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江西省吉安市吉水中学八年级(下)第一次小考化学试卷(3月份)
副标题
题号 一 二 三 总分
得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0分)
奠定近代化学基础的是( )
A. 门捷列夫元素周期律的发现
B. 发现和合成的物质已超过3000万种
C. 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
D. 纳米技术的成功探索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化学在研制“甲型H1N1”疫苗过程中,一定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B. 化学在保护和改善环境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C. 化学可以使人类的生活更美好
D. 化学工业给人类带来的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我国古代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是举世瞩目的,以下的技术成就中与化学无关的是( )
A. 烧制陶瓷 B. 发明指南针 C. 使用火药 D. 冶炼钢铁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方法是( )
A. 计算 B. 测量 C. 实验 D. 推理
下列选项中,你认为不属于化学研究范畴的是( )
A. 物质的组成与结构 B.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C. 物体的运动状态 D. 物质的用途与制取
化学研究的对象是( )
A. 物质 B. 物体 C. 运动 D. 实验
铁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金属之一.关于铁的下列问题,不属于化学研究范围的是( )
A. 如何把铁矿石炼成铁 B. 钢铁为什么会生锈
C. 如何将钢板轧成汽车外壳 D. 铁锈是由什么组成的
人类认识化学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下列物质的出现过程正确的顺序是( )
①火???②青铜器????③火药????④纳米材料.
A. B. C. D.
日常生活中的下列变化,前者是化学变化,后者是物理变化的是( )
A. 钢铁生锈??灯泡发光 B. 煤气爆炸????煤炭燃烧
C. 酒精挥发??食物腐败 D. 蜡烛融化???水变成冰
固体物质受热变成气体,这种变化( )
A. 一定是物理变化
B. 一定是化学变化
C. 可能是物理变化,也可能是化学变化
D. 既不是物理变化,也不是化学变化
古诗词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下列诗句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
A.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B.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C.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D.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下列叙述中,前者属于物理变化,后者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爆炸?蒸发 B. 燃烧?腐烂 C. 融化??发酵 D. 发热??沸腾
判断“达菲”的治疗机理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其依据是( )
A. 病毒的大小是否改变 B. 病毒的形状是否变化
C. 病毒是否离开宿主细胞 D. 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日常生活中的下列变化,其中一种与其余三种类别不同的是( )
A. 水结成冰 B. 湿衣服晾干 C. 菜刀生锈 D. 开水沸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化学反应中只有燃烧才能放热 B. 放出热量的反应都是化学反应
C. 有的物理变化也放出热量 D. 化学变化不可能吸收热量
通过观察和使用食盐,得出以下不属于食盐性质的是( )
A. 白色固体 B. 调味品
C. 易溶于水 D. 在空气中很容易变硬
成语被誉为中华民族语言的瑰宝,下列成语中其本意主要体现化学变化的是( )
A. 磨杵成针 B. 死灰复燃 C. 木已成舟 D. 挥金如土
下列典故中,从物质变化的角度分析,主要体现化学变化的是( )
A. 司马光砸缸 B. 凿壁偷光 C. 火烧赤壁 D. 铁杵磨成针
物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体现的性质是( )
A. 可燃性 B. 挥发性 C. 不稳定性 D. 易变质
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 潮湿的衣服经太阳晒干了
B. 铜在潮湿的空气中有绿色物质生成
C. 花生米霉变了
D. 银白色的镁条在空气中慢慢失去光泽
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树根“变”根雕 B. 玉石“变”印章
C. 水果“变”果汁 D. 葡萄“变”美酒
下列各组物质中,利用物理性质不能区分开的一组是( )
A. 白糖和面粉 B. 水和澄清的石灰水
C. 水和酒精 D. 铁丝和铜丝
下列物质性质的表述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 氧气无色无味 B. 铝呈银白色 C. 蔗糖易溶于水 D. 碳酸易分解
下列项目①颜色②密度③导电性④可燃性⑤稳定性⑥溶解性⑦状态⑧硬度⑨光泽.其中属于物理性质的一组是( )
