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上学期10-11学年同步测试历史: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4—6章(旧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二上学期10-11学年同步测试历史: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4—6章(旧人教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600.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0-11-28 18:20: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0—2011学年度上学期单元测试
高二历史试题【原人教】
命题范围: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4—6章
第Ⅰ卷为选择题,共50分;第Ⅱ卷为非选择题共50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2010·高三模拟)2008年9月4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据灾损报告,四川汶川地震造成直接经济损失8541亿元。灾后重建任务艰巨,除努力自救外,中国如需向国际社会寻求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应该向下列哪一国际机构提出申请? ( )

2.20世纪中期,美国财政部长福勒曾宣称:“各个行星围绕着太阳转,各国货币围绕着美元转。”这句话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
A.美国成为世界的金融中心
B.美国掌握了世界银行的决定权
C.美元成为国际支付手段和储蓄货币
D.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国的世界经济霸主地位
3.从世界历史研究发展的角度看,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所产生的重要历史意义是( )
A.确立了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霸权地位
B.扩大了美国的对外经济扩张
C.较好地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
D.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4.下面是20世纪70年代在欧洲流行的描写乞丐行乞的一幅
漫画。它表明: ( )
A.受20世纪7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美元大幅贬
值,退出欧洲市场
B.乞丐拒收美元,表明美元不再是世界货币
C.美元的中心地位和美国的资本主义经济霸主地位动摇
D.西欧的乞丐有强烈的爱国心
5.语汇在媒体中出现频率的多少直接反映了政治经济主题的变化,下列是1945——1950年世界各大媒体出现较多的语汇,其中属于1947年的是: ( )
A.联合国、关税和贸易总协定、冷战、美苏争霸
B.关税和贸易总协定、冷战、对抗、欧洲共同体
C.经济恢复、冷战、关税和贸易总协定、民族独立
D.关税和贸易总协定、国际合作、霸权主义、和平共处
6.《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文本用的是荷兰的纸张,德国的墨水,法国的印刷,比利时和卢森堡负责装订,附着意大利制作的飘带。这种现象说明了 ( )
①二战后西欧国家的和解 ②西欧各国间的分工合作
③西欧开始了一体化进程 ④西欧各国已结成经济政治联盟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7.两伊战争结束后,日本开始摆脱“和平宪法”的束缚,从“专守防卫”转向“海外派兵”。种种迹象表明,日本军国主义有明显抬头的倾向。其主要历史原因是 ( )
A.二战后对日本军国主义清算很不彻底
B.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并想谋求大国地位
C.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期间美国对日本的军事订货
D.日本右翼势力利用教科书来歪曲历史事实
8.20世纪50~60年代末,东西方迅速崛起的资本主义经济大国是 ( )
A.英国、韩国 B.法国、日本
C.联邦德国、日本 D.联邦德国、新加坡
9.“福利国家”的概念源于19世纪中期的欧洲。现代福利国家则是20世纪的产物,它是指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福利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所能享有的最低收人、经济安全以及公认的高标准的社会服务。下列关于福利国家的表述,正确的有 ( )
①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之一是财富分配不均
②罗斯福新政是国家干预社会财富分配的一次成功实践
③二战后,世界上所有国家普遍推行社会福利保障制度
④20世纪末,美英法等国开始减少政府的公共福利开支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0.2008年当地时间2月14日,美国再发生校园枪击案,已经造成包括凶手在内的共7人死亡,数十人受伤。美国频传校园枪击惨案,令原本安静平和的校园充满恐慌。以此为代表的社会暴力造成当今资本主义国家严重的社会危机。当今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还表现在 ( )
①毒品泛滥 ②贫富悬殊 ③种族歧视 ④人口膨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1.透过右图中的漫画,我们可以得出的主要信息是 ( )
A.法西斯的侵略罪行
B.“大陆政策”的实质
C.广田内阁法西斯政权的本质
D.在美国保护下军国主义势力的复活
12.二战后至80年代后期,欧洲经济在发展中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割据”状态,没有形成全欧洲的紧密联系,其主要原因是 ( )
A.受欧共体集团排外性的影响 B.受“冷战”格局下意识形态对峙的影响
C.受欧美各国之间经济竞争加剧的影响 D.受欧美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因素的影响
13.(福建省2008届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1963年8月28 日,马丁?路德?金发表著名的演讲“I have a dream”。其主题是 ( )
