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本课分析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是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该单元的主题是“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本课则揭开了辽、西夏与北宋的关系,内容包括三个子目,第一目是“契丹族与党项族”,介绍了契丹族建立辽、党项族建立西夏,辽和西夏发展经济等内容;第二目是“辽与北宋的和战”,讲述了澶渊之战和澶渊之盟的相关史实;第三目是“西夏与北宋的关系”,介绍了西夏与北宋的战争以及宋夏和议及其影响。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和分析史实的能力,对历史学科的兴趣浓厚,自我表现欲强,形象思维活跃,他们对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感兴趣;对多媒体等现代教学辅助手段乐于接受;但对于把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材料分析法,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整体设计
教学目标
时空观念
1.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
2.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
史料实证
1.通过地图从空间上强化学生对民族政权统治区域的掌握。
2.通过对少数民族地区的一些出土文物等的认识,了解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
历史解释
1.澶渊之盟。
2.宋夏和议。
家国情怀
通过学习民族战争,对战争性质形成正确的认识,不能用异族、侵略的说法,只能从正义和非正义的角度来分析,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即中国历史上所出现的任何民族都属于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从而更正确地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教学重点
契丹的兴起和与北宋的关系。
教学难点
如何正确评价澶渊之盟。
课前准备
1.教材:在充分研讨的基础上设计好教案与学案,设计与教学配套的多媒体课件。
2.学生:引导学生做好预习。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1.情景创设法:本课因为涉及少数民族和北宋的关系,学生不太熟悉,故创设教学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很有必要。
2.归纳法:本课主要讲了三目的内容,可以采用归纳法,培养学生归纳能力及总结、概括、比较能力。
3.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法:通过小组交流、合作探究的方式,可以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语言交流、思想碰撞,加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帮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一、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
[教师讲述]我国现在有56个民族,但没有契丹族和党项族。契丹族和党项族是我国古代的两个少数民族。大辽帝国的灭亡,使得契丹族不可避免地进入了分化阶段,而党项族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之一,属西羌族的一支,故有“党项羌”的称谓。西夏时期的党项族文化、经济在与汉族和其他兄弟民族的交流中逐渐发展,后西夏被成吉思汗所灭,党项族也逐渐消失。今天我们学习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一起来了解辽、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二、讲授新课
第一目 契丹族与党项族(展示)
[展示图片]
北宋形势图(1111年)
[提出问题]与北宋同时并存的少数民族政权有哪些?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学生1:大理、吐蕃诸部。
学生2:西夏、辽。
[教师过渡]当时由少数民族建立的、与北宋并立的政权有:辽、西夏、大理、吐蕃诸部、西州回鹘等。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读图,回顾知识,同时也可以结合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
[活动探究1]自读教材,组建三人小组,完成下列表格。
民 族 契丹族 汉 族 党项族
建立政权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重大事件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民 族 契丹族 汉 族 党项族
建立政权 辽 北宋 西夏
建立时间 10 世纪初 960年 11世纪前期
建立者 耶律阿保机 赵匡胤 元昊
都城 上京临潢府 开封 兴庆府
重大事件 澶渊之盟 陈桥驿兵变 重文轻武 宋夏议和
(设计意图:通过组建小组列表格,培养学生的探究式、自主式、合作式学习方式,从而学会共同探讨问题,解决问题、交流心得;通过教师引导,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归纳分析能力。)
[展示图片]
耶律阿保机
[教师讲述]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都城在上京临潢府。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展示图片]
(李)元昊
[教师提问]图中人物是李元昊。他是哪一个少数民族的首领,在何时建立了什么政权?都城在哪里?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学生1:党项族。
学生2:11世纪前期,大夏,史称西夏。
学生3:兴庆府。
[展示图片]
[教师提问]辽和西夏采取了哪些措施以巩固政权?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学生1:辽耶律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使国力不断增强。
学生2:西夏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西夏文字。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学会与他人交流信息,合作探究,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和归纳能力。)
[教师过渡]辽和西夏与北宋并立,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呢?
第二目 辽与北宋的和战(展示)
[活动探究2]
[展示材料]
材料一 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宋延中有的大臣主张避敌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力劝,才至澶州督战。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城下射杀辽将萧挞览(一作凛)。辽害怕腹背受敌,提出和议。最终宋真宗通过降辽旧将王继忠与北宋朝廷订立和约。
材料二 北宋于十二月间(1005年1月)与辽订立和约: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宋辽以白沟河为边界。因澶州(河南濮阳)在宋朝亦称澶渊郡,故史称“澶渊之盟”。
(1)澶渊之盟签订的背景和影响分别是什么?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如何正确评价澶渊之盟?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学生1:辽军攻宋,在宰相寇准力劝下宋真宗亲征,勉强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
学生2: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学生3:对北宋来说是耻辱的。
[教师总结]盟约使辽宋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关系,使双方人民过上了安定的生活。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史看,它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但是盟约也体现了北宋政府的贪图苟安,加深了北宋人民的经济负担。
(设计意图: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探究式、自主式、合作式学习方式以及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教师过渡]辽和北宋有战有和,北宋与辽签订了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那么,在西北地区的西夏与北宋的关系又是如何呢?
第三目 西夏与北宋的关系(展示)
[活动探究3]
[展示材料]
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北宋与西夏达成和平协议,史称“庆历和议”。这次平等和议换得了宋夏将近半个世纪的和平。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宋夏和议的结果和影响。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学生1: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学生2: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探究式、自主式、合作式学习方式,从而学会共同探讨问题、解决问题、交流心得。)
课堂小结
辽宋、宋夏关系都是中华民族内部的矛盾,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澶渊之盟是双方相互妥协的产物。对辽来说,不仅使辽兵安然脱险,还得到了“岁币”;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和约,“岁币”成为它的沉重负担。但就整个中华民族来说,澶渊之盟的订立有其积极的一面。我们要辩证地看待历史事件。
板书设计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1.契丹族:10世纪初,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辽国)
2.党项族:11世纪前期,元昊建立西夏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
1.辽太宗时:占领燕云十六州——与中原冲突加剧
2.宋太祖晚期:保持友好关系
3.宋太宗时:从进攻到防御
4.宋真宗时:澶州之战与澶渊之盟
三、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1.西夏攻宋
2.宋夏和约
教学反思
本课在明确学科特点的前提下,围绕设定的历史核心素养进行教学,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空间,力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本课的学习内容涉及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和发展,需要教师在授课时,注意结合学生实际水平调整教育策略,注意充分发挥历史图片等多媒体素材的作用,同时列表归纳知识,对学生的表现也要给予及时肯定。