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第18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1)识记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中苏建交和《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
(2)结合我国近代史和建国初期国际环境,理解独立自主外交方针制定的原因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
(3) 运用:会运用所学知识对比分析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根本区别。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新中国外交的背景和目的,回顾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和中国国内建设任务,分析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和方针,培养学生把历史内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评价的能力,并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对比新中国外交与旧中国外交的不同,培养学生运用历史比较方法,鉴别历史知识的能力和比较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方针的内容和意义,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使学生掌握利用表格概括、归纳历史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外交成就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外交的屈辱局面,显示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爱好和平的愿望;
(2)通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和赞扬,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为处理与国相互关系的准则,新中国为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序作出了重大贡献。
(3)通过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方法】
1.借助图片和视频,增强学生感知历史的直观性;
2. 通过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使学生掌握自学的一些技巧;
3. 组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让学生学会与他人特别是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
4. 通过对相关文字资料的分析,使学生学会从材料中获取历史信息,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和史论结合。
【教学内容】
1. 建国后的外交形势:
有利形势: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削弱;欧亚人民民主国家的出现;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不利形势: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充满敌意;美国对新中国封锁、孤立、包围。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1)“另起炉灶”: 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关系,而在新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先消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了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
(3)“一边倒”: 坚定不移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在国际交往中不致孤立
2.中苏建交结盟:
1949年10月2日,中国和苏联建交。苏联是第一个承认并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1949年12月,毛泽东主席访问苏联,这是新中国最高领导人的首次出访
1950年2月,中国和苏联两国政府在莫斯科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毛泽东主席和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斯大林出席签字仪式。周恩来总理兼外长代表中国政府在条约上签字。这是新中国与外国签订的第一个条约。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意义: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它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在世界上也产生深远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4.参加日内瓦会议:
这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的国际会议。主要讨论朝鲜半岛和印度支那的停火问题。
5.参加万隆会议:
背景:亚非民族解放运动不断高涨,各国讨论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发展问题。
成果:通过了《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
意义:显示的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对殖民主义,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增进各国人民间友好合作的精神,被人们誉为“万隆精神”。
6.关于“求同存异”的方针:
背景:帝国主义对会议进行干扰和破坏,与会各国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而产生矛盾。
含义:同:是指共同的历史命运,都曾经遭受西方列强的侵略;都面临着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本国经济和争取世界和平的共同要求。异: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
意义:得到了与会各国的赞扬和拥护,促进了亚非会议的成功召开。
【教学重点】
1.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新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热点试题】
1.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开展了哪些重要外交活动?这些活动对中国有什么影响?[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是什么?取得了哪些成就?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有什么重要意义?
4、万隆会议的直接影响是什么?万隆精神是什么?
【课堂小结】
新中国建立初期,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新中国坚定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建国初期就与一大批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亚非国际会议并在会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19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通过了解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过程及中美建交的经过,分析其重大意义,提高学生分析阐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2)通过讨论十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外交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搜集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过程及中国合法席位恢复后在联合国发挥的重要作用,从而理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重大意义;
(2)指导学生查阅资料及阅读课文有关内容,了解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美关系发展的情况,认识中美建交的重大意义及中美关系发展曲折复杂的原因;
(3)阅读课文,了解我国新时期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路线的特点及外交活动的重大成就,理解我国外交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20世纪70年代,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及中美建交,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表明中国国际地位的显著提高;
(2)新时期,中国外交方针的调整适应了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和国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认识维护国家利益是外交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提高综合国力也是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大贡献,从而激发学生为人类进步做贡献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方法】
1. 采用自主阅读、教师讲述及问题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法,从多方面加深学生对本章的了解;
2. 引入多媒体,使学生的认识更直观;
3.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
1. 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新中国成立之后,由于美国采取掏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策,中国在联合的合法席位一直被台湾的国民党集团非法占据。进入20世纪70年代,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代表大会以压倒多数,通过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提案,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包括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并将国民党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驱逐出去。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此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
(1)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并与中国在上海签订《中美联合公报》。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2)1972年,刚刚出任日本首相的田中角荣,应周恩来的邀请访华,签署了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
3.新时期的外交成就:
(1)2001年10月,在上海成功了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九次领导人会议。
(2)上海合作组织:
性质:区域性多边合作组织(成员国地理位置、合作领域)
特点:成员国结伴而不结盟(国家关系)
合作模式:领域广泛、共同倡导、(合作领域的扩大过程)安全先行、互利协作。
【教学重点】
1.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2.中美建交和新时期外交新局面的开创。
【热点试题】
1. 中美关系改善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 列举新时期中国外交取得的重大成就。
【课堂小结】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外交活动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和主要成就,表明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国已成为国际事务中举足轻重的力量。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中国必将对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做出更大贡献。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