A. B.
C. D.
下列有关本次中考试卷用纸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 白色 B. 难溶于水 C. 可燃性 D. 易撕碎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36.0分)
某班同学在进行“化学的利与弊”的辩论会上,甲方认为:“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化学正造福于人类。”乙方认为:“化学给环境带来了污染,正在危害着人类的安全。”如果你请你也加入其中,你会愿意加入______方,你的理由是(至少答三条):①______;②______;③______。
选用“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之一填写在下列空格中:
(1)铜能在潮湿的空气中生成铜绿是______。
(2)铜与氧气反应生成了氧化铜是______。
(3)水蒸气遇冷变成水,水在0℃时结成冰是______。
(4)水的凝固点是0℃,沸点为100℃,4℃时密度最大是______。
将水加热变成水蒸气和胆矾研碎都属于______变化,因为它们只是______发生改变,并没有______生成;向石灰石中滴加稀盐酸和向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都属于______变化,因为它们在变化时都有______。
阅读下列科普文章:通常情况下,钾具有银白色光泽,质地十分柔软,可以用小刀切割。钾的熔点很低,只有63℃,也就是说,只要温度升高到63℃,金属钾就变成水银般的液体了。钾的密度很小,它比水还轻。钾的化学性质十分活泼,与水反应剧烈,当把一块钾放入水中时,你就会看到它不断地浮起落下,周身还冒出火焰。一会儿再看,水中的钾就消失了。原来,它跟水发生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钾。钾与酸的水溶液反应更加剧烈,几乎能达到爆炸的程度。回答下列问题:
(1)钾的物理性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答四点)
(2)钾的化学性质有______。(答出一点即可)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4.0分)
化学是以自然界的物质为研究对象,它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及变化规律等.指出下列研究涉及食盐的哪个方面.
(1)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及它的味道:______;
(2)食盐中含有哪些元素:______;
(3)食盐的外形为什么是立方体:______;
(4)向食盐水中通电得到的物质是什么:______.
诺贝尔奖是科学界的最高荣誉奖,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世界科学的发展状况.你知道吗?诺贝尔是瑞典化学家.化学无处不在,是人类进步的关键,希望你也能像诺贝尔一样勇于探究.请你从衣、食、住、行、农、林、医或药等方面中,任选出4个方面,简要说出化学的好处.
[示例]农:合理使用尿素等氮肥,提高了粮食的产量.
例1:______;
例2:______;
例3:______;
例4:______.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
解:A、元素周期律的发现使化学的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不是奠定近代化学基础的理论,故选项错误。
B、发现和合成的物质已超过3000万种,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不是奠定近代化学基础的理论,故选项错误。
C、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是认识和分析化学现象及本质的基础,是奠定了近代化学基础的理论,故选项以正确。
D、纳米技术的成功探索,是一项现代化学研究成果,不是奠定近代化学基础的理论,故选项错误。
故选:C。
化学的发展史可分为三个阶段:古代化学、近代化学、现代化学,在古代对化学的认识只停留在表象阶段,到了近代,道尔顿和阿伏加德罗创立了原子论-分子学说,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化学发展的历史,通过本题的解答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社会责任感。
2.【答案】D
【解析】
解:A、化学可以研制出新的药物,所以研制预防H1N1流感病毒疫苗的过程中,化学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故A说法正确;
B、化学可以研究和开发新能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保护和改善环境,故B说法正确;
C、化学可以合成许多自然界不存在的物质,可以使人类的生活更美好,故C说法正确;
D、化学工业给人类带来的益处同时,也有环境污染,故D说法错误。
故选:D。
A、根据化学可以研制出新的药物进行解答;
B、根据化学可以研究和开发新能源进行解答;
C、根据化学可以合成许多自然界不存在的物质进行解答;
D、根据化学工业给人类带来的益处同时,也有环境污染进行解答。
了解化学研究的内容,才能利用化学知识服务于社会,造福于人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社会责任感。
3.【答案】B
【解析】
解:A、烧制陶瓷,属于研究、制取的新物质,属于我国古代化学工艺成就,故选项错误。
B、指南针的发明只涉及到物理变化,不属于化学工艺,不属于我国古代化学工艺成就,故选项正确。
C、使用火药,利用了硝石、硫、碳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氮气、硫酸钾等产物,属于我国古代化学工艺成就,故选项错误。
D、冶炼钢铁,属于研究、制取的新物质,属于我国古代化学工艺成就,故选项错误。
故选:B。
根据化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进行分析判断,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研究对象是物质,研究内容有组成、结构、性质、变化、用途等;属于化学成就的,在变化过程中都有其他物质生成.
了解化学研究的内容,才能利用化学知识服务于社会,造福于人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社会责任感.
4.【答案】C
【解析】
解:学习化学主要是以实验为基础的,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些结论,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来锻炼同学们的观察、实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物质能否发生反应,都是通过实验来验证的,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方法是实验。
故选:C。
化学是以实验为主的学科,所以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方法是实验.
知道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是实验,掌握实验基本操作是学好化学的关键.
