准:知道重庆谈判,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的努力,认识国民党独裁内战的本质。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知道人民解放战争开始转入战略进攻。
  重点:重庆谈判;正确理解“挺进大别山”是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向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开始。
  难点:正确理解“挺进大别山”是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向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开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全面内战爆发前后的基本史实,包括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帝国主义支持国民党阴谋发动内战;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全面内战的爆发;转战陕北;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通过思考“毛泽东为什么要去重庆谈判?”培养学生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认知《美国军用飞机空运国民党军队到内战前线》《毛泽东等赴重庆谈判》《毛泽东率领党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转战陕北》《刘邓大军胜利到达大别山》四幅插图,培养学生识别图画的基本技能,初步具备通过图画获取知识、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形成用图画的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收集抗战胜利后,美帝国主义和蒋介石政权相互勾结,阴谋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的资料,能够认识到美帝国主义要变中国为它的殖民地,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要在中国继续实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独裁统治的本质。通过阅读“蒋介石邀请毛泽东去重庆商谈和平的电报”的内容,共同讨论、探究蒋介石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的目的和毛泽东冒险去重庆谈判的原因,学会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问题,认识国民党反动派政治欺骗的手段和独裁内战的反动本性,理解中共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的努力。
  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史实,思考中共中央主动撤出延安和人民解放军粉碎敌人进攻的原因,初步认识是由于中共执行了正确的作战方针和方法,党的正确领导是革命取胜的法宝之一。了解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探究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战争开始转入战略进攻的原因,从而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了解中共为争取和平民主与国民党反动派的专制独裁进行斗争的史实,使学生感知和平民主来之不易,增强学生维护和平民主的自觉性,并增强对党的热爱之情。
  通过感知在中共领导下,人民解放军为推翻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历尽艰辛、英勇作战、不畏牺牲的精神,使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
【教学流程】
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第82页,阅读毛泽东《论联合政府》的内容。抗日战争胜利前夕,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开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毛泽东在中共七大的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中分析了中国存在的两个前途。事实正如他所预料的那样,抗战胜利后,人民并不能实现安居乐业,在美国支持下的蒋介石政府又玩起了“假和平,真内战”的花样,在1945年8月份,蒋介石连续三次打电报给毛泽东,邀请
他去重庆共商“和平建国大计”。那么,毛泽东去了吗?中共是怎样争取和平民主的?
(板书)一、重庆谈判
      ⒈抗战胜利后的中国国内形势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88页“重庆谈判”一目的内容。
问: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国内形势怎样?
答:抗日战争胜利后,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在美国的积极支持下,阴谋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
问:美国对华政策是什么?
答:扶蒋反共。
问:美国的扶蒋和蒋介石的发动内战准备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美国在蒋介石的要求下,派飞机、军舰把国民党军队五十多万人运到华北、华东和东北内战前线,准备进攻解放区。国民党还收编五十多万伪军,作为抢夺胜利果实的“先遣军”,蒋介石任命一些汉奸头子为“总司令”“总指挥”。
课本第88页的“美国军用飞机空运国民党军队到内战前线”图表明美国支持蒋介石打内战已是势在必行。既然如此,蒋介石为什么不马上发动内战、消灭共产党呢?
答:为了进一步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也为了欺骗人民。
问:蒋介石的具体打算是什么?
答:蒋介石发动内战是蓄谋已久的。他假意坚持邀请毛泽东去重庆,并把他每次给毛泽东的电报都在报刊、广播中大肆宣传。如果毛泽东不去谈判,国民党就会把蓄意制造内战、不愿和谈的罪名,加在共产党头上。正如国民党《中央日报》总主笔陶希圣所说的:“我们明知道共产党不会来渝谈判,我们要假戏真做,制造空气。”
问:如果毛泽东去了重庆,蒋介石会怎么办?
答:在谈判桌上压迫共产党让步。
假如你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你认为毛泽东是否应该赴重庆谈判呢?
【学生讨论。】
请同学们观察课本第89页的“毛泽东等赴重庆谈判”图,从中能得出什么结论?