A.反对种族歧视 B.宣扬社会主义 C.呼吁制止暴力 D.提倡民主自由
14.(安徽省合肥一中2009届高三一次质检)法国总统戴高乐曾经提出“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二战后初期体现这一思想的历史事件有 ( )
①1945年雅尔塔体系的建立 ②1951年欧洲煤钢联营的建立
③1949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 ④1967年欧洲共同体的成立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④ D.②③④
15.(安徽省合肥一中2009届高三一次质检)美国财政部长福勒曾得意地宣称:“各个行星围绕着太阳转,各国货币围绕着美元转。”然而好景不长,导致这一现象瓦解的原因包括 ( )
①美苏争霸; ②日本西欧崛起;
③中国的振兴; ④美国经济实力相对削弱:
A.①②③   B. 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6.有学者指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该学者的观点主要是指赫鲁晓夫 ( )
A.揭露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不够实事求是
B.改革缺乏正确指导思想
C.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仍未从根本上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D.坚持斯大林模式,不愿进行改革
17.20世纪50、60年代,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先后进行了改革的尝试,两国经济方面改革措施的相同点有 ( )
A.力图建立计划经济与市场的结合 B.实行社会主义的自治制度
C.将生产资料国有制改为社会所有制 D.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
18.赫鲁晓夫曾坦率地告诉记者:“我们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如果我们为和平而联合起来,那么就不会有战争。那时,如果有某个疯子想挑起战争,我们只要用手指吓唬他一下,就足以使他平静下来。”这说明 ( )
①苏联想与美国合作,共同主宰世界 ②赫鲁晓夫放弃竞争,争取美国的支持
③美国处于战略优势 ④苏美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两个国家
A.①③④ B.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9.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接近国民生产总值的40%。从长远来看,这一现象对苏联社会发展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 )
A.人民生活水乎提高 B.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C.科技水平大大提高 D.民用工业发展迅速
20.在苏联时代,常常会看到尖端武器大量出口,但人民却排队买面包的场景,就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苏联政府 ( )
A.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 B.走的是外向型经济道路
C.片面强调重工业,轻视轻工业 D.以武器换食品
21.1979年苏联出兵对阿富汗实行军事占领,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主权国家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进行持续78天的轰炸。其实质是 ( )
A.高唱“人权高于主权”论 B.实行“人道主义”干涉
C.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D.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22.从新加坡、韩国在20世纪经济高速发展的模式中,我国可以借鉴的是 ( )
①全面学习和利用外国资本主义,推动我国经济发展
②不断深化改革,调整产业结构
③既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又重视经济安全
④采用新加坡、韩国经济模式,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3.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并不完全由西亚国家发起成立。其间还有拉美的国家。它是
( )
A.委内瑞拉 B.阿根廷 C.古巴 D.加拿大
24.印度自20世纪60到80年代相继进行了“绿色革命”(种植业)、“白色革命”(牛奶生产合作)、“蓝色革命”(水产养殖业)。印度农业科技信息系统为农户提供网络交易平台及种植技术等各种信息。上述信息反映了印度实现了粮食自给的主要经验是?( )
A.政府积极采取措施发展农业 B.以现代信息技术服务于农业?
C.农业向商品化发展 D.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25. 20世纪60—70年代,中国台湾、香港地区和韩国、新加坡实现经济腾飞,被称为亚洲“四小龙”。下面关于韩国经济腾飞历程的表述正确的是 ( )
A.引进外国资本和技术 B.实行均衡增长战略
C.国营经济和私营经济共同发展 D.先农业现代化后工业现代化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第26题12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4分,第29题12分,共4小题50分)
26.(1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苏联)一系列由国家制定的五年计划在工业发展过程中占据着优先地位,包括预期的产量和新设备等。政府在冶金、矿业、电力等部门修建大型企业,试图把苏联建设成独立的工业国家,摆脱西方银行和贸易的支配……苏联仍然关注重工业的发展,试图以本国丰富的自然资源为依托……另外,斯大林所追求的不仅是单纯地改变私人所有制形式……因此,他并不依靠价格竞争,而是使用正式的、集中的资源分配来安置设备和物质。结果提高生产效率的努力遇到了瓶颈,导致严重的资源浪费,因为每个工厂的配额都由莫斯科决定,而并非符合快速工业增长的需要。从头两个五年计划到1937年——与此同时的西方世界正在遭受经济萧条——苏联机器生产和钢铁产量提高了14倍.