5.【答案】C
【解析】
解: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与结构,性质与变化以及物质的制取与用途的基础自然科学;物体的运动状态是物理学研究的内容。
故选:C。
根据化学研究的内容来考虑,知道化学学习的内容.
熟练掌握化学研究的内容,知道化学的研究对象,才能运用化学服务于社会,造福于人类.
6.【答案】A
【解析】
解:
A、根据化学的定义可知,化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质,所以正确。
B、化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质,不是物体,二者有区别,物质是物体的构成成分,所以错误。
C、运动是物理学研究的内容,所以错误。
D、化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质,实验是研究物质的途径之一,所以错误。
故选:A。
根据化学的定义判断,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研究对象是物质,研究内容有组成、结构、性质、变化、用途等。
了解化学研究的领域或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社会责任感,符合新课程标准三维目标的要求,代表了中考的方向。
7.【答案】C
【解析】
解:
A、如何把铁矿石炼成铁涉及到研究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属化学研究领域。
B、钢铁为什么会生锈涉及到物质变化规律的研究,属于化学研究领域。
C、如何将钢板轧成汽车外壳涉及是物质的加工,属物理机械研究领域。
D、铁锈是由什么组成的涉及到物质的组成的研究,属于化学研究领域。
故选:C。
根据化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判断,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研究目的是为了应用,故用途也是研究范畴,它不但研究自然界中已存在的物质,还要根据需要研究和创造自然界中不存在的新物质.
了解化学研究的领域或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社会责任感,符合新课程标准三维目标的要求.
8.【答案】A
【解析】
解:①人类已有几十万年的利用火的历史;②我国在商代就能制造精美的青铜器;③火药最早应用的是我国发明的黑火药,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了;④纳米材料是现代科学家们研究的一种新型材料。
则上述物质的出现过程正确的顺序是①②③④。
故选:A。
根据人类利用材料的历史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了解化学的发展历史,关注化学学科成就,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9.【答案】A
【解析】
解:A、钢铁生锈过程中,铁和水、氧气反应生成铁锈,是化学变化,灯泡发光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是物理变化;
B、煤气爆炸过程中生成二氧化碳等物质,是化学变化,煤炭燃烧过程中生成二氧化碳等物质,是化学变化;
C、酒精挥发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是物理变化,食物腐败过程中生成新物质,是化学变化;
D、蜡烛熔化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是物理变化,水变成冰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是物理变化。
故选:A。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判断化学变化的唯一标准是有新物质生成。
判断变化是否属于化学变化的唯一标准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就是化学变化,如果没有新物质生成,就不是化学变化。
10.【答案】C
【解析】
解:固体物质受热变成气体,这种变化可能是物理变化,例如冰加热变为水蒸气,故A错;
B、固体物质受热变成气体也可能是化学变化,例如氯酸钾加热得到氯化钾和氧气,故B错;
C、固体物质受热变成气体,可能是化学变化,也可能是物理变化,故C正确;
D、固体物质受热变成气体,可能是化学变化,也可能是物理变化,故D错。
故选:C。
搞清楚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解答本类习题的关键.判断的标准是看在变化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一般地,物理变化有物质的固、液、气三态变化和物质形状的变化.
搞清楚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解答本类习题的关键.判断的标准是看在变化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一般地,物理变化有物质的固、液、气三态变化和物质形状的变化.
11.【答案】C
【解析】
解: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燃烧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蜡烛燃烧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C、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正确;
D、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爆竹爆炸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C。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燃烧属于化学变化;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蜡烛燃烧属于化学变化;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爆竹爆炸属于化学变化。
本考点考查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基础性比较强,只要抓住关键点:是否有新物质生成,问题就很容易解决。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12.【答案】C
【解析】
解:A、爆炸有些属于物理变化,例如锅炉爆炸。有些属于化学变化,例如火药爆炸;蒸发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燃烧是一种剧烈的氧化反应,属于化学变化;腐烂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融化的过程只是物质的状态发生了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发酵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发热、沸腾的变化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C。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本题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化学变化。
13.【答案】D
【解析】
解:判断“达菲”的治疗机理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关键是看是否有新物质的生成,选项A、B、C均是描述了病毒的不同形态或大小等,属于物理变化;而选项D符合化学变化的判断标准。
故选:D。
本题来自生活实际的一道题,而实则考查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差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
解答此题用排除法即可,正确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关键是判断是否有新物质的生成,方法是比较变化前后物质的差别:是只限于物质的状态变化,还是物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14.【答案】C
【解析】
解:
A、水结成冰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湿衣服晾干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菜刀生锈的过程中有新物质铁锈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水沸腾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C。
水结成冰、湿衣服晾干、开水沸腾等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菜刀生锈的过程中有新物质铁锈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本题主要考查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要充分理解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有新物质生成.