答:表明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人以大局为重,不顾个人安危,毅然赴重庆,争取和平、民主。
由上面的所有内容,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来概括抗战胜利之初的中国国内形势特点。
答:美国的扶蒋反共政策和蒋介石的“假和平、真内战”阴谋。
同学们,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终于迎来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中国共产党由于始终高举争取民族解放的大旗,坚持敌后抗战,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从而博得了人民的信任。抗日战争胜利时,中国共产党已经成为有一百二十多万党员的大党,抗日根据地的面积达到近一百万平方公里,人口近一亿人,人民军队发展到一百二十余万人,民兵发展到二百二十万人。在抗战胜利前夕召开的党的七大明确提出,在打败日本侵略者之后,党的任务就是领导人民为建立新中国而斗争。
二战后,美国依靠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积极向外扩张,企图建立自己在世界上的统治地位。控制中国是美国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后来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的一份报告中所说,他们当时在中国所追求的长远目标是推动建立一个稳定、统一的亲美政府;而短期目标是“阻止共产党完全控制中国”。因此美国采取了帮助蒋介石运兵到内战前线的做法。
在1945年8月11日,国民党最高统帅部便命令国民党军队:“各战区将士加紧作战努力,一切依照既定军事计划与命令积极推进,勿稍松懈。”一面却命令共产党领导的第十八集团军:“所有该集团军所属部队,应就原地驻防待命。”同时命令沦陷区的伪军“维持治安”,只准接受国民党军队的收编。
针对上述情况,中国共产党作了充分的应对准备;国际上也反对中国发生内战;而国民党发动内战的准备工作还没有做好。在这种情况下,蒋介石向延安接连发出三次电报,邀请毛泽东到重庆“共同商讨”“目前各种重要问题”。他的算盘是这样打的:如果毛泽东不来,可以说共产党拒绝和平谈判,把内战的责任推到共产党身上;如果来了,则可以利用“和平谈判”来麻痹共产党,诱使它交出军队和解放区政权;还可以争取时间,调兵遣将,部署内战。
中国共产党对争取和平有真诚的愿望。中共中央认为:第一,由于和平、民主、团结是战后人民的强烈愿望,只要有可能,党就应该以争取和平的途径来实现中国的进步和发展。第二,由于蒋介石的内战部署一时难以完成,党和全国人民是有可能争取实现国内和平局面的。即使是暂时的和平,也该积极争取,这对于需要作应变准备的革命力量来说,也是有利的。第三,通过和平谈判,可以使全国人民看清楚国民党反动派究竟是要和平民主,还是在这个幌子下实行独裁内战,这对于提高人民的革命觉悟有很大作用。中国共产党清醒地认识到,和平民主局面能否实现,并不取决于党和人民的善良愿望。因此,在努力争取实现和平民主局面的同时,党没有丧失警惕,没有放弃作好进行自卫战争的准备工作。
(板书)⒉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89页的内容。
请同学们讨论:毛泽东赴重庆谈判能改变蒋介石发动内战的既定方针吗?为什么?如果不能,毛泽东有没有去重庆谈判的必要?
【学生讨论。】
回答一:蒋介石发动内战的方针是既定的,毛泽东去重庆也改变不了。
回答二:毛泽东有去重庆谈判的必要。去了可以揭穿蒋介石的“假和平”阴谋。
回答三:积极争取和平,有利于解放区的备战。
回答四:可以向国统区民众宣传共产党的主张,让人民加深对共产党的了解。
回答五:广交朋友,扩大影响。
……
问:重庆谈判的结果怎样?
答:双方签订了“会谈纪要”,
即“双十协定”。协定规定,坚决避免内战,在和平、民主、团结、统一的基础上,建设独立、自由、富强的新中国。
“双十协定”的签订,是抗战后人民争取和平民主的产物。但正如毛泽东同志讲过的,这只是纸上的东西,纸上的东西并不等于现实的东西。事实证明,要把它变成现实的东西,还要经过很大的努力。
1945年12月初,国民党用来进攻解放区的总兵力已达一百九十万人以上。到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
(板书)二、转战陕北——战略防御阶段
      ⒈全面内战的爆发:1946年6月 中原解放区
1946年6月底,国民党军队向中原解放区等地发动进攻,全面内战爆发。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96页的“解放战争开始时的力量对比”表。可以看出,解放战争开始的时候,国共力量相差悬殊,无怪乎蒋介石宣称要“三个月消灭中共”。
对此,中共作了正确的估计。毛泽东在1946年8月同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谈话中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极大地增强了打败国民党反动派的信心和决心。
从1946年6月到10月,在解放战争的头四个月里,国民党军队占领了解放区的城市一百五十三座,人民军队也收复解放了城市四十八座,并歼敌二十九万八千人。从1946年11月至1947年2月,人民军队逐步扩大歼灭战的规模,又经过四个月作战,歼灭国民党军队共四十一万人。国民党军队侵占解放区城市八十七座,人民军队则收复和解放城市八十七座。由于有生力量大量被歼灭,占领人民军队弃守的地方又需要分兵守备,国民党军队战线太长与兵力不足的矛盾日益尖锐,国民党军队终于丧失向解放区全面进攻的能力,它企图以速战速决的方式消灭人民力量的计划随之破产。
(板书)⒉转战陕北
从1947年3月开始,国民党军队在全面进攻受挫的情况下,对解放区改行重点进攻,抽调兵力企图首先消灭陕北、山东两解放区的人民军队,再将主力转用于其他战场。
在陕北,国民党军投入胡宗南等部二十五万人的兵力,向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所在地延安发动突然袭击。敌我兵力比例为10∶1,我军处于绝对劣势。我军在延安以南顽强地进行了六昼夜的阻击战,掩护中共中央机关和人民群众安全转移,然后于1947年3月19日主动撤出延安,开始了艰苦的陕北转战。
陕北有着群众基础好、地形险要、回旋余地大等有利条件。西北解放军在彭德怀指挥下,遵照中央方针,采取“蘑菇”战术,与敌周旋,四十五天内,在青化砭、羊马河,蟠龙镇三战三捷。而后转战西北方向,并在沙家店战役中全歼胡宗南部整编第三十六师。到8月间,国民党军队对陕北的重点进攻也被粉碎。
请同学们思考: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西北人民解放军为什么能粉碎敌人的进攻?