——摘自迈克?亚达斯等《喧嚣时代?20世纪全球史》
材料二 1932年7月美国退伍军人为抗议补助金太低,在首都华盛顿举行示威活动.胡佛政府出动正规军骑兵,用军刀和催泪瓦斯血腥镇压了手无寸铁的退伍军人和妇孺家属,……美国有1500多万人失业,许多人于是对美国的民主政体抱着十分怀疑的态度,大多数知识分子向左转。
——摘自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
材料三 (日本)自民党执政后,在经济政治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政策。……鸿山内阁制订的《经济自立五年计划》;岸信介内阁制订的1958-1962年度《新长期经济计划》、《农业基本法》;池田勇人内阁制仃《国民经济倍增计划》等,提出了以加强“产业基础”和发展“重、化学工业”的重要政策。……1957年,又通过《电子工业振兴临时措置法》、《合成橡胶制造事业特别措置法》等……日本政府投资数额占政府支出的比率,1960年为35%,1965年为47%,1970年,又上升为52%。据1977年统计,日本政府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6%,相当于美国的1.4倍,高于英、法、联邦德国、意四国同年投资的总和……日本的法人税率,从1952年的42%降为1955年的40%,1958年又降为38%。
——摘自欧阳云《世界当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苏联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和存在的问题。(3分)
(2)出现材料二中“许多人于是对美国的民主政体抱着十分怀疑的态度”的原因是什么?美国是如何使其“民主政体”得以保存的?(3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二战后日本政府为推动经济发展采取了哪些措施?(2分)
(4)综合以上问题,指出三国在发展道路的探索中有何共同之处?在经济全球一体化不断发展的今天,各国在探索发展道路时还须注意哪些问题?(4分)
27.(12分)二战后的两极格局时代,美苏两国的对外战场对世界形势产生了重大影响。
材料一 二战结束后,希腊资产阶级政府在希腊共产党领导的反政府武装打击下摇摇欲堕;资产阶级政府统治下的土耳其则因为领土纠纷与苏联关系紫张。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以希腊、土耳其受到威胁为借口,在美国国会发表了著名的被称为“杜鲁门主义”的演说。杜鲁门在演说中声称;世界已分为“自由制度”国家(即资本主义国家)和“极权制度”国家(即社会主义国家),美国负有领导“自由世界”的责任;希腊、土耳其正受到“极权制度”的威胁,一旦两国作为“极权制度”国家“殒落”,将给欧洲自由制度国家带采“灾难性”影响,而且还将危害“美国的安全和利益”;还宣布向希腊、土耳其政府提供巨额军事援助,向希腊派驻美国军事顾问团,帮助希腊政府平定共产党领导的反政府武装。后来杜鲁门解释上述讲话时说:“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它现在宣布;不论在世界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
材料二 1964年勃列日涅夫执政后,一方面美苏争霸形势出现新变化,另一方面苏联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也发生新变化:中苏关系继续恶化,东欧的阿尔巴尼亚在中苏对立中不顾苏联威胁,站在中国一边;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之春”改革提出修正苏捷关系的要求。在这种形势下,勃列日涅夫抛出被称为“勃列日涅夫主义”的外交新原则,主要内容是:1.利益相关论。宣称世界上任何一个地区“都触及苏联的利益”,“世界上无论什么地方,只要与我们的利益有关,或者将要与我们的利益有关。我们都要去于预”。2.有限主权论。宣称“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组成的社会主义大家庭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社会主义大家庭是最高主权,任何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主权都是有限的,苏联有权保卫社会主义大家庭每个成员国的命运。”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杜鲁门主义反映的美国对外战略意图。(2分)杜鲁门主义的出笼产生什么重大影响? (1分)除援助希腊、土耳其外,美国实施杜鲁门主义对外战略的重大举措有哪些? (1分)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勃列日涅夫主义反映的苏联对外战略意图。(2分)归纳概括与勃列日涅夫主义出笼相关的国际背景(不得照抄材料)。(1分)列举苏联实施勃列日涅夫主义对外战略的重大举措。(1分)