15.【答案】C
【解析】
解:A、燃烧能放出一定的热量,但在不燃烧时有可能也会放出热量,例如氧化钙溶于水同样会放出热量,故此选项错误。
B、化学反应是人类获取能量的方式之一,电能核能等也是人类获取能量的方式,故此选项错误。
C、有的物理变化也放出热量,例如灯泡通电发光发热,故此选项正确。
D、有些化学反应会放出热量,但有些会吸收热量,一般的来说需要加热的反应往往会吸收热量,故此选项错误。
故选:C。
A、燃烧能放出一定的热量,但在不燃烧时有可能也会放出热量.
B、化学反应是人类获取能量的方式之一.
C、有的物理变化也放出热量.
D、有些化学反应会放出热量.
此题是对化学变化伴随现象的考查,解决的关键是对化学变化时发生对产生现象的全面掌握,属基础性知识考查题.
16.【答案】B
【解析】
解:①食盐是无色立方结晶或白色结晶,易溶于水,在空气中微有潮解性,很容易变硬。这些都是食盐的性质;
②可做调味品是食盐的作用而不是性质。
故选:B。
区别食盐的性质和作用,即可正确选择.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食盐的性质和作用的认识.
17.【答案】B
【解析】
解:A、磨杵成针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死灰复燃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木已成舟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挥金如土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B。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18.【答案】C
【解析】
解:(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通常是物质的形状、状态发生变化。
(2)化学变化:有其他物质生成的变化,变化中常伴随有放热、发光、颜色变化、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
根据以上定义可知,
A、司马光砸缸,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只是物质的形状的改变,属于物理变化;
B、只是物质形状的改变,并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火烧赤壁,属于物质的燃烧,有新物质的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铁杵磨成针,只是物质形状的改变,同样并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C。
故选:C。
要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关键,先要明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差别,准确判断变化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是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基本依据。还要清楚物质状态的变化是否有新物质产生。
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者的区别在于有没有新物质生成,即发生化学变化的依据是产生了新物质。
19.【答案】B
【解析】
解:物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体现的性质是挥发性,物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体现的性质是可燃性、不稳定性、易变质。
故选:B。
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是一对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有密切关系的概念,联系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来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则掌握起来并不困难。
20.【答案】A
【解析】
解:A、潮湿的衣服经太阳晒干是水分的蒸发,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正确;
B、铜在潮湿的空气中有绿色物质生成是铜与氧气、二氧化碳、水反应生成了碱式碳酸铜,所以属于化学变化,故B错;
C、花生米霉变不能再吃,说明生成了新的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C错;
D、银白色的镁条在空气中慢慢失去光泽,是因为镁与氧气反应生成了氧化镁,所以属于化学变化,故D错。
故选:A。
本题考查学生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确定.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要依据在变化过程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生成其他物质的是化学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是物理变化.
清楚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解答本类习题的关键.判断的标准是看在变化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
21.【答案】D
【解析】
解:A、树根“变”根雕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玉石“变”印章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水果“变”果汁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葡萄“变”美酒的过程中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D。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22.【答案】B
【解析】
解:A、白糖具有甜味,面粉则没有,通过尝味道可以区分,利用物理性质可以鉴别,故选项错误。
B、水和澄清的石灰水都是无色无味的液体,不适合用物理性质区分;可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待测液体中,看是否变浑浊来判断,但属于化学性质;仅利用物理性质无法区分,故选项正确。
C、白酒具有酒精的芳香气味,水没有气味,是闻气味的方法可以鉴别,利用物理性质可以鉴别,故选项错误。
D、铁丝为银白色金属,铜丝为紫红色金属,是观察颜色的方法可以鉴别,利用物理性质可以鉴别,故选项错误。
故选:B。
鉴别物质时,首先对需要鉴别的物质的性质进行对比分析找出特性,再根据性质的不同,选择适当的试剂,出现不同的现象的才能鉴别.
本题有一定难度,解答物质的鉴别题时要熟练掌握鉴别的物质的性质,然后选择适当的试剂或方法,出现不同的现象即可鉴别.
23.【答案】D
【解析】
解:A、氧气无色无味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此项错误;
B、铝呈银白色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错误;
C、蔗糖易溶于水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错误;
D、碳酸易分解属于物质的稳定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此项正确;
故选:D。
解答本题要分析物质的性质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如果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就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如果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就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24.【答案】D
【解析】
解:颜色、密度、导电性、溶解性、状态、硬度、光泽等方面的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
故选:D。
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物理性质主要有: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等.