回答一:党中央根据敌众我寡、敌强我弱的形势,制定了“蘑菇”战术,牵着敌人的鼻子走。将敌人拖得精疲力竭,然后集中兵力歼灭敌人。
回答二:党中央、毛泽东的亲自指导。
回答三:人民军队的英勇作战。
回答四: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援。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军事上的胜利主要是中共中央制定了正确的作战方针和作战方法,人民解放军执行了正确的作战方针和作战方法。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党的正确领导是革命胜利的关键。
从1946年7月起至1947年6月止,人民军队在一年的内线作战中,平均每月歼敌八个旅,共歼敌一百一十二万人,自己的总兵力发展到一百九十多万人。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人民军队结束战略防御阶段,以新的态势跨入人民解放战争的第二个年头,其标志就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板书)三、挺进大别山——战略进攻阶段
问:解放战争第一年的作战地区主要在什么地方?
答:在解放区。
问:对于人民解放军来说,
解放战争的第一年,他们处于什么阶段?
答:处于战略防御阶段。
问:同学们想一想,战争在解放区内进行,对解放区有何影响?
答:破坏社会生产,消耗解放区的人力、物力、财力,削弱人民解放军的力量。
问:如果把战争引向国统区,那结果会怎样呢?
答:把国民党军队带给解放区的影响还给国民党,可以加速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问:把战争引向国统区需要什么条件呢?
答:人民解放军首先需要打退进攻解放区的敌人,然后抓住时机转入战略进攻。
正确。到1947年夏天,战略进攻的条件就具备了。
同学们,战略进攻的开始就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问:为什么选择大别山地区作为战略进攻的目标?
答:⒈当时蒋介石把他的主要兵力集中于陕北、山东搞重点进攻,而大别山地区力量薄弱;⒉挺进大别山,可以威胁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武汉。
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12万人,在刘伯承、邓小平指挥下,于1947年6月30日夜,从山东东阿至河南濮县约150公里地段上渡过了黄河。蒋介石企图把刘邓大军消灭在黄河与运河的三角地带或逼我军再过黄河去。刘邓乘势发动了鲁西南战役,从7月7日到28日,摧毁了黄河南岸数道封锁线,歼敌5.6万余人。鲁西南战役的胜利,打开了通往大别山的通道,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刘邓根据中共中央的“不要与敌纠缠、下决心不要后方、以半月行程直进大别山”的指示,于8月8日,突然甩开敌人,分三路向南疾驰,开始了千里跃进的壮举。8月18日,涉过了黄泛区。黄泛区宽约八九十里,积水污泥没膝。8月23日,解放军以无比的英勇杀出一条血路,用木板、高粱秆等作渡河工具,刘伯承不顾炮火,亲临先头部队指挥所,终于打破了蒋军的堵截,胜利渡过了汝河。26日,渡过淮河。27日,进入大别山区。进到大别山区以后,迅速实施战略展开,分兵发动群众,集中主力打运动战。至10月底,歼敌3万余人,建立了33个县的人民政权,开辟了鄂豫皖解放区,完全恢复并扩大了中原解放区(1946年7月被迫撤离)。它像一把利剑插入了敌人心脏。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的开始。与此同时,其他各战场的人民解放军也转入进攻。
第二部分:反思与点评
【课后反思】
  通过师生共同讨论、探究蒋介石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的目的和毛泽东冒险去重庆谈判的原因,使学生学会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问题,认识国民党反动派政治欺骗的手段和独裁内战的反动本性,理解中共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的努力。
第三部分:相关资料
【练习与测验】
  课本第90页“动脑筋”
答:这是从不同的角度对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认识,在解放战争的头一年里,战场主要在解放区内,战略上敌人进攻,我方防御。但我军在正确作战方针的指导下,大量歼敌,粉碎了敌人的进攻。战争的形势就发生了很大变化,人民解放军转向全国性战略进攻的条件具备了。刘邓大军挺进中原,战场由解放区转向国统区,我军由守转攻,开始了外线作战,开辟了大别山根据地,直接威胁到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镇武汉,作用相当大。同时,其他各战场也转入进攻。综上所述,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的开始。
  课本第91页“活动与探究”
答:应该。国民党政府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的政权,为维护其阶级利益,他们必然要反共反人民,坚持独裁内战,不可能改变既定方针。但经过八年抗日战争,付出了重大牺牲的中国人民,在日本投降以后,迫切要求重建和平的生活,坚决反对内战;强烈的希望国共两党携起手来,用和平的方法建立独立、民主、富强的新中国。中国共产党一贯代表人们的愿望,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民主,揭露和孤立蒋介石,因此,毛泽东冒风险赴重庆谈判,在谈判桌上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有力的较量,最终达成了有利于人民的《双十协定》,使我党在政治上获得了极大的主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