(3)依据材料一、二,比较杜鲁门主义和勃列日涅夫主义的相同点和不同点。(4分)
28.(14分)海洋孕育了人类文明,进入近代以后,大国的崛起无不与争夺海洋、争夺航海权等有关。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航海乃是谋求本共和国福利与安全最重要手段……自公元1651年12月1日起及从此以后……无论为英国人或别国人的殖民地所生长、出产或制造的任何货物或商品,如非由属于本共和国人民所有的任何种类船舶载运,皆不得输入或带进英吉利共和国,或……殖民地……如违反本条例,其全部进口货物,应予没收,运载该项货物或商品入口的船舶……应一并没收。————《航海条例》1651年10月
材料二 1914年,一战爆发,美国总统威尔逊当天就声明中立。美驻英大使佩奇同年10月致总统顾问豪斯的信中即预见到,战后“差不多所有欧洲国家都快要破产了。海上将不再有德国。而10年以后,……整个世界前途就将会落在我们手中,这是非常难得的机会。”
1915年5月7日,德国潜艇在爱尔兰海岸附近击沉英国邮轮“卢西塔尼亚”号,1198名乘客遇难,其中有114名美国人。这一事件在美国引起公愤。
1917年2月,德国人恢复了此前曾一度暂停的“无限制潜艇战”,使美、德两国断绝了外交关系。同月,美联社通过非正式途径得到的德国外交大臣致墨西哥政府关于墨西哥同德国结盟的照会原文引起美国舆论哗然,使美国最终下决心参战。3月,三艘美国船只被德国潜艇击沉,促使威尔逊总统于4月2日发出了参战动员。4月6日,美国正式对德宣战。
材料三 1918年初,美国总统威尔逊对美国国会发表演说,提出了被称为“世界和平纲领”的十四点原则,其要点如下:①各国领海以外的海洋上应有绝对的航行自由,在和平时期及战时均然……。②必须根据专门公约成立一个普遍性的国际组织,目的在于使大小各国同样获得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的相互保证。
材料四 赫鲁晓夫认为,一旦在古巴部署了苏联的导弹,那么,苏联导弹在世界地理的配置上可以对美国取得“均势”效应。到9月底苏联导弹已经运往古巴……,10月22日肯尼迪总统决定对古巴实行海上封锁……。
(1)材料一《航海条例》是谁统治时期颁布的?其目的是什么?由此引发了什么事件?结果如何?(4分)
(2)分析材料二,你认为美国参战的原因有哪些?(2分)
(3)分析材料三中的①,美国的真实意图是什么?(1分)材料三中的②提出的建立普遍性的国际组织其宗旨与实质如何?(2分)美国与该组织的关系如何?(1分)
(4)材料四中所发生的事件后来被称为什么事件?简述此一事件的最终结果及评价(6分)
(5)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2分)
29.(江苏省盐城中学2009届高三上期期中)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美苏冷战虽已离我们远去,但我们无法否认它在国际关系史中的重要地位。美苏冷战是在对抗与缓和的交替中进行的,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
——《冷战风云》世界知识出版社
材料二

图一 欧洲共同体总部大厦 图二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生效
材料三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伴随苏联的解体,两格格局结束,世界多极化进程加快。这一重大变化,使得世界出现许多新情况:大国关系在重新调整,出现了缓和的趋势;一些过去被两极格局掩盖的矛盾,如地区冲突、民族和宗教问题等开始暴露出来。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运用所学知识各举一例论证该观点。(2分)
(2)结合材料二的两幅图片,指出二战后欧洲发展的特点。(2分)谈谈图一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2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冷战结束的标志,(1分)并简要概括冷战后国际形势的基本状况。(2分)
(4)结合材料二、三分析材料三中“世界多极化进程加快”的原因有哪些?(3分)
参考答案
1、C【解析】世界银行成立初期的宗旨是致力于战后的欧洲经济复兴,后来则转向全球性的发展援助,为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其他组织则无此宗旨。
2、D【解析】本题考查布雷顿森林体系对美国的影响,美元拥有如此地位的根本原因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国的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可以依据材料来判断答案,美国财政部长福勒的话充分说明了美元的地位。