解答本题要分析物质的性质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如果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就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如果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就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25.【答案】C
【解析】
解:A、物质的颜色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B、物质的溶解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C、物质的可燃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故选项正确;
D、试卷用的纸张易撕碎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故选:C。
根据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定义分析.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解答本题要分析物质的性质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如果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就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
26.【答案】甲 ? 化学可以制造新的材料,用于人类生活 ? 化学可以制造新的药物,保证人类的身体健康 ? 通过化学知识可以保护我们的环境
【解析】
解:我愿意加入甲方,化学可以制造新的材料,用于人类生活,化学可以制造新的药物,保证人类的身体健康;通过化学知识可以保护我们的环境。
故答案为:甲;①化学可以制造新的材料,用于人类生活;②化学可以制造新的药物,保证人类的身体健康;③通过化学知识可以保护我们的环境。
根据化学给人类带来的便利条件,保护环境等优点进行回答。
解答本题关键是知道化学的作用。
27.【答案】化学性质 ? 化学变化 ? 物理变化 ? 物理性质
【解析】
解:(1)铜能在潮湿的空气中生成铜绿,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是化学性质;
(2)铜与氧气反应生成了氧化铜是化学变化;
(3)水蒸气遇冷变成水,水在0℃时结成冰,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物理变化;
(4)水的凝固点是0℃,沸点为100℃,4℃时密度最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是物理性质。
故填:化学性质;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物理性质。
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是一对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有密切关系的概念,联系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来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则掌握起来并不困难。
28.【答案】物理 ? 状态、形状 ? 新物质 ? 化学 ? 新物质生成
【解析】
解:将水加热变成水蒸气和胆矾研碎都属于物理变化,因为它们只是状态、形状发生改变,并没有新物质生成;
向石灰石中滴加稀盐酸和向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都属于化学变化,因为它们在变化时都有新物质生成。
故填:物理;状态、形状;新物质;化学;新物质生成。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判断化学变化的唯一标准是有新物质生成。
判断变化是否属于化学变化的唯一标准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就是化学变化,如果没有新物质生成,就不是化学变化。
29.【答案】银白色光泽 ? 质地柔软 ? 熔点低 ? 密度小 ? 能和水反应
【解析】
解:(1)钾的物理性质:具有银白色光泽,质地十分柔软,熔点很低,钾的密度很小。
故填:银白色光泽;质地柔软;熔点低;密度小。
(2)钾的化学性质:能和水反应等。
故填:能和水反应。
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是一对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有密切关系的概念,联系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来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则掌握起来并不困难。
30.【答案】性质 ? 组成 ? 结构 ? 变化规律
【解析】
解:化学研究的领域包括: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
(1)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及它的味道:属于物质的性质;
(2)食盐中含有哪些元素:属于物质的组成;
(3)食盐的外形为什么是立方体:属于物质的结构;
(4)向食盐水中通电得到的物质是什么:属于物质的变化规律.
答案:
(1)性质;
(2)组成;
(3)结构;
(4)变化规律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食盐有什么成分组成、食盐的微观结构如何、食盐有什么性质和用途分别说的是食盐的组成、结构、性质,都属于化学研究的范畴.
此类题目为信息给予题,仔细阅读题目信息,抓住问题的关键,紧扣题意.
31.【答案】衣:衣服穿的更舒服,更便宜,更耐磨,更好看; ? 食:杂交的食物营养高,品种多; ? 住:钢筋混泥土的建筑结实,安全; ? 行:出行方便,舒适.
【解析】
解:(1)衣:现在人们身上穿的尼龙,化纤制品很多,这些都是化学化工产品,这样的衣服穿的更舒服,更便宜,更耐磨,更好看.
(2)食:杂交的食物营养高,品种多;
(3)住:水泥是岩石烧制的,钢材也是铁矿还原来的,玻璃也是由矿石和纯碱反应制取的.钢筋混泥土的建筑结实,安全;
(4)行:石油的利用不用说了,小到橡胶,润滑油,大到航空油料,出行方便,舒适.
故本题的答案是:(1)衣:衣服穿的更舒服,更便宜,更耐磨,更好看;
(2)食:杂交的食物营养高,品种多;
(3)住:钢筋混泥土的建筑结实,安全;
(4)行:出行方便,舒适.
从化学在生活中衣食住行农林医药方面中的用处和利处分析填空.
本题考查了化学在生活中的用途.化学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第2页,共2页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