3、C【解析】: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从世界历史研究发展的角度看,主要指暂时结束了战前货币金融领域里的混乱局面,维持了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且在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扩大了世界贸易。
4、C
5、【解析】C 联合国成立是在1945年,美苏争霸、霸权主义、和平共处是在20世纪50年代,欧洲共同体成立是在60年代,排除A、B、D。
6—10 AACBA 11—20 DBACD CAABC 21—25 DBAAA
26、答案要点:
(1)特点: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否定商品和市场,集中统一分配资源;强调独立自主;优先发展重工业;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2分)
问题:计划管理无法及时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生产效率不高,资源浪费。(1分)
(2)经济危机打击下,胡佛政府政治上实行高压政策,镇压民众的游行示威,违背了美国的民主政治。经济上放任自流,无力渡过危机。(2分)通过罗斯福新政,缓解了经济危机,使社会趋于稳定。(1分)
(3)措施:加强政府对经济的计划和指导;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扩大政府的直接投资;减轻税收。(2分)
(4)共同之处:敢于大胆尝试和创新;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寻找适合本国经济特点的发展道路。(2分)
问题:经济发展要尊重客观规律;加强国际合作,顺应全球化潮流;共同遵守国际贸易普遍规则:平等互利;反对强权,和平发展。(2分,其它观点言之有理亦可酌情评分)
27、答案要点:
(1)对外战略意图:遏制苏联和共产主义,维护西欧资本主义制度,确保美国在西欧的霸主地位(或阻止苏联控制西欧各国),谋取世界霸权。(2分)
重大影响:美、苏开始走上冷战、对抗时代,标志着美国走上全球扩张的霸权主义道路。(1分)
重大举措:马歇尔计划,建立北约,扶植联邦德国,发动侵朝战争。(1分)
(2)对外战略意图:遏制中国,排挤美国势力(或加紧同美国争夺),加紧控制东欧(或巩固东欧霸主地位),谋取世界霸权。(2分)
国际背景:美苏争霸出现苏攻美守形势,中国抵制苏联霸权,东欧国家要求摆脱美国控制。(1分)
举措:出兵入侵阿富汗,出兵捷克镇压“布拉格之春”,挑起中苏边境武装冲突。(1分)
(3)相同点:侵略扩张(或干涉它国内政),否认其它国家主权,威胁世界和平,谋取世界霸权(或霸权),以维护本国利益为幌子侵略扩张。(答出一点给1分,满分为3分)
不同点:苏联打着维护社会主义旗号,美国打着维护自由(或资本主义)的旗号。(1分)
28、答案要点:
(1)①克伦威尔(1分)。②打击荷兰海上贸易活动(1分);竭力维护英国海外贸易利益(1分)。③引发三次英荷战争,英国打败了荷兰(1分)。
(2)原因:①战争初期,美国以“中立”名义观战,等到战争后期再参战,以获取世界霸权②德国袭击英、美商船,致使很多美国人丧生;③德国人恢复一度暂停的“无限制潜艇战”④德国与墨西哥结盟,严重威胁美国利益。(2分)
(3)①美国的真实意图是打破英法的海上垄断,凭借实力逐步控制海洋(1分)。②1920年建立的国际联盟的宗旨是:“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的和平与安全。”(1分)实质是英法帝国主义控制下的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1分)美国倡议建立国际联盟,但后来没有参加国际联盟(1分)
(4)“古巴导弹危机”(1分)。美国下令对古巴实行军事封锁,苏联被迫撤走导弹(1分)。
表明当时战略优势仍在美国方面(1分)。
(5)认识:在战争中掌控了海洋就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如答其它,言之有理也可)(1分)
29、答案要点:
(1)亚洲: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欧洲:、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德国的分裂和柏林墙的修筑等。
(2)特点:逐渐走向联合;逐渐由经济一体化发展为经济政治一体化。影响:使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三足鼎立的局面,有力的冲击了两极格局,是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3)苏联解体。总体趋向缓和,但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
(4)欧洲联盟等多个力量中心的崛起;苏联的解体;经济多极化趋势的不可